一戰中出現的索姆河戰役,為何被稱為索姆河地獄

2020-12-18 勇哥讀史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第三個年頭。

當時,德國軍隊第2集團軍在法國索姆河上遊盆地建築了3道防線,設置了坑道工事和多層鐵絲網,號稱「最堅強」的防線。德軍的防線,切斷了英法聯軍通往巴黎的通道。為了突破德軍的防線,英法聯軍打響了一戰中規模最大的索姆河戰役。

在這次戰役中,德軍不斷增兵,最多時投入了67個師。英法聯軍方面,由於法軍主力投入到同期進行的凡爾登戰役,分身乏術,改由英軍為主力,英軍最多時投入了54個師,法軍最多時投入了32個師。

索姆河戰役從1916年6月24日,在持續進行了近5個月後,到11月18日宣告結束。這是一場異常慘烈的大決戰,雙方傷亡人數合計達到了約133萬人,其中,德軍傷亡53.8萬人,英法聯軍傷亡79.4萬人。

由於戰役過於慘烈,人們將索姆河戰役稱為「索姆河地獄」——用「血流成河」之類的詞語,已經無法形容這場規模空前的戰役了。

索姆河戰役的傷亡人數之所以達到了百萬人數級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種新式武器的出現。

第一種是馬克沁重機槍。

英法聯軍為了摧毀德軍的防線,進行了近半年的準備。在發起進攻前,又對德軍陣地實施了長達7天的炮火集中攻擊。在英法聯軍的密集轟炸下,德軍的第一道防線被完全摧毀,第二道防線也被部分摧毀。

但是,當英法聯軍呈密集隊形向德軍第二道防線進攻時,德軍使出了他們的秘密武器——馬克沁重機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射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的機槍,其發明人是美國工程師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因而得名。

在馬克沁重機槍出現在戰場之前,大家都使用非自動槍械,打一槍,換一顆子彈,效率雖然不高,但使得武器的整體殺傷能力不大,減少了戰場的血腥程度。馬克沁重機槍改變了這一切,英法聯軍成片地倒在德軍密集槍彈織成的火力網前。

僅僅是馬克沁重機槍被使用的第一天,就有6萬英軍士兵傷亡。馬克沁重機槍因此得到了一個外號「寡婦製造者」。

第二種是坦克。

德軍祭出了「大殺器」,英法聯軍也不能落後於人啊。9月15日,正在防守的德軍看到英法聯軍的陣地上「轟隆隆」開來一群鋼鐵怪物。這群鋼鐵怪物不怕槍彈進攻,還能輕鬆地碾壓過德軍挖掘的坑道工事和多層鐵絲網,而且也配備了馬克沁重機槍。

這就是英法聯軍的秘密武器——坦克。

其實,早在1914年,英軍中校斯溫頓就提出了一個建議,研究製造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闢道路的武器。後來擔任英國首相,當時還是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親自組建了一個班子來研究這個被稱為「陸地戰艦」的新式武器。1915年9月,這種新式武器被製作出來。邱吉爾不想德國人探聽到這種新式武器的存在,命名為水箱,水箱的英文是「tank」,漢語音譯為坦克,一直沿用至今。

英法聯軍一共製造了49輛坦克,因為各種原因只在索姆河戰役中投放了18輛。不得不說,第一代坦克的技術與裝備尚未完善,發揮的作用不大,但在出現之初,仍然給德軍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撼,不少德軍士兵甚至不戰而逃。

後來,德軍適應了英法聯軍坦克的存在,不但不害怕,還反過來研究如何對付和克制坦克。

相關焦點

  • 坦克的誕生之戰,一戰的索姆河戰役成了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位於法國的索姆河,一直都是一條十分平靜和安逸的河流。誰也想像不到,100多年前,這次曾經爆發過一場震驚全世界的戰鬥,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典戰役——索姆河戰役。這場由英國軍隊發起的戰役,在世界戰爭史上可以說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一是英法兩軍共同在這裡成功牽制住了狂妄自大的德軍,讓後者領略到了什麼是"地獄";另一方面,這場戰役也誕生了一款改變世界戰爭史的新式武器,那就是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坦克。
  • 索姆河戰役:坦克第一次出場,英軍單日傷亡6萬多,卻沒分出勝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大小小的戰役不計其數,像我們熟悉的凡爾登戰役、日德蘭海戰、康布雷坦克戰、耶路撒冷戰役、馬恩河戰役、蘭斯戰役、索姆河戰役等。在這些戰役中,有一場戰役是極其特殊的,特殊在哪?1、這場戰役坦克第一次參加戰鬥。
  • 索姆河戰役,德國士兵為什麼要勸英國士兵撤退?
    索姆河戰役是在一戰中相對來說比較慘烈的一場戰役,在這場英國軍隊和德國軍隊的對決當中,英軍死亡人數高達近50萬。這樣高的傷亡人數在整個一戰過程中發生的所有戰役裡都排名靠前的,這場戰役打到最後就連德國士兵都在勸英國士兵撤退,究竟當時是怎樣的情況才能讓對手喊出這樣的話語呢?
  • 根本沒有那麼慘烈,遠不如索姆河戰役
    諾曼第登陸是二戰期間發生了一起大規模戰役,它還有一個特殊的代號叫做「霸王行動」。在這次的行動中,盟友派了接近三百萬的士兵到英吉利海峽,這場戰爭也開闢了二戰西線的戰場,在目前為止這場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海上登陸作戰戰役。
  • 一戰中的鋼鐵巨獸,坦克傳奇的開始
    坦克—這個今天還無爭議的陸戰之王也就是在這時誕生的,當時坦克作為一個新興的武器出現,人們對於其的發展方向並不清晰,所以在一戰戰場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鋼鐵巨獸,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領略一下一戰時期,各國坦克的風採。 1.施耐德輕型突擊坦克
  • 來看一戰二戰的詭異照片
    1916年9月,在英法聯軍與德軍的索姆河戰役中,一個英國士兵被德軍的炮火嚇傻了。他蹲在壕溝裡,眼神空洞地露出詭異的笑容,無視為他包紮傷口的軍醫——確切的說,無視整個世界。
  • 一鏡到底的《1917》的背景是一戰的哪一場戰役?用意何在?
    在忠實的全程記錄時間流程的電影敘事中,周邊出現的任何境況,都應該像三D遊戲式的體驗一樣,應該具有前後邏輯關聯,但是,《1917》顯然在這一場戲中無法照顧到前後之間的聯繫。地圖上下方的克魯瓦西耶正是傳令兵欲去的方位從影片的設定來看,它所反映的戰役應該是一戰中的阿拉斯戰役,當時德軍在自己的防線之後,修築了一條新防線,名叫興登堡防線。這也是影片裡涉及的一個主要背景,兩名士兵臨危受命、傳送命令,正是因為前線部隊不知德國新建的防線所具有的陷阱性質。
  • 照片不說謊,來看真實的一戰二戰
    文/快哉風1916年9月,在英法聯軍與德軍的索姆河戰役中,一個英國士兵被德軍的炮火嚇傻了。他蹲在壕溝裡,眼神空洞地露出詭異的笑容,無視為他包紮傷口的軍醫——確切的說,無視整個世界。戰爭對士兵的傷害有多大?
  • 不聊電影《1917》的一鏡到底,背後一戰史全解析
    興登堡防線是老帥興登堡接替法金漢任德軍總參謀長後,向後調整的新防線,後世一戰史研究者以興登堡的名字命名。在故事發生時間的前一年,即1916年,德國分別和英法聯軍進行了兩場大戰——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 為什麼一戰比二戰更殘酷,更慘烈?
    第一次世界大戰(圖片借鑑,侵權可刪)舉一個例子來說,在二戰中,一萬顆子彈才能殺死一個士兵,但在一戰中,一位年輕的士兵在戰役發生期間,最多只能存活不到十分鐘,就算僥倖能活下來的,也逃不過下次的戰役。一戰的發生,更多是因為歐洲列強之間積怨已深,在國家矛盾失控尖銳化下,「塞拉耶佛事件」只是帝國主義進行侵略戰爭的藉口。一戰的慘烈程度,自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從馬恩河第一次戰役中,雙方由長期對峙的攻防戰,轉入陣地戰和消耗戰之後,戰爭的慘烈程度才被凸顯出來。
  • 皇帝會戰:一戰德國迴光返照
    首先,一戰格局並沒有完全定型,德國在危機中也有生機。 第一、美國宣戰但準備不足。 受齊默爾曼電報披露的影響(想了解美國為何對德宣戰?請a到1917年1月16日的華盛頓),美國在1917年4月對德宣戰。
  • 「哀之花」:23個人的一戰史
    戰爭的起因、經過、結局和影響被置於遙遠的背景中,英德宣戰、馬恩河會戰、凡爾登戰役、日德蘭海戰、索姆河戰役、德國革命等等重大事件也沒有從正面著墨,而是以浸沒式的視角表現為個人偶然的遭際。讀者跟隨主人公們在戰爭的風浪中隨波逐流,載沉載浮,視野、情緒、思想皆局限在個人所能感受到的狹小範圍之內,或迷惘,或傷感,或興奮,或恐懼,或瘋狂,或絕望……皆無可奈何,身不由己。
  • 【薦讀】「哀之花」:23個人的一戰史
    作者以歷史學家的眼光和文學家的手筆,在當事人日記、家書和回憶錄等原始文獻的基礎上,別具匠心地編寫了23位真實人物的「一戰」經歷,通過252組特寫鏡頭,展現了從1914年8月2日(大戰全面爆發前兩天)到1918年11月13日(大戰結束後兩天)期間光怪陸離的戰火浮生相。讀此書,我們得以穿越百年時光,置身歷史現場,去感受大時代在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美麗與哀愁。
  • 一戰戰場百年後啥樣?你以為是風景勝地,而內裡卻是人間地獄
    在法國境內有一片稱為"紅色地帶"的區域,一個多世紀以來,這裡是法國政府禁止入內的禁區,因為看似平靜的外表之下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危險。在一個多世紀以前,這裡曾是富饒秀美之地,村民們安居樂業,然而,由於一戰的爆發,這裡成了西線的主要戰場,村民們被迫搬離,而他們這一走,就再也沒能再回到。這裡究竟怎麼了?
  • 一戰法軍老照片:德國主要對手,戰爭很殘酷但舊照各個看著像油畫
    一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如此曠日持久、參戰國家眾多、傷亡損失巨大的亂戰,可以說戰火之中沒有贏家,即便是英國、法國這樣的戰勝國也是千瘡百孔、損失嚴重,這組照片就來自一戰時的法軍,戰爭很殘酷,但這些老照片坦白地將各個看著有油畫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