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威海各地已有民宿集聚片區11個,共有民宿400餘家,主題特色有休閒度假、文旅康養、紅色古風、漁家風情、鄉村寫生等諸多方面。2019年,全市民宿接待遊客42萬餘人次,營業收入1400餘萬元。在威海市區,民宿集中在環翠區張村鎮的裡口山和孫家疃街道的海邊。
和煦的山風拂過初夏的裡口山,群山蒼翠,五顏六色的鮮花點綴其中,空氣有著山林特有的清新感。坐落在裡口山下的王家疃村已在此經歷了六百多個春秋,翠色掩映下的黑瓦青磚、石屋木門,在被歲月消磨的同時也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一到這裡,頓感時間慢了下來。
柿園民宿處於王家疃村東的山腳下、山溪旁。推開木柵門,古風古韻裹挾著勃勃生機撲面而來,院子用石板鋪就,草從石板縫隙中頑強地探出了綠色,柿樹枝葉交錯、楸樹高大挺拔,質樸厚重的石房仍保留著膠東民居原有的樣子。
佔地近兩畝的柿園民宿原本是三家殘破的農院,經流轉後被轉租給個人經營。「特意請北京一家大公司給設計的。」經理姜文飛介紹,「原有特色絲毫沒動,比如樹、房子。就算是新砌的石牆,也是用老輩子的砌石,就是為了突出手工美感。」
雖然是民宿,但實際上只有4間客房。西側的兩間客房內,陳設有縫紉機、黑白電視機、座鐘等老物件,火炕也被保留。東側的兩間客房則與賓館無異,姜文飛解釋:「與賓館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這裡沒WiFi、沒電視,因為顧客到這裡來就是圖個清靜。」
姜文飛說,留宿的顧客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看到老物件就有感覺,思緒一下子就穿越回他們的青春年代。」這也是柿園民宿設計初衷,「這才是真正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民宿依託於旅遊而生,自然有淡旺季之分。「每年4月份到10月份是旺季,最貴的時候,住一晚要1080塊錢;其它時候是淡季,住宿費一般是每晚680塊錢。」
不過,住宿並不是柿園民宿的主要經營項目,「裡口山的遊客以本地人為主,住宿的需求少。」更多的生意是團建活動,或「轟趴」(英文「Home Party」的英譯漢發音,指私人舉辦的家庭聚會),「『五一』假期的五天裡,每天都有活動,光場地費收了五六千塊錢。」
顧客多的時候,姜文飛很累也很高興。5月21日,一家公司到柿園民宿搞團建活動,「來了四十多個美女,穿著漢服,花枝招展的,誰瞅著都高興。」這一天,姜文飛從上午忙到了傍晚,光場地費就有2000元的收入。當天還有來自青島的一家三口繼續留宿,「住了好幾天了,一天住宿費是880塊錢。」
顧客少的時候,姜文飛也閒不住,總會有遊客推門而進,詫異於這裡的古風古韻,姜文飛樂於帶著他們在院內轉悠,邊講解邊替這幫興致勃勃遊客拍照留念。
去年4月30日,柿園民宿開業。一年多裡,經歷了淡旺兩季又受到疫情影響,姜文飛說:「頭一年還沒多少利潤,我們也是邊幹邊摸索。現在來看,疫情影響已經基本結束了,旺季已經到了。」
王家疃村原本有大量閒置農院,近年來隨著裡口山旅遊業的迅猛發展,不少人來王家疃流轉破損農舍進行修復和改造,作為自住或經營用途。「前年的租金是每年兩萬二,去年漲到了五萬。」姜文飛指著相鄰的一處小院說,「現在村裡沿街的院子,每年租金沒有低於三萬的。」
民宿的發展是環翠區張村鎮打造裡口山近郊休閒樣板片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張村鎮按照景區的標準建設美麗村居,對村莊風貌進行系統提升,在戶外累計投入資金10多億元,實施了修路、淨水、治河、護山、復綠等工程;在戶內推動家家戶戶打造精緻庭院,四個村子全部實施了清潔供暖、農村改廁、集中供水改造。為了留住美麗村居的「形」和「魂」,在建設過程中注重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古樹名木。
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張村鎮流轉盤活閒置民居和土地,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補短板上項目,目前已有茶園、民宿、咖啡館、美學堂、民俗館、農家樂、採摘園等諸多項目。僅去年,裡口山就吸引遊客240多萬人次。
記者從威海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威海將將逐步完善對民宿經營、許可、衛生、消防等方面的制度規範和標準體系,從制度和標準化建設上引領民宿的健康發展;也將進一步優化民宿產業發展配套扶持政策,為民宿產業項目搭建貸款貼息等投融資平臺,在貸款、土地使用、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
(大眾日報 齊魯壹點 記者 王震 通訊員 姜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