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樣,當你做出決定並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最困難的那部分其實就已經完成了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
文章字數|1126,閱讀約3分鐘
有道是"五百年風光看北京,五千年風光看山西",山西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佛教文化令人目不暇接,擁有一批在歷史上有影響的千年古剎。其中,位於呂梁市交城縣石壁山的玄中寺,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祥地之一,在佛教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玄中寺創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因寺院四周石壁陡峭,又稱"石壁寺"。自北魏至隋唐,玄中寺先後入駐了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三大祖師:曇鸞、道綽、善導,使淨土信仰從士人階層迅速傳播到民間,玄中寺建立的"甘露義壇"與長安的靈威壇、洛陽的惠山壇並稱"全國三大戒壇"。
唐朝時,日本僧人圓仁到中國學習淨土宗教義,從此佛教傳遍日本。後來,日本僧人玄空開創了日本淨土宗,他的弟子玄心開創了淨土真宗,這兩個宗派的4500萬信徒都把玄中寺當作自己的祖庭。信眾來中國訪問時,也會到玄中寺參拜。
歷史上,北魏孝文帝、唐太宗、唐德宗、憲宗和蒙古世祖曾多次賜封玄中寺。唐貞觀九年,太宗李世民重修該寺,並賜名"石壁永寧寺"。元太宗高闊臺十年(1238年),賜名"龍山護國永寧十方大軒忠禪寺"。在元朝皇帝的支持下,玄中寺的下院多達40座,遍布華北各省。
玄中寺建築依山而建,除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的天王殿和明代牌坊外,其餘建築均為近代重建。天王殿也是寺廟的大門,對佛教感興趣的遊客會發現,天王殿中明代泥塑的四大天王手持法器,與其他寺廟完全不同,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大雄寶殿是玄中寺的主殿,殿內正中供奉著阿彌陀佛的木像。作為淨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西方終極世界的開創者阿彌陀佛被認為能夠引領佛教徒走向"西方淨土",因此玄中寺的大雄寶殿並不像其他寺廟一樣供奉佛祖釋迦牟尼,而是單獨供奉阿彌陀佛。
玄中寺最值得一遊的文物,是40多尊歷代石刻造像和碑刻。除北魏造像殘片、唐代戒壇碑、寺莊山林四碑、石壁寺鐵彌勒造像頌碑外,還有一塊刻於元元八年(1271年)八思巴文的碑刻極為罕見,該碑正面為八思巴文,背面為漢文,堪稱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
沿著石階繼續向上攀登,就到了玄中寺的最高點——千佛閣。這座建於元元三年(1266年)的建築,因亭內供奉著600多尊小坐佛而得名。令人遺憾的是,原建築於1949年7月被毀,現存建築於1955年由國家投資重建,登閣俯瞰石壁山美景。
玄中寺於1920年被日本僧人發現於呂梁山,每年都有大批日本佛教信徒前往朝拜。日本佛教淨土宗建元長老一生八次拜謁玄中寺祖庭,並以"玄中寺"二字分別為自己的三個孫女命名。1983年菅原長老去世後,他的部分遺骨也被安放在玄中寺,書寫了中日友好的又一段佳話。
我背上背包,帶上相機,自己一個人去旅行,走過那些沒有你的城市。很久以後才真的懂得,原來一個人也可以很好,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