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村民、歷經7年、殉工6人:重慶下莊村,「摳」出天路

2020-12-14 澎湃新聞

真正來到下莊村時,眼前的景象,還是會嚇人一跳……

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四面均是懸崖絕壁,猶如困在深井之中,是名副其實的「天坑村」。不甘心「坐井觀天」的下莊人,決心在絕壁上鑿出一條「脫貧路」,徹底打破村裡世代沿襲的貧窮命。從1997年開始,歷經7年,殉工6人,100多名村民靠肩挑背扛,用雙手鑿出一條8公裡長的「血路」。當地幹部認為,「下莊精神」是愚公精神的當代延續,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具有鮮明時代意義。

昔日下莊村修路的場景。

「摳也要為子孫後代摳出一條路」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是下莊村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打油詩。「1997年以前,全村397個人中,將近一半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大山,絕大多數人沒見過電視,更別說高樓和汽車。」62歲的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說,從他記事起,因失足墜崖、飛石砸中而意外身亡的村民就有30多人。

村裡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是接近垂直的後山以及山上的108道「之字拐」。村民們去巫山縣城,要經由險峻的古道翻越懸崖,一來一回至少4天。因為交通不便,村民種出的農作物,要麼自己吃,要麼餵豬,而豬因為運不出去,餵得再肥也換不來錢。

1997年,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在縣裡幹部班培訓時,看到過去同樣封閉落後的鄰村,如今已是家家電燈亮、戶戶電視響、幢幢洋樓起、路上汽車忙,被深深地刺激了。「我要修路,再難也要修,摳也要為子孫後代摳出一條路來!」這個男人暗下決心。

回到村裡,他立即召集全村人開院壩會,把修路的想法跟村民們說了。一聽說要修路,村民們紛紛搖頭,說不可能。可毛相林並沒有洩氣,他耐心地給大家做工作:「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如能前進一丈,絕不後退一尺。我們修不完還有兒子,兒子修不完還有孫子,總有能修完的一天。」

毛相林的堅定,讓很多村民從他身上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修吧!」「我同意修!」「我也支持修!咱不能一輩子當窮漢!"村民們紛紛響應。一個「愚公移山」的當代故事,便在懸崖峭壁前展開。

付出生命的代價

也擋不住下莊人修路決心
極險的修路環境。這些打進巖縫裡的木樁,就是當年修路村民掛東西、固定帳篷用的。毛相林介紹這就是炸響修路第一炮的地方。

這條路,遠比想像得更難修。四周都是陡峭巖壁,連落腳之地都很難找,更別說在上面施工了。但下莊人並沒被困難嚇倒。幾個年富力強的年輕人,腰上系一根長繩,徒手爬上懸崖,懸在半空鑽炮眼。他們安裝並點燃炸藥,然後把身體緊緊地貼在崖壁上,以防被飛石擊中。

縱使格外小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1999年8月14日晚,26歲的村民沈慶富找到毛相林,希望請兩天假回村看看打工回來的妻子。得到同意後,沈慶富十分高興,趁著天沒全黑又去撬石頭。突然,一塊巨石從他頭頂上方落下,沈慶富瞬間滾下了幾百米深的山谷。直到第二天,村民們才把他的遺體從山崖下收上來。

沈慶富的意外,並沒有讓下莊人產生動搖。他們安葬了沈慶富,立即又投入了開山鑿路。然而,僅僅過了50天,不幸又降臨到下莊人頭上。36歲的村民黃會元正抱著鑽機打炮眼,被突然滾落的石頭砸中身亡。

接連發生的意外,讓毛相林無比愧疚,黃會元靈前,全村的村民自發聚集起來,為這位專門從外地趕回來修路的壯士送行。看著黃會元悲痛欲絕的家人,毛相林顫抖著說:「這路要修下去,可能還要死人。今天大家表個態,路還修不修?」

「修!」人群裡有人大聲說。喊話的人正是黃會元的父親黃益坤,他說,「我兒子死了,但他死得光榮,路必須修,不能讓他白死了!」聽到如此斬釘截鐵的話語,村民們修路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此後,又有4名村民為修路獻出寶貴生命。但對篤定的下莊人來說,為了走出天坑,拔掉窮根,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下莊人認死理,一條道走到黑!」毛相林說,村民們白天修路,晚上住在山洞裡,留守在村裡的婦女和孩子種田、送飯,全村沒有一個閒人。

2004年,在毛相林帶領下,下莊村的「愚公」們用了整整7年時間,終於在絕壁上鑿出一條8公裡長、2米寬的機耕道。下莊通路了,幾代人的夢想終成現實:這是他們走出天坑的路,也是他們走出貧困的路。

當代"愚公精神」

傳遞脫貧攻堅正能量

路開天地寬。通了道路的下莊,第一件事是摘掉「貧困帽」。脫貧靠產業,有了道路的下莊人,大刀闊斧地發展起了產業。

近年來,為了幫村裡找「項目」,毛相林和村幹部到處偷師學藝、打聽銷路。聽說曲尺鄉的柑橘種得好,他們就去了曲尺;聽說雙龍鎮錢家壩的西瓜供不應求,他們又去了錢家壩。

在村幹部帶動下,村裡種了300畝西瓜、630畝核桃、200畝烤菸、650畝臍橙,甚至過去賣不出去的紅薯、玉米、馬鈴薯,由於生態環保,也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一些人還專門開車到下莊來「掃貨」,村裡人餵的豬也早被人預訂。

2015年,下生村率先在全縣完成整村脫貧。滿臉皺紋的毛相林欣慰地說,修路前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如今年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是原來的40倍。

建成通車的下莊村公路。

摘了「貧困帽」,下莊人並沒有停步不前。發展鄉村旅遊是毛相林的新夢想。「我們這裡抬頭是景,很適合發展鄉村旅遊。」毛相林說,3年前他帶頭改造自家房屋,辦起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民宿。每年巫山「紅葉節」短短一個月,民宿就有上萬元的收入。

在毛相林帶動下,村民們紛紛吃起了「旅遊飯」。2017年,巫山縣投入資金,幫助下莊村實施民宿改造,建成了19棟34戶風貌統一的鄉村民宿,還有65棟79戶在規劃建設中。「不但我們能走出去,還要讓外面的人走進來。」毛相林說,如今村裡與巫山縣博物館合建的下莊人事跡陳列館已初具雛形,今後村裡還將打造「下莊古道」「桃花源」等旅遊景點,讓遊客走進來、留下來。

「修路讓我們脫了貧,發展旅遊會讓我們奔小康。」毛相林說,現在兩成村民的家庭年人均收入達到2.5萬元,再過兩三年,等旅遊發展起來,村民的收入還將大大增加。

「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品質,不但在三峽移民時期是一筆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在脫貧攻堅時期也時刻傳遞著正能量。近年來,下莊精神作為當代版的『愚公精神』,一直鼓舞著巫山幹部群眾砥礪前行。」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說。

道路行非阻

軒車望可期

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跟下莊村一樣的貧困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

5年多來,巫山縣總計投資100多億元,開通了渝宜高速,修建了神女景區旅遊環線、當九路旅遊線路等,帶領全縣農民奔小康的「村村通」公路建設也一浪高過一浪,「脫貧路」、「致富路」、「產業路」遍布鄉村,已實現全縣行政村通暢通達全覆蓋。

巫山縣縣長曹邦興介紹,巫山要進一步加快旅遊交通建設,建成大昌至平河、平河至楚陽、神女峰至三合鋪、官渡至神女溪、縣城至曲尺、桂花至梨子坪等8條旅遊交通大環線,為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奠定堅實基礎,讓更多的鄉鎮通過交通帶動鄉村旅遊,讓更多的群眾吃上旅遊飯。同時,突出「小康路」建設,加快推進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四好」農村路建設,徹底解決群眾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實現通組通達100%、通組通暢90%、學校通暢100%,讓農村道路真正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脫貧路、小康路。

「我們已初嘗了全域旅遊的甜頭。」竹賢鄉下莊村村主任毛相林介紹,鄉裡探索打造的「原味下莊」,「五一」期間迎來了第一批300多名遊客,今年夏天正式迎接避暑遊客。

現今,巫山通江達海的「水陸空鐵」旅遊產業漸成現實。今年「五一」,巫山縣接待遊客16.1944萬人次,同比增長18.2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477.76萬元,同比增長35.93%。

道路村村通後,帶來了廣大農村產業扶貧重大變化。僅以新科「中華名果」巫山脆李一項為例,隨著交通的快捷,如今的巫山脆李已然坐上了快遞中的飛機和高鐵,幾乎24小時內可達國內多數大城市。

「未來3年,巫山將投放200億元再次撬動巫山交通大發展。實現2小時重慶、武漢、神農架,4小時北京、昆明,實現承接東西、連接南北的渝東門戶交通樞紐大動脈。」這是巫山交通的美好藍圖。

昔日出行「難於上青天」的巫山,如今不僅成為中國以至全球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還隨著全國首個縣級高鐵始發站、全國少見的縣級旅遊機場等「水陸空鐵」立體交通網絡構建,使渝東門戶交通樞紐中心雛形日漸顯現。

策劃 | 常亮

原標題:《「摳」出天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歷經7年修出8公裡「天路」通往村外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吃上生態「飯」  歷經7年修出一條8公裡「天路」通往村外;發展柑橘、西瓜等產業,辦起鄉村旅遊,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00元左右  12月3日中午,重慶巫山縣陰天,天空飄著雪粒,風吹來讓人感覺到冷颼颼的。
  •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吃上生態「飯」
    原標題: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吃上生態「飯」歷經7年修出一條8公裡「天路」通往村外;發展柑橘、西瓜等產業,辦起鄉村旅遊,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00元左右
  • 戰貧記·第20期|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
    村民介紹,沒修公路時,走原先的羊腸小道從坑沿到坑底,需要108個「之」字拐才能到村外。1997年元月,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毛相林提議修通村裡通往外界的公路,帶領村民歷經7年終於將一條8公裡的「天路」修通。「天路」的修通徹底改變了全村與世隔絕和貧困落後的面貌,給下莊帶來了發展契機。
  • 重慶巫山縣下莊村走出「天坑」吃上生態「飯」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997年元月,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毛相林提議修通村裡通往外界的公路,帶領村民歷經7年終於將一條8公裡的「天路」修通。「天路」的修通徹底改變了全村與世隔絕和貧困落後的面貌,給下莊帶來了發展契機。毛相林告訴記者,在1997年修路前,下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00元左右。2015年,下莊成為巫山縣第一個實現整村脫貧的村子。
  • 整整七年,下莊人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裡長的「天路」
    毛相林一直是故事的主角,已是新聞常客,被稱為「當代愚公」,影響了很多人。 20年來的近百篇新聞報導,概括起來,主要關注毛相林與「三條路」:一是他帶領村民七年拼搏,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連通外界的公路;二是他帶領大家蹚出「脫貧路」;三是他為下莊鋪就「小康路」。 毛相林是大山中的一位普通農民,但他的意志和內心並不普通。不少媒體把他視為「下莊精神」(或「愚公精神」)的集中代表。
  • 在絕壁上用血肉之軀鑿出「天路」!這份脫貧成績單,令人動容!
    幾十年來,下莊村人想走出這「天坑」,只有沿著一條幾近垂直、險而又險的山路不斷向上攀援……1997年,下莊村全村397人裡,整整7年之後,下莊村人硬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在幾近垂直的絕壁上,劈出了一條8公裡的天路…… 1
  • 七年,他們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裡長的「天路」
    下莊,如此滾燙的心整整七年,下莊人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裡長的「天路」「你們不怕死嗎?」「死,誰不怕。為了子子孫孫有福享,為了他們有條路可以走出去,就是死了也值。」毛相林一直是故事的主角,已是新聞常客,被稱為「當代愚公」,影響了很多人。20年來的近百篇新聞報導,概括起來,主要關注毛相林與「三條路」:一是他帶領村民七年拼搏,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連通外界的公路;二是他帶領大家蹚出「脫貧路」;三是他為下莊鋪就「小康路」。毛相林是大山中的一位普通農民,但他的意志和內心並不普通。
  • 《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文章關注巫山縣下莊村修路脫貧的故事...
    百餘年來,靠著土肥水美的地質條件,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巴山蜀水造就了下莊,也困住了下莊。「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是下莊村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打油詩,2000年以前,村裡150多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大山,160多人沒見過公路,360多人沒見過電視,更別說高樓和汽車……閉塞的交通束縛了人們掙脫貧困和封閉的雙手,阻擋著全村通向文明和富裕的腳步。
  • 愚公精神的當代傳奇——重慶下莊人在絕壁上鑿出脫貧路
    百餘年來,靠著土肥水美的地質條件,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巴山蜀水造就了下莊,也困住了下莊。「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是下莊村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打油詩,2000年以前,村裡150多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大山,160多人沒見過公路,360多人沒見過電視,更別說高樓和汽車……閉塞的交通束縛了人們掙脫貧困和封閉的雙手,阻擋著全村通向文明和富裕的腳步。
  • 致敬「時代楷模」毛相林 重慶車友自駕到下莊體驗「絕壁天路」
    11月23日晚,重慶越野車友余杰熙對上遊新聞記者講到周末和另幾名車友自駕到巫山下莊村激動不已。余杰熙介紹,他和主城區另外8名車友利用周末,21日一大早一道從主城出發,共駕著5輛車專程前往巫山竹賢鄉下莊村參觀學習。圖為重慶車友姚劍手機導航顯示的這無數個「之」拐圖形,就是他從下莊修路起點魚兒溪到下莊所住農家樂顯示的圖形,而這一段路正是毛相林帶領村民自發所修的路。
  • 下莊人眼裡的毛相林:我不曉得啥子「時代楷模」,但我認他幹實事
    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是紮根基層一線的脫貧攻堅楷模。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易華 陳洋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9日6時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近日,中宣部授予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為什麼是他?什麼人才能稱作「時代楷模」? 「時代楷模」又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 下莊人用血肉之軀在絕壁上鑿出「脫貧之路」(三)
    「下莊精神」仍在延伸1999年國慶節期間,有記者在下莊採訪時,對下莊村建國50年來統計了這樣一組數字:從未到過縣城的153人 從未到過30公裡外集鎮的近23年來,毛相林帶領村民不等不靠、向絕壁宣戰,向貧困宣戰,帶領村民走出天坑。他們現正在擼起袖子加油幹,昂首闊步奔小康。  他們以實際行動來踐行習近平2018年新年賀詞的這句話:「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 天坑下莊的開路人③|毛相林:「我願當一輩子築『路』人」
    5月14日傍晚,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主任毛相林家門口,一場關於鄉村振興的院壩會在這裡舉行,村民們暢所欲言,討論未來的發展方向。本版圖片均由記者鄭宇攝\視覺重慶 「只是脫貧還不夠。」村民毛相兵第一個發言,「絕壁上的天路修好後,下莊每年都有新變化,大家日子越過越好。要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記得,當年這條路是怎麼修出來的!
  • 天坑下莊的開路人②|「啃」出了一條全新的「脫貧路」
    因為不信邪,他才敢「不聽招呼」,帶領村民叫板絕壁;因為堅韌,他才能頂著6條生命逝去的巨大壓力,用7年時間完成了這項「異想天開」的壯舉;因為肯學,他面對挫折才能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轉換思路,帶領下莊人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路修好後,毛相林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上。
  • 蘇家嶺:修通「天路」換新顏
    2019年,劉後科已獲純收入4萬多元。村支書李天寶說,如今,不僅公路進了村,電力和通訊的問題也解決了,村民們用上了高壓電和手機,這相當於為村裡修通了聯繫外界的「天路」,村莊換了新模樣,已實現整村脫貧出列。蘇家嶺村是省定深度貧困村,是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賀輝的扶貧聯繫點,由永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等後盾單位對口幫扶。
  • 貢茶遺址茶香飄——鎮前鎮下莊村回歸經濟發展茶產業
    4月16日,11位鑫陋室銘茶業有限公司採茶工人在政和縣鎮前鎮下莊村龍焙貢茶遺址所在的茶山上採茶。為了發展茶產業,鎮前鎮下莊村依託龍焙貢茶遺址,引進茶企,發展回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