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戶時代最負盛名的俳諧詩人之一,在日本文學史上可與紫式部比肩。他從十九歲起開始創作俳句,曾師從貞門派俳人北村季吟,後來又歸從於談林派俳諧,並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俳壇宗匠。在俳句沒有成形為現在的17個音節之前,一直是作為俳諧連句的發句(首句)而存在的。俳諧的句式由可以獨立的發句五七五(17個音節)和脅句的七七(14個音節)構成。1680年後,談林派俳諧漸次式微,俳諧師們也開始尋求新的創作方向。當時,正是松尾芭蕉引領俳句走向了革新之路,他所創立的蕉風俳諧在不失「風雅」的同時,融入「誠」「寂」「輕」「物哀」之精髓,吸收庶民化的「俗」,使俳諧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松尾芭蕉創作的許多重要的俳諧作品都是在行旅中完成的。儘管一生貧寒,松尾芭蕉卻酷愛行旅,人生的最後十年幾乎都在旅途中度過。他將遊歷的見聞寫入了《野曝紀行》《鹿島紀行》《笈之小文》《更科紀行》《奧州小道》等紀行散文中。其中,《奧州小道》可以說是蕉風俳諧的代表作。這趟旅程始於更科之旅後的元祿二年(1689)三月,松尾芭蕉在弟子河合曾良的陪同下離開江戶,徒步巡遊奧羽、北陸各地,最終於八月抵達大垣,總行程約2400公裡。期間,松尾芭蕉穿過了多個山脈和海邊,還見到了令他頗為心儀的日本「三景之一」、號稱「佳境甲扶桑」的松島,稱其「可以同洞庭、西湖媲美」。
「奧州小道」旅程圖《奧州小道》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將松尾芭蕉倡導的「不易流行」之說推向了極致。「不易」指的是超越時間不變的真理,「流行」則代表隨著時代和環境變化而革新的法則。在松尾芭蕉看來,「風雅之誠」是俳諧之美的本質,把握住這一核心理念,並順應世事的變化做出革新,俳諧才能像自然萬物一樣永世長存而不失其本。
近日由雅眾文化出版的《奧州小道》一書收錄了松尾芭蕉的多篇紀行散文、日記和俳文。翻譯家陳德文在序言中指出,日本的紀行文學最早發軔於記錄旅程順序、帶有「序」的短歌,而松尾芭蕉所寫的紀行散文則體現了以發句(俳句)為主體漸次轉向以文章為中心的探索過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松尾芭蕉捨棄了「歌」的要素,相反,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仍能感受到「歌文一體」的詩意。松尾芭蕉自己也曾表示,他的紀行文章不僅僅是描繪山水草木的遊記,而是旨在書寫「意象的風景」——「似醉者之囈語,夢者之譫言。」在《奧州小道》中,這一點體現在松尾芭蕉會根據主觀意識的需要,省略或更改旅途中的客觀事實,使作品更像是一部介於虛實之間的「私小說」。
經雅眾文化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奧州小道》中選取部分章節,以饗讀者。
《奧州小道:松尾芭蕉散文選》[日] 松尾芭蕉 著 陳德文 譯雅眾文化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0-0501
日月乃百代之過客,去而復來的舊歲新年也是旅人。浮舟江海送走一生和執轡牽馬迎來老邁的人,日日都在旅行,長久羈旅異鄉。古人多有死於行旅之中者。予不知從何年起,風吹片雲,激起漂泊之思。去年秋,浪跡海濱歸來(注釋1),拂去江上破屋陳舊的蛛網,住到年關。而今又想趁著雲霞靉靆的芳春,越過白河關口(注釋2)。仿佛邪魔附身,心煩意亂,好像神佛招引,欲罷不能。縫好褲子上的破綻,換上鬥笠的帶子,針過了「足三裡」,心中早已記掛著松島的明月。將住居轉讓他人,遷往杉風(注釋3)之別墅。
寂寞草庵易新主,桃花三月列偶人。
將此句書於紙,掛在草庵的門柱上。
注釋:
1. 此指貞享五年八月的更科旅行。
2. 為防備北方蝦夷,設勿來、念珠和白河三關,通稱奧羽三關。白河關位於今福島縣白河市。
3. 杉山杉風(1647—1732),「蕉門十哲」之一,通稱鯉屋市兵衛,號採菜庵、五雲亭、蓑翁,著有《杉風句集》。
02
今年是元祿二年,忽然想到奧羽(注釋1)作一次長途旅行。雖說明知會有「吳天落雪化白髮」(注釋2)之憾,但得以親歷耳有所聞而目未能見之諸方勝景,倘能生還,實乃一大幸事。寄望於茫然之未來,當日終於行至草加驛館。瘦骨嶙峋,肩扛行李,不堪其苦。本想隻身獨行,但仍需紙衣一襲以防夜寒,單衣、雨具、筆墨以及親友饋贈之物亦難以割捨,只好任其成為途中煩累,徒嘆奈何耳。
注釋:
1. 陸奧、出羽二國,今福島、宮城、巖手、青森、秋田、山形六縣。
2.《送僧》:「笠重吳天雪,鞋香楚地花。」謠曲《竹雪》:「彼非吳天雪,雪積竹笠化白髮。」芭蕉兼而用其意。
03
黑髮山煙霧蒙蒙,白雪皚皚。
剃髮行至黑髮山,正是伴師更衣時。 曾良
曾良本為河合氏,叫惣五郎,居於深川芭蕉庵附近,常助我薪水之勞。此次欣然願同覽松島、象潟之景,且慰我羈旅之勞苦,於山行之日,落髮更衣,改俗名惣五郎為法名宗悟,故而有上述「黑髮山」句。「更衣」二字頗具深意。
由大社沿山路上登二十町餘,有瀑布。從巖洞之頂飛流直下百尺,落入千巖之碧潭。躬身入巖窟,由背後望之。故世人稱此瀑為「反觀瀑」也。
暫隱瀑布裡,初感修行時。
04
下野國雲巖寺之奧,有佛頂和尚(注釋1)山居之跡。不知哪一年,談話中他對我說:「居此山時曾作句:『小庵僅五尺,降雨欲棄之。』並用松炭寫於附近巖石之上。」今策杖雲巖寺,欲訪其跡。然而,人們自動結成一團,年輕人甚眾。途中很熱鬧,不覺行至彼處山麓。山呈幽深之氣象。山路遙遙,松杉蓊鬱,綠苔滴水,四月天氣今猶寒。閱盡十景,此地有橋,可入山門。
彼舊跡究竟在何處?登臺山,石上有小庵,倚巖窟而造。見之如妙禪師之死關(注釋2)、法雲法師之石室(注釋3)。
啄木不啄庵,綠樹枝葉濃。
即興吟得一句,書於草庵廊柱之上。
注釋:
1. 常陸國鹿島郡札村(今茨城縣)人。在雲巖寺修行,歿於此寺。
2. 南宋原妙禪師,入杭州天目山張公洞,書匾額「死關」,十五年不出。
3. 南朝梁法雲法師晚年築庵於孤巖之上,終日談論不休。一說為南宋之法雲法秀圓通禪師,或大通善本禪師。
05
由此去殺生石(注釋1)。黑羽之城代家老以馬送行。「請為我寫一首。」牽馬人向我乞句。「你也愛好風流嗎?」遂贈以句曰:
走馬原野聞杜鵑,為我牽韁尋聲行。
殺生石位於溫泉湧流處之山陰。石之毒氣至今未消。蜂蝶之類屍骸疊積,不見沙地之表。
那株「清水流離處」之柳,位於蘆野之裡,至今仍然留在田疇小道上。想起從前此地郡守戶部某叫我看看此柳,當時我問:「在何處?真想看看呢。」今天這株柳樹就在眼前,居然站到樹蔭裡了。
種得片田人已去,我當辭別柳蔭中。
注釋:
1. 傳說幻化為玉藻前的野狐被除之後,其魂化為石頭,殘害人與鳥獸。那須湯本溫泉附近有川原谷,此處有殺生石。其實是田地下噴發出的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可使人或其他生物窒息而死。
06
經鐙摺、白石城下町入笠島郡。向人詢問:「藤中將實方(注釋1)之冢在何處?」告之曰:「距此地尚遙遠,位於右方山腳所能望見之村莊,謂之蓑輪、笠島。今尚有道祖神社以及西行歌中所詠之茅草。」因五月雨浸,道路難行,身體疲憊,只能遠望一下而過。「蓑」、「笠」等字皆與五月雨季甚合,故作句曰:
渺渺笠島何處尋,五月雨路欲斷魂。
注釋:
1. 平安時代一條天皇時期的歌人近衛中將藤原實方,因和行成口角,蒙罪被貶,左遷陸奧。
07
壺碑,位於市川村多賀城遺址。
此壺碑高六尺餘,橫三尺。剝綠苔觀之,文字幽渺,標明至四維國界之裡數。還寫著:「此城,神龜元年(注釋1),按察使鎮守苻將軍大野朝臣東人之所置也(注釋2)。天平寶字六年(注釋3),參議東海東山節度使同將軍惠美朝臣朝臈修造而。十二月一日」。時值聖武皇帝之年代。
往昔,古歌中的「歌枕」(注釋4)多流傳於後世,然而山崩地裂,河川改道,巖石為土所埋。樹木老朽,再生幼苗新幹。時移世轉,歌枕之跡大半已不可考。唯有此壺碑無疑是千歲之念,可閱古人之心於眼前。感行腳之一德,存命之忻悅,忘羈旅之勞頓,淚涔涔而落也。
注釋:
1. 724年,聖武天皇即位之年。
2. 為鎮守東北蝦夷所置的役所。
3. 762年,天平寶字為淳仁天皇時期的年號。
4. 古代和歌的出典之處。
08
接著尋訪野田之玉川,衝之石。末之松山造寺,謂之末松山。松原林木之間皆為墓場。世上男女比翼連理之契,最終皆如此歸於泉下。觀之悲惻不已。入鹽灶之浦,聞暮鍾之聲。五月雨晴,夕月迷濛。渡附近之籬島。漁人小舟,結伴划行。聞海邊有分魚之聲。古人吟詠道:「舟小纜堪憐。」我亦有同感。旅愁驀然襲上心頭。當夜聽盲目法師彈奏琵琶,講唱奧州淨琉璃(注釋1)。既非平曲(注釋2),亦不同於幸若舞(注釋3)。其聲調是鄉間田舍之音,枕上聽來稍覺喧嚷,然不忘邊國之遺風,倍覺殊勝。
注釋:
1. 以平曲、謠曲為源流的一種故事,或者由此發展而派生出來的音樂和戲劇。奧州淨琉璃,即仙臺地方特有的淨琉璃。
2. 講唱《平家物語》的曲目。
3. 室町時代流行的「曲舞」的一種,被視為能樂或歌舞伎的原型。
09
雖屬老生常談,但松島畢竟為扶桑第一好風景,可以同洞庭、西湖媲美。海水自東南湧入,江灣三裡,潮漲似浙江。島嶼無數,聳峙者高指雲天,低平者俯臥波中,或重重疊疊,或左分右連。負者,抱者,如愛兒孫。松林翠碧,潮風吹拂,枝葉擺動,時而屈曲,時而自行挺直。松島氣色窅然,如豔妝美人之面。抑或神明往昔,大山祇神一手所創。造化天工,誰人能揮筆盡言矣!
10
山形領有山寺立石寺。慈覺大師(注釋1)開基,殊清閒之地也,當一見之。聽眾人指點,由尾花澤逆行去立石寺,其間七裡。抵時,日尚未暮。宿於山麓之坊。登山上之堂,巖石疊積而成山,松柏有年,土石古老,苔蘚潤滑。巖上院院閉扉,寂靜無聲。巡岸登巖拜佛閣,佳景寂寞,心境澄澈。
四周多岑寂,蟬聲入巖石。
注釋:
1. 法名圓仁,平安時代前期高僧,天台宗山門派之祖。
本文書摘部分選自《奧州小道:松尾芭蕉散文選》一書,經出版社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