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史公司馬遷為呂后所作的傳記中,用這樣一句話交代了呂后的身份:
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生孝惠帝、女魯元太后。——《史記·呂太后本紀》
但在班固為呂后所著的傳記中,卻被簡略到「高皇后呂氏,生惠帝。」沒了「高祖微時妃」的字樣,只是把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即呂后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姓呂氏和生了孝惠帝劉盈作為記述。
為什麼版主要刪掉「微時妃」的字樣呢?「微時妃」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司馬遷及以前的時代,「妃」既可以是妻,也可以是妾。
如司馬遷在為殷商寫傳記的時候,就說殷商始祖契的母親是帝嚳的次妃,再從後邊的「三人行浴」來看,次妃應該不是繼室,而是妾。
司馬遷在為周作傳記的時候,就說周的始祖棄的母親是帝嚳的元妃,元是第一的意思,既可以理解為第一個妻子,也可以理解為髮妻、嫡妻。
所以,妃,既有妻的意思,又有妾的意思。
如何區分是妻還是妾呢?
也很簡單,司馬遷已經給我們打了樣,用一個「元」字就可以輕鬆地區分出妻和妾來了,但司馬遷並沒有在寫呂后時為我們做這種區分。
這大概是因為,司馬遷也沒法分清,呂后原本到底是劉邦的妻還是劉邦的妾吧。
呂后到底是劉邦的妻呢,還是劉邦的妾?
現在普遍的看法是,呂后是劉邦的妻,但這其實是根據呂后在劉邦發跡之後成了皇后之後倒推出來的,認為呂后是皇后,所以理所應當就是劉邦的妻而非劉邦的妾。
但真相還有另一個種可能,即呂后所生的兒子劉盈被立為太子,母以子貴,所以呂后就成了皇后,後來又成了太后。
而劉盈之所以能被立為太子,也並不一定因為劉盈是嫡子,可能因為劉盈是劉邦當時唯一的選擇。
劉盈被立為太子,是有著深刻時代背景的。
原本,劉邦獨自西進,劉邦的家人中,除四弟劉交外,全部留在了豐沛,漢二年,劉邦兵出關中,偷襲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並遭遇慘敗,逃竄的路上,繞道豐沛,目的就是帶家人一起回關中,結果只找到劉盈和魯元公主,並沒有找到長子劉肥。
劉邦把劉盈帶到關中之後,就立劉盈為太子了。
也就是說,劉邦當時根本就沒得選,即便劉盈不是嫡子,但在長子生死未卜的情況下,也只能立當時年紀最長的劉盈為太子,就跟後來劉恆被立為皇帝一樣,都是年齡的關係。
所以,呂后其實也可能是妾,母以子貴,最後成了皇后。
參考資料:《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項羽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