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近代史充滿了屈辱,自鴉片戰爭以來,多次遭遇劫掠,無數老祖宗留下的珍寶丟失海外。這些承載著中華文化積澱的文物,有的被搶劫,有的被盜掘販賣,也有著各自的滄桑故事。從中國文物協會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近代以來,丟失的文物數量超過1000萬件,其中國寶級的一、二級文物,就有100萬件之多,精品更是難以數計。
就拿北京來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皇宮裡收藏有大量的奇珍異寶,城內的達官顯貴,也收有一些稀罕文物、玉器或者名人字畫,可以說在當時的中國,全部的出土文物,幾乎都匯聚於北京城內。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後,開始進行肆無忌憚的搶奪。還燒毀了我國標誌性建築——圓明園。緊接著八國聯軍侵華,又在皇城內肆意搜尋戰利品,這樣一來,中國大量的文物就流落海外,成為外國收藏家和博物館的珍貴展品。
在大城市是這樣,一些小地方也如此。這不甘肅天水市就在國外尋找到了多件從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文物,並將這些文物進行複製,於10月1日——11月2日,在天水市博物館臨時展廳展出。敦煌藏經洞流失在國外的珍品複製品,從南北朝到宋朝,包括絹本畫、紙本畫、雕版印刷佛經、書法作品等共計58件。
展品複製了現藏於英國不列顛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集美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館的文物。製作過程中基於原作無損掃描,採用礦物質顏料,手工織絹和手工造紙,最大限度復原了文物的原貌。
敦煌,自西漢以來成為東西客商往來雲集的絲路重鎮,是中西文明的交匯點,是古代宗教的匯合交流之地。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圓籙在16窟甬道發現了震驚中外的敦煌藏經洞(即後來的17窟),諸多珍寶重見天日。
洞內藏有公元4至11世紀初的文獻、絹畫、紙畫、法器等各類文物,共計五萬餘件,所涉領域之廣、學科之博、信息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被稱為20世紀中國四大考古發現之一。
這給敦煌帶來了盛譽,同時也帶來了無盡的劫難。盜寶者紛至沓來,使藏經洞的諸多珍寶流散國外,至今難以聚首,有的甚至已經佚失,難覓蹤跡,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藏經洞」寶藏,作為物質文本雖已流失海外,但是其中蘊含的文明和精神,永遠不會被奪走。天水市博物館聯合陝西省油畫藝術研究會中大藝術館舉辦此次展覽,讓這些收藏在國外的藏經洞文物,以這種方式魂歸故裡。
不堪回首的往昔已然逝去,中華文明千載永續、生生不息;我們對傳統藝術的敬畏之心恆久不變,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