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作者:茶文化學者謝文柏
長興顧渚山由於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土質條件,早在數千年前已孕育出人間稀世珍品——紫筍茶,後經過「茶聖」陸羽的推薦,被列為唐代貢品。
△明前茶製作~
陸羽在顧渚山置茶園,撰《顧渚山記》二篇,並將在顧渚山考察有關內容補充於《茶經》。
由於代宗皇帝李豫對紫筍茶的「鍾愛」,在顧渚山下建立了貢茶院。貢茶院最盛時役工三萬,工匠千餘,烘焙百餘所,年貢額從五百串(斤),增至一萬八千四百斤,連續作貢近一個世紀,歷朝續貢達860多年。
每年皇帝詔命湖州剌史進山「修貢」,所以貢茶院壁有28位刺史刻石堂上。還有不少詩人、官員、墨客,像皎然、錢起、袁高、韋處厚、於頔、杜牧、李郢、白居易、劉禹錫、張籍、皮日休、陸龜蒙、鄭谷等,寫下60多首歌頌顧渚紫筍茶的詩篇;並在詩中最早提到茶道、茶宴、茶會、茶舞等茶事方面的名詞;茶稅也是從貞元開始徵收。
從中唐始,顧渚山已經是皇帝的「御茶園」。宰相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中載:「貞元以後,每歲以進奉顧山紫筍茶,役工三萬,累月方畢。」詮釋了唐代貢茶的盛況。
至於紫筍茶在唐代貢茶中居於何等地位?從唐文宗時重臣韋處厚的詩句:「顧渚吳商絕,蒙山蜀信稀」。說明當時紫筍茶已被「中樞」掌控,而曾被陸羽評為全國第一的「蒙頂茶」,已退居到皇宮裡很少有人問起。所以,在唐代貢茶中,紫筍茶已處於「至尊」的地位。
一、紫筍茶品位之高、貢額之大、續貢時間之長,在唐代乃至中國貢茶史上雄踞首位。
據清人鄭元慶《石柱記箋釋》引唐人《膳夫經》的記載:「茶古不聞食之,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粥。至開元天寶年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曆遂多,建中以後盛矣。茗絲鹽鐵,管榷存焉。」
《膳夫經》是唐代記述茶事的權威性著作,這段話既對全國而言,也是針對顧渚山的貢茶盛況而言。這段記述,說明顧渚山區發現紫筍茶也不會早於晉宋;而紫筍茶初貢正是在至德大曆年間,紫筍貢茶的全盛時期恰恰在建中以後。
△手工做紫筍紅茶
紫筍茶的命名、特性,則在陸羽《茶經》中有記載。紫筍茶在中國貢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是由於茶聖陸羽的推薦、《茶經》的影響和代宗、德宗等皇帝及士大夫們對紫筍茶的推崇。
北宋葉臣清在《煮茶泉品》中寫道:「吳楚山谷間,氣清地靈,草木穎挺,多孕茶荈,為人採拾」。「吳楚」當然包括「吳中」的長興,「山谷間」正是顧渚的「岕」。說在自然環境優越的江南山谷裡,往往能培育出品質優良的茶葉來。
明代程用賓《茶錄》曰:「茶無異種,視產處為優劣。生於幽野,或出爛石,不俟灌培,至時自茂,此是上種也。」程用賓認為,茶的品質,主要由茶樹生長環境的優劣來決定;如果茶樹生長在幽野的爛石間,就不用人工去灌培,到了季節,它自然會茂盛。這樣的茶,才稱得上是最好的。程用賓的說法與陸羽《茶經》:「上者生爛石」「野者上」「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是一致的。
△自己一個人做紅茶~
顧渚山區的紫筍茶,80%以上都生長在海拔百米以上溪澗兩側的爛石間或礫壤中。在岕外人工栽培的平地茶園,所佔的比例較小。一千多年來保存的野生古茶山,都以傳統的方法管理:春茶採過後,待到深秋將茶樹周圍的灌木(只保留一小部分高大的,用來遮陽)、雜草清除,將其堆在茶樹根部,用作肥料。
所以,古茶園的茶樹是很不規則,也較稀朗。一年只採一次春茶,不施肥,不除蟲,只修枝(將二米以上的老茶樹截枝,來年萌生出粗壯的新枝),翌年採茶時用作野外燒飯的燃料。
紫筍茶因生長在爛石較多的溪澗兩側石隙裡,這裡潮溼、避光,且是腐殖質集中的地方。因此到了第二年春天,茶樹新梢長勢旺盛,茶頭肥碩而帶茸毛,節間較長。葉則以披針和橢圓型為主,葉型大小中等,顏色為深綠。
據原浙農大植物生理研究組測定:葉厚平均為274.4微米,葉片的柵欄組織為一層,平均厚度90.78微米,比山區一般茶樹的葉片少1—2層,因而海綿組織厚,平均厚度為131.52微米。野生紫筍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水浸出物41·2%,胺基酸3·77%,茶多酚26·14%,咖啡鹼1·74%。另據浙農大植物生理研究所對紫筍茶與惠明茶作化學成份分析:紫筍茶具有獨特的香味,主要胺基酸的含量較高。乾物質達到1%以上,多酚類千重23·49%,胺基酸含量為1897·15毫克,兒茶素達116·27毫克,維生素C達223·70毫克,可溶糖的千重含量為7·88%。對比結果,除了兒茶素一項,其他指標均高於惠明茶。
紫筍茶除了內質特性優於其他茶,其生長特性也與眾不同。陸羽《茶經》曰:「茶之筍者 ,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微蕨始抽,凌露採也。茶之牙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穎拔者採焉。」
陸羽在這裡雖然講的是採茶,但實際上也介紹了紫筍茶的特性。只有生長在「爛石沃土」中的野生紫筍茶,才會出現「長四五寸,薇蕨始抽」芽頭粗長、呈紫紅色的奇觀。出現這種現象,一般是在穀雨前後從老枝根部萌生的新枝嫩芽。另據《埤雅》:「茶性最寒,而顧渚茶獨溫和,飲之宜人,厥名紫筍。」這是指茶性之特異處,所以紫筍茶特別受到推崇。
據《唐剌史考全編》,常州剌史李棲筠任職的時間為永泰元年至大曆三年(765-768)。於大曆元年(766)邀請在湖州的陸羽到義興(今宜興)考察茶葉。另據宋嘉泰《吳興志》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云:「義興貢茶非舊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棲筠典是邦,僧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芳香甘辣,冠於他境,可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厥後因之徵獻侵廣,遂為任土之貢。」
御史大夫李棲筠到常州任刺史(765年)並在義(宜)興「修貢」,證實了陸羽到宜興考察的時間是在大曆元年(766)。《重修茶舍記》又證實:「僧有獻佳茗者」之前,「陽羨茶」已在作貢,此「僧」正是顧渚山的一個和尚,獻上顧渚產的「佳茗」,說明此時顧渚產的茶還無「紫筍」之名。
李御史請大家品嘗,陸羽認為此茶「芳香甘辣,冠於他境,可薦於上」。說明此時的陸羽,在品茶問題上具於一定的權威性。棲筠同意後,紫筍茶與陽羨茶同貢,「始進萬兩」。從此以後,貢茶的範圍擴大了,遂形成「任土之貢」的貫例。也正由於長城(長興)紫筍茶與義興陽羨茶同貢在先,才有大曆五年(770)與義興「分山析造、歲有客額」在後的記載。
據臺北林正三教授《貢茶制度》:「唐代晉陵郡(常州)和吳興郡(湖州)貢紫筍茶最為出名。常州茶在大曆初年入貢,湖州茶在大曆五年(770)以後入貢,都經過陸羽的品鑑和推薦。」並引北宋錢易的《南部新書》云:「唐制,湖州造茶最多,謂之顧渚貢焙,歲造一萬八千四百八斤。焙在長城縣西北。大曆五年以後,始有進奉,至建中二年(781)袁高為郡,進三千六百串,並詩刻石在貢焙。」
在唐代,長興、宜興兩縣分別隸屬於湖州、常州,其茶區的分界線為啄木嶺和懸腳嶺。白居易的《遙祝茶山夜想羨歡宴》詩可證:「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然而,在大曆五年前,顧渚山貢茶產區還屬於常州刺史管。
只是到了大歷五年後,由皇帝的「詔命」,兩縣貢茶產區才有了明確的界線。《吳興志》引用《舊編》云:「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以其歲造數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曆五年,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鬻有禁令,諸鄉茶芽,置焙於顧渚,以剌史主之,觀察使總之。」「舊編」指宋淳熙(1174--1190)趙蕃《吳興志舊編》,距唐末才二百年,資料較為可靠。引文將紫筍茶始貢時間、緣由、貢茶院建於何處、誰主持修貢?交待得很清楚。
紫筍茶的貢額,在明初長興知縣蕭洵《顧渚採茶記》和歷代州縣地方志上都有詳細記載: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顧渚紫筍經陸羽推薦,常州剌史李棲筠的同意,「遂為任土之貢」,始進萬兩(與陽羨茶同貢)。
大曆五年(770),與宜興分山析造,歲有客額,始貢五百串(一串相當於一市斤)。據鄭元慶《石柱記箋釋》載:「紫筍茶大曆五年始於顧渚,置貢茶院。」不久加至二千串。
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781),袁高刺郡,進三千六百串(斤)並詩(即《茶山詩》)。
貞元初(785),進紫筍茶萬斤。
至會昌中(843)紫筍茶貢額為一萬八千四百斤。
宋初,吳越歸命,湖州始修貢,年歲貢紫筍茶一百斤,金沙泉一銀瓶。銀瓶用浪銀打成,重五十六兩,並鎖鑰。《夷門廣牘:》開寶中(969-977),竇儀以新茶飲予,味極美,奩面標云:龍坡子茶。龍坡是顧渚之別境(今名龍頭上)。
元代,貢紫筍茶三斤,續貢芽茶九十斤。
吳元年(指張士誠的年號)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增貢新芽茶二斤,磨造末茶二千八百八十三斤,葉茶二萬零二百八十二斤。丙午年(1366)又增芽茶八百十六斤,葉茶三千二百六十五斤八兩。元末茶二千斤,續增芽茶九十斤。
洪武四年(1371),芽茶一萬零六百十一斤,葉茶九萬六千八百零八斤。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革罷團茶,每年只貢蒸青芽茶二斤。至永樂三年(1404),顧渚山官茶地1.8畝,採茶童子14人,納芽茶三十斤。
清順治三年(1646)春,長興知縣劉天運因「山寇未靖」,茶地榛蕪,呈報浙閩總督張存仁,紫筍貢茶遂「豁役免解」。但是,據長興方志記載,縣官為了討好朝廷,仍按明制,每年貢三十斤紫筍茶。
紫筍茶在唐代續貢近一個世紀,自唐至明為800多年。
紫筍茶自唐大曆作貢以來,在貢茶排列序位上一直名列前茅,不是第一就是第二。陸羽《茶經·八茶之出》:「山南以峽州上,淮南以光州上,浙西以湖州為上。」但在注釋中:「湖州生長城(今長興)顧渚山谷,與峽州、光州同。」說明紫筍茶還是排在全國第一位子上。鄭元慶《石柱記箋釋》引《讀書後記》云:「陸羽與朱放論茶,以顧渚為第一。羽著〈茶經〉有云: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
唐裴汶《茶述》:「今宇內土貢實眾,而顧渚、蘄陽、蒙山為上,其次則壽陽、義興、碧澗、澭湖、衡山,最下有鄱陽、浮梁。」裴汶也是唐代有名的茶葉專家,與盧仝齊名。他在湖州當過刺史,併到顧渚山「修貢」,而且在五公潭留有石刻。對紫筍茶深為了解,將其名列第一,屬於權威性的評價。
唐宋諸家品茶:浙西以湖州為上,常州次之;湖州出長興顧渚山中,常州出義興君山懸腳嶺下。論茶以湖常為冠。御史大夫李棲筠典郡日,陸羽以為冠於他境,棲筠始進故事。湖州紫筍以清明日到,先薦宗廟,後分賜近臣。湖州研膏紫筍,烹之有綠腳垂,故韓公賦云:「雲垂綠腳」。
唐李肇《國史補》:「風俗貴茶,其名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散芽,號為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有神泉小團……皆品第之最著者也。」巴蜀(今四川)是中國茶之發祥地,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周武王伐紂時,已將茶作為納貢珍品。所以這裡「號為第一」,帶有尊重歷史地位的意味。但到了唐德宗時,則「蒙山蜀信稀」,蒙頂茶已很少進宮。所以,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古人論茶,唯言陽羨、顧渚、天柱、蒙頂之類,都未言建溪。」把蒙頂排在第四,但顧渚紫筍始終名列一二。
由此可見,紫筍茶由於品質優異,加工精製,貢額數量大,續貢時間長,在全國名茶的排名中一直處於前茅。所以,它在貢茶中的「至尊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二、紫筍茶由首家「皇家茶廠」——貢茶院加工,其規模之大,工藝之精、「修貢」組織之嚴密,在貢茶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唐大曆五年(770),根據皇帝的詔命,顧渚紫筍茶與宜興貢茶(也稱紫筍)分山析造,各自單獨作貢,並在顧渚山麓建貢茶院。
據宋嘉泰《吳興志》引淳熙《吳興志舊編》云:「顧渚與宜興接壤,唐代宗以其歲造數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曆五年,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鬻有禁令,諸鄉茶芽置焙於顧渚。以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
紫筍茶初貢於永泰元年(也有說永泰二年的),四年後與宜興分山,單獨作貢。「鬻有禁令,諸鄉茶芽置焙於顧渚」,指從大曆五年起,顧渚山區的茶園悉歸國家所有,將茶芽(今稱草枝)集中到貢茶院統一加工。
這一說法也可從唐代詩人韋處厚的《茶嶺》詩得到了證實。詩曰:「顧渚吳商絕,蒙山蜀信稀。千叢因此始,含露紫英肥。」詩意說明了兩點:一是自大曆五年後,紫筍茶嚴禁茶商插手;二是從此全國都重視人工茶業生產。
韋處厚是皇帝身邊的人,是德宗皇帝《實錄》的執筆人,自然對全國貢茶情況了如指掌。紫筍茶作貢時稱「土貢」,「由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唐大曆三年至六年(768-771),時任浙西團練觀察使、御史中丞、蘇州剌史李棲筠,總領貢茶事宜,時湖州刺史裴清主持其事。
紫筍茶初貢時加工的是研膏紫筍。據嘉泰《吳興志》:「紫筍茶始貢五百串」。從這個「串」字,也證實了當時加工的是蒸青餅茶。因為只有餅茶才有孔,才可以串起來。
據茶史資料和唐詩記述,紫筍茶的加工,基本上按照陸羽《茶經》進行。《茶經·茶之造》曰:「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唐湖州刺史裴清在《金沙泉表》:「貢焙之所,居有靈泉,而特異用之,蒸搗別著,芳馨位至。」說貢茶傍有金沙泉,專門用來加工紫筍茶,用金沙泉蒸後、搗爛時,茶的芳香特別到位。北宋湖州長史左文質纂《吳興統記》:「至貞元十七年(801)……以東廊三十間為貢茶院,兩行置茶碓,又焙百餘所,工匠千餘,引顧渚泉亙其間,烹蒸滌濯皆用之,非此水不能制也。」
上述兩段的記載是一致的,加工紫筍茶要經過七道工序:採、蒸、搗、拍、焙、穿、封,只是《吳興統紀》裡強調了金沙泉對加工紫筍茶的重要性,增加了一道「滌濯」,將採來的茶芽要在金沙泉水裡漂洗過。從置茶碓、蒸搗、拍穿的加工流程看,唐代加工的都是研膏紫筍—餅茶。
其實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這餅茶,是從粗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檔精製茶。從湖州修貢刺史和到顧渚山考察文人的詩歌中也可得到證實:袁高《茶山詩》曰:「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李郢《貢焙歌》中:「喧闐競納不盈掬,一時一晌還成堆。蒸之馥之香勝梅,研膏架動聲如雷。茶成拜表貢天子,萬人爭啖春山摧」。詩中表達了貢茶加工的程序,經過「選納」、滌、蒸、搗(研膏)、焙等。
晚唐詩人陸龜蒙和皮日休在顧渚山的唱和詩,更詳細地反映紫筍貢茶加工的細節。如皮日休《茶舍》詩曰:「棚上吸紅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後,中婦拍茶歇。」陸龜蒙在和詩中曰:「盈鍋玉泉沸,滿甑雲芽熟。」「左右搗凝膏,朝昏布煙縷。方圓隨樣拍,次第依層取。」詩意反映:茶農加工紫筍茶是日夜進行的,男搗女拍,拍茶是有模子的,蒸茶是用金沙泉水。而且,從皮、陸唱和詩《茶舍》《茶灶》中提供的信息,晚唐時貢茶的加工已發展到在茶農家裡進行的。
宋朝貢茶的重點南移至福建建州,但宋初紫筍茶仍在作貢,加工的是團餅茶。元代因民族習慣不同,加工的是末茶,且將貢茶院從顧渚遷到了水口清暉軒,並改名為磨茶院。明朝朱元璋提倡儉約,「革罷」團餅茶,廢除搗、拍等加工工藝,改為蒸青,貢的是蒸青芽茶。清朝初期,紫筍貢茶雖被「蠲免」,但長興縣令為討好清廷,仍承襲明制,以蒸青紫筍茶作貢。
紫筍貢茶在唐代統稱為「土貢」,亦即官貢;貢茶的遞送,全由州、縣官吏操辦。漢唐時期,每三十裡置驛一所,設驛長,備車、馬、船,並由當役驛夫傳遞。唐自德宗皇帝始,每年清明所需紫筍茶、金沙泉,就靠驛站急程遞進來完成。
杜牧在《茶山詩》中寫到:「泉嫩黃金湧,芽香紫璧截。拜章期沃日,輕騎疾奔雷。」杜牧的幕僚李郢《貢焙歌》云:「驛騎鞭聲砉流電,半夜驅夫誰復見。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上述詩句,都是描述紫筍茶、金沙泉,從顧渚山貢茶院加工好後,由「修貢」刺史向皇帝寫就「報章」文書,然後交驛騎「急程」遞送京城長安。
明末長興主薄《洞山岕茶系》的作者周高起,引用許有谷的詩句:「陸羽名荒舊茶舍,都叫陽羨置郵忙。」說明在唐時,哪裡有貢茶院(茶舍),哪裡就有驛站。正如宋嘉泰《吳興志》所記,把湖、常兩州刺史相會的境會亭,置在第九卷「郵驛、亭、鋪」中。這說明啄木嶺上的境會亭,不是一般的涼亭,而是遞送紫筍貢茶的始發驛站、也是茶葉官貢(土貢)的標誌。據清《長興縣誌》載:唐貞元五年(789),紫筍茶遞送分為五等:第一陸遞(由驛騎急遞),限以清明到京;其餘四等以水路進,限以四月到京。
唐代紫筍茶作貢時的組織工作是非常嚴密的,「修貢」官員的規格是也很高的。
在《吳興志舊編》中載:「大曆五年(770)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鬻有禁令,諸鄉茶芽,置焙於顧渚,以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就是說,從貢茶的第一年起,規定在顧渚禁止茶葉買賣,附近各鄉的茶芽,一律集中到顧渚貢茶院加工。這項工作由貢茶所在地的刺史主持,江南觀察使總負責。
所以,袁高在題名石刻中:「奉詔修貢」;杜牧在《茶山詩》中寫到:「好是全家到,兼為奉詔來」。皇帝還規定:「刺史常以立春後四十五日入山,暨穀雨還。」故在80多年中,貢茶院壁上有28名刺史的題名石刻。
可見,紫筍茶作貢,是皇帝利用公權力的政府行為,故能推動茶產業的迅猛發展,和「比屋之飲」在全國的普及。像這樣高規格的貢茶,之前之後都沒有出現過。
據清順治《長興縣誌》:「明永樂二年(1404),顧渚紫筍茶加增三十斤,歲薦南京,焚於奉先殿。」「每歲清明前三日,縣官親詣顧渚山採造,送至大雄寺,揀去雜梗,差吏房司吏一名,限於穀雨日到南京。後只送本省布政司,自送至京。」「萬曆間知縣熊明遇,特築薦春臺於子山(今臺基山)、金蓮塔(今酒廠對岸)□擋北溪水次。凡入山採茶訖,令先歸,俟山人焙造齎出,令(指縣令)親至臺恭接,然後送至大雄寺(今長春花苑址)。揀選訖,呈縣拜送有司。」說明在明萬歷年間,紫筍茶仍在作貢。
三、紫筍茶在顧渚山作貢時,其文化(包括人文和自然)積澱,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在全國當屬首屈一指。
顧渚山至今保存完好的三組九處唐宋摩崖石刻,而且多數是湖州刺史在此修貢時留下的題名石刻,內容都涉及茶事。其中只有懸臼岕的兩處,為南宋湖州知府汪藻等名人,來訪古時留下的題名石刻。
顧渚山不但保存有全國少有、浙江唯一的唐代茶文化(人文)遺存,而且還有四五處、面積約500多畝唐代遺留下來的紫筍古茶山,可以說顧渚山保存的這些紫筍茶,是古茶山中的「活化石」,也是稀有的自然遺產。
唐宋摩崖石刻和唐代紫筍古茶山的存在,這證明了顧渚山是唐代中期茶產業、茶文化興盛和紫筍茶地位之高的一個重要證據,也是唐代茶文化積澱深厚的實物標誌。
從唐大曆五年(770)顧渚山的紫筍茶、金沙泉作貢後,皇帝詔命湖、常兩州刺史親赴茶區「修貢」,逗留時間有一個月。
據史料記載,在長達八十多年貢茶期間,先後在貢茶院壁上留有二十八名刺史的題名。其中不少還是德高望重的官吏和名詩人,像袁高、顏真卿、裴汶、張文規、楊漢公、杜牧等,還帶來了一批詩人墨客:皎然、陸羽、劉禹錫、張籍、李郢、皮日休、陸龜蒙等。他們不但在顧渚山留下不少謳歌茶事的詩篇,還留下了與詩文相配的摩崖石刻。
西顧山(即今白洋山或稱銀山)摩崖石刻位於水口鄉金山外岡自然村、葛嶺塢岕口,在金沙溪西側小山的陽面,海拔20多米。石刻斷面約9平方米,題名剌史為袁高、於頔、杜牧,呈三角形;袁高題字在上方,字最大,十分醒目。於、杜題在下方,杜牧字形為最小。
袁高的題字 : 「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詔修貢訖,至□山最高堂,賦茶山詩。興元甲子歲三春十日。」字為八分隸書,11行,行3字,字徑達二寸許。其中茶字,用古體「荼」。興元年為唐德宗李适的年號,是年為公元784年,袁高在湖州已任三年剌史,目睹「急程茶」為擾民之舉,寫一首《茶山詩》並三千六百串紫筍茶,一併呈送德宗皇帝,以揭露貢茶中的弊端。
於頔的題字:「使持節湖州諸軍事刺史臣於頔,遵奉詔命詣顧渚茶院,修貢畢,登西顧山最高堂,汲巖泉□□茶□□,觀前剌史袁公留題,刻茶山詩於石。大唐貞元八年,歲在壬申春三月□□」。為正書,凡15行,行5字,字小於袁高的字。
於頔於貞元八年(792),自蘇州刺史、駕部郎中,出為湖州剌史。在任治長興西湖,溉田三千頃;治吳興荻塘,並在長興啄木嶺建境會亭。為貢茶事,貽書毗陵太守,請緩旬日,俾遂滋長。題字中的「西顧山最高堂」,筆者疑為海撥300多米的啄木嶺境會亭,與常州剌史相會。因為亭是他所建。杜牧的題字: 「□□大中五年剌史樊川杜牧,奉貢訖,□□春……」。為正書,字略小于于頔。杜牧於大中四年(850)十一月,自吏部員外郎,乞為湖州刺史,翌年春三月攜全家到顧渚山修貢。作《茶山詩》等多首,並在袁高題字的右下方刻石題名。
這一組題名石刻的落款時間,袁高與杜牧前後相隔77年,若從紫筍茶初貢大曆五年(770)算起,前後則相隔81年。這是證明紫筍茶在唐代連續作貢八十多年的有力證據。同時,從題字內容也證實了貢茶院、修貢、境會亭、茶山詩確實存在。
斫射岕底五公潭摩崖石刻位於顧渚羅家自然村西、斫射山下,距顧渚村3公裡。五公潭上方為石刻斷面,湖州剌史張文規的題字在右,裴汶題名在左側,刻五公潭詩的石刻在右上方。
張文規的石刻 : 「河東張文規,癸亥年三月四日」。行書兩行,字徑二寸,筆畫雄健。唐會昌元年(841)七月十五日,張文規從安州刺史授遷國子司業、湖州刺史。癸亥年為會昌三年(843),三月四日,是他離任前至此刻石題名。張文規著《吳興雜錄》,詩《湖州貢焙新茶》名句:「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是年,也是紫筍茶貢額最高的一年。
裴汶的石刻 :「湖州刺史裴汶、河東薛迅、河東裴寶方。元和八年二月廿三日同遊。」為正書,字形比張文規的字要小,但仍可辨析。裴汶於元和六年(811)自澧州調任湖州,至元和八年十一月遷常州。此石刻題於離任前的二月二十三日,正是他在顧渚「修貢」期間,與二位河東老鄉同遊。裴汶是在陸羽之下的茶葉專家,與盧仝齊名。他的專著《茶述》內容主要講的是顧渚紫筍茶,在論茶時稱:「今宇內土貢實眾,而顧渚、蘄陽、蒙山為上,其次則壽陽、義興……」,紫筍茶被列為全國之首。惜《茶述》今僅存引言。
五公潭一組摩崖石刻,處在四(獅)塢岕、斫射山、老鴉塢古茶山的中心地帶,是唐貢紫筍茶的主產區之一。且張文規所立的斫射神廟、斫射亭遺址,就在五公潭的上方。
懸臼岕霸王潭摩崖石刻位於懸臼岕的中段,兩側大山壁立,溪澗中流,霸王潭在其下,巨人膝跡在其上,有鄉村公路直通其間。石壁上刻有唐楊漢公、宋汪藻、韓允寅等三處題名石刻。
楊漢公的石刻:「湖州刺史楊漢公,前試太子通事舍人崔待章,□事衙推馬祝州,衙推唐從禮,鄉貢進士鄭□,鄉貢進士賈□。開成四年二月十五日。同遊進士楊知本、楊知範、楊知儉從行。」為正書,字體較小,尚能辨析。楊漢公於開成三年(838)三月二十日,從舒州移刺湖州,翌年二月三十日便帶了崔待章諸賢到顧渚山修貢。楊漢公很關心茶農,從實地看到「急程茶」為擾民之害,遂上書皇帝,表奏:乞將貞元年歲限清明到京之「急程茶」,延緩三五日。得到皇帝的「恩準」,使顧渚山區的茶農緩了一口氣。
汪藻的石刻:「龍圖閣直學士前知湖州□□汪藻,新知無為軍括蒼□□祖,知長縣安肅、張琮,前歙縣丞汝陰孟處義,前監南嶽廟吳興劉唐稽。紹興戊午中春來遊。右承務郎汪悟、汪恪從行。」石刻在巨人膝跡南不到百米處,為七行八分隸書,字徑二寸許。
紹興六年(1136)汪藻奉詔修史,紹興八年(戊午年)仲春,與屬僚鮑延祖、孟處義及子悟、恪到顧渚山訪古。汪藻為南宋文學家,擅四六文,所作制誥有名。留有清修《浮溪集》三十二卷。
韓允寅等石刻:「會稽韓允寅,武林錢孜,桐江方釋之男迅綰。紹興壬午三月辛酉來。」此石刻在霸王潭南石壁,為六行行書,字徑二寸餘。
韓允寅為紹興知府,方釋為長興縣令。壬午年為紹興三十二年(1162)。汪藻、韓允寅二處石刻,說明到了南宋,人們仍然在懷念紫筍茶原產地的輝煌歷史。此行屬於慕名訪古。
唐時顧渚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斫射岕(古稱明月峽),而且都是野生茶。據農業部門和湖州陸羽茶文化研究會調查、考察,在顧渚山主要有:方(桑)塢岕、四(獅)塢岕、高塢岕、竹塢岕、斫射山。面積約500多畝、2萬多株。生長在山谷(岕)溪澗兩側的爛石中和陰林下。千年以來面積無多大變化,茶農一年只採一季茶,斫老留新,不施肥,不施農藥,始終保持明清以來傳統的採制方法。
方(桑)塢岕,陸羽《茶經》和皮日休的茶詩都稱「山桑塢」;有的《茶經》版本則簡稱「桑、獅二塢」。距離貢茶院(遺址)2公裡。是烏頭山東側的一條山岕,與西側的獅塢岕相背,只隔一嶺脊。山谷朝向太湖,海拔從100多米至300多米。谷底有一溪澗,茶樹分布在溪澗的兩側爛石間,一側朝陽,一側受陽少些。愈接近山脊茶樹生長愈茂盛,面積約有200多畝。這裡四周群山環抱,中間空曠,溪水潺潺,林木的覆蓋率達90%以上,也是顧渚古茶山保存最好的一片。
四(獅)塢岕古稱「儒獅塢」,簡稱「獅塢」,岕是明代以後加上去的。在烏頭山的西北側,背靠方塢岕。距離貢茶院(遺址)約3公裡。岕深1公裡,朝向西北,海拔高與方塢岕同。近二十年來,在原古茶山的基礎上開發了一片人造茶園,據老茶農反映,古茶山面積和產茶的數量大於方塢岕。
斫射山位於五公潭上方,山谷向東北方向延伸,岕深有700多米。野生茶分布於季節性溪澗的兩側爛石間,面積不到百畝。距離貢茶院(遺址)3公裡。此古茶山也有千年歷史。唐太和年間,湖州剌史庾威,在顧渚山修貢時,將斫射山產的紫筍茶,加工成團餅茶作貢。
高塢岕亦稱短嶺,方塢岕的對面。此山谷海拔高不過300米,但異常陡峭,非山農很難涉足。野生茶分布於短嶺下,面積不大,但茶樹的樹齡都很長,原有百年以上的茶樹,後因採摘不便而砍掉。所以,茶葉的質量高於其他山岕。當地有句民諺:「方塢岕、竹塢岕,吃不過高塢岕」。竹塢岕 是方塢岕口的一支岕,小氣候環境好,孕育了一小片古茶山。
上述都是唐以來保存的紫筍古茶山,也是唐貢紫筍茶的原產地,可以說是紫筍茶的「活化石」。其面積之大、茶樹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武夷山六株「大紅袍」(母枝)、蒙頂山的七株「仙茶」、西湖龍井的十八株「御茶」。
所以,若要給紫筍茶以定位,無論是從中國貢茶歷史上的地位,還是從當今的現實狀況看,紫筍茶的「首要」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
註: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撰,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卷二。
《全唐詩》卷四七九題十五。《盛山十二詩之九﹒茶嶺》
鄭元慶《石柱記箋釋》卷二﹒顧山。商務印書館1937年6月出版。
《嘉泰吳興志》﹒碑碣。宋談鑰纂。1986年12月文物出版社。
同上。《物產﹒茶》。
鄭元慶《石柱記箋釋》卷二第18頁。
阮浩耕等《中國古代茶葉全書》第28頁。浙江攝影出版社。
清順治《長興縣誌》,六年長興知縣張慎修、金鏡纂,長興圖書館藏印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