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晚報文/記者戴懿圖/劉東華(署名除外)一個肉粽、一碗扁食、一份海蠣煎……在廈門的街頭巷尾,有許多傳統小吃老店,經營者也是老人家,他們「退而不休」,傳承傳統製作手藝,堅守著承載老廈門人味蕾記憶的「古早味」。
堅守
一盤招牌海蠣煎一家人做了38年
-張志民的招牌海蠣煎。
在局口街附近的一條巷子裡,顧客走進蓮歡海蠣煎小吃店,點了一份招牌海蠣煎,63歲的張志民立刻忙碌起來。
往鍋裡倒一勺油,放入蒜和海蠣,加上地瓜粉,炒至八成熟時再加入雞蛋,這樣雞蛋才鬆軟,又不會太老。炎炎夏日,加上灶臺上的熱氣,不一會兒,張志民就已經汗流浹背。他總在肩上放一條毛巾,及時擦汗。
這個小吃店由一大家子「老夥計」共同經營。大哥已經73歲,負責後勤備料,張志民排行老五,負責煎海蠣,最小的外甥女也已經57歲了。
店鋪上午10點半開始營業,一直要忙到晚上12點,回到家洗漱後得凌晨1點半才能休息。烹製海蠣煎,一天至少得站10個小時,手還得不停地炒。張志民坦言,剛入行的時候覺得很苦,現在幾十年了,也都習慣了。
六妹張桂蓮說,從父親1982年創業,到現在已經38年了,店裡海蠣煎、薄餅的做法都還是跟老人當時的傳統做法一樣。海蠣是從同安當天送來的,不僅新鮮,個頭也很大。蒜現在只能用外地的,等到年底本地的蒜成熟了,做出來的海蠣煎就更香了。
專注
用匠人的精神做好一碗扁食一碗麵
-鍾世松(左)教店員包扁食。
一頭白髮的鐘世松今年73歲了,依然精神矍鑠。接受記者採訪前,他正在店裡教店員包扁食,一邊包還一邊強調:「別包太小了啊!」
1991年,位於廈禾路202號的勞松扁食開業了。29年來,專注做扁食和拌麵,也沒打過廣告。鍾世松說,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食客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宣傳」。
「他是用匠人精神在做事。」鍾世松的外甥女說,肉一定要新鮮、品質好的,皮的大小和厚薄也有講究。每天堅持用新鮮食材,現包現賣。他還堅持手工包扁食,因為「用手包的扁食是有溫度的」。
對於員工,他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耐心地教著。每天新煮的湯底、新包的扁食他都讓店員第一個品嘗,這樣他們才能知道自己做出來的好不好吃。因為疫情,生意受到了不少影響,但是他說:「店開著就好,不能降工資,再虧也不能虧員工。」
講究
每一個細節都要摳包子皮要擀七八遍
-吳民祝(左)檢查沙茶湯是否地道。 戴懿攝
每天清晨5點多,62歲的吳民祝就從海滄出發,6點多趕到位於禾祥西路的吳再添小吃店,開始安排一天的生產工作。這家店匯聚20多種廈門傳統風味小吃,他和兒子分工,兒子負責經營,他負責食品的品質把控。
對於食品,吳民祝就像一個醫生,要「望聞問切」,看色澤、聞香味,還要品一品。「老廈門的美食講究工藝,就拿鹹粿來說,米漿太稠,粿就太硬;米漿太稀,粿則不Q。」
吳民祝最關注的是湯頭做得地不地道,每天都要查看。他拿起了大勺子,舀起沙茶湯,看看濃稠、色澤,再試試味道。上午10點多,一屜芋包出爐了,員工盛了一個請他試吃。「嗯,芋皮鬆軟、有芋香味,筍乾、豆乾、肉的味道剛好」。
「對於新員工,店裡的師傅教基礎,我要教『內涵』,告訴他們為什麼這麼做。」老吳說,比如手工發酵的包子皮,員工覺得擀三五遍就行,「但是我要求一定得擀七八遍。如果次數不夠,就不能把空氣壓出來,會影響口感。」粽子料也有比例要求,他說,每一個細節都要講究。
【原聲】
經營小吃店很累,但是傳統的味道卻要堅守下去。
——張志民
做生意就像是帶孩子一樣,你總是跟著他笑,跟著他哭,心是連在一起的。
——鍾世松
做小吃很累,一年365天,沒有一天休息。父親從1947年創立了品牌,現在我們正努力打造食品標準化製作流程,就是想更好地把傳統小吃交給下一代。
——吳民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