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10月金秋,最喜是豐收。今年以來,我市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作為12項重點工作攻堅突破任務之一,持續抓好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今日起,本報開設「重點工作攻堅突破進行時——鄉村振興金秋巡禮」專欄,對我市鄉村振興典型做法進行採訪報導,盤點收穫、總結經驗,推動鄉村振興實現更大突破。
一線探訪
從不缺花香、果香、農家香的裡口山,如今又飄起了茶香。
今年8月,裡口山近郊休閒樣板片區的清怡茶園項目開始試運行,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成為市民近郊休閒的新選擇,並以每周舉辦兩三場團隊活動的頻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觀光體驗。
10月14日,記者來到裡口山近郊休閒樣板片區張村區域,沿著裡口山路姜家疃路段一路直行,窗外的叢巒疊嶂、石瓦民房像一幀幀照片從眼前閃過,靜謐、古樸的鄉村味道,讓人沉醉其中。
行至姜家疃村郭家莊區域的一處山腳,順著蜿蜒而平穩的石頭臺階拾級而上,便能看到寫有「清怡茶園」四個字的木製山門。這裡便是張村鎮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新打造的以「茶文化」為核心的文旅融合型景區。
走進清怡茶園,人仿佛一下子被青山擁進懷裡。遠眺,U字型的山巒像是伸出兩條胳膊,將一整個山坳的綠色攬進懷。眼前,成熟的蘋果已掛滿枝頭,各種桃樹、杏樹遍布其間。果樹下、山坳間,一壟壟茶樹青翠欲滴,叢叢簇簇,油亮碧綠。
來自項目投資方、威海市園林建設集團的養護員付波正蹲在茶樹地裡查看土壤墒情,他今天的主要任務是給栽種的茶樹苗調試滴灌設施。「再早一兩個月來,就能掐到嫩芽了,現在這個季節,這種葉子摸著有油性的就不能摘。」幹了30多年園林養護工作的付波雖是第一次接觸茶樹,但很快就上了手,「公司統一管理運營,有專門的茶專家指導,也聘請了茶學博士日常管理茶樹,現在基本的養護、採摘都沒問題。」
清怡茶園項目佔地90畝,最大程度保留了原生林木及成片水杉等自然生態,隨山就勢,新建了40多畝37.5高緯度茶園,並引進梅花、杜鵑等植物,豐富園區作物,形成具有豐富植物群落和獨特自然風貌的園林景觀型園區。
這不僅是一個果園、茶園,更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靜謐樂園。清怡茶園裡隨處可見山間小徑、石凳、吊椅、木橋、木樁這樣的林間小品,看似自然隨意,但都是設計師細心雕琢而成。園區內還建有雲生樓、青靄閣等遊客集散地,提供採茶、炒茶、品茶和文化交流的場所,為遊客打造來了能看、能玩、能體驗的茶文化生態休閒農業觀光園區。
酒香不怕巷子深。今年8月份開始,茶園一經試營業便陸續熱鬧了起來,茶藝體驗、森林康養、團隊團建、研學旅行……來體驗的團隊絡繹不絕。項目全部投入運營後,預計年接待遊客25萬人次,全年為村集體增收18萬元,提供就業崗位30個。
「園區裡配套的公共廁所馬上要建起來了,到時候更忙活!」姜家疃村68歲的姜天江在園區裡做保潔員,每個月工資2600元,再加上他和老伴的養老保險,這份忙碌讓他感到很踏實,「遊客多了,村裡越來越好了,我們都很滿足。」
裡口山深處有花香、果香、茶香,這些都是鄉村振興的「豐收香」。臨走前,張村鎮文化旅遊體育服務中心主任於佺楊邀約:「明年春天一定要來,到時候不止有瓜、果、茶香,還有漫山遍野的奼紫嫣紅,好看、更好品!」
記者手記
一樣的綠水青山,不一樣的金山銀山
裡口山就像一處寶藏,每次來都能給人驚喜:從採摘樂、農家飯、親子遊,到鄉村記憶、紅色印記,再到茶文化體驗……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裡口山一直在探索求變。變的是休閒旅遊的內容和形式,不變的是綠色生態的底色和原汁原味的鄉愁文化。
變,是建設樣板片區的思路始終與先進理念接軌,與最新的運營管理模式嫁接。片區聘請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團隊進行整體規劃,並吸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建設,使片區建設既能一體化、均衡化,也能精緻化、特色化。
不變,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無論是修路網、建水網還是織綠網,裡口山始終堅持「保留原始風貌、保護生態體系」的原則,讓環境整治和基礎配套建設實現生態性、景觀性、功能性同步提升。在保護綠色資源的基礎上,片區更加注重挖掘民俗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和藝術資源,規劃建設了民俗記憶館、十八裡擔架道紅色印跡展館、國際藝術村等文旅項目,在原有「吃、住、行、遊、購、娛」鄉村旅遊大格局基礎上,增添了體驗、交流、消費等文化內涵,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樹立了標杆。
zhuan發讓更多人知道~~
籤審:徐連濤
審核:劉倩倩
編輯:王好潔
文字記者:孫世超 攝影記者:朱春曉
|聲明:原創作品|
版權歸威海日報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