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看基層 | 走進重慶,看文物保護的新探索

2020-12-19 澎湃新聞

中國文物報記者 王徵

這裡,有距今約204萬年的巫山龍骨坡遺址,有聞名於世的大足石刻,有以「紅色三巖」為代表的革命遺址……三峽出土文物印證了重慶3000多年歷史文脈,革命文物基本涵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抗戰文物成為重慶最富價值、最具代表性的資源之一。25908處不可移動文物,1482489件可移動文物,為把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長期以來,重慶文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砥礪奮進,努力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2020年12月9日至12日,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在重慶開展,中央媒體記者赴重慶多處文博單位實地採訪,聆聽重慶文物事業發展足音,感受重慶基層文物工作者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澎湃心聲。

讓紅色文物活起來

12月9日晚,由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精心打造的「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紅巖革命故事展演」在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巴南校區舉行,兩千餘名師生共同觀看展演,上了一堂形式新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氣氛熱烈,不時響起陣陣掌聲,大學生們身臨其境,被革命志士高尚的人格深深感染。

紅巖革命故事展演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朱軍介紹,為加強紅巖革命文物改革工作,該館不僅推動「文物+教育」「文物+旅遊」「文物+產業」融合發展,還強化社教功能,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內涵、覆蓋面廣的宣教品牌。

重慶是一塊英雄的土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全市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23處,革命紀念館達27家。近年來,重慶致力於把革命文物保護好,利用好,把革命傳統弘揚好。以紅巖革命文物舊址為重點,統籌整合紅巖村、曾家巖、虎頭巖「紅色三巖」,紅巖文化公園首期項目建設全面啟動,完成桂園保護提升,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渣滓洞、戴公祠等紅巖革命文物舊址群保護修繕項目進度過半。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為重點,完成聶榮臻故居、劉伯承故居、趙世炎故居、楊闇公楊尚昆故裡、南腰界紅三軍司令部舊址、紅三十三軍指揮部舊址等重點革命舊址保護展示項目200餘個。實施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品質提升工程,推進歌樂山片區周邊環境整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為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出臺《長徵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實施方案》,啟動重慶紅軍長徵紀念館選址和規劃方案研究。聯合四川、陝西推進川陝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合作……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推進紅巖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統籌保護展示,強化革命化挖掘闡釋和傳播傳承。」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物局)革命文物處處長周大慶表示,重慶將圍繞保護好、打造好「紅色三巖」,推進紅巖文化公園建設,實施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等一批紅巖革命文物本體修繕保護項目,推進紅巖革命紀念館配套設施擴建、新建重慶談判紀念館、開放《新華日報》歷史陳列館、建設紅巖幹部學院和紅巖研究院「三館兩院」項目。推進湘鄂川黔、川陝、長徵片區重慶革命舊址的資源整合、統籌規劃、整體保護和展示利用,加快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統籌利用革命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英雄烈士紀念設施、博物館等資源,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聯合四川、陝西共建共享革命文物資源數據,共同推進川陝蘇區紅軍文化公園建設。

石窟寺:形成全方位保護格局

在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大佛灣水害治理工程(二期)正在進行。2015年8月一期工程啟動,對臥佛造像進行了全身體檢和修復,治水效果顯著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二期工程於2019年11月開始實施,施工區域主要為大佛灣南岸及北岸區域,目前孔雀明王龕、釋迦降生龕等區域的水害治理已經初見成效。「工程將用4年左右的時間,形成一個完整的、截排結合的立體水害治理體系」,大足石刻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燕學峰說。

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水害治理方案現場諮詢會

重慶石窟寺具有時代跨度長、藝術價值高、規模宏大等特點。據統計,現有石窟寺917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9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746處。大足石刻作為川渝石窟寺的典型代表,是重慶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2017年6月1日,《重慶市大足石刻保護條例》開始施行,這是重慶首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地方性法規。2016年,編制《川渝石窟保護與利用重大工程規劃》。2008年以來,累計投入石窟寺保護經費4.73億元,先後實施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合川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本體保護工程、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修繕保護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重點抓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保護利用,注重系統性保護,對大足石刻先後實施巖體加固、水害治理、數字保護、監測預警、環境整治等30餘項文物保護項目,從文本體保護、彩繪修復、危巖加固、水害治理到三維數位化、監測系統建設,基本形成全方位保護格局。

重慶在「十四五」期間,將以大足石刻為主的川渝石窟寺及石刻保護列入全市文物保護重點工程,全面加強以大足石刻為重點的石窟寺保護。編制重慶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時序安排,整合全市力量。將實施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小佛灣、南岸區彈子石大佛、潼南千佛寺、江津石門大佛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啟動實施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護示範項目,探索中小石窟寺保護管理新模式。

重要考古成果層出不窮

「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項目將進入啟動施工階段,力爭2022年底建成開放」。在重慶中心區的老鼓樓衙署遺址現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大遺址保護中心主任袁東山介紹,老鼓樓衙署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歷時3年,入選「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作為四川制置司衙署治所,是南宋時期川渝地區抗蒙戰爭的指揮中心,和當時的釣魚城、白帝城、成都雲頂山城等共同組成了山城防禦體系。「遺址公園建成後,將成為兼具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

老鼓樓衙署遺址

近年來,重慶市考古工作創新「一體化保護」理念,逐步構建起「五位一體」體系,形成一條從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室內修復、保管陳列和考古遺址保護規劃設計、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示推廣上下貫通的一體化、全流程保護鏈。國家主動考古、後續三峽文物保護、基本建設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等重點工作順利實施。

近五年來,重慶完成考古項目391項,重要考古成果層出不窮。合川釣魚城範家堰遺址考古發掘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江津石佛寺遺址獲「2019年度中國社科院六大考古發現」。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進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釣魚城遺址入選國家150處大遺址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十三五」期間,重慶結合三峽後續重大項目、國家文物保護等政策,全面提速大遺址保護、展示、利用工作。規劃投入資金14億元,啟動實施釣魚城遺址、老鼓樓遺址、巫山龍骨坡遺址、奉節白帝城遺址、萬州天生城遺址等9個大遺址重點保護項目。完成投資1億元,重點實施釣魚城遺址範家堰衙署遺址等24個項目,大力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全面、真實、系統地展示釣魚城遺址突出普遍價值,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博物館體系不斷完善 科技助力文物保護

「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將於今年底完成施工,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投入使用」。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該館文物保護與考古部主任袁泉展示著效果圖向記者介紹,在重慶建設的國家首個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坐落於南岸區南坪片區,主要用於科學研究、文物保管、保護及修復、分析鑑別、教育培訓及展示、文物保護裝備研發等,它的建成將滿足三峽後續出土文物保護修復的迫切需要,明顯提升重慶文物修復的基礎設施條件。

三峽文物保護基地效果圖

三峽博物館以科技助力文物保護為核心,以推動文物活起來為重點推進各項工作。館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基地獲批國家文物局第七批重點科研基地,著力開展基礎研究到應用技術研究的轉化,努力構建全面的館藏文物有害生物防治體系。三峽博物館的智慧化建設也是可圈可點。近年來陸續完成館藏老照片、館藏古籍、三峽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檔案、館藏家譜數位化、業務檔案數位化。依託「三峽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全面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務和展示水平,為觀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白鶴梁水下博物館VR項目,老地圖·老重慶 MR體驗,多媒體互動展示魔牆——智慧管理平臺構建智慧化的公眾服務系統,實現精準、智能、多源、互動的模式,結合三維掃描、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虛擬全景技術、互動魔牆展示、LED大屏傳播、數字沙盤等技術手段,大幅度提升展覽展示效果。

據介紹,重慶的智慧博物館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紅村網雲數據平臺建設、大足石刻數字展示與智慧旅遊服務系統等5個項目納入國家文物局「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示範項目庫。投資近4000萬元建成的三峽數字博物館,入選《2018中國智慧博物館藍皮書》實踐案例。

近年來,重慶不斷優化博物館布局,基本形成了以央地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為龍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和行業博物館為骨幹、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主體多元、結構優化、層級合理的博物館體系,歷史、革命、抗戰、工業、自然五大博物館群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12月,重慶共有登記備案博物館105家,比「十二五」末增加24家,其中國有博物館81家、非國有博物館24家。全市39個區縣博物館覆蓋率89.7%,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全市區縣公共博物館覆蓋率達到100%。

文物保護全社會參與

在重慶,有一支在全國都頗有名氣的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總隊。2011年4月,一群熱愛重慶、對本土文化及文物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在重慶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支持、重慶市文物局引領下以志願公益服務方式成立起這支民間志願者隊伍,他們曾榮獲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第九屆「薪火相傳——講好中國文物故事傑出團隊」。

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總隊總幹事及發起人之一吳元兵介紹了他們開展的文物認養(巡查)志願服務。項目發起源於重慶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市不可移動文物點多而散,很難及時地掌握每個文物點的情況。鑑於此,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發起了「文物認養」項目,新註冊志願者通過培訓成為一名志願者,每名志願者在培訓時認養身邊兩處低級別的文物歷史建築。在生活中巡查文物,通過開發的巡查小程序一鍵提交照片、巡查數據,每月向文物部門寄送文物巡查報告。自2019年3月開啟文物認養志願服務以來,共完成2969處文物巡查,提交2969份巡查報告,收集25822張巡查照片。

文物保護,全社會參與。目前,重慶6處國保單位均落實了保護管理機構,其他文保單位、一般文物點落實了看護巡查人員。建立市、區縣、鄉鎮、村社四級安全責任體系,層層籤訂文物安全責任書,籤訂率達100%。落實文物義務看護員制度,開發文物安全巡查綜合管理平臺,定期打卡、定期巡查、定期上報,實現石窟寺安全動態管理,推動文物安全責任落到實處。

在大足石刻,建立起區、街鎮(部門)、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加強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巡視巡查。目前,大足區聘請有62名村級義務文保員,讓專業巡查與群眾守護相結合,確保文物安全。

責編:李瑞

相關焦點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紅巖革命故事展演走進重慶高校
    文物保護看基層 | 紅巖革命故事展演走進重慶高校 2020-12-14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物保護 從我做起」——武威市博物館開展青少年《趣味文物拼圖...
    8月16日上午,50餘名少年兒童及家長走進武威市博物館,參加《趣味文物拼圖》青少年社教活動,這是武威市博物館針對青少年推出的暑期社教活動的第三場
  • 當文物保護迎來剛性監督
    2017年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修改,檢察公益訴訟全面施行,明確檢察機關可以代表公眾利益,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四大與社會民生直接相關的領域提起公益訴訟。這一範圍後拓展至英烈權益保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正是檢察機關在上述五大領域之外新的探索領域。
  • 三峽庫區搬遷的最大地面文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桓侯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張桓侯廟(張飛廟),位於重慶雲陽盤石鎮龍寶村獅子巖下,與雲陽新縣城隔江相望。(攝影/漢口光達)據史料記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期,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的祠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 權威發布 陝西文物保護利用力度顯著增強
    近年來,我省在文物保護政策法規和制度建設中畫紅線、嚴執行,在大遺址保護利用中謀求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提高當地群眾生活水平、與當地城鄉基本建設、與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的「四個結合」保護理念,在考古發掘和科技保護中力求還原歷史本真,在博物館建設和文物外展中謀求惠民生、增自信、顯張力,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新動作、大動作不斷。
  • ...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創產品推介活動」在陳家祠舉行
    ,不斷強化法制建設、加強經費投入、創新工作機制,有力促進廣州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積累了不少有益的保護利用探索與實踐經驗。萬木草堂的蛻變,不僅僅得益於修繕,通過採用新的合作方式,委託社會力量管理,為文物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做出了有益探索。將原功能與新功能混合,形成品牌效應,持續開展各類教育活動,致力於社會服務,不斷實現文物資源應有的公共文化屬性,成效顯著。
  •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是關鍵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是關鍵 2018-11-29 05:55:46來源:人民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房家梁
  • 惠州東湖旅店入選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專家評委認為,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特別是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方面,立足本土實際情況,緊緊圍繞革命歷史,精雕細琢打造了一個又一個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精品工程,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惠州市情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 二戰勝利前夜,梁思成是怎樣保護日本京都奈良文物的
    再如,北京猿人頭蓋骨永遠消逝,成為中國文物界的大災難之一;北平和平解放,保護古城倖免於難,當是首先考慮文物保護……國家災難深重,慶幸那麼多文物,總算被保留了下來,對於戰後重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功不可沒。回到話題。
  • 重慶登記備案博物館達105家 文物利用方式更多元
    中新網重慶12月11日電 (記者 鍾旖)記者11日從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中獲悉,截至2020年12月,重慶共有登記備案博物館105家,該市39個區縣博物館覆蓋率為89.7%。
  • 通遼市博物館館藏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入庫驗收
    11月18日通遼市博物館對館藏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進行了入庫驗收。此次共計保護修復完成青銅器文物77件(套),其中二級文物18件,三級文物33件,一般和未定級文物26件。在保護修復過程中,項目組遵循最小幹預、修舊如舊、可逆性的原則,再現了文物原有的面貌,本體穩定性得到了提高,色差在可接受範圍內。目前這批文物達到了「遠看一致、近觀有別」的視覺效果,取得良好的保護修復效果,同時,文物的各項狀況穩定,便於展示和長期保存。該項目進一步滿足了通遼市博物館文物陳列和文物保管的工作需要。
  • 刁常宇帶你深入了解文物數位化保護
    計算機算法與文物保護相輔,技術創新與工匠精神相成。11月5日晚,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刁常宇做客城院大講堂,為師生帶來一場關於「文物數位化保護的實踐探索」的主題講座。在文物挖掘過程中,諸多隨機性的因素都會導致文物的損毀,比如浙江著名的河姆渡遺址曾出土人類最早的水稻,但在人為採收幾分鐘後迅速發生「碳化」。講座伊始,刁常宇分析了現今我國文物保護的現狀。文化自信的展現和文物保存的迫切使文物數位化保護不斷發展。此外,文物信息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考古隊員當時的意識。
  • 河北赤城:辦理首例文物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案
    9月28日,河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該《決定》首次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址保護納入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範圍。今年10月以來,河北省赤城縣檢察院持續開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深挖文物毀損問題線索,辦成全市文物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第一案,將文物保護打造成檢察公益訴訟又一張新名片。
  • 豫見國保-鶴壁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2019年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濬縣辛村遺址辛村遺址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辛村村中及村東,毗鄰淇河,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為研究西周時期衛國的歷史、葬制、車制及西周時代戈戟的演變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2019年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文物保護廣州在行動!15項優秀文創產品成首批推薦案例
    廣州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傳承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市不斷強化法制建設、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創新工作機制,7年來投入3億多元廣州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補助文物修繕保護項目近800個,有力促進廣州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積累了不少有益的保護利用探索與實踐經驗。
  • 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正在統籌推進
    大眾網·海報新聞棗莊3月18日訊(記者 孟令洋)3月18日,滕州市政務公開網發布了一則名為《翟華棟到崗上遺址督導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項目建設情況》的信息。根據公開信息,滕州市高鐵新區在崗上遺址正在統籌推進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項目。
  • 文博安防:文物博物館及文物保護單位安防工程現場勘察指南
    開篇之前,先說說這兩個詞,」勘察「和」勘查「,看過很多資料和方案,很多時候我也很難明白怎麼區分,在應用上都可以講的過去,但是細細斟酌和推敲,還是有區別。」勘察「和」勘查「,從漢語意思上沒有多大區別」,「勘查「內容多和自然環境相關,而」勘察「內容多和工程有關。因此建議在文博安防工程方面使用」勘察報告「。
  •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如何確定?權威回答來啦!
    四部門後續根據革命史實和革命文物類文物保護單位的變動情況,適時充實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問: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是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制度創新之舉。如何以公布兩批片區分縣名單為契機,乘勢而上、引領推進全國革命文物工作?
  • 仁和區新增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文化和旅遊廳提出的增補86處革命文物作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咱們仁和區的成昆鐵路仁和段也在其中。對於研究我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轉化,以及探索西南地區中石器時代文化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重要線索。1991年4月16日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盤點梅州市市級、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快看有你們家的嗎
    梅州市市級、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快看有你們家的建築嗎?椿森第 清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大埔縣荼陽鎮街道 原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 江東小築(羅卓英故居)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大埔縣湖潦鎮嶺下村 原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 傑廬(範漢傑故居)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梓裡村 原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