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踐行廖俊波精神,不斷創新突破新聞報導水平,提升記者「四力」,4月16日起,政和縣融媒體中心組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駐點採風,大家用腳力去丈量、用眼力去發現、用腦力去思考、用筆力去展現政和鄉村的美麗新畫卷,並在「時空政和」微信公眾號開設「記者在基層」欄目,陸續推出記者在基層採寫的一批新聞作品,以饗讀者。
4月16日,11位鑫陋室銘茶業有限公司採茶工人在政和縣鎮前鎮下莊村龍焙貢茶遺址所在的茶山上採茶。為了發展茶產業,鎮前鎮下莊村依託龍焙貢茶遺址,引進茶企,發展回歸經濟。
政和是「中國白茶之鄉」,是因茶得名第一縣。北宋宋徽宗皇帝喝了政和縣進貢的白茶龍顏大悅,賜年號「政和」作縣名,由此由原關隸縣更名政和縣。
龍焙貢茶遺址
據明永樂3年郭斯垕所編撰《政和縣誌》中記述:「關隸之地野樅遍布,其葉銀毫隱伏,其湯乳花殊白,山民目為珍物。宋太祖建隆壬戍三年,宋炂、宋灼闢茶坑之圃,制龍焙貢茶,進建州後貢御,後遂以茶積富。」文中茶坑就在下莊村對面,目前留存龍焙遺址。
政和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在鎮前鎮下莊村龍焙貢茶遺址所在的茶山上採風
下莊有林地面積3.5萬畝,茶葉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近年來,由於大多青壯年在外工作,家中茶山無暇管理。2018年,為了促進鄉村振興,鎮前鎮黨委、政府和下莊村兩委引進了鑫陋室銘茶業有限公司,並為該公司在龍焙貢茶遺址附近流轉了200畝的茶山。
「我看重的是『龍焙貢茶遺址』這塊金字招牌。」鑫陋室銘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仕斌說。公司入駐後,挖掘了龍焙貢茶文化、高山生態優勢,發展政和白茶產業,注重標準化製作,把高山茶味濃、湯水醇厚特點呈現出來,製作出來的茶葉深受茶人喜歡。2018年,他製作的白茶在廈門茶業商會春季茶王爭霸中獲白茶金獎、銀獎,在政和縣首屆徽宗杯茶王爭霸中獲白毫銀針茶王等榮譽。2019年鑫陋室銘茶業有限公司銷售額達到600多萬元,公司生產的白牡丹、貢眉、白茶銀針等產品銷往北京、福州等一線城市。除了做好茶,陳仕斌正在打造龍焙貢茶文化,並辦起了民宿,供茶人前來體驗。
茶企的引進,也帶動了當地茶農增收。60多歲的劉勝蕊有2畝茶山。她說:「前幾年茶葉價格不好,茶葉年收入在7000多元,自從鑫陋室銘茶業有限公司引進來後,茶葉價格也好起來,一年茶葉收入有兩萬多。」
鎮前鎮下莊村第一書記許劉健表示,下一步,村兩委還要充分挖掘龍焙貢茶遺址文化,發揮回歸經濟優勢,壯大茶產業,繼續帶動村民曾收。
政和縣融媒體中心走進下莊採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