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物保護迎來剛性監督

2020-12-15 環球網

本文轉自【光明網】;

【法眼觀】

光明日報記者 陳慧娟

公益訴訟是為維護公共利益而設置的一種訴訟制度。2017年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修改,檢察公益訴訟全面施行,明確檢察機關可以代表公眾利益,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四大與社會民生直接相關的領域提起公益訴訟。這一範圍後拓展至英烈權益保護。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正是檢察機關在上述五大領域之外新的探索領域。截至2020年11月,全國23個省級人大常委會作出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專項決定,其中有17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公益訴訟新領域案件範圍。

一年來,檢察機關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聚焦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又遇到了哪些新問題,本版進行關注。

1.職能部門失職怎麼辦

儘管十多年已經過去,但提起文物保護不力的問題,很多人仍會想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維修性拆除」的事件。儘管法律規定明確,保護部門明確,但在持續兩年多的「拆遷」與「保護」的拉鋸戰後,故居最終沒能逃脫碎為瓦礫的命運。

江蘇蘇州吳中區人民檢察院對古墓葬保護現狀進行摸排。資料圖片

文物建築帶著諸多歷史信息,連接著現實與歷史,塑造著我們的文化與精神,一旦損毀幾無修復可能。應該說,文物保護不缺職能部門。除了文物局之外,實際工作往往還涉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自然資源部門、農業農村部門等。但歷史文化資源遭到成規模破壞,大多與行政機關亂作為或不作為有關。「文物保護迫切需要剛性的力量參與監督,督促行政機關更好履行保護文物的法定職責。」2020年甘肅省人民檢察院開展了甘肅國有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第八檢察部主任石佔全是專門負責專項監督的檢察官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他深有感觸。

該狀況或將發生轉變。

檢察機關將文物保護納入公益訴訟的探索範疇,意味著相應的行政部門在未盡職履責的情況下,將可能被起訴。檢察機關先發出訴前檢察建議,行政部門如仍未落實,將作為被告被檢察機關起訴。

檢察機關的介入有效激活了政府對文物保護的主體責任,增強了文物保護意識,但也面臨著更複雜的問題。

日前,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其中莫高窟行政公益訴訟案引起廣泛關注。

敦煌莫高窟建設控制地帶內分布著5個石料廠,雖然不在核心區,但採石的過程、引起的粉塵等都可能危及三危山景區和千年洞窟。三危山下的石料,符合道路建設工程石料要求,從1982年敦煌機場初建時就有人開採。由於原國土資源局等部門未及時掌握《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06—2025)》發布信息,導致現在仍有5個石料廠在敦煌莫高窟建設控制地帶經營,並且所有手續齊全,承擔著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建設項目的石料供應任務。同時,這些工廠的存續也事關工人的就業、生活。文物要保護,企業合法權益要維護,民生要穩定——怎麼辦?檢察機關發揮平臺作用,通過圓桌會議、公開聽證等方式,督促相關行政機關釐清職能,把各自的困難擺出來,商討解決方法。

近年來,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將古村落環境整治和文化生態、自然生態修復相結合,鼓勵古村落發展鄉村旅遊。新華社發

石料廠一定要遷址,但限定時間較一般整改延長,檢察機關對搬遷場地、存貨出售、新建廠各類手續審批等都進行了協調。石料場將於今年12月底搬遷至新址。「工廠肯定是有一些損失的,同時要負責恢復地貌,但是在廠商可接受的範圍內。」石佔全說。

對於檢察機關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定位,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廳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主要是起到撬動巨石的支點或者槓桿的作用,督促行政機關等主體更好地履行法定職責。一方面,在文物保護中,行政機關肩負著第一順位的首要責任。另一方面,通過公益訴訟的依法介入,可以藉助檢察監督力量和訴訟程序的權威性,補足相關行政機關執法手段和力量不足的問題,雙方可以優勢互補,增強合力,提升治理效果。

2.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難點在哪裡

文物建築按照級別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5058處,而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全國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已達766722處,建築遺產佔比達到一半以上。

未核定級別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龐大,往往涉及民生問題,保護難點更多。比如產權問題就是檢察機關在調研中普遍遇到的。

2019年2月,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檢察院從一起市級文保單位被盜掘的刑事案件中察覺到,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可能存在一些隱患。吳中區古墓葬集中,被納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就有16處,因此吳中區檢察院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對古墓葬保護現狀進行了摸排。

吳中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副主任毛寬橋在調研中了解到,古墓葬雖屬於國家所有,但劃定保護範圍與建設控制地帶範圍內的土地往往是集體所有的農用地,已經分配給村民使用。以王鏊墓為例,其保護範圍內種植了幾十棵枇杷樹、橘樹,產權歸十幾人所有,每棵樹每年都能帶來幾千元的收入。「我們調研時發現,有位村民家中幾代人都在保護王鏊墓,他們對古墓很有感情。但現在去砍伐村民的樹並不可行。」毛寬橋說,雖然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產權不受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影響,但是對古墓葬進行保護與修繕會因影響村民利益而受到牴觸,還有可能違反土地管理法規。「當地政府雖然早就有計劃啟動整修,但因與村民的補償訴求存在差價,仍在進行磋商。目前的解決辦法是不再種植新樹,同時請承包這塊土地的村民幫助維護王鏊墓,遇到形跡可疑的人向政府報告。」

而對於一些目前還有人居住的不可移動文物來說,權屬問題更加複雜。傳統古建築房間眾多,一些大院子裡現在可能住著十幾戶人家。「其中可能有兩戶是私有產權,有些是集體產權,有些是國有產權。這種情況下沒法整體修繕。」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高級工程師趙婷解釋,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國有和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負責修繕、保養的責任人不同。

按照歷史建築原狀進行修繕所費不貲。普通居住者沒有修繕動力,而財政撥款也力有不逮。以甘肅為例,這裡有世界遺產地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2處,省級532處,市縣級4726處。「國家級和省級文保單位有專項撥款,保護情況相對較好。而到市、縣一級,大多數市縣政府未依法依規將文物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少數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的也數額不大,遠遠難以滿足文物保護的剛性需求。」石佔全說。尚未核定級別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更為龐大,也更無專項資金覆蓋。

3.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應更多樣

文物保護不止於文物本身短時間內不至滅失,如何活化利用也是檢察建議中會思考的問題。

在採訪中,毛寬橋、石佔全都提到了旅遊開發價值對於文物保護力度的影響。據此前媒體報導,有「古建商」非法購買古建築及構件,甚至整座拆卸運走,異地倒賣,其中一個出口正是有的地方政府熱衷打造的仿古街。

「吳中區古墓葬的知名度普遍不高,不是很利於開發成為旅遊景點,因此保護不到位。」毛寬橋說,古墓葬破敗失修較普遍,侵佔現象亟須整治,「有的標識說明都不健全,坐落地址尋訪困難,在地圖上都找不到。」

與此同時,文物的活化利用也不僅有開發為旅遊景點、作為展示場所等方式。不適合大規模發展旅遊的地方怎麼辦?「對於建築來說,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利用,如果把人都遷出來不使用,建築很快就會衰敗。」趙婷說。

但活化利用僅依靠行政部門履職、政府財政支出是遠遠不夠的。

「應該引入社會資本、民間力量。」一位多年從事城鄉規劃工作的專業人士認為,現在社會有不少熱愛文物且有能力進行修繕的人,他們願意購買、修繕不可移動文物作為工作室、畫室、咖啡廳等,但不可移動文物的產權歸屬複雜,容易使得他們白白「奉獻」。

「文物保護不僅涉及文物保護法,還會涉及其他方面的政策。特殊問題應該特殊對待。」他進一步解釋,「我國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在農村,而我國農村土地的大政策是一戶一宅,一家人只能申請一塊宅基地,然後在該宅基地上建房。如果這塊宅基地上有文物建築,新建一個房子可能幾萬元就夠,但按照文物保護的規定修繕也許要幾十萬元。一方面村民修不起,另一方面維持文物內部結構可能使居住者生活不便。因此出現了村民將文物建築構件賣掉,甚至整體拆卸、賣往異地重建的灰色產業。對於這類文物建築,其產權能否和土地產權分離,能否對住在文物建築中的村民有特殊政策?如何促進文物保護辦法更貼合實際、不搞一刀切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2日 07版)

相關焦點

  • 河北赤城:辦理首例文物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案
    9月28日,河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該《決定》首次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址保護納入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範圍。今年10月以來,河北省赤城縣檢察院持續開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深挖文物毀損問題線索,辦成全市文物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第一案,將文物保護打造成檢察公益訴訟又一張新名片。
  • 違法施工破壞文物,盜墓致文物受損,如何監督?最高檢公布10起典型案例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企業違法施工破壞文物,文物被違法改建或佔用,文物被盜掘受損,產權人擅自修繕或無力修繕致文物受損等情形,今後將成為檢察機關重點監督對象。12月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外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為依法加強文物保護提供指引。據悉,最高檢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走進重慶,看文物保護的新探索
    25908處不可移動文物,1482489件可移動文物,為把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長期以來,重慶文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砥礪奮進,努力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全市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23處,革命紀念館達27家。近年來,重慶致力於把革命文物保護好,利用好,把革命傳統弘揚好。以紅巖革命文物舊址為重點,統籌整合紅巖村、曾家巖、虎頭巖「紅色三巖」,紅巖文化公園首期項目建設全面啟動,完成桂園保護提升,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渣滓洞、戴公祠等紅巖革命文物舊址群保護修繕項目進度過半。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從本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所涉的文物類型來看,包括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傳統建築、傳統村落等;從線索來源看,有群眾舉報、代表交辦、文物部門或其他機關、組織移送、刑事檢察案件發現、專項排查發現等;從監督方式來看,既有行政公益訴訟,也有民事公益訴訟;從監督的具體情形看,包括法人違法施工破壞文物、文物被違法改建或佔用、文物被盜掘受損、產權人擅自修繕或無力修繕致文物受損等;從被監督對象來看,包括地方政府、文物部門或其他行政機關
  • 權威發布 陝西文物保護利用力度顯著增強
    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全省文物保護大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陝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意見》,將文物保護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是關鍵
    ,修舊如舊是關鍵(金臺論道)  近年來,《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的持續熱播,以及以故宮為代表的博物館推出的系列高品質展覽,極大提升了公眾對文物的熱情,文物保護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不過,保護的想法有了,更須有好辦法,實施文物保護,頭腦發熱不行,一哄而上也不可取。  上世紀初,山西省大同市得勝堡村古長城周邊村民,紛紛剝去長城古堡及城牆上的青磚壘牆建屋。前一陣,幾名村民決定將自家院牆的青磚拆下補修長城。時間流逝,村民意識到了拆毀長城行為的錯誤,換之以彌補問題、保護文物的態度,這不能不說是認識上的進步。
  • ...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創產品推介活動」在陳家祠舉行
    以動態監測為主要技術依託的預防性保護工作,是近年我國文物保護理念不斷發展的結果。該項目為全省高保護等級文物建築的預防性保護工作,積累了數據和經驗,從而為後續同類項目的開展樹立了標杆。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過政府的合理引導,族人、村民、志願者等多方參與,群眾自主性程度很高,改變了以往較常見的由文物部門「一手包辦」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與支持。充分反映出基層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是文物保護工作中政府與社會力量有機融合的範例。
  • 「文物保護 從我做起」——武威市博物館開展青少年《趣味文物拼圖...
    「文物保護 從我做起」——武威市博物館開展青少年《趣味文物拼圖》社教活動 2020-08-17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文物古蹟撐起法治「保護傘」
    據金利岷介紹,新疆全區各級檢察機關與文物保護部門聯合對轄區內文物古蹟進行全面摸排,逐項梳理問題與隱患,結合工作實際找準監督切入點,探索檢察機關公益訴訟促進文物保護長效機制建設。他們將堅持依法監督與依法行政同向發力,持續凝聚公益保護共識與合力,為文物古蹟撐起法治「保護傘」。
  • 福建舉行耕地保護監督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12月17日福建舉行耕地保護監督新聞發布會  12月17日,福建舉行耕地保護監督新聞發布會。請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黃立峰,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翁定河,省自然資源廳耕保處副處長陳德勇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正在統籌推進
    大眾網·海報新聞棗莊3月18日訊(記者 孟令洋)3月18日,滕州市政務公開網發布了一則名為《翟華棟到崗上遺址督導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項目建設情況》的信息。根據公開信息,滕州市高鐵新區在崗上遺址正在統籌推進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項目。
  • 通遼市博物館館藏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入庫驗收
    11月18日通遼市博物館對館藏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進行了入庫驗收。此次共計保護修復完成青銅器文物77件(套),其中二級文物18件,三級文物33件,一般和未定級文物26件。在保護修復過程中,項目組遵循最小幹預、修舊如舊、可逆性的原則,再現了文物原有的面貌,本體穩定性得到了提高,色差在可接受範圍內。目前這批文物達到了「遠看一致、近觀有別」的視覺效果,取得良好的保護修復效果,同時,文物的各項狀況穩定,便於展示和長期保存。該項目進一步滿足了通遼市博物館文物陳列和文物保管的工作需要。
  • 四川廣漢文物研究與保護專家敖天照逝世 曾於民間搜集三星堆文物
    封面新聞記者 王攀 王祥龍 12月19日,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廣漢市著名學者、文物研究與保護專家敖天照先生,於2020年12月19日2時5分於廣漢家中逝世,享年92歲。
  • 《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解密文物保護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供圖)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人們對文物修復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對這個專業產生嚮往。而不可移動文物的修復,我們又知道多少?眼下正在閔行區博物館展出的《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通過歷史原件和傳統修繕工藝的展示,為人們做了一次科普。
  • 三峽庫區搬遷的最大地面文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桓侯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張桓侯廟(張飛廟),位於重慶雲陽盤石鎮龍寶村獅子巖下,與雲陽新縣城隔江相望。(攝影/漢口光達)據史料記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期,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的祠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 仁和區新增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文化和旅遊廳提出的增補86處革命文物作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咱們仁和區的成昆鐵路仁和段也在其中。該寺因年久失修,即將倒塌,2012年5月25日,區文物管理所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實行搶救性保護修繕,工程於2013年5月竣工。2012年7月16日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為攀枝花市境內發現並保存的唯一一所明代建築,圖片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及研究價值。
  • 大庾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祐寺塔
    大餘(庾)縣現有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城東郊獅嶺之下,章江河畔,水口寺路原南安板鴨廠內的嘉祐寺塔便是其中之一。
  • 翡翠的剛性是什麼?什麼樣的翡翠才具有剛性?
    翡翠剛性就像是寶刀出鞘的感覺,感官上給人一種如鋼的堅硬剛毅。它的產生是由於翡翠質地非常細膩,晶粒間結合非常緊密,且高硬度,通過拋光達到最佳的光線、形體和工藝完美統一,光感清晰銳利,反差對比強烈,極度純淨的翡翠表面使折射率作用顯著,所產生的光學效應。
  • 文博安防:文物博物館及文物保護單位安防工程現場勘察指南
    這也是對文物保護的一種正確態度。勘察要有充分的準備1、看看你的裝備我見過什麼裝備都不帶去現場的,要不是有手機,估計就白跑一趟。這很明顯把工程勘察當成了景點旅遊。你為什麼做不好文博工程?這裡就是差別。很多文物保護單位被開發為著名旅遊景點,因此借這個之名去免費參觀太正常了,心態不正確。說說常用裝備:以下介紹常用的工具:A測量工具:5米鋼捲尺、紅外測量儀、輪式測距儀。B拍照工具:手機(至少兩部電量充足)、單眼相機或者長焦距相機、自拍杆。
  • 清戶部造幣總廠舊址入選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5月19日,天津市政府網站發布的《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公布了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5處)。這份由天津市政府成文於5月16日的通知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天津市文物保護條例》等有關規定,按照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經推薦申報、論證篩選,確定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5處),現予公布。「本市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