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比一鏡到底更有看頭的是一片赤誠

2020-12-05 澎湃新聞

《1917》:比一鏡到底更有看頭的是一片赤誠

馬綸鵬

2020-08-08 09:17 來源:澎湃新聞

溫馨提示:本文有劇透!

英國導演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在其作品《1917》中做出了「一鏡到底」的嘗試,也就是說電影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鏡頭,不剪切,沒有戰爭片常見的蒙太奇和場面調度。鏡頭基本上都跟隨喬治·麥凱飾演的英軍下士Schofield活躍在一戰的戰場。

門德斯(中)在《1917》片場

戲劇出身的門德斯自從《美國麗人》(1999)踏入電影界以來,一共才不到十部作品,但部部有看頭。比如《毀滅之路》《革命之路》和兩部007系列(《007:幽靈黨》《007:大破天幕殺機》),雖然很難為這些作品打上非常明顯的「作者標籤」——上述這些片子有的是商業大片,有的是探索人性情感的危機,還有強調劇情和心理衝擊的驚悚片,但真實和真誠一直是他所追求的境界。所以他也在不斷嘗試,不斷挑戰自我。2014年在接受《名利場》採訪時,他曾給出25條「讓你成為更快樂導演」的建議。他說,「學著把熟悉的東西變陌生,把陌生的變熟悉。像導演莎劇一樣導演新劇,像導演新劇一樣導演莎劇」。

《1917》海報

《1917》就是門德斯最新、最大膽的一次嘗試和突破。1917年4月6日,天氣似乎並不糟糕,橫亙著無數泥濘的戰壕。傳令兵Blake和Schofield上一刻還在享受著日光浴,下一刻就樂呵呵趕去戰壕裡的指揮中心。路上兩人插科打諢,心想著也許是一趟送信回家的美差。鏡頭一路跟隨兩人,走過田野,穿過小溪,從後排戰壕悠閒讀信抽菸的士兵中輾轉來到最前線,這裡,路過的將士們大多匍匐在溝前,刺刀閃閃,氣氛完全不一樣。指揮所將軍的指令卻是讓他倆穿過德軍佔領區,務必在第二天拂曉前把「取消進攻」的指令傳達給深入敵後的英軍第二營,空中偵察已經發現德軍佯退的圈套,而電話線又被切斷,重任只能交給他們。選中他們還有一個私心,Blake的哥哥也在第二營,不送達,就永遠不能再相見。

《1917》劇照

自此,電影鏡頭一直跟隨這兩位士兵,從他們的主觀視角來審視和感受煉獄般的一戰戰場。

英國衛報的Peter Bradshaw毫不吝嗇他的讚譽,在《薩姆·門德斯將西部戰線的恐怖變成了單鏡頭的傑作》中寫道,「《1917》是門德斯自2005年不被理解和受重視的《鍋蓋頭》以來最不折不扣的野心和激情之作。這是部創作大膽又驚險的電影。」

儘管「一鏡到底」和主觀視角的概念和實踐並不是那麼新鮮:早期希區柯克的《奪魂索》、索科洛夫史詩級的《俄羅斯方舟》,還有伊納裡多勇奪奧斯卡的《鳥人》都有一鏡到底的嘗試,且都成功;主觀視角也有很多導演用過,201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索爾之子》也是跟隨猶太人索爾在奧斯維辛的遭遇。但《1917》的成功之處在於用如此獨特的形式來表現戰爭的殘酷和不可預見,讓觀眾完全沉浸在那場硝煙和人性掙扎中,不僅有主觀的各種情緒和所見所聞,還有客觀效果的張力。

《1917》劇照

《IndieWire》評價道,「(《1917》)雖然攝影機每次只能對準一個方向,但這正成為了門德斯偉大構想的推動力——在一個充滿未知變量的時間內,你只能看到你能看到的,總是得要朝著畫面外去尋求進展。」雖然有些時候「一鏡到底」只是一種視覺欺騙,所謂的「一鏡」依靠的是前期表演和拍攝的「硬功夫」或後期修飾,同時,依靠鏡頭起落的精準設計和控制,可以很好掩蓋剪輯的痕跡。《1917》中也有主人翁Schofield被槍擊暈倒後的黑屏和再續,理論上也不是一個鏡頭了。但技術的突破只是「形」。

《1917》片場照

更打動觀眾的是這背後的赤誠。Blake為了能儘快送達消息,救哥哥於危急,不顧Schofield再三勸說,一定要在白天馬上出發;在德軍的戰壕,貪吃的大老鼠引發了埋下的地雷,Schofield被埋,Blake竭盡全力從廢墟中救出他,領著被灰塵蒙眼的Schofield趕在地道坍塌前跑出來;兩人救助被擊落的德軍飛行員,Blake卻被恩將仇報的飛行員刺傷,大出血,在彌留之際問Schofield「我這是快死了嗎?」「是的。」「告訴我媽媽我很害怕。」「 好。」戰爭中的小夥伴轉眼就逝去,Schofield開始了自己「一個人的不可能的任務」;帶著夥伴的銘牌和戒指,開始穿梭德軍封鎖線。

《1917》劇照

赤誠之下必有美景和深情。Blake和Schofield路過廢棄的村莊,德軍硬生生把櫻桃樹砍斷,滿地的花瓣還在。Blake回憶自己家旁就有很多,經常和哥哥、媽媽一起在櫻桃成熟季節去採摘。但就在美麗櫻桃樹不遠的地方,Blake永遠藏在了這片土地。之後Schofield在德軍追殺下跳入瀑布,順流而下,在一片浮屍中踉蹌爬上樹樁,這時一陣風又吹來漫天的櫻桃花瓣,在生與死之間,唯美不破。《1917》另一處至誠至美的地方是Schofield被擊昏後黑夜中在隆隆轟炸聲中醒來,扶著危牆,走到門口,廢墟中炮火燦爛,照耀出整個天際,美到震撼,但美麗之中卻是大片的斷壁頹垣。此情此景,既詭異,又燦爛。

影片最後,為了把命令在總攻最後一刻給營長,Schofield在向前衝鋒的隊伍中橫著狂奔,慢鏡頭+廣角視野,簡直是腎上腺爆棚,完成了電影史上最美的「橫行」,拯救了英軍士兵的性命。1957年庫布裡克也拍了一部反映一戰中法軍集體衝鋒的電影《光榮之路》,裡面英勇犧牲之下的「光榮之路」是士兵們的鮮血和屍體來鋪平的;而門德斯的《1917》也把光榮重新還給了普通的士兵,Blake的生死託付,Schofield歷經九死一生還不忘救助法國小女孩的精神氣質,是電影能寫進影史的濃墨重彩。

《綜藝》為《1917》打出了滿分100:「儘管很多人在讚嘆其驚人的電影創作方式,但終究是門德斯對於角色和人性而非技術的關注,使得《1917》成為2019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成就之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奧斯卡,1917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從《1917》的「偽一鏡到底」看《俄羅斯方舟》的「真一鏡到底」
    而且本片在之前也是被認為最有希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之一,只可惜惜敗於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影片《寄生蟲》。但儘管如此,《1917》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比如,在劇情上,它以兩個普通士兵的視角來為我們展現了戰爭的殘酷等等。但今天我們要聊的不是這些,而是他在拍攝手法上最讓人稱道的「一鏡到底」。那什麼是「一鏡到底呢」?
  • 《1917》一鏡到底
    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拋開「一鏡到底」,《1917》還有這些
    偽一鏡到底的偽戰爭片《1917》究竟是部怎樣的電影?看過影片的觀眾都知道,《1917》是一部偽一鏡到底的偽戰爭片。2014年岡薩雷斯的《鳥人》同樣是119分鐘的偽一鏡到底,但其影片大多場景在室內,相較於《1917》戰場外景,難度無法相比。可以說門德斯導演把攝影、鏡頭、場景調度、剪輯等技巧做到了目前能做到的極致。這些造就了最終的一鏡到底。可除了一鏡到底呢?好像並沒有什麼真正讓人記住的點。這點後面再說。偽戰爭片。
  • 《1917》的「一鏡到底」是實力還是炫技?
    真正讓《1917》得以成功的,莫過於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顧名思義,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指電影拍攝過程中鏡頭沒有中斷,並且不通過剪輯等手段來切換場景。在觀眾群體中,《1917》也是部有爭議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網友對於《1917》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表示肯定:
  •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它,就是戰爭題材影片《1917》。8月7日,電影《1917》登陸國內院線,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首周末票房3686萬元,豆瓣評分8.5分,淘票票評分8.8分。和其他同類型影片不同的是,「一鏡到底」成為了《1917》最大的賣點,也成為了最大的爭議。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虎嗅網
    《1917》到底是一部出神入化的高沉浸感電影?還是一個狡猾的RPG遊戲?今天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新的思考和感受。《1917》的「偽一鏡到底」,究竟是虛擬的遊戲還是浸入式真實?自從獲10項奧斯卡提名的《1917》在中國上映以來,對影片「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的讚美和批評再次成為人們走出影院時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被給出明確的答案:當我們把對《1917》的評價同「一鏡到底」聯繫在一起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
  • 《1917》:「一鏡到底」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第8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 在這其中,嚴格來說,又分為「真一鏡到底」與「偽一鏡到底」。 與已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鳥人》一樣,《1917》也是「偽一鏡到底」。 在此前「奧斯卡前哨站」好萊塢年度影評人協會獎項中,《1917》甚至拿下了一個「最佳剪輯獎」!
  • 《1917》:「一鏡到底」的野心和魄力
    作為全國影院復工之後第一部上映的重量級新片,《1917》自8月7日開畫以來,前3日票房已經突破3300萬,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一鏡到底」是《1917》全片的最大亮點,在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中,讓人獲得了奢侈Vlog跟拍或是大成本VR遊戲的既視感。但同時,《1917》也陷入了「技術大於內容」的質疑。
  • 說到《1917》,還是得談談一鏡到底的藝術
    有時電影若執意為了一鏡到底而一鏡到底,其拍攝效果其實未必會比高明的剪接來得好。除非電影祭出更高明的一鏡到底拍攝技術。而《1917》便是非常高明的一鏡到底電影。必須解釋的是《1917》並非全片一鏡到底,它是一部透過特殊取景和剪輯設計而完成的「偽」一鏡到底電影。
  • 《1917》:「一鏡到底」的反戰宣言
    據統計,一戰歷時4年多,大約有900萬人戰死,2000萬人受傷,1000萬人因飢餓和瘟疫而死。在這場荒唐的戰爭面前,沒有英雄豪傑,斯科菲爾德和他的戰友與敵人,都是這場荒唐戰爭的犧牲品。任何非正義的戰爭都只會帶來無盡痛苦,和平才是人類最終的理想。
  • 獨特的一鏡到底戰爭片|電影《1917》
    美術指導:Dennis Gassner服裝設計:Jacqueline Durran剪輯:Lee Smith今天黑焰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1917》。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其中,《1917》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而值得關注的是,Roger Deakins繼《銀翼殺手2049》之後,今年憑藉《1917》再次摘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桂冠。要製作一部在觀眾看來連續兩個小時一直拍攝、未曾剪輯的故事片,這無異於是在說笑。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在近期上映的一系列電影裡,《1917》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1917》以其精湛的攝影和剪輯製造了「一鏡到底」的沉浸式觀影體驗(事實上是經過非常精密的計算,由無數個鏡頭構成的效果),為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一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視覺奇觀。它再次證明了電影和影院的共生關係——觀眾只有在電影院IMAX銀幕前才能真正領略「一鏡到底」的美感;這也表明,電影院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之一。
  • 《1917》:提前鎖定奧斯卡最佳影片 「一鏡到底」有多厲害
    放在所有提名的影片裡,《1917》不是最高(《愛爾蘭人》9分),和《極速車王》持平,排在第三位。 繞不過去的技術 要說《1917》就要說它的「偽一鏡到底」,在一鏡到底前面加上「偽」字說明它不是真的一鏡到底,而是經過剪輯加工的。
  • 《1917》上映,一鏡到底真的適合戰爭片嗎
    《1917》在北美上映後,被稱為"為銀幕而生的電影"。沒錯,雖然一鏡到底的電影早已不是第一次,而且《1917》不能算真正的一鏡到底,中間還加了一些隱藏剪輯點。一鏡到底還是羅傑·狄金斯的第一次嘗試,最後拿下奧斯卡最佳音效、最佳攝影、最佳視覺三項大獎,也算是眾望所歸了。影片上映後也引來一些專業人士的討論,覺得一鏡到底不適合拍戰爭片,或者《1917》的長鏡頭沒有表現出戰爭的真正含義。
  • 整部《1917》只用一個鏡頭展現,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到底有多牛?
    《1917》因為兩件事被討論:一個是《1917》獲得了10項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僅次於《小丑》(Joker,11項);另一個則是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全片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鏡頭!一鏡到底為什麼會被熱議?
  • 《1917》:浸入式戰場體驗,偽「一鏡到底」的背後
    偽長鏡頭電影,顧名思義,就是將數個鏡頭利用後期特效、隱藏性剪輯處理成看上去只有「一個鏡頭」的高技術含量活(即攝像機不會停),古有《奪魂索》,近有《鳥人》。現如今,又有了《1917》,相信許多影迷在看到《1917》的一鏡到底之後無疑是很興奮的,因為其難度之大,前所未有,演員與攝像機需要持續穿越多個戰壕、農場、廢墟、河、樹林等近六七個主要場景,配合後期剪輯、特效公司背景置換、數位化處理,將十幾個鏡頭整合成「一個」長鏡頭,據幕後解釋,光劇組演員編排的時間就達到了半年之久。
  • 《1917》的「一鏡到底」:成也真實,敗也真實
    今年金球獎中,《1917》取得最佳影片被視為爆冷之舉,面對一眾強勁對手,以歷史、戰爭、「一鏡到底」這套組合成功突圍而出,亦完全擊中了筆者的口味。緊接著《1917》又在奧斯卡以10項提名而大熱,之前預測有說過,可能會憑藉此片的「一鏡到底」讓導演斬獲「最佳導演獎」。
  • 「奧斯卡探秘」透過「一鏡到底」優與劣,評說《1917》的優與劣
    「一鏡到底」的優與劣《1917》憑藉「一鏡到底」這個不甚新奇的拍攝技巧,先後在「英國電影學院獎」評比與「金球獎」評比上大放異彩,獲獎甚豐!其後來到「奧斯卡」雖然稍有不振,但該拿的獎(最佳攝影)卻終究沒有旁落,而什麼是「一鏡到底」?
  • 評電影《1917》:薩姆為「一鏡到底」夢付出了什麼代價?
    《1917》最吸睛的地方是「一鏡到底」,用這種電影創作手法完成的電影作品,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期就有經典代表。那便是我們熟知的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於1948年秋在加拿大公映的《奪魂鎖》。之外有史詩類作品《俄羅斯方舟》,我們耳熟能詳的鳥人,都在一鏡到底,或者說長鏡頭的創作領域有過大量的探索,並且成果豐碩。一、《1917》的一鏡到底究竟處在怎樣一個水平上?
  • 索亞斌做客《今日影評》點評《1917》「偽一鏡到底」
    作為影片最大的宣傳點所在,「一鏡到底」既是賣點、也是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是否真能令觀眾身臨其「戰」?  8月11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專業評點電影《1917》之餘,針對其中「一鏡到底」的技術應用,與廣大觀眾朋友展開深度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