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者詩之餘,文者道之餘

2020-12-14 金臺資訊

日前,朋友約我寫一篇關於羅宗強先生的書畫評論,儘管俗務纏身,但卻無法拒絕盛情邀約。羅宗強先生的畫作,讓我感受到傳統文人畫在現代文化語境中所展現的無窮魅力和生機。

羅宗強先生是廣東揭陽人,這對於我這個在廣東生活和工作近40年的人來說,平添了幾分親近。在著手動筆之前,我習慣性地查閱了一些羅宗強先生的資料,讓我頓覺慚愧,羅老竟是90歲高齡的當代名師。藐予小子,對前輩豈敢置喙?實在惶恐之至。我只有謹述拜讀先生畫藝之心得,以期能近乎先生盛德之一二足矣。

先生20世紀30年代出生於廣東揭陽,早年在潮汕地區完成中小學的教育,新中國成立後先到揭陽縣第三中學教務處任職員,隨後到綿湖鎮東園小學任教員。直到1950年離開潮汕到廣州南方大學國文系讀書三個月,再是到湛江市城鄉聯絡處任職員,1952年又到海南島南陵橡膠種植場工作。我想在一個社會正發生巨變的那個時代,他恐怕只能被社會所裹挾,而不能掌控自己年青的命運。萬幸的是,1956年他考入南開大學中文系學習,畢業後又考取碩士研究生,師從王達津先生治中國文學批評史。1964年,羅宗強先生畢業後至江西贛南師範學院任教,十年後又回到南開,再過十年後的1985年晉升為教授,1986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為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1991年起歷任南開大學中文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與此同時,他還曾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李白學會副會長、中國杜甫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重要學術職務。1996至1997年又受聘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2002至2004年受聘為日本大谷大學客座教授;此外,他還曾任河北大學、雲南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曾任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首師大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他還曾任中國中國李白學會、唐代文學學會、中國古代文論學會顧問,《文學遺產》雜誌編委等職。先生一生致力於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和中國古代士人心態史,其主要著作《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獲全國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與《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均被教育部推薦為研究生教材。先生在文學思想史研究的學術成就,只能讓我心存景仰!

先生在學術界聲名卓著,他的書畫才藝卻為文名所掩,在公開的媒體上基本看不到他的書畫作品。其實,先生少喜文墨,早在上世紀30年代,由於海上航運的逐步發展,使曾經被認為「人多地少」「省尾國腳」的潮汕地區,通過海上貿易加強了與外面,特別是和上海一帶以及海外的聯繫,再加上潮汕人敢闖敢拼敢為人先的個性,不僅使得潮汕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也使得一大批潮汕青年畫家通過海船到上海學習。據資料記載,民國期間潮汕地區就有包括林受益、劉昌潮、陳文希、羅銘、王蘭若諸先生等80多人求學於上海美專,使嶺東繪畫多根植於傳統,又受滬、閩等畫風的影響較大,重筆墨、講格調,但創作中也有意無意地融合了潮汕地區的風俗習慣和自然風物,將潮汕的特色、風土人情、市井文化滲透到畫面中,形成了一種嶺東地域的獨特畫風。

先生早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師隨嶺東名家陳文希先生學畫。文希先生初進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轉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學畫,畢業後回到汕頭任中學美術教師。從羅老的《百鶴圖》中可以感受他的畫受嶺東繪畫的影響。1948年陳文希先生定居新加坡,後成一代大家,我的老師關山月先生也曾與文希先生有過交往,這也使我和羅老先生之間又親近了許多。我想,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發生著無數的巨變,既要謀生又要不斷求學的先生,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早年熱愛的書畫上,何況時代風氣也不允許傳統繪畫有生存的空間。但少年時代所種下的美好的種籽,是多麼頑強呵!它可以冰封,卻不會停止生長。從我搜索到的有限資料來看,他的書法亦有特色,可以說是一種學殖深厚的文人書法,融眾長而自成面貌,而在繪畫方面,所作山水、花鳥不拘一格,色墨渾融一體,筆法靈動多變,格調清新自然。他把豐厚人文學養融於筆端,多變的筆墨和多向的創作潛能相互生發,使其作品展現出了紮實的傳統根基和過人的人文修為、豐富的作品形態和獨特的藝術個性。清初著名畫家龔賢說:「畫者詩之餘,詩者文之餘,文者道之餘」,這一見解正好印證出了先生的藝術態度與追求,以及創作理念和文化旨趣。而正是這種業餘閒適的創作心態、遊戲筆墨的方式和追求詩、書、畫合一的品格,使得羅老的畫能夠融貫詩意和道心。儘管沒有職業畫家技法的嫻熟工謹,但是他能夠通過在畫幅上題詩來遣發逸興,自鳴風雅,寄託高懷,從而直入中國繪畫之精神腹地。其實,宋元以來, 遊藝墨池、問道丹青已成為中國歷代文人雅士的賞心樂事。誠然,真正純正的傳統文人畫,即便不論其中學力之幽深和修養之博雅,僅那份風雅、閒適、 悠然和超逸,就是當代的職業畫家所徒生豔羨而又難以真正企及的境地。

王微在《敘畫》中談到:「本乎形者融靈而變動者,心也」。本來「形」和「神」是融為一體的,它所以能生動變化,是畫家主觀感情作用於客觀事物的結果。也就是說繪畫創作是畫家性情的表露,從作品中可以透視出畫家的個性心理。畫家心緒的滲入,使一筆一畫都是畫家的自我表現。畫家心胸是否清淨灑脫,可從其畫境中得以體驗。我們來看先生1987年創作的山水畫《故山在何處,昨夜夢清溪》,畫面以潑墨的手法,使得那如真似幻的抽象筆墨與大自然的山嵐雲霧、煙水飛動的具體形象有機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奇偉瑰麗、天地融合、墨彩交輝的意境,強化了畫面的感染力。他把岑參《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尾聯「故山在何處,昨夜夢清溪」的詩句題在畫面上,點出了畫意,表達了一種獨處異地的愁思和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另外還有一幅《青山滿眼故園非》的山水畫,畫面題寫了北宋詞人賀鑄《烏江東鄉往還馬上作二首(其二)》「殘日雨杆荒蕪遠,青山滿眼故園非」的詩句,同樣表達了自己獨處異地的鄉思。這些是先生表達思鄉的一類作品。

而《夫藏舟於壑》的山水畫,則以類似書法裡中鋒勾勒山形,再蘸淡墨,接著用濃墨點染破之,後又潑些淡色,呈現的是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畫面題寫《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的句子,其中「山」字,郭沫若作「舢」字解,就是舢板,舟的意思;但另外又見有人作「汕」字解,即捕魚的工具,我認同後者,字面意思就是「把船藏在山谷,把捕魚的工具藏於深水中。應該算是很可靠了。可是半夜裡還是被有本領的人拿走了,那藏的人竟還不知道呢!藉以諷刺那些固步自封的人,目光短淺,不知道世界變化的人。

《孤獨》是一張花鳥畫,畫面應該是以兩次拓印的方式來表現的,輔之一些墨點、色點,再畫上一隻小鳥點睛,畫面題上「物我一體,宇宙齊一,又安知鳥之非我,我之非鳥耶?!」 讓我想起《莊子.秋水》「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句子。表達了天和人是一體的,人要應和上天的意旨,不違背天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莊子提出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於我為一」的真境,就能臻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化境。中國山水畫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瑰寶,傳統道家思想深深植根於山水畫藝術的創作中,同時也影響了山水畫的審美追求與藝術情趣。這在先生2009年畫的《混沌之初》和《何處三家村》這二幅山水畫中得到很好的體現,特別是《何處三家村》畫面題了自己寫的長詩「何處三家村,盡日閉柴門。荒徑少行客,無人問晨昏。孤燈與青卷,偃蹇神猶存。山外醉歌舞,利祿相逐奔。姚佚復啟態,使人空心魂。機栝相因依,成敗如覆盆。會得此中意,萬歲一成純。」表達了自己喜歡幽靜山居,獨自讀書、學習、思考,遠離鬧市裡的功名利祿,方能志存高遠,實現心境空明的理想。

作為當代名師的羅老先生,他的畫可謂學殖深厚,具備詩、書、畫三者的統一,那些詩句,不僅是對自然外物的形象描寫,更是對達觀哲理的表達,洋溢著極其深沉的心靈寄託。因此,他作品中的詩句、書法和色彩就是他自己人格精神的真實寫照。

看先生的書畫,同時讓我想起現代人已不太熟悉的盛唐著名高士,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鄭虔,他還是一位精通經史、天文、地理、博物、兵法、醫藥近乎百科全書式的一代通儒,詩聖杜甫稱讚他「滎陽冠眾儒」「文傳天下口」。鄭虔曾畫了一幅畫並把自己的詩題在上面,獻給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一看,拍案叫絕,揮筆題寫了「鄭虔三絕」四個字,並專門為鄭虔設置一所供官宦子弟讀書的「廣文館」,任命鄭虔為廣文館博士,傳授學問,所以鄭虔被時人稱為「鄭廣文」。歷代美術史家認為鄭虔與王維一樣是中國文人畫的開創者。自從唐玄宗稱讚鄭虔詩、書、畫「三絕」以後,詩、書、畫「三絕」也成了傳統書畫家多才多藝的美稱,還成為對一個優秀書畫家的要求,更成為判斷一件書畫作品價值的重要標準。詩也,書也,畫也,皆為文人學士發憤抒情之介質,能融三者於一爐以寫天地人心,非常人所能為。

今日見之並親證,羅宗強老先生正是我心中的當代鄭虔!

(作者系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說是我研究生導師)

相關焦點

  • 齊白石怕人見笑的四川之行,無詩無畫,究竟是為什麼?
    神交之道,雖古人未有能如治園之篤者。因感,餘夢見荊州。百回尺素倦紅鱗,一諾應酬知己恩。昨夜夢中偏識道,布衣長揖見將軍。」王瓚緒對齊白石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讓白石老人極為感動,竟然在夜晚夢見王瓚緒,寫下了這首感激之詩。
  • 湖南永州之「詩畫瀟湘煉成記」:浯溪與愚溪,從小我到大我的蝶變
    所謂「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是也。又言「畫圖曾識零陵郡,如今始知畫不如」!古稱零陵,被譽為「詩畫瀟湘」的永州,「千年打卡地」是如何煉成的?這其中,就有開篇為「永州之野產異蛇」的《捕蛇者說》。(橋與柳子廟。廟堂之高與社稷之遠)風物長宜放眼量。詠物遣懷之餘,詩意的棲居是不可或缺的。
  • 化隸法入楷書的高手徐渭: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書
    他自稱「書第一、詩第二、文三、畫四」,雜劇《四聲猿》以余力為之卻成為文學史上的不朽名篇,軍事以余力為之卻取得擒徐海、滅汪直、除倭寇的大功。徐渭的《自書詩文》冊,有楷書1開,草書12開(每開縱27.2cm,橫32.8cm),書錄了其自作跋文及詩文,作者時年47歲,在獄中作此書。書冊由是楷書跋文《讀餘生子傳》和自書古詩九首組成,包含了楷書、草書、章草等多種書體。
  •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建議收藏)
    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聖賢立言,必能明聖賢之理,行聖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於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作官,與用牧豬奴作官何以異哉?
  • 不惰者 眾善之師
    正所謂,「堅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眾善之師也」。不惰,即為勤奮、勤勞、勤勉、勤懇。這些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備受推崇。懸梁刺股、帶經而鋤、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無不折射出故事主人公勤奮刻苦的奮鬥歷程,也成為激勵後人不斷奮鬥的精神財富。「君子終日乾乾」。真正勤奮之人,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紛擾不煩的耐心、貞固不變的氣質。
  • 北京朝陽8萬餘人摸排傳染源,一街道270餘武漢來京者
    (原標題:北京朝陽8萬餘人摸排傳染源,一街道270餘武漢來京者) 新京報快訊(記者 沙雪良)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後,北京市朝陽區發動8萬餘人摸排傳染源。
  • 龔鵬程|題之跋之,以銷永晝
    嵩嶽向為古封禪所,集靈藏真,道流萃之。北魏寇謙之益為翹出,蓋嘗於此獲《新出太上老君音誦戒經》及圖籙數十卷。遂以此幹太武帝,後且藏《陰符》於虎口巖,至唐而李筌得焉,是以為道家所豔稱。其觀宇堂皇者,歷代崇祀處也,即今之中嶽廟。廟刊茲圖,殆隱以居五嶽之宗。夫所謂真形圖,山川盤紆之狀,樵旅覓途之借而已,附會神奇,實與靈寶道之真文信仰相關聯故。
  • 好文一篇:徐渭——畫在紙上的戲劇
    他是一個演戲者,每個人都是這世界的演員,他也無法逃脫。他又是一個觀戲者,他不是茫然其中的懵懂不醒人,尤其到了晚年,他要覷破人生幻景,思考人生價值。他還是一位寫戲者,徐渭自幼好戲謔,16歲時仿揚雄《解嘲》作《釋毀》,自比捷悟之士楊修等,他一生寫出太多的「戲」,不僅有他的戲劇,他的畫和詩,都是他的戲。演戲者、觀戲者和寫戲者三者統一在他的身上。
  • 「世界古銀杏之鄉」的詩畫生活
    「世界古銀杏之鄉」的詩畫生活 2020-10-0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奧州小道》:松尾芭蕉的「醉者之囈語,夢者之譫言」|一詩一會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松尾芭蕉捨棄了「歌」的要素,相反,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仍能感受到「歌文一體」的詩意。松尾芭蕉自己也曾表示,他的紀行文章不僅僅是描繪山水草木的遊記,而是旨在書寫「意象的風景」——「似醉者之囈語,夢者之譫言。」在《奧州小道》中,這一點體現在松尾芭蕉會根據主觀意識的需要,省略或更改旅途中的客觀事實,使作品更像是一部介於虛實之間的「私小說」。
  • 上遊讀書丨詩者,寺之言——序張剛詩集《靈魂之趣》- 呂進
    詩者,寺之言——序張剛詩集《靈魂之趣》呂進詩集《靈魂之趣》的書稿首先引起我的興趣的是詩人張剛的書齋:「示弱齋」,張剛的網名則是「示弱齋主」。示弱,就是守柔。老子說:「守柔曰強」(《老子》第52章)。德國學者黑格爾在他的《美學》第三卷裡講,詩要「清洗」,這是名言。詩人既要洗心,又要洗詩。「寺之言」是乾淨之言。張剛的詩,沒有閒字,篇幅簡短,明快玲瓏,使人想起《紅樓夢》第五回說的「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有一次到泰國開會時,泰國詩人曾心請我題字,我寫的是「不可說」,這本是禪家語,其實也是詩家語。
  • 「東坡之意難契合」是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對蘇軾書法疏離的主因素
    蘇軾位居「宋四家」之首位, 然其一生並不以書法為要務, 而是以書法作為抒情騁懷的一種載體。因此, 在學習傳統上, 他並不斤斤計較於法度。在書法創作上, 他展示的是自己的個性色彩, 如其自言「我書意造本無法, 點畫順手煩推求。」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請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國語·越語上》注釋為:自古以來善於以道治國者,不會使民多知而貪念生,而使民少欲而淳樸存。百姓之所以難以管理,是因為其多知而貪,多智而詐。所以國家管理者,如果使國家上下浮躁,務虛不務實,那這樣的管理者實際為國之竊賊也。如果使百姓淳樸,不以財多而誇,不以詐智為能,那國家有福,人民有福了。
  • PAM在線講座 |【開卷有藝·讀畫】《怪木竹石圖》與蘇軾的「三益之友」
    東坡居士遊戲於管城子、褚先生之間,作枯槎壽木、叢篠斷山,筆力跌宕於風煙無人之境,蓋道人之所易,畫工之所難。如印印泥,霜枝風葉先成於胸次者歟?顰申奮迅,六反震動,草書三昧之苗裔者歟……——黃庭堅《東坡居士墨戲賦》在文獻記載中,蘇軾畫過不少「怪木竹石」題材的作品。黃庭堅也曾評價過蘇軾這類畫作。
  • 《最後的生還者2》製作人認為《對馬島之鬼》是驚喜之作
    《對馬島之魂》在正式發布之後,得到了均分8.4的評價。近日同樣是來自索尼第一方工作室的《最後的生還者2》的製作人Neil Druckmann表示自己目前已經通關了《對馬島之魂》,並認為《對馬島之魂》是一部十分優秀的作品。
  • 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常以愚之
    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先來看一下文本,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對抄襲者的寬容,就是對創作者的打擊——明朝畫壇第一人軼事
    說實話,於正、郭敬明還不算抄襲者中最囂張的。明朝有位大畫家沈周,是文徵明、唐伯虎的老師,《明史》記載他「尤工於畫,評者謂為明世第一。」他的畫在當時很受人追捧(關於沈周的介紹可參看我上一篇文章《在書畫上,能讓唐伯虎心悅誠服,文徵明望塵莫及的是誰?》),於是有人就打起了抄襲的主意。
  • 黃賓虹:絕似物象者,此欺世盜名之畫!
    畫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可。作畫當以不似之似為真似。 畫有三: 一、絕似物象者,此欺世盜名之畫; 二、絕不似物象者,往往託名寫意,亦欺世盜名之畫; 三、惟絕似又絕不似於物象者,此乃真畫。
  • 林散之能做到詩、書、畫三絕,有著怎樣的「訣竅」?
    我很喜歡林散之的詩、書、畫,他的詩樸實無華,於清淡中見真情,比如那首「陣陣飛鴉叫暮寒,滿天秋思滿林丹。年來漸識江湖趣,一葉扁舟自往還」。他的書法力透紙背,於灑脫中見個性,達到了「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的境界,不愧為「當代草聖」。他的山水畫氣象萬千,於磅礴中見胸懷,極富視覺衝擊力。一個人能夠做到詩、書、畫三絕,究竟有著怎樣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