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聊電影《1917》的一鏡到底,背後一戰史全解析

2020-12-03 電影榨汁

關於電影《1917》全程使用長鏡頭的技術奧秘,已經有很多專業文章,不做贅述。

本文為你理清與《1917》相關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方便理解電影中的歷史梗。

滅亡與拯救,始終是經典戰爭電影的核心矛盾。

表現戰爭的殘酷毀滅,是為了救贖戰爭罪行,《1917》也不例外。

導演薩姆·門德斯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兩個傳令兵的視點,帶領觀眾橫穿1917年西線戰場,完成一場戰爭救贖。

港版譯名《逆戰救兵》,更能體現出電影的「拯救」主題。

從技術角度看,《1917》最大看點無疑是超高難度的一鏡到底。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混音——三項奧斯卡技術獎項實至名歸。

《1917》拍攝現場

除了拍攝技術,不能忽視技術帶來的藝術感染力。

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在技術與藝術兩條路上狂飆突進。發明家和工程師進行技術和設備迭代,導演則利用最先進的影音技術,不斷探索藝術邊界。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

這一年,《指環王》系列導演彼得·傑克遜,推出一部用色彩增強等修復技術創作的一戰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

彼得·傑克遜聯合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BBC等機構,從超過100小時的記錄資料中梳理出九十多分鐘的故事線,並把這些塵封近百年的影像重新著色,再配上當年一戰老兵的聲音素材和各種音效,讓觀眾直面第一次世界大戰。

他讓那些古董級設備保存下來的影像煥發新機,把一堆純記錄鏡頭重新剪輯組合,幾乎天衣無縫地形成一個故事。

這樣的創作,使歷史紀錄片褪去枯燥乏味,觀眾看起來不至於昏昏欲睡。那些一戰老兵,就像在你面前親自講述。

《他們已不再變老》中的經典鏡頭

而《1917》走了一條與《他們已不再變老》完全相反的路線。

導演薩姆·門德斯用技術復刻了一次戰場之旅,全片採用「跟隨式長鏡頭」,拼接成2個小時的一鏡到底。

鏡頭代替了觀眾的眼睛和身體,邀請每一位觀者參與到這場逆戰。

前去阻止屠殺的救兵,不只是一等兵Schofield和Blake,每位觀眾都是小隊的第三個隊員。

觀眾是小隊的第三個成員

如果說《他們已不再變老》讓生硬的歷史記錄片有了可看性。

參與感,是《1917》全片長鏡頭帶來的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

觀眾不僅直面戰場,甚至是主動參與其中。

觀眾好像打開一款第一人稱遊戲,親自上陣,完成一個危險任務。

電影開始,存檔時間顯示1917年4月6日,存檔點是開滿小黃花的西線戰場。根據時間,電影的第一個歷史背景,是1917年4月9日英軍發動阿拉斯戰役(Battle of Arras)的前夕。

阿拉斯戰役示意圖

圖中的紅線是電影中提到的德軍原始防線,而綠線是德軍主動收縮,戰略性後撤,重新組織防禦的「興登堡防線」一部。

興登堡防線是老帥興登堡接替法金漢任德軍總參謀長後,向後調整的新防線,後世一戰史研究者以興登堡的名字命名。

在故事發生時間的前一年,即1916年,德國分別和英法聯軍進行了兩場大戰——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結果,德軍不僅沒有突破凡爾登直取巴黎,反而陷入無底洞般的陣地消耗戰,從此前的攻勢轉為守勢。力主發動凡爾登戰役的法金漢因此下臺,興登堡接任。

德軍統帥法金漢/興登堡

同時,英法聯軍在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中的消耗也十分驚人。

英軍在索姆河戰役第1天就一次性傷亡6萬人(這6萬人幾乎全是陣亡),總傷亡人數高達41.9萬多人,可見索姆河之戰的恐怖。

電影中,Blake出發後和Schofield邊走邊對話,提到索姆河戰役中蒂耶普瓦羅那次。

「那次」指的索姆河大戰後期的蒂耶普瓦羅戰役(Battle of Thiepval Ridge)。

電影之所以將蒂耶普瓦羅明確地提出,可能有提醒觀眾的目的。因為英法兩國為紀念在索姆河戰役中陣亡的無名烈士,就將紀念館、紀念碑和紀念墓地設在蒂耶普瓦羅(村)。

蒂耶普瓦羅紀念碑

但是,Schofield卻回答他根本不記得了。

發生在1916年9月的蒂耶普瓦羅戰役,距離電影給出的時間1917年4月僅過去半年多,Schofield不可能不記得。

一方面因為戰爭太過殘酷,Schofield選擇性遺忘,不願回想起索姆河戰役的經歷;另一方面,英軍的普通一兵每天都面臨過了今天沒有明天的境況,上級讓他們去哪裡送死都一樣,所以不需要記住。

導演薩姆·門德斯用這樣一個細節對白,也在反諷世人對戰爭的遺忘。

結合法國地圖來看,Blake和Schofield要去的Croiselles(克魯瓦西耶)和Ecoust(埃庫斯特)距離很近。

Schofield在農莊偶遇馬克·斯特朗飾演的史密斯上尉,史密斯說他們是從巴波姆(Bapaume)的無人區穿過來的,巴波姆在Croiselles南面一點。

再看阿拉斯戰役示意圖,地圖最下方是目的地Croiselles。由此推測,Blake和Schofield的行動路線(紫色虛線)是從南向北縱貫這一小段前線。

除了與電影時空關係吻合的阿拉斯戰役。

導演薩姆·門德斯對《名利場》透露,《1917》的故事背景還與1917年西線戰場另外一場戰役有關——帕斯尚爾戰役(Battle of Passchendaele),又稱第三次伊普爾戰役(The Third Battle of Ypres)。

英法聯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經三次在比利時與法國交界的伊普爾地區與德軍交戰。

第三次伊普爾戰役(帕斯尚爾戰役)

從這張戰役圖中也可以看出,德軍最早的防線是那條淺藍色虛線,隨著英法聯軍反擊,德軍興登堡防線不斷後撤。

2008年,保羅·格羅斯編導並主演的加拿大電影《帕斯尚爾戰役》(Passchendaele),對這場戰役進行了直接表現。這部電影是第33屆多倫多電影節開幕影片。

電影《帕斯尚爾戰役》海報

世界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不僅從本土徵兵,還把日不落帝國全部殖民地拖入世界大戰。從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尼泊爾、南非等殖民地徵兵,組成殖民地兵團。

加拿大作為英國殖民地參加了一戰,累計派兵達62萬人之多,當時加拿大總人口才800萬。加軍參與了一戰中的維米嶺、帕斯尚爾等慘烈戰役。

電影鏡頭還原了帕斯尚爾戰役場景

在加拿大參加的維米嶺戰役中,傷亡巨大。為了感謝加拿大的犧牲,法國政府把維米嶺周圍1平方公裡的土地送給加拿大,至今法國境內還有這一塊加拿大國土。

在《1917》結尾黑屏,有一段字幕:

FOR LANCE CORPORAL ALFRED H. MENDES

1ST BATTALION KING』S ROYAL RIFLE CORPS

獻給一等兵阿爾弗雷德·門德斯

皇家來復槍步兵團1營

阿爾弗雷德·門德斯是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生於1897年,死於1991年,享年94歲,祖籍千里達及托巴哥。他19歲參軍,參加了一戰,是位一戰老兵。

因帕斯尚爾戰役中雙方使用毒氣武器,阿爾弗雷德受到毒氣傷害回國退役。《1917》中傳令兵的故事,就是薩姆·門德斯小時候聽爺爺講的親身經歷。

阿爾弗雷德·門德斯

在1917年10月帕斯尚爾戰役期間,阿爾弗雷德·門德斯所在營接到上級命令,上刺刀,向德軍進攻。

他所在的是C連,另外A、B、D三個連隊失聯。阿爾弗雷德主動請纓,穿過極端危險的「無人區」,人肉去傳令。

電影中一等兵Schofield,在找到麥肯齊上校前在一個斷壁殘垣的市鎮夜跑,這個城鎮場景就參考了被多次蹂躪的伊普爾城。

被摧毀的伊普爾城和電影場景

阿爾弗雷德·門德斯這段一戰經歷,形成《1917》傳令故事的主線。只不過,為了反戰主題,導演將所傳命令由進攻改為「取消進攻」。

觀眾和兩位傳令兵接到將軍NPC的命令,需要送出一份取消進攻的命令。

General Erinmore

下達這份拯救命令的將軍,是一個叫Erinmore的虛構角色,歷史上並沒有這位將軍。

根據史料記載,阿拉斯戰役英軍主要有3位指揮官,分別是:

1. 時任英國遠徵軍(BEF)第1集團軍司令亨利·霍恩(Henry Horne)將軍;

2. 時任英國遠徵軍(BEF)第3集團軍司令埃德蒙·艾倫比(Edmund Allenby)將軍;

3. 時任英國遠徵軍(BEF)第5集團軍司令休伯特·高夫(Hubert Gough)將軍;

霍恩/艾倫比/高夫(臉盲了)

其中高夫將軍也是帕斯尚爾戰役的英軍指揮官。科林·費爾斯飾演的將軍,可能是以參加過這兩場戰役的高夫將軍為原型。

觀眾和兩位傳令兵前去送信,需要穿過危險的「無人區(No man's land)」。一戰西線戰場,主要以塹壕戰為主。無人區特指一戰時兩軍塹壕之間的地帶。

兩軍戰壕前密布鐵絲網,阻止步兵衝鋒。沒有攻防行動對峙期間,任何露出戰壕的目標都會成為對方槍手的目標。在發起進攻前,都會給對方戰壕傾瀉大量炮彈。

士兵在戰壕裡尚不安全,更不可能有人敢走出戰壕,面對荊棘一樣的鐵絲網和敵人。所以,在雙方戰壕前,形成了真空地帶,也就是無人區。

無人區密布的鐵絲網

Blake和Schofield在英軍前線NPC萊斯利中尉(Lieutenant Leslie)的指引下,有驚無險地穿過無人區。

電影使用跟隨式長鏡頭,這段穿越戲緊張感十足,觀眾好像跟隨兩人踏上無人區。期間Schofield的手被鐵絲網劃破。無人區裡倒下的馱馬,讓人回想起史匹柏的經典一戰電影《戰馬》。

穿過無人區後,Blake和Schofield發現德軍真的撤走了。戰壕中的老鼠誤觸地雷線,暗雷差點把Schofield埋在坑道裡。

德軍這一撤退行動,正如英軍高層判斷,並不是被擊潰,而是有準備地收縮防線。

由於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消耗了大量德軍兵力,原來在比利時/法國邊境的這段防線變得薄弱,形成兩個危險的突出部。

為了防止這個突出部被圍殲,接替法金漢任德軍總參謀長的興登堡視察這裡後,決定向後建立一條更短、更強的興登堡防線。

興登堡防線其實很長,是一個複雜的防禦體系。防線北端就在前文提到的伊普爾、帕斯尚爾、阿拉斯、維米嶺一帶,南端在法國城市蘇瓦松附近。

這次撤退行動,在歷史上被稱為「阿爾伯裡希行動(Operation Alberich)」,發生在1917年2月-3月之間,也就是電影開始時間的前1個月。

撤退興登堡防線的阿爾伯裡希行動

就像Schofield遇到一隊英軍的對話時所說,阿爾伯裡希行動中德軍撤退有序,不僅把帶不走的重武器都毀了,還撤走了全部平民,殺死奶牛,設置路障。

堅壁清野,不讓追上來的英法軍隊獲得任何可用補給,也阻止英法軍隊順利通行。

Blake和Schofield穿過無人區和德軍原防線後,偶遇一個農莊。

在農莊這場戲中,Blake想救起德軍飛行員,反被德軍飛行員一刀捅死。

本來是去救兄弟的Blake反而自己先犧牲,更增強這趟救贖之旅的反諷意味。

這樣處理,也體現了《1917》的主旋律宣傳性。

這一設定,就像傳播學奠基之作《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中的宣傳原則,即我方戰爭的正義性和敵人的邪惡。傳播學奠基人拉斯韋爾正是以一戰各國的宣傳戰為素材,寫成這本現代傳播學的開山之作。

另外從技術角度考慮,進行了不到一半,導演就安排其中一個主角陣亡,可能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全片長鏡頭拍攝實在太難,一個人物的場面調度肯定要比兩個人簡單。

Blake在農莊犧牲後,全片僅剩下帶有超強主角光環的Schofield。Schofield在農莊遇到史密斯上尉。

史密斯上尉

史密斯上尉提到,他們從巴波姆方向的無人區穿過來,遇到幾個掉隊的德軍在幹壞事。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阿爾伯裡希行動,德軍邊撤邊破壞。

另外,史密斯上尉說紐芬蘭部隊正在追擊後撤到新防線的德軍。

紐芬蘭地區在一戰時還不屬於加拿大,是英國的一塊獨立殖民地,也組建皇家紐芬蘭團參與了一戰。

從史密斯上尉的帽徽來看,圖案是一個橡果+八角星+綬帶,綬帶上寫著Cheshire(柴郡)。說明史密斯上尉隸屬於第22柴郡步兵團(Cheshire Regiment)。

史密斯上尉的帽徽

以起源地命名部隊,是英國陸軍的傳統。柴郡步兵團組建於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後,組建地即柴郡首府切斯特,後一直是英國陸軍的常備軍之一。

柴郡步兵團參加過很多英國殖民擴張行動,以及美國南北戰爭、拿破崙戰爭等,是英軍一支歷史悠久的老牌常備軍。

柴郡步兵團標誌

從英國歷史來看,英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國家,依靠的是強大的海軍。皇家海軍一直維持著很大規模,也很受重視,而陸軍一直規模很小,地位不高。

英國陸軍主要作用是配合海軍的殖民行動,以及駐紮在遍布世界的殖民地,維持治安或鎮壓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很多英國陸軍將領,都曾是英國殖民地陸軍的指揮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開始,協約國和同盟國都以為戰爭不會打這麼久。所以,英國在1914年僅以常備軍為主體,向法國派遣了英國遠徵軍(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 縮寫BEF),分為2個軍團共計7萬人。

指揮這7萬人的英國遠徵軍司令約翰·弗倫奇(John French)元帥,得到英國議會的指示是「儘量減少傷亡」。

約翰·弗倫奇

結果,一戰的殘酷和驚人損失,讓協約國和同盟國雙方譁然。所謂「儘量減少傷亡」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

經過1914年到1915年的作戰,弗倫奇不僅沒能「儘量減少傷亡」,英國派去的老常規軍幾乎全軍覆沒,後續補充的英國地方自衛軍(Territorial Force)也兵力不支。

弗倫奇因此被解除英國遠徵軍總司令職務,調回本土,由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元帥接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像一個黑洞,吸走全部參與其中的生命。

眼見這場大戰並非一天兩天就能解決,而本身英國陸軍規模就很小,已經消耗極大。在英國軍政界,有一位鐵腕人物早已看穿了這一切。

這位英國將帥就是基欽納(Horatio Herbrt Kitchener)元帥。

他判斷一戰不會像大多數人想得那樣簡單和快速,所以早在1914年戰爭開始後,身為陸軍大臣的基欽納就開始招募和訓練志願兵。

基欽納的徵兵海報

基欽納解決了英國陸軍兵力不足的問題,但也讓百萬英國普通民眾命喪戰場,他組建的這些部隊被後世稱為基欽納新軍(Kitchener's New Army)。

在彼得·傑克遜的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的前半段,就是那些踴躍報名基欽納新軍的英國人的自述和訓練過程。

電影《1917》中Schofield找到麥肯齊上校後自報家門,說自己是皇家來復槍步兵團第8營的一等兵,人物原型阿爾弗雷德·門德斯是1營。

不論是1營還是8營,他們都是基欽納新軍這批士兵。

雖然皇家來復槍步兵團也是一支老常備軍部隊,成立於英國殖民北美時期,早在1914年就參加了一戰。但隨著前線官兵不斷傷亡,皇家來復槍步兵團不斷補充新兵。

阿爾弗雷德·門德斯即是補充到這支部隊的新兵,而8營也確有這個番號,整個營都是基欽納新軍新建的。

Schofield最終經過燃燒的市鎮,湍急的河流,橫穿戰場的奔跑,終於找到麥肯齊上校。

這位上校的部隊是德文郡步兵團(Devonshire Regiment),成立時間比上文提到的柴郡步兵團還早一些。

放大卷福身穿軍裝的領徽,可以清楚地看到德文郡步兵團的標誌:八角星+皇冠+城堡。

德文郡步兵團標誌

至此,觀眾跟隨電影中的傳令兵和鏡頭,完成了一場「逆戰」救援。

電影最後,Schofield告知Blake的哥哥Blake在途中犧牲後,再一次坐在一個和電影開頭環境類似的存檔點。

雖然歷盡生死,挽救了1600名戰友的生命,Schofield來到的地方和他出發的地方並沒有什麼不同,還是一望無際的草地和一棵樹。

這樣的場面調度,體現出一種戰爭的無意義感。戰爭之中,人,僅僅是一個傷亡數字。

其實事實上也是如此。

一戰中很多大戰,都打得毫無意義,雙方僅為了幾公裡土地或是一個村鎮,就死傷數十萬人。

《他們已不再變老》中一位一戰老兵自述: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參加了這場戰爭。

不僅是這些普通人不明白,各個國家也都莫名其妙地就捲入這場世界浩劫。

德法之間有世仇,英國怕德國崛起威脅它的殖民地利益,奧匈帝國則在巴爾幹半島與沙俄爭霸,沙俄又和「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矛盾,德國和奧匈帝國綁在一輛戰車上,夾在法俄之間。

所以,一戰爆發前,歐洲列強仇恨重重。

仇恨德國的宣傳海報

新崛起的德國為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與俄法作戰,提前制定了這場大戰的藍圖「施裡芬計劃」。隨後巴爾幹半島的一顆火星,引爆了歐洲火藥桶。

德國按照「施裡芬計劃」搶先出手,進而各個國家都開始動員,一戰開始。

導演薩姆·門德斯曾拍過另一部反戰題材電影《鍋蓋頭》。

《鍋蓋頭》中主角斯沃福德所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被派往伊拉克戰爭。被美國宣傳洗腦的士兵,天天荷爾蒙爆棚,想著那些越戰英雄老兵,殺敵心切。

但戰場並不像宣傳中那樣充滿英雄主義,他們卻親眼見證戰爭對平民的殺戮。諷刺的是,自己在戰場上甚至連開一槍的機會都沒有。

最終全營官兵只能在浩瀚的沙漠中,向天開槍,發洩這種扭曲的情緒。

《鍋蓋頭》

結尾,這些士兵回國後被當作英雄一樣對待,但誰也不知道,其實他們在戰場一槍未開。

已經被戰爭扭曲的斯沃福德,見到一位神志不清身穿越戰軍服的老兵,說出一句重要臺詞:

每一場戰爭都是不同的,每一場戰爭卻又都是一樣的……

就像逆戰而行的Schofield最終回到原點,這趟救援和這場大戰又有什麼意義。

-END-

以上涉及軍事歷史內容如有疏漏錯誤,還望指正補充

相關焦點

  • 《1917》:「一鏡到底」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1917》天然帶有雙重矛盾。 它當然是技術向電影,在「一鏡到底」的概念確立之時,它就是一場技術冒險。 全劇組都將為這場冒險支付超出普通電影5部的工作量,以完成「全片只有一個鏡頭」這樣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 談「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這部時長119分鐘的大片,用了「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憑藉這個技巧,電影《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和最佳攝影三項大獎。下面我將為大家簡單介紹「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聊一聊它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什麼價值。1、「一鏡到底」究竟是什麼?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一戰史詩
    《珍珠港》、《決戰中途島》、《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等等,這些根據二戰真實事件改編的經典電影數不勝數。但關於一戰的電影似乎屈指可數,也很少有能讓人印象深刻的佳作。今年在奧斯卡大火的電影《1917》就是一部關於一戰題材的戰爭佳作。雖然《1917》無緣奧斯卡最佳影片,卻仍舊獲得了10項奧斯卡金獎提名,絲毫沒有影響電影的口碑。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在一戰中逐漸奪得世界電影工業霸權地位的好萊塢,很意外地缺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述。 該片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4月6日,電影中的這一天德軍進行了一次戰術撤退企圖誘敵深入絞殺緊隨其後的英軍。
  • 《1917》一鏡到底「直播」一戰戰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電影院復工後的首部院線大片,在第 92 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大放異彩的佳作《1917》宣布將於 8 月 7 日上映。《1917》講述兩名士兵堅守一個信念,奔赴死亡前線,生死傳訊的故事。《1917》在攝影方面大膽創新,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展示戰爭的無情與殘酷," 現場直播 " 一戰戰場,令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解鎖了戰爭類型電影的全新形式,為觀眾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沉浸式觀影體驗。
  • 《1917》一鏡到底
    其實在《1917》拍攝過程,並不是真的一個鏡頭拍到底(也不可能),而是運用了巧妙的運鏡和特效,把22個鏡頭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一鏡到底的《1917》的背景是一戰的哪一場戰役?用意何在?
    一鏡到底的《1917》的確是對電影技術的巨大的衝擊,而這部電影意味著電影技術的創新,還是電影藝術的倒退?個人感到,《1917》是編導的一次別出心裁的嘗試,一鏡到底的技法,只能用一次,但絕對不具有電影技術革命的價值。這裡順便提一下俄羅斯電影《俄羅斯方舟》。
  •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到了2020年,這個故事的問世,再次以不平凡的勇者姿態,拿下第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的同時,成為了觀眾們的精神食糧與力量之源。它,就是戰爭題材影片《1917》。
  • 《1917》:比一鏡到底更有看頭的是一片赤誠
    英國導演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在其作品《1917》中做出了「一鏡到底」的嘗試,也就是說電影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鏡頭,不剪切,沒有戰爭片常見的蒙太奇和場面調度。鏡頭基本上都跟隨喬治·麥凱飾演的英軍下士Schofield活躍在一戰的戰場。
  • 《1917》一鏡到底打造一戰電影
    1917 故事非常簡單——這一年,一戰還在繼續。 除了跟一戰相關、挖掘戰場人性、歌頌友情價值的主題之外,《1917》還是贏在講故事的方式。
  • 拋開「一鏡到底」,《1917》還有這些
    偽一鏡到底的偽戰爭片《1917》究竟是部怎樣的電影?看過影片的觀眾都知道,《1917》是一部偽一鏡到底的偽戰爭片。偽一鏡到底。有點常識的都知道這類影片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一鏡到底,起碼目前不可能。導演用了超乎尋常的控場調度能力拍攝了多組長鏡頭,再加上後期強大的剪輯技巧給觀眾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沉浸感。牛逼不?當然牛逼!
  • 《1917》的「一鏡到底」是實力還是炫技?
    電影《1917》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劇本的靈感源於導演祖父——一位參與過一戰的作家的回憶錄。故事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他們為拯救上千名戰友的生命,而在戰場逆行、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呈現出一副悲壯而動人的史詩級戰爭畫卷。
  • 《1917》:「一鏡到底」的反戰宣言
    《1917》中,斯科菲爾德拯救1600條性命,也沒能成為英雄。但影片《1917》卻刻意反其道而行之:英國士兵和法國女人,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卻彼此領會;他們初次見面,卻相互信任;他們身處絕境,卻為對方提供彌足珍貴的一線生機。現實中,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人們更需要團結在一起,共同面對生存的挑戰。#「一鏡到底」:形式大於內容的炫技?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該片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觀察者》讚美《1917》是「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
  • 說到《1917》,還是得談談一鏡到底的藝術
    另外,打造高達1.6公裡的戰場壕溝和敵人陣營裡不時出現的洞坑、橋墩、廢墟、農舍乃至充滿屍體的河堤場景之浩大工程也都成了片中毫不馬虎的一戰時代背景。然而這些,說到底都只是《1917》戰爭場面吸睛;但《1917》真正優秀之處之處,是在於電影它極其低調沉穩的敘事,背後卻織以一張全片一鏡到底的溫柔的網,支撐住了一個小人物歷劫心境投射在大時代的戮力反戰精神。
  • 《1917》:「一鏡到底」的野心和魄力
    作為全國影院復工之後第一部上映的重量級新片,《1917》自8月7日開畫以來,前3日票房已經突破3300萬,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一鏡到底」是《1917》全片的最大亮點,在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中,讓人獲得了奢侈Vlog跟拍或是大成本VR遊戲的既視感。但同時,《1917》也陷入了「技術大於內容」的質疑。
  • 從《1917》的「偽一鏡到底」看《俄羅斯方舟》的「真一鏡到底」
    而且本片在之前也是被認為最有希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之一,只可惜惜敗於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影片《寄生蟲》。但儘管如此,《1917》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比如,在劇情上,它以兩個普通士兵的視角來為我們展現了戰爭的殘酷等等。但今天我們要聊的不是這些,而是他在拍攝手法上最讓人稱道的「一鏡到底」。那什麼是「一鏡到底呢」?
  •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雖然和《鳥人》一樣是偽一鏡到底,但攝影上為了完成這種視覺效果用了大量巧妙的鏡頭設計,也讓老爺子再提最佳攝影小金人。 回歸電影,《1917》本身的觀感怎麼樣?
  • 獨特的一鏡到底戰爭片|電影《1917》
    美術指導:Dennis Gassner服裝設計:Jacqueline Durran剪輯:Lee Smith今天黑焰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1917》。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其中,《1917》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而值得關注的是,Roger Deakins繼《銀翼殺手2049》之後,今年憑藉《1917》再次摘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桂冠。要製作一部在觀眾看來連續兩個小時一直拍攝、未曾剪輯的故事片,這無異於是在說笑。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而「一鏡到底」這種並不稀奇的拍攝技術,則是《1917》最大的看點和噱頭。這個「一鏡到底」不是片中的一個長鏡頭,而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由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構成。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和技術要求可想而知。很多電影都因為一個令人深刻的長鏡頭而廣受讚譽,《上帝之子》、《贖罪》就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影史上也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