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文章關注巫山縣下莊村修路脫貧的故事...

2020-12-25 重慶市人民政府

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空中俯瞰懸崖上的公路在大山中呈「之」字形蜿蜒(攝於2019年4月13日)。記者 萬難 攝/視覺重慶

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下莊村被稱作「天坑村」。圖為七月三日拍攝的下莊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下莊村村民揮手送別自駕遊客。記者 萬難 攝\視覺重慶

早就聽說重慶市巫山縣有一個靠修路脫貧的山村,我出生在太行山上,多次採訪河南紅旗渠,2008年汶川地震時還曾六進汶川,走過太多的高山峽谷溝溝坎坎,對這次的採訪信心滿滿。然而,5月24日,當我真正來到重慶巫山縣下莊村時,著實還是嚇了一跳。

下莊村位於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整個村子被「鎖」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可謂與世隔絕。百餘年來,靠著土肥水美的地質條件,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巴山蜀水造就了下莊,也困住了下莊。「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是下莊村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打油詩,2000年以前,村裡150多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大山,160多人沒見過公路,360多人沒見過電視,更別說高樓和汽車……閉塞的交通束縛了人們掙脫貧困和封閉的雙手,阻擋著全村通向文明和富裕的腳步。

「要想富,先修路。」不甘「坐井觀天」的下莊人產生了在懸崖上鑿出一條路的念頭。於是,從1997年起,7年時間,108人,前後6人犧牲,硬是開闢出8公裡的羊腸小道。這條細細長長的小道,是下莊人的生存之路,百年閉塞的村子從此見到了「光」,打那天起,下莊修路致富的步子再也沒停下來過。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1945年毛澤東寫《愚公移山》,寫的是一份深切的期盼,如今一群人用行動將期盼化為現實,續寫了愚公精神的當代傳奇。

下莊之夢:

一個走出大山、惠及子孫的夢想

人類不能沒有夢想,就像不能沒有太陽。一旦胸懷夢想,每一個人都會成為太陽。而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個有夢想的民族。下莊人,用血肉之軀向大山宣戰,只為圓一個世代的夢想。

20世紀90年代,大山裡的老百姓脫貧,往往「靠著山腳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而在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有一群人,他們懷揣走出大山、造福後代的夢想,開始用雙手雙腳在海拔110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天路。

他們是下莊人,也是當代愚公。

翻越兩座山頭,沿著懸崖邊上的山路顛簸了一個多小時,我們終於來到下莊村。初至此,儼然到了一口「天井」之中,四周高山絕壁合圍。村主任毛相林告訴記者,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而「井底」直徑1.3公裡,井口直徑不到10公裡。過去,全村4個社、96戶人家、397人就住在「井底」。而連接外界的唯一一條「路」,是近70度山體上的三個大臺階和108道「之字拐」。村民們去巫山縣城,要經由逼仄的古道翻越懸崖,一來一回至少4天。

兇險的地形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禁錮在了山底。下莊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山溝溝裡,仿佛被世界遺忘,被時代遺棄了,貧窮在心底焦灼。「山裡的水果成熟了卻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地裡;大量的藥材無法銷售出去,只能燒了火;成群的豬羊趕不出山,生了急病的村民抬到半路就咽了氣;山外的姑娘打死也不往山裡嫁,男人們只能打光棍……」毛相林說,許多人從生到死都沒能走出大山一步。

外面的世界明明那麼近,只隔著這一座山,外面的世界卻又那麼遠,只有耳聞,從未目見。下莊人做夢都想看看山外的天空。

1997年,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在縣裡幹部班培訓時,看到了過去封閉落後的鄰村,如今家家電燈亮、戶戶電視唱、幢幢洋樓起、路上汽車忙的景象,被深深地刺激了。難道下莊村註定要與世隔絕嗎?難道下莊人要一輩子困在這「井底」窮下去嗎?培訓回來,毛相林坐在「井口」之上,望著遠處的蒼穹,不停地問自己。

這個被稱為「毛矮子」的小個子男人,回想起當年入黨時的誓言:我誓死忠於黨忠於人民!「我用什麼為人民辦事?忠於黨又能為黨做些什麼?」來自內心深處的發問,讓毛相林起了一個念頭——修路。

「我毛矮子雖然個頭小,卻不是無能之輩,我要修路,再難也要修,摳也要為子孫後代摳出一條路來!」中氣十足的吶喊在山間迴響,激蕩起向貧窮和閉塞宣戰的決心和勇氣。

下莊村不是沒有修過路,卻一直都沒能修成。毛相林的想法在村民中引發了不少質疑和反對,他便和駐村幹部方四才一遍遍跟村民磨嘴皮算細帳,「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如能前進一丈,絕不後退一尺。我們修不完還有兒子,兒子修不完還有孫子,總有能修完的一天。」

村民們漸漸動了心。「修吧!」「我同意修!」「我也支持修!」……鄉親們紛紛高舉手臂,一場徵服自然挖掉窮根的戰役,就在這些青筋暴突的莊稼漢手中,打響了。

這是愚公移山般的堅定與決絕。愚公感動「操蛇之神」和「天帝」而得助,而下莊人靠著自己的雙手和身體,撲向大山,攀上萬丈懸崖,向天要路。

下莊之氣:

一派堅韌不屈、無所畏懼的氣概

傳說中的愚公率子孫移山,至死不悔;下莊人為修路而戰,生生不息。世界上從未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歷經五千年,無論浸泡在怎樣的苦難當中,始終不怨天尤人。這,就是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無懼無畏的氣概。

1997年12月,魚兒溪畔的龍水井處,白雪皚皚,陰冷的風在山間呼嘯。「路我們自己修,就算螞蟻啃骨頭,也要在懸崖邊上啃出一條路來!」隨著毛相林的一聲令下,下莊人炸響了第一個開山炮。

在絕壁上開出一條天路,遠比想像得更加艱難。沒有工具,他們就用最原始的方法:「土專家」放紅繩,在半山腰蕩著「鞦韆」勘測地形;村民腰系長繩,懸在空中鑽炮眼,炸出個「立足之地」;用大錘、鋼釺、簸箕等簡單的農具開鑿希望;白天勞作,晚上便宿在山洞裡,以天地為席,與蛇鼠為伴……

某天夜裡,一聲尖叫劃破寧靜,原來一條蛇鑽進了被子,兩名修路的婦女被驚醒,她們下意識抓起蛇往外扔。幽暗的月光下,蛇墜下峽谷,可她們再也睡不著了,互相依偎坐到天明,無聲的淚珠一顆顆滑過臉龐。

路,在懸崖上艱難地推進。即使儘可能做好了防護措施,意外還是發生了。

1999年的一天,黃會元像往常一樣,用鑿巖機開鑿石頭。或許是巖石太堅硬,剛鑽了半米,機器就罷工了。他正準備過去看看情況,一塊巨石從頭上砸下來,來不及呼喊便被推進了萬丈深淵。那一年,黃會元剛滿36歲。

正在山上修路的袁孝恩等人,目睹了黃會元墜崖的全過程。他們怔了半晌後,齊刷刷地脫掉上衣,手持平常點炮用的香,朝著黃會元墜落的方向,一齊跪下,既是祈禱黃會元一路走好,也是祈求上蒼保佑下莊人能夠平安地修通公路。香菸嫋嫋,烏鴉哀啼,六個宛若雕塑的漢子,跪在崖邊一動不動,堅毅的臉上滿是悲慟。

黃會元出事的那天,恰逢巫山縣領導進村看望修路的村民。剛走到村口,就聽說出事了。他們趕到事發現場,站在懸崖邊,手拉著手向下望,只見下面深谷亂石中有一點黃色,那是黃會元的安全帽。

意外並不是第一次發生。50多天前,26歲的沈慶富也在施工過程中不幸遇難。袁孝恩看到縣裡來幹部,生怕不同意他們繼續修路。「這條路才修了不到一半,這是死的第二個兄弟了,我們對不起他們,但是下莊村要想擺脫貧窮,這條路必須修啊。」說著,袁孝恩撲通一聲跪在了時任縣委書記王定順跟前。王定順一把將袁孝恩拉起來:「你們為子孫後代修路造福,下跪的應該是我們啊!」

路,還要不要繼續修?如果繼續,還會不會有人犧牲?接連兩次的意外,讓曾無比堅定要帶大家修路脫貧致富的毛相林,第一次有了動搖。

「大家今天表個態,這路修還是不修?」在黃會元的靈堂前,毛相林內疚地問。

「修!」人群裡第一個回答的,正是黃會元72歲的老父親黃益坤。「兒子死了,我很心痛,但他死得光榮,他去了,還有孫子,只要下定決心,子子孫孫一條心,總有一天會擺脫貧困!」老人的話擲地有聲,撼動著每一個下莊人的心。

「修!」「必須修!」「我也支持修!」……黃會元的靈堂前響起了一陣陣斬釘截鐵的回答。

這樣血淋淋的犧牲並沒有在沈慶富、黃會元這裡終止,陸續又有4人倒在修路的過程中。而靈堂前那一聲聲此起彼伏的「修」,早已成約定。

一個國家真正的財富,不僅在於擁有有形的物質力量,更在於是否擁有無形的精神力量。經濟的發達,可以為一個國家貼上強大的標籤;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讓一個國家扛得起偉大的字眼。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下莊人修路,無異於上青天。儘管死傷眾多,他們仍不放棄。為何?正是一種堅韌無畏的精神力量支撐著他們。路,能不能修得好?沒有人知道;這一搏是不是最後一搏?沒有人能回答。可毛相林說,下莊人認死理,一條道走到黑,就能成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

這就是下莊人的氣概,他們置生死於度外,歷盡艱難險阻,忍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擊,直到最後一息。

下莊之魂:

一種家國至上、故土難離的情懷

8公裡108人6條命,這不是一串簡單的數字羅列,而是用7年時間積累起來的一份窮家難捨、故土難離的情感積澱,一份生計更新、未來重置的命運嬗變,一份幾代人接棒守護、傳承不息的家國情懷!

那麼苦,難道沒想過徹底搬走?

「搬走豈不是要擠佔別人的地?如今下莊500口人500張嘴就是500個生計難題。」毛相林搖搖頭,「我們不能給別人添麻煩,更不能給國家增負擔。」

「你看這地這麼肥,糧食長得這麼好。如果搬走,這片土地就荒了。」毛相林一邊說著,一邊用鋤頭在自家地裡挖出了5隻圓溜溜的洋芋。這些年,下莊村不乏因為打工、升學等原因搬進城鎮居住的村民,距離田地遠了,便將它常年撂荒、閒置。看著大片的良田被七高八低的荒草覆蓋,毛相林很是心疼,「祖祖輩輩的汗水、心血都留在了這裡。若荒廢,地雖在,但卻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大山深處是下莊人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因此,搬家還是移山,下莊人毫不猶疑地選擇像愚公般移山,硬生生在山中鑿出一條路。

2004年,整整7年時間,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下莊村的「愚公」們終於在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裡長、2米寬的機耕道。下莊通路了,幾代人的夢想終成現實。

激動之餘,毛相林開始為下莊的發展操心。「老支書臨終前,心裡掛念的就是下莊的未來。」毛相林說,「如今路通了,但我手中那根脫貧致富的『接力棒』依舊滾燙。」

戴著貧困村帽子的下莊村讓身為黨員幹部的毛相林難受又自責:「有條件要幹,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幹,必須想辦法摘帽,跟上脫貧步伐,才不辜負黨和政府的關心,不辜負老支書的囑託!」

下莊村是整個鄉裡唯一一個低山村,相比其他村氣候條件更好。傳統的苞谷、紅薯、洋芋「三大坨」不施肥不打藥,不僅長得好,吃起來也香。從前沒有路,吃不掉的紅薯就只能餵豬。如今有了路,下莊人再也不用面對糧食、水果吃不掉也賣不掉的窘境。

「看到別人日子越過越紅火哪有不眼熱的。」打聽到曲尺鄉柑橘種得好、雙龍鎮錢家壩的西瓜供不應求,毛相林心動不已,和村幹部一起喬裝打扮成跑買賣的客商,見縫插針「刺探情報」、偷師學藝、打聽銷路。「一次不行跑兩次,腳板磨起了泡,就套雙襪子再出門。」看著村裡逐漸掛果的片片田地,毛相林又渾身充滿了幹勁。

近幾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毛相林帶領村民「抱團兒」建立合作社,不再滿足一家一戶零散種植,開始把果蔬種植產業化。「運輸和銷售都不用操心,直接有專門的貨車來拉,我們只管把地種好,剩下就等著數錢兒。」下莊人的勤勞有了用武之地,生活就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5年,下莊村率先在全縣完成整村脫貧。現今,下莊村共種植柑橘650畝,輔以幾百畝的西瓜、小麥、脆李、南瓜。村裡還配套開設了廠房,加工麻油和麥子麵條,使下莊村形成以瓜果為主,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的農業產業格局。現在的下莊人均年收入在1.2萬元左右,是修路前人均300元年收入的40倍。

毛相林知道,下莊要謀發展,還需要後代年輕人接棒守護。但教育資源的匱乏,讓下莊留不住那些為讓孩子接受更好教育而搬到縣城的村民。

下莊村唯一的小學最初是由保管室改造的,條件簡陋,房頂雨天漏雨,滴溼了桌面,無法學習不說,還嚴重威脅著學生的生命安全。毛相林急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啊!」便號召全村人一起將學校重新翻修加固,多方助力下終於修成了如今嶄新的磚房校舍。

「他對下一代的教育特別用心。」如今竹賢鄉小學下莊教學點唯一的教師張澤燕這樣評價毛相林,「每學期期中、期末考試都要來監考,還要給學生們講政治課,作為一名村幹部,太特別了,沒見過他這樣的。」

2004年通路以後,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學、132人外出上中學,29人考上了大學。看著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到城裡,到大城市,徹徹底底通過上學改變命運,高興之餘,毛相林對下莊村的教育也有著新期待,「希望隨著下莊的發展,更多的年輕人能看到希望,願意回來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家鄉的面貌。慢慢來吧,問題會逐步解決,一切都還需要時間。」

心之所願,無所不至。一代代下莊人執著地守護著他們的精神家園,傾盡所有讓故土一點點變得更好,他們身上映現出的,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故土難離、家國至上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根脈。

下莊之心:

一顆脫貧致富、嚮往美好的初心

光陰彈指過,未染是初心。23年前,理想是生存,下莊人與自然抗爭劈山修路,努力實現脫貧清零任務。23年後的今天,理想是幸福,是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途中,精神再升華、力量再爆發、發展再跨越,在創新發展中繼續閃光。

下莊人是閒不住的,這是一群雖然吃飽了飯,還要為夢想「追風逐日」的人。

2015年,毛相林再次扛起修路大旗,帶領村民用半年時間將機耕道升級成了3米寬的碎石路,車子能進村了。2017年在縣委縣政府支持下道路完成了硬化加固,並加裝了護欄。如今從下莊出發到縣城,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

「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正如下莊村村口豎著的這條標語,下莊人正憑藉著這股精神,一鼓作氣大踏步向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邁進。

離開下莊前的那天清晨,記者與毛相林相約重走那條印滿下莊人初心的「下莊古道」,看到特意換上運動鞋的記者,穿著皮鞋的毛相林提前打起了「預防針」,「我們走到哪算哪,不能走了就回來。」

眼前的山路,被密林覆蓋,時隱時現,時斷時續,蜿蜒看不見頭。

記者小心翼翼,面對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坡的情形,手腳並用,幾次都差點摔跤。不時低頭望去,總能驚出一身冷汗。而前頭領路的毛相林,則一路背著手,落腳極快,絲毫不曾猶豫,還總忙著把荊棘枝杈扒拉到兩邊,清出一條道來。

一公裡山路,我們竟走了一個小時,才僅僅到達第1個「大臺階」。毛相林說,「要想翻過這座山頭,還需要再爬過3個這樣的臺階。」此時的記者早已大汗淋漓,心慌到捂著胸口說不出話。

這樣崎嶇難行的山路,毛相林從前一年要走不下百次。只為能夠將山外的繁華帶進山裡,將山裡的希望帶到山外。

回到山下,記者走在如今平坦乾淨的新路上,已隨處可見在田間埋頭苦幹的下莊人,不少村民家門口停著各式摩託車、小皮卡,還有鄰村村民開著摩託專門拉著小雞仔、小鵝仔來往穿梭叫賣。下莊村已然一派忙碌景象。

記者見到村民劉恆玉時,70歲的他正和妻子在田裡翻弄著一塊紅薯地。「這麼大歲數了整天幹農活累不累?」劉恆玉想都不想就回答:「當年修路都過來了,還有比那更苦更累的嗎?」犧牲在修路過程中的沈慶富正是劉恆玉的女婿。說到女婿,劉恆玉突然哽咽:「如今女婿的犧牲換來了鄉親們的好日子,值了!」

劉恆玉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一著急甚至有些口吃,但講起自己的收成時,分外流暢,劉恆玉指著遠處一片柑橘林,喜滋滋地說,「那一片都是我的地。我的10畝柑橘,去年收入2萬多元。明年是柑橘盛產期,收成還能比去年翻倍。」

在下莊村,64歲的五保戶張勝生同另外3戶一同安置在了一棟3層樓的「五保戶」安置房居住,通過「集中居住、獨立生活」的模式,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2018年,張勝生告別了過去的破舊窩棚搬進了新房,一間近40平方米的房子裡有著獨立廚房和衛生間。「這房子好哩,啥都有。」張勝生興奮地帶著記者展示屋裡的擺設,別人送的電視機,別人送的柜子……還隆重介紹了一臺自己花了500元在縣城買的洗衣機。「我是享了國家政策的福,一年補貼7000多元,自己還種了2畝地,一年能收800斤麥子。日子有吃有穿,好過得很。」張勝生笑呵呵地說。

乾淨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戶,仿若一條清晰的「血脈」,構建起全村內暢外聯的發展新格局,路寬了平了,日子好起來了,老百姓的心敞亮了,但毛相林的心卻依然沒有放下。

與毛相林交談時,總是覺得這是個溫和靦腆的普通農民。然而談到要不要退休,62歲的毛相林言語間透出不一般的硬氣,「現在還不能退,我還有事沒做完。」面對記者追問的目光,毛相林沉吟了片刻,鄭重地說,他計劃在2023年帶領全村人奔更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全村目前達到這個水平的大概只有20%,離毛相林心中的「小康」還有著不小距離。

盤活山裡的「不動產」,發展生態文旅是毛相林的新夢想。「我們這兒抬頭即是景,發展旅遊業再應該不過了。」可是,農房改造需要資金,村民們沒看到效益,都擔心這是「賠本生意」。於是,毛相林身先士卒,帶頭改造自家房屋,辦起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民宿。每年紅葉節期間,毛相林的農家民宿平均每天能接待上百名客人,短短一個月,就為他帶來上萬元收入。

有了毛相林帶頭「吃螃蟹」,一些膽大的村民也躍躍欲試,村民們逐漸嘗到了旅遊業帶來的甜頭,發展鄉村旅遊業的熱情空前高漲。2017年,縣裡投入資金,幫助下莊村實施民宿改造計劃,建成了19棟34戶風貌統一的鄉村民宿,還有65棟79戶尚在建設中。特別的是,當下每家每戶的外牆都是裸露的青磚色,問及此,毛相林說,「已和上級申請了,爭取明年村裡給統一刷上赭黃色,看起來會更漂亮、更有鄉村風味。」

「即使我們不出去,也要讓顧客自己走進來。」下一步,毛相林要將下莊的產業發展注入文化因子,提升內涵和品質,吸引更多的技術、資源向下莊流動,「目前我們與巫山縣博物館合作建設的『下莊精神陳列館』已初具雛形,未來我們還將著重打造『下莊古道』『桃花源』等旅遊景點,吸引更多遊客來尋訪這條『天路』。」這群質樸的村民憧憬著美好新生活,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繼續修出一條通往幸福的路。

採訪結束了,離開下莊的那一刻,毛相林和眾多聞訊前來的村民執意要將我們送出大山。漸行漸遠,透過車窗,鄉親們的身影和大山融匯成一體,挺拔有力。山風有情,我的眼睛不覺溼潤了。

此時此刻,再問「精神」是什麼?對下莊人來說,就是世代追逐著的走出大山、惠及子孫的夢想,是凝結著的堅韌不屈、無所畏懼的氣概,是飽含著的家國至上、故土難離的情懷,更是堅守著的那份脫貧致富、嚮往美好的初心。正是這樣的下莊精神,換來了峭壁變通途,撐起了巍巍大山的脊梁。

相關焦點

  •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吃上生態「飯」
    1997年元月,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毛相林提議修通村裡通往外界的公路,帶領村民歷經7年終於將一條8公裡的「天路」修通。「天路」的修通徹底改變了全村與世隔絕和貧困落後的面貌,給下莊帶來了發展契機。毛相林告訴記者,在1997年修路前,下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00元左右。2015年,下莊成為巫山縣第一個實現整村脫貧的村子。
  • 戰貧記·第20期|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
    第20期12月3日中午,重慶巫山縣陰天,天空飄著雪粒,風吹來讓人感覺到冷颼颼的。巫山縣竹賢鄉向西約11公裡,山間公路陡然下降,村道宛若懸掛在山崖上,一道道彎彎盤到遠處的山腳下,下面就是下莊村。因為四周均是上千米的山崖,下莊村所在地被稱為「天坑」。
  •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吃上生態「飯」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997年元月,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毛相林提議修通村裡通往外界的公路,帶領村民歷經7年終於將一條8公裡的「天路」修通。「天路」的修通徹底改變了全村與世隔絕和貧困落後的面貌,給下莊帶來了發展契機。毛相林告訴記者,在1997年修路前,下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00元左右。2015年,下莊成為巫山縣第一個實現整村脫貧的村子。
  •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歷經7年修出8公裡「天路」通往村外
    1997年元月,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毛相林提議修通村裡通往外界的公路,帶領村民歷經7年終於將一條8公裡的「天路」修通。  「天路」的修通徹底改變了全村與世隔絕和貧困落後的面貌,給下莊帶來了發展契機。毛相林告訴記者,在1997年修路前,下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00元左右。2015年,下莊成為巫山縣第一個實現整村脫貧的村子。
  • 百餘村民、歷經7年、殉工6人:重慶下莊村,「摳」出天路
    真正來到下莊村時,眼前的景象,還是會嚇人一跳……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四面均是懸崖絕壁,猶如困在深井之中,是名副其實的「天坑村」。不甘心「坐井觀天」的下莊人,決心在絕壁上鑿出一條「脫貧路」,徹底打破村裡世代沿襲的貧窮命。
  • 愚公精神的當代傳奇——重慶下莊人在絕壁上鑿出脫貧路
    早就聽說重慶市巫山縣有一個靠修路脫貧的山村,我出生在太行山上,多次採訪河南紅旗渠,2008年汶川地震時還曾六進汶川,走過太多的高山峽谷溝溝坎坎,對這次的採訪信心滿滿。然而,5月24日,當我真正來到重慶巫山縣下莊村時,著實還是嚇了一跳。 下莊村位於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整個村子被「鎖」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可謂與世隔絕。
  • 這份脫貧成績單,令人動容!
    然而在那時,下莊村修路還沒有列入全縣規劃,「一無錢、二無機械,硬生生在懸崖上摳一條路嗎?」如果不是這些寶貴的畫面,或許沒有人會相信,中國的老百姓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修路。下莊村仍然是縣級貧困村。2014年,毛相林和下莊村人,在決定修路的17年後,再一次走到了抉擇的十字路口…… 3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 下莊人用血肉之軀在絕壁上鑿出「脫貧之路」(三)
    毛相林帶領村民不等不靠用生命挑戰懸巖修路的「下莊精神」經媒體報導後,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下莊村大事記:農曆1997年冬月12日(公曆12月11日)上午10點,下莊人在海拔1300多米高的魚兒溪畔,隨著毛相林一聲命下:炸響了向懸崖挑戰修公路的開山炮;2004年,下莊村修通8公裡長的出山公路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利川脫貧攻堅
    9月6日,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在其09版光明文化周末上整版圖文並茂報導了利川脫貧攻堅的故事。這是光明日報今年策劃的大型系列報導「偉大壯舉·扶貧印記」篇章之一。
  • [光明日報]黃石松:小玩具背後有老年文化建設大文章
    小玩具,大文章。老年玩具進入大眾視野、逐漸走上市場,折射出當今老年消費方式的變遷、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全社會敬老、孝老、養老政策環境與文化氛圍的形成。相較於老年生活的物質滿足與基本保障,大家對老人的文化、精神、教育特別是社會參與需求關註明顯不夠,甚至存在漠視傾向。老年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參與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的老年文化建設主要由老人、單位、街鄉鎮(社區、村)等組織實施,內容主要是文化娛樂、學習教育等。
  • 天坑下莊的開路人②|「啃」出了一條全新的「脫貧路」
    面對一次次失敗、打擊,毛相林不再像當年修路那樣蠻幹,而是一次次總結、琢磨,逐漸摸索出下莊脫貧攻堅的科學路徑,「無中生有」打造了下莊幾大脫貧支柱產業,創新思路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下莊曾是全鄉最窮的村,2016年,下莊卻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餘元,高於全鄉平均水平,是1997年修路前的40倍。
  • 《天津日報》刊發文章《服務企業,「一程」就是全程》
    南開融媒 11月24日,《天津日報》刊發文章《服務企業,「一程」就是全程》。文章指出,近日我市出臺《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若干措施》,聚焦市場準入、投資建設、融資信貸、生產運營等各個環節,既致力於降低準入門檻、減少辦理事項、縮短辦理時間,又設立常態化政企溝通聯繫等長效機制,從「現在時」延伸到「將來時」,打造全周期、全方位服務企業鏈條。
  • 王學典:學者要有使命感-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對《光明日報》有很深的感情,特別是史學版對當時在山東大學歷史系就讀的我影響非常大,至今我都保留著1979至1989十年間的報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作為全國第一屆史學理論碩士研究生,1986年畢業答辯時,當時的史學版主編蘇雙碧先生出差路過濟南,全程旁聽了我們答辯並刊發了消息,這對當時的我鼓舞頗深。」一見到記者,王學典教授便聊起來他和《光明日報》的淵源。
  • 聚焦脫貧攻堅 捧起水靈靈的新聞
    原標題:濟南日報報業集團百名記者進百村聚焦脫貧攻堅 捧起水靈靈的新聞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如何展示出老鄉們的生活變化是黨媒的責任,更是黨媒的使命。
  • 《光明日報》點讚酷狗音樂 以年輕化表達推動非遺音樂的傳播與傳承
    近日,《光明日報》文化新聞版刊發文章《用新技術訴說古老非遺故事》,就文化和旅遊部首度開展"雲遊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做出相關報導。其中提及《酷狗非遺音樂圖鑑》,通過平臺大數據分析,發現許多"非遺新青年",他們為非遺的活態傳承帶來無限可能。《光明日報》就此指出,"讓年輕人成為非遺傳承的實踐者,是非遺傳承的必由之路"。
  • 關注|聚焦「三明實踐」!光明日報刊發《一心一意是三明》
    光明日報全媒體 出品 監製:鄧海雲 文案:王國平 旁白:陳芃樸 製作:王倩 光明網 聯合出品 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