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被譽為「一門忠烈,魯士三傑」的魯佛民烈士、魯伯峻烈士、餘修同志生前所有的部分珍貴歷史文物由其後人捐贈給山東博物館(記者 張曉博 攝)
齊魯網濟南6月26日訊 (記者 張曉博)今天上午,被譽為「一門忠烈,魯士三傑」的魯佛民烈士、魯伯峻烈士、餘修同志的後人,將珍藏多年的珍貴革命文物無償捐贈給山東博物館。
省博獲捐「魯士三傑」珍貴革命文物
在建黨90周年來臨之際,三位革命家後人將珍藏多年的革命文物無償捐贈給山東博物館。記者在上午的捐贈儀式上看到,這批文物包括:魯佛民同志青島日記一冊、延安日記二冊、延安時期自傳稿本一冊、甲寅年(1914年)銅墨盒一個、瓷板像一張、布畫像一幅;魯伯峻烈士民國十五年(1926年)銅墨盒一個、印章二枚;餘修同志書法作品一幅、傳達八大精神講話稿一份、怎樣學習中國近代史書稿、祭父文手稿等。
其中,魯佛民同志的《青島日記》,是他1923年在膠澳公署工作時所記,日記內多處記載了他學習《嚮導周報》、《社會主義討論文集》的情形和心得,全面反映了他逐漸學習,接受馬列主義的心路歷程。
魯佛民同志的《延安日記》,是其1937年初到延安期間所記,日記記錄了他受到毛主席接見時的情景及在陝甘寧邊區政府工作的情況,還記錄了他與周恩來、董必武、謝覺哉、林伯渠、張聞天、李富春、張國燾等黨的領導同志的交往情況。
魯佛民同志延安時期《自傳》稿本,是其在1940年延安整風審幹時期寫的自傳,該稿本為當時同在延安工作的餘修同志所抄寫,魯佛民同志甲寅年(1914年)銅墨盒是其在山東政法專門學校獲得的獎品,署名魯琛,魯琛是魯佛民同志早年曾使用的名字。
魯佛民同志布畫像是1944年魯佛民追悼會上所掛畫像,具體作者不詳。
魯伯峻烈士民國十五年(1926年)銅墨盒是其自製墨盒,兩枚圖章,一枚方形陰文,字為「魯廣德印」;一枚橢圓形陽文,字為「伯峻」,由烈士夫人收藏多年並傳承下來。
「一門忠烈、魯士三傑」
魯佛民、其長子魯伯峻、次子餘修(原名魯廣益)均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父子三人曾前赴後繼,共赴國難。父子三人舍家為國的精神,被山東省委老書記蘇毅然同志稱讚為「一門忠烈,魯士三傑」。
魯佛民同志是我省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他經歷並參與了這兩個革命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時期;魯伯峻同志為山東早期工人運動領袖之一,1920年在濟南同王盡美、鄧恩銘等一起組織勵新學會,1927年5月23日被敵人殺害於濟南千佛山刑場;餘修,原名魯廣益,曾用名魯方明、魯伯謙,大革命失敗後,受組織委託,到青島參加團地委工作,開展學生運動,並擔任中共山東省委地下交通員,負責黨的秘密聯絡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山東省人民政府顧問、中共山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山東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山東現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務。
記者了解到,這批珍貴的革命文物,真實記錄了魯佛民、魯伯峻、餘修父子三人,前赴後繼,共赴國難,投身革命,舍家為國的光輝歷程。山東博物館館長魯文生是三位革命家的後人,今天的捐贈儀式對他來說則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告訴記者,今天所捐贈的這批革命文物,不僅記錄了他們自己的光輝事跡,更成為我們後人了解和研究我黨在山東的創建歷史以及我國革命早期的黨建和革命事業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和研究價值。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