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貧記·第20期|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

2020-12-15 新京報

第20期

12月3日中午,重慶巫山縣陰天,天空飄著雪粒,風吹來讓人感覺到冷颼颼的。

巫山縣竹賢鄉向西約11公裡,山間公路陡然下降,村道宛若懸掛在山崖上,一道道彎彎盤到遠處的山腳下,下面就是下莊村。因為四周均是上千米的山崖,下莊村所在地被稱為「天坑」。村民介紹,沒修公路時,走原先的羊腸小道從坑沿到坑底,需要108個「之」字拐才能到村外。

1997年元月,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毛相林提議修通村裡通往外界的公路,帶領村民歷經7年終於將一條8公裡的「天路」修通。

「天路」的修通徹底改變了全村與世隔絕和貧困落後的面貌,給下莊帶來了發展契機。毛相林告訴記者,在1997年修路前,下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00元左右。2015年,下莊成為巫山縣第一個實現整村脫貧的村子。2019年下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12600元左右。

座落在山谷中的下莊村。因為四周均是上千米的山崖,下莊村所在地被稱為「天坑」。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攝

11月18日,中央宣傳部授予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

「摳也要摳出一條路來」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個順口溜是此前下莊村的真實寫照。這裡有2個社,96戶,戶籍人口約400人。由於條件所限,下莊人過著苦種薄收的生活。

當時從村裡到鄉裡、縣上,是村後一條「108道拐」的古道。從下莊去趟縣城,一個來回得三四天。

30歲的楊紹軍,讀小學時走了四五年這條「路」。從村裡爬到山頂,他要走兩個小時。有的地方是懸崖,還要用繩索才能上去。在這條「路」上,他經常遇到猴子、山羊一類野生動物。如果遇到下雨,還會有山石滾落。

據媒體報導,由於外出太困難,下莊有三成人連30公裡外的縣城都沒去過。18歲嫁到下莊的袁大香直到94歲去世,都沒有回過娘家。不少女娃娃出去打過工後,再也不願意回來。《重慶日報》的報導顯示,下莊村由於道路危險,曾有23人摔下懸崖死亡、75人摔傷殘。

毛相林回憶,1997年6月,他開始計劃要打通村裡與外界相連的公路。他到壩子裡召集村民們一起來開會,說他修路的想法。但當時村幹部們都認為「這事不可能完成」,包括已經駐村兩年的大學生「村幹部」方四財也說「不現實」。

方四財說,修路是下莊村祖祖輩輩都想要做的事,但都沒有做成功。修路的錢和三材(雷管、炸藥和導火線)哪裡來?這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兩大「障礙」。

毛相林是鐵定了心要修路的。他給村幹部、村民們做思想工作,講述他以前在縣城裡認識一位一起背過腳(當地一種用背搬重物的行為)的人的故事:他家原來很窮,但修通了公路給他家帶來了巨大變化,新蓋了磚房,還有從未見過的冰箱。「咱不能一直當窮漢,就算再難,我也要帶頭衝一衝。這輩人修不出路來,下輩人接著修,摳也要摳出一條路來」。

做通了村幹部和村民們的工作,毛相林就開始請人測路。方四財說,下莊村村民是通過賣臘肉、賣雞蛋,每人出資10元,最後籌集到了3960元。但「這個錢就只夠測路的錢」。

下莊人事跡陳列館裡展出的老照片,展現當年修路時的場景。翻拍

毛相林又組織村民籌資。每個人出50元,這樣又籌集到了約2萬元,去買了炸藥。1997年冬月(農曆十一月)初八,「我們就在魚兒溪炸響了第一炮」。當時為了帶頭出資修路,毛相林還把她妹妹給母親的養老金3000多元用來買「三材」。

下莊修路的行動也得到了巫山縣有關部門的支持。毛相林說,時任巫山縣農業局局長朱崇軒被下莊人的決心所感動,先後從農業局申請到了總計23萬元資金用來修路。

下莊人修路,在懸崖峭壁上一點點鑿,一處一處地放上炸藥炸,夜裡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修了一年多,修到私錢洞修不動了。毛相林介紹,因為從這裡開始一天到晚都要用炸藥。錢沒了,他又拿自己家裡的房產證做抵押去銀行貸了4萬元。

更嚴重的問題隨之而來。26歲的村民沈慶福在修路時被滾落的石頭砸到山崖下身亡。不到兩個月時間,36歲的村民黃會元又掉下山崖遇難。毛相林記得很清楚,那一天是1999年的國慶節,「我就不忍心了,不想修了。我不曉得還要死多少人」。

在黃會元靈前,毛相林問大家,「這個路還修不修?」黃會元的父親黃益坤看著士氣低落的村民們說,「我知道黃會元死了,他是我兒子,我心裡痛不痛?肯定痛。但是他死是為了我們子孫後代。他是死得其所」。

下莊人事跡陳列館裡展出的老照片,展現當年修路時的場景。翻拍

作為修路總指揮的方四財也在現場,他回憶說,當時現場的氣氛很凝重,掉一根針的聲音都可以聽見。黃益坤說完話後,大家齊刷刷地把手舉向天空,「異口同聲地說修」。

下莊村修好的村路。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攝

就這樣,2004年4月12日,歷經7年時間,一條將下莊村與外界連通的8公裡「天路」通了。

在土地上做文章

路修通了,但貧窮問題依然困擾著下莊人。

「要想富起來,我就要把這些年輕人動員起來」。毛相林說。他先後動員了近100個青少年外出打工。

沒過多久,毛相林感覺光靠打工來脫貧不現實,他開始在村裡的土地上做文章。在下莊,以前在地裡種的就是「三大坨」——苞谷、紅薯、洋芋,但這些都賣不了多少錢。

村民彭仁松說,因為交通不便,以前作物收了也沒辦法挑出去賣。力氣大點的也就只能背個一百來斤,力氣小的只能背幾十斤。背到鄉裡要大半天時間,要是去縣城就更費時間。

毛相林回憶,他第一次從縣城背了一袋尿素回來,一個來回就是三天。在路上他就哭了。

2010年,毛相林在縣城吃到一種西瓜,覺得特別香甜。毛相林兩個妹妹家都在縣城,他便託妹妹給他買了一盒西瓜籽,自己試種了兩分地。

沒想到種出來的西瓜口感好,甜度高。他把西瓜分給村民們吃,還把西瓜拉到外面去賣,賣了800元錢。用這錢換回來300斤苞谷。毛相林覺得有賺頭,回來就召開群眾會推廣西瓜種植,其他村民看他種得好,也跟著種。

毛相林在劈柴。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攝

很快,下莊西瓜的名氣就在十裡八鄉傳開了。在毛相林帶動下,下莊村終於有了第一個像樣的產業。但西瓜只有一季,不能當主產業。毛相林先後種過漆樹,養過山羊、肉牛,還搞過蠶桑,都沒成。

毛相林琢磨得有個更大的產業。一次在曲尺鄉考察時,毛相林發現人家種的柑橘不錯,他便想在下莊也種柑橘。毛相林請來了巫山縣農委的專家,通過研究下莊的海拔、氣候、光照和土質,最後確定下莊屬於中低海拔地區,適合種紐荷爾柑橘。

村民劉恆保回憶,2013年底毛相林叫他們種柑橘。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毛相林在群眾會上承諾:「我自家先種10畝紐荷爾,讓毛連軍(毛相林兒子)到奉節自費學習技術,無償為大家提供技術支持!」

當年農曆臘月,毛相林就號召大家把柑橘全部都栽下去了。2017年又成立了柑橘種植專業合作社,挨家挨戶,說服群眾入股合作社,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窩種樹。

竹賢鄉鄉長吳文銳介紹,下莊村是中低海拔地區,適合種柑橘。通過2013年和2017年兩次種植,下莊全村一共種下650畝紐荷爾柑橘。此外,通過複種還有300畝西瓜、500餘畝南瓜等。後來,又新開了150畝桃園。

小康路上

12月初,正進入柑橘採摘的季節。

一個個橙黃橙黃的柑橘點綴在漫山的柑橘林間。毛相林說,下莊村2019年銷售柑橘帶來了40多萬元收入,今年預計有50多萬元。

村民彭仁松家種了300多棵柑橘樹。他給新京報記者算了一筆帳,一棵樹一般產30斤柑橘,豐產的話就有80-100斤,2019年的售價是2.5元一斤。他家的柑橘如果全部賣出的話能掙幾萬元。除了柑橘,他家還複種有西瓜,去年賣西瓜也有8000多元。此外,在村裡做點蓋房子的小工也有1萬多元的收入。

村民楊紹軍有門雕刻手藝——在橄欖核上雕刻各種圖案。他雕刻的橄欖核手串已經遠銷到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除去買橄欖核的成本,一年下來能賺十多萬元。幾天前,楊紹軍剛把鄰鄉的媳婦娶進門。

下莊的「掛壁公路」,以及下莊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近兩年來吸引了不少自駕遊遊客前來。村裡第一個具有接待遊客能力的民宿,是楊元鼎、袁堂清、楊亨雙三家合建的一棟馬蹄形三層小樓,取名「三合院」。

楊亨雙介紹,他此前在廣東、重慶打過幾年工,是毛相林叫他回來和楊元鼎、袁堂清一起蓋了這棟樓開起了民宿。

楊亨雙說,他們三家是2017年開始建的這棟樓,連蓋樓加裝修總共花了100多萬元。除了自己攢的錢,問親戚朋友借了點錢,他家還向銀行貸了三五萬元。2020年下半年正常營業以後,每天都有遊客前來住宿,預計到年底能掙15萬元左右。

「三合院」周邊,散落著或新蓋的樓房,或修葺一新的土坯房。

除了硬化的公路,連接村民間的小道也正在鋪設上石板。原先的汙水溝也都在敷設白色的汙水管,這是下莊前兩月剛開始施工建設的汙水處理項目。毛相林希望將全村的人畜糞水全引到果園。這樣既能灌溉果樹,又避免河水被汙染。

下莊村等待驗收合格的民宿。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攝

三四年前還不是這樣。2016年10月,大學畢業來下莊駐村的村主任助理陳天豔回憶,她剛來的時候,下莊還是以土坯房為主,全村的磚房不超過10棟。她第一次到下莊時,道路硬化到半山腰,她們得先把車子開到半山腰,坐工程車輛到谷底,然後再坐摩託車到村裡。

在毛相林看來,下莊村已經擺脫了貧困,正在向小康奮鬥。「一般人家可以拿出5萬元,好點的可以拿出十幾二十萬元,這種家庭還不少。」他希望在政府好的政策支持下,把下莊的房子建好,屋裡屋外的環境都搞好,讓遊客吃著下莊綠色、生態的土產品,享受著這裡的環境。

下莊的未來

現如今的下莊是公路通了,腰包鼓了,但毛相林閒不下來。他在琢磨,怎麼能讓村裡在外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振興鄉村。

「90後」毛連長曾在外種西瓜、跑銷售。2020年春節回家,毛相林上門找他,「連長,留在村裡吧,下莊村需要你們年輕人。」

看著眼前的毛相林,毛連長想起了當年修「天路」的場景。看著下莊的產業蒸蒸日上,他動心了,選擇留下,還說服女朋友也回來,準備發展民宿,搞直播帶貨。

陳天豔介紹,這幾年,像楊亨雙、毛連長這樣返鄉的村民正變得多起來。

如今已62歲的毛相林說,等2021年村委換屆時,他就要退下來,讓年輕人來幹,在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再去幫他們解決,給他們噹噹「軍師」。

不過,毛相林還給下莊做了個規劃。他希望能夠通過下莊人事跡陳列館展示下莊精神,吸引更多外面的基層幹部前來參觀培訓,從而帶動下莊的民宿業發展。而下莊村的後溪河河谷可以開闢出一些地方用於露營,野炊。

後溪河河谷是一條不足10米寬的山谷,清澈的河水,長滿青苔的石壁上滴水成簾,蔥蘢的植被,陡峭而高聳的崖壁。陳天豔說,夏天時這裡是個天然的避暑河谷。

竹賢鄉鄉長吳文銳介紹,他們給下莊村制定的發展思路是,「1+2」加「N」。「1」就是鄉村旅遊,圍繞鄉村旅遊延伸出更多發展路子。如今毛相林成為了時代楷模,他們力爭把下莊打造成重慶市的一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讓外面的人進來學習下莊精神。「2」是柑橘和核桃。「N」是指西瓜、桃子、脆李和麵條等下莊特色的產業。

不久,一條連通平河鄉與竹賢鄉的快速通道也將修通,這條路就從下莊村下遊一兩公裡處經過。吳文銳說,將來大、中、小客車就可以從這條路經後溪河河谷上來下莊,時間也將更短,更安全。

吳文銳表示,在他們的構想裡,還要將原來下莊人走的羊腸小道復建出來,以供遊客感受當年下莊人出行的不便。同時,在柑橘地裡修建一些步道、亭閣以用於採摘,觀賞風景。甚至,還可以將下莊到處都是的懸崖建成攀巖場地。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實習生 蔣佳宸 編輯 胡杰 校對 劉越

相關焦點

  •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吃上生態「飯」
    原標題: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吃上生態「飯」歷經7年修出一條8公裡「天路」通往村外;發展柑橘、西瓜等產業,辦起鄉村旅遊,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00元左右
  •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吃上生態「飯」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2月3日中午,重慶巫山縣陰天,天空飄著雪粒,風吹來讓人感覺到冷颼颼的。巫山縣竹賢鄉向西約11公裡,山間公路陡然下降,村道宛若懸掛在山崖上,一道道彎彎盤到遠處的山腳下,下面就是下莊村。因為四周均是上千米的山崖,下莊村所在地被稱為「天坑」。村民介紹,沒修公路時,走原先的羊腸小道從坑沿到坑底,需要108個「之」字拐才能到村外。
  •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歷經7年修出8公裡「天路」通往村外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吃上生態「飯」  歷經7年修出一條8公裡「天路」通往村外;發展柑橘、西瓜等產業,辦起鄉村旅遊,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00元左右  12月3日中午,重慶巫山縣陰天,天空飄著雪粒,風吹來讓人感覺到冷颼颼的。
  • 百餘村民、歷經7年、殉工6人:重慶下莊村,「摳」出天路
    真正來到下莊村時,眼前的景象,還是會嚇人一跳……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四面均是懸崖絕壁,猶如困在深井之中,是名副其實的「天坑村」。不甘心「坐井觀天」的下莊人,決心在絕壁上鑿出一條「脫貧路」,徹底打破村裡世代沿襲的貧窮命。
  • 《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文章關注巫山縣下莊村修路脫貧的故事...
    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空中俯瞰懸崖上的公路在大山中呈「之」字形蜿蜒(攝於2019年4月13日)。記者 萬難 攝/視覺重慶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下莊村被稱作「天坑村」。圖為七月三日拍攝的下莊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 毛相林:「天坑」下莊的開路人
    新華網重慶12月9日電(陶玉蓮)「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在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口井」 從井口到井底有1100米,三面都是垂直的懸崖絕壁,僅東面略微緩一些,祖祖輩輩沿著巖縫走出的出山小道就隱藏其中。
  • 天坑下莊的開路人②|「啃」出了一條全新的「脫貧路」
    五月十七日,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毛相林(左一)和村民察看柑橘生長情況。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完善基礎設施,動員兒子三讓宅基地毛相林知道,下莊要徹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僅靠絕壁上那條2米多寬的機耕道,遠遠不夠。
  • 天坑下莊的開路人③|毛相林:「我願當一輩子築『路』人」
    5月14日傍晚,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主任毛相林家的地壩上,一場關於鄉村振興的院壩會正在進行。5月14日傍晚,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主任毛相林家門口,一場關於鄉村振興的院壩會在這裡舉行,村民們暢所欲言,討論未來的發展方向。本版圖片均由記者鄭宇攝\視覺重慶 「只是脫貧還不夠。」
  • 重慶天坑地縫,世界自然遺產,天下第一坑
    重慶奉節天坑地縫景區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奉節縣城南岸70多公裡處,景區約460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深度容量最大的巖溶漏鬥。現有一峽二坑三橋,天坑四面絕壁如斧劈刀削,宏偉壯觀,它以驚、險、絕、奇聞名於世。
  • 愚公精神的當代傳奇——重慶下莊人在絕壁上鑿出脫貧路
    早就聽說重慶市巫山縣有一個靠修路脫貧的山村,我出生在太行山上,多次採訪河南紅旗渠,2008年汶川地震時還曾六進汶川,走過太多的高山峽谷溝溝坎坎,對這次的採訪信心滿滿。然而,5月24日,當我真正來到重慶巫山縣下莊村時,著實還是嚇了一跳。 下莊村位於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整個村子被「鎖」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可謂與世隔絕。
  • 重慶的雲陽龍缸,是中國第三大天坑,被譽為「天下第一缸」!
    說到中國的網紅城,人們肯定會想到重慶,很多人來重慶旅遊,基本上都是衝著市區的網紅景點,對重慶周邊的景點可能沒那麼熟悉。其實重慶周邊有很多可以去的地方,其中有一個「坑」5A景區,遊客來逛了一天,說第二天還要去,那就是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
  • 揚名的世界自然遺產,重慶武隆天坑
    這一次給大家介紹的這三個景點都在重慶武隆區,武隆也因這幾個景點而被大家所熟知。所以,我們出發第一天一早出發,先到天坑三橋。天坑三橋位於重慶市的武隆區約20公裡處,是重慶5A景點,距南國草原仙女山約15公裡,距天下第一洞芙蓉洞僅30公裡,是全國罕見的地質奇觀生態型旅遊區。
  • 重慶,武隆天坑地縫一日遊
    重慶 武隆 天坑·地縫,因為篇幅的關係,所以重新寫一篇關於 武隆 的。 因為是「 滿城 盡帶黃金甲」和「變形金剛」的取景地而名聲大噪。 武隆離重慶市區是200公裡左右,本來打算是租車自駕遊,但是重慶的路可不是靠一手導航就能搞定的,再加上到那邊有很多山路,所以還是選擇報那種一日遊的團,畢竟跟團比較省心。還是找的民宿老闆定的,一個人367元,中間會管一頓午飯,大概要三個多小時的車程。 重慶 的一天是從一碗麵開始的。豌雜麵很好吃。
  • 中國最深天坑和中國最長地縫小寨天坑和奉節地縫
    奉節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東部與巫山縣相鄰,南部與湖北省恩施市相接,西部連接雲陽縣,北部連接巫溪縣。面積4087平方千米。人們對奉節的了解多停留在該縣著名的人文景點白帝城,其實奉節最美的風景,是其地下的喀斯特景觀。而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小寨天坑和奉節地縫了。
  • 重慶巫山縣這3所優質高中,口碑和實力都不錯,你知道幾所?
    #重慶#巫山縣隸屬於中國重慶市,位於重慶市東北部,地處三峽庫區腹心,跨長江巫峽兩岸,東鄰湖北巴東縣,南界湖北建始縣,西抵奉節縣,北依巫溪縣。巫山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礦產豐富,著名景點有長江三峽、小三峽、大昌古鎮等,曾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今天給大家介紹重慶巫山縣3所優質高中,口碑和實力都不錯,你知道幾所?看看有沒有你熟悉的學校。巫山縣官渡中學巫山縣官渡中學創辦於1958年,位於巫山縣官渡鎮雙橋街,辦學歷史已有62年歷史。
  • 重慶天坑地縫旅遊區總體策劃
    以下,我們將結合重慶天坑地縫景區的開發,闡述綠維的解決思路。一、項目背景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位於長江三峽西首奉節縣南部山區,總面積456平方公裡,是集山、水、林、峽、石、泉、瀑、洞、漏鬥等自然景觀和地質地貌為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 武隆天坑地縫奇觀
    圖文|曾曉剛由於時間上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只能將遊攬重慶武隆天坑地縫景區的日程,安排在了夏日的三伏天中。並且,第一天晚雖提前入住重慶市中區的酒店,以便於第二天一早隨團前往武隆景區。有名的山城重慶,在夏季是一個碩大的「火爐」。在此之前,我已多次去過重慶,但沒有一次是在夏季的時間。因從小就聽說過火爐的威力,所以每當去重慶時都會避免在夏季前往,因而還沒有真正地感受過火爐的威力。唯有這次,並且是在夏季的三伏天中來到了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