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遇到一些相信耶穌的兄弟姊妹時,他們會非常熱誠地給你講解一些關於信仰、人生的道理。慢慢地開始對他們講的產生好感。於是,我接著問:「相信耶穌有什麼好處」,心裡立刻有點不好意思,突然意識到,這個唐突的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因為有人說,懷著功利性的心去求問信仰,那是對信仰的不尊重。
但現實不就是這樣嗎?去寺廟燒香拜佛的虔誠信徒,他們去寺廟無非生活中遇到了難事,希望菩薩能幫助渡過難關,或為家人,或為某個意向祈福庇佑。對於,相信耶穌的信徒,抱著功利心的人也一定大有人在。很多人只知道向耶穌索取,就像一些佛教徒拜菩薩索取一模一樣,當所求的沒有得到滿足時,心裡只會抱怨。那麼,以這種「功利心」來侍奉,那是真信德嗎?只求他的降福,自身卻毫無作為,這樣的態度就等於期盼「天上掉餡餅」。
佛教講因果關係,「福禍皆有因果」,種下善因,必會結出善果,同時菩薩也會保護的。慈悲心對於一個佛教徒至關重要,以慈悲心待人接物,與萬物的善、與菩薩同心同德,這樣才會得到菩薩的降福。一個基督信徒,是否也需要「慈悲心」呢?一些基督徒在教堂裡,看起來非常虔誠,長時間祈禱、服務後,剛出堂門,或回到家裡就開始爭吵、打罵……。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值得反思:信基督對他們真的有影響嗎?
有一次,在火車上,遇到一位信佛的信徒,在他的言談舉止中,透露出那份憐憫與慈悲。從他的「相貌」來看,這人內心是和諧與平靜的。這份寧靜需要長時間「心的修煉」。佛教講修心,基督徒難道不講「修心」嗎?
在基督徒的宣講中裡沒有聽到「修心」這個詞;也許過多強調「相信耶穌」中的「信」吧;但「信」與「修心」應該沒有矛盾的。當打開《聖經》不由得大吃一驚:很多地方,耶穌一直在教導人們內心要善良,充滿寬恕與愛,要保持潔淨等等。
例如: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饑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瑪5:5—8)
「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6:36)
「你們要愛你們的仇人,並為他們祈禱」。(瑪5:44)
佛教拜觀音,學習的就是觀音的慈悲,學習成為「觀音」;侍奉基督的,不也是學習他的博愛、慈悲與寬恕嗎?耶穌不僅教導人,心裡要潔淨,要善良,要有愛與寬恕,懷著謙卑服務他人,關心弱小者等等;耶穌更以身作則地生活出來,尤其他在受難前夕的最後晚餐,謙卑地為門徒洗腳,教導門徒彼此相愛,為了繼續愛自己的門徒,把聖體與寶血留給他們作為愛情的紀念,讓後世的門徒世代舉行。
耶穌所作的一切,就是讓相信他的人跟隨他,效法他的榜樣,像他一樣的聖善,富於慈悲與寬恕。如此,信徒行為中才會結出善果。所以,建議基督徒去教堂時,在教堂或跪或站不要一味地向耶穌求這個、求那個。借著基督的教導淨化自己的內心,借著耶穌的榜樣和言語來對照自己,認識自己的過錯,悔過自新,度一個新的生活才至關重要。
遇到困難不順心時,想一想耶穌是如何面對的;與人交往時,想一想耶穌不讓發怒、要愛仇人、要關心弱小者的教導;當你心存敬畏與感恩,並將悔改的心落實到行動時,即使你不說,他也知道你所需要的,也會滿全你的願望。
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關注「育人愛主」,如有其他想法,可以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