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興衰:經濟、霸權與國際關係

2020-12-14 中國經營網

文/李伯重

導致近代大國興衰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什麼?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以前,雖然西方已經出現一些強國,彼此之間展開競爭,但彼此的國力相差並不懸殊,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的距離就大大拉開了。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導致歐洲商業資本主義的崛起,商業資本主義的崛起為工業革命鋪好了道路,終於在18世紀末揭開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序幕。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說:工業革命是「把人類歷史分開的分水嶺」。著名全球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也說:工業革命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頭等的重要性」。今天,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工業革命,就不能全面認識當前的世界。

工業革命:人類歷史的分水嶺

通過工業革命,歐洲以及歐洲的延伸——北美——把世界其他部分遠遠拋在了後面。工業革命又擴散到世界其他部分,不僅是西方一馬當先,還影響到非西方地區,引起了全球變革。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

「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低廉的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裡長城、徵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依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現代世界就是這樣被創造的,它就是一個以西方模式塑造的全球化世界,一直到20世紀才發生一些變化。這就是工業革命的重大意義,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原因就在這裡。

工業革命的結果,就是西方的興起。西方的興起又導致兩個現象:一個是帝國主義,一個是大國爭霸。雖然說工業革命造就了一個新的全球化世界,在建立新世界過程中,西方國家是起主導作用的,但西方國家並不是按照全球利益來建立這個世界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帝國主義和大國爭霸這兩個現象的出現。

事實上,在工業革命甚至更早以前,國際貿易就與暴力徵服分不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指出:

「佔主要統治地位的商業資本,到處都代表著一種掠奪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時代的商業民族中的發展,是和暴力掠奪、海盜行徑、綁架奴隸、徵服殖民地直接結合在一起的;在迦太基、羅馬,後來在威尼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等等那裡,情形都是這樣。」

西方興起:帝國主義與大國爭霸

到了大航海時代及以後,西方在世界各地的暴力徵服變成了常態。那麼,它們想要奪取什麼?是兩樣東西:市場和殖民地。

首先是市場。西方人之所以開展大航海,主要是尋找東方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第一個參加大航海時代成功的國家是葡萄牙,它在全球到處探險和尋求殖民地。因為這個國家面積很小,人口很少,勢力也不強,所以它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很多貿易據點,被稱為「貨棧帝國」,我國的澳門就是這種貿易據點之一。

葡萄牙通過這個「貨棧帝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發生聯繫,打開市場,其他歐洲國家追隨其後,建立了由各自的殖民地據點組成的貿易網。一直到19世紀中期,英國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中國割讓了香港。英國侵略中國,主要不是掠奪領土,而是為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

其次是殖民地。歐洲列強在爭奪市場的同時,也極力爭奪殖民地,建立各自的殖民帝國。往日遊牧民族也徵服過許多地區,比如蒙古帝國徵服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當時他們主要是為了掠奪被徵服地區的現成產品,用於統治者的揮霍;而到了大航海時代以後,歐洲列強建立的殖民帝國,卻主要是為了掠奪殖民地的資源,用於發展宗主國的經濟。因此,殖民地對西方的興起起了至為關鍵的作用。特別是美洲殖民地,對西方興起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

美國學者、《大分流》一書作者彭慕蘭指出:

「當我們轉而對積蓄資產中包含的技術進行比較時,的確發現了歐洲在工業革命前兩三百年間出現了一些重要優勢;但我們也發現歐洲還存在著落後的領域。通過殖民地,歐洲能夠獲得這些資源,而不必進一步損害,在19世紀人口和人均資源利用都巨大膨脹之前,已經遭受沉重壓力的歐洲生態系統,也不必把它們自己的大量人力重新配置到各種各樣的勞動密集型活動中。」

這位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及環境歷史變遷的「加州學派」代表人物進一步強調:

「如果沒有這些外部因素,歐洲的發明創造自身對其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不可能比在18世紀的中國、印度和其他地區不斷發生的邊緣性技術進步更具革命性。如果沒有它們促成的資源制約的鬆弛,歐洲其他的革新不會獨立創造出一個新環境,使其有限的土地不至於阻礙無限的人均收入持續增長。」

知識革命:經濟全球化的動力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西方列強以及後來興起的日本,都要極力佔領殖民地。它們就是要利用全球各地的資源來供自己發展。而對於經濟全球化的最終動力問題,很多人有不同的說法,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知識革命。介紹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的《塵世的哲學家》一書作者羅伯特·海爾布羅納說:

「社會就像一架大馬車,它長期地走著『傳統』這個下坡路,現在終於在車裡裝上了內燃機。交易、交易、再交易,利得、利得、再利得,這些活動終於產生了一個新的強大得令人吃驚的推動力。是什麼力量強大得足以粉碎一個舒適的、既定的社會,而用這個新的、不受歡迎的社會來代替呢?」

這位194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知名經濟學作家相信:

「這不是出於單獨的某一重大理由。新的生活方式是從舊的方式之內成長起來的,就像蝴蝶孕育在蛹之內一樣,當生命的騷動強大到足夠的程度時,它就突圍而出,把舊結構打得粉碎。造成經濟革命的,並不是某些重大事故、個別的冒險活動、這一或那一法令以及有權威的人物。這是內在成長的一個變化過程。」

技術進步、貿易等等都不是導致上述內在成長的單一原因,而是內在成長變化過程的一些方面,在此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知識革命。什麼是知識革命?西方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做了很好的說明。他指出:

「知識意義的基本改變就是工業革命、生產力革命即管理革命的基礎。在1700年之後的短短50年內,科技問世了。『科技』(Technology)這個詞結合了『技術』(Techne)和『學問』(Logy)兩部分,前者是工藝的訣竅,後者是有組織、有系統及有目標的知識。

「對知識定義的劇烈變動造成了工業革命的興起。無論在東方或西方,知識一直都被認為與『是』(Being)有關;但幾乎就在一夕之間,知識突然變成與『做』(Doing)有關;知識變成一種資源、一種利器。而一向被視為私有財產的知識,也幾乎是一夜之間變成了公共財產。」

德魯克總結道:

「知識帶來了三個革命:在對知識的定義大幅變動的第一階段中,持續了長達一百年時間,知識應用在工具、製造過程及產品上,最終造就了工業革命。在第二階段,也就是從188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期間內,知識的新定義與工作有關,進而引發了生產力革命。最後一個階段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展開,知識開始運用在『知識』本身之上,直到今日,除了資本與勞力外,知識現在也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走過漫長彎路 今朝覺醒奮起

德魯克的這些說法很有道理。確實,知識革命是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根本原因,而西方的知識革命也是全球化的產物。不少科技史專家都懷疑,如果沒有中國、印度、伊斯蘭地區的技術傳入,歐洲的工業革命是否可能發生。但在西方努力進行知識革命的時候,中國等國家卻在這個方面渾渾噩噩,甚至閉關自守,即使是自己早先已經創造的知識也不重視。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辛辣指出:「像印刷術、大炮、氣球和麻醉藥這些發明,中國人都比我們早。可是有一個區別,在歐洲,一種發明馬上就生氣勃勃地發展成為一種奇妙的東西,而在中國卻依然停滯在胚胎狀態,無聲無息,中國真是一個保養胎兒的酒精瓶。」

魯迅先生也說過:「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來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來看風水。」這一批評或許過於嚴厲,卻也流露出心繫家國前途的先賢愛之深、恨之切。在一段時期內,中國和外國對知識革命的態度不同,導致了雙方不同的發展道路,我想這也是大家所說的「李約瑟難題」(編按: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的一個答案吧。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後,「知識就是力量」才成為中國人的全民共識。對知識的重視,推動知識革命在中國大地上真正出現,四十年來天翻地覆的巨變,也為全球歷史寫下了亮麗的新篇章。

曾長期擔任法國總統密特朗特別顧問的經濟學家雅克·阿達說:

「全球化經濟誕生於歐洲,開始於15世紀末,是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和結果。近幾十年來以一體化體制出現的世界經濟,來源於一個歐洲的經濟世界,或者說是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經濟世界。倘若沒有日本的有影響力的發展,沒有中國令人瞠目結舌的甦醒,人們還將今天的世界經濟視為歐洲經濟世界的延伸。」

所以我們看看這幾百年的世界歷史,會為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感到自豪,但是也要看到,曾經,我們確實走了很長的彎路。

相關焦點

  • 謝茂松:疫情是大國文明興衰加速器,上次助推美國崛起,這次呢?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謝茂松】縱觀世界文明史,疫情尤其是大疫,往往成為大國興衰、文明興衰的加速器,興者愈興,衰者愈衰。而大的文明往往要有大國來代表與承載,大國興衰與文明興衰也往往相互伴隨、互為表裡。反之,當一個大國處於上升趨勢,疫情則成為大國上升的試金石,疫情激發了大國領導人、政府對於社會的強有力的組織動員能力,伴隨大國上升而出現的種種問題會在暴露中得到加速克服,整體上變得更強勁,內部更有社會凝聚力。疫情之後,大國及其文明會加快總體上升的速度。我們來看世界文明史上疫情加速大國、文明興衰的幾個經典案例。
  • 美媒:大流行病促使大國興衰進程加速
    參考消息網3月27日報導美國大西洋理事會斯考克羅夫特戰略與安全問題研究中心全球戰略計劃主任馬修·克勒尼希24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大流行病會促使大國興衰進程加速。文章編譯如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美國肆虐,分析人士理所當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疫情可能造成的醫療和經濟影響上,但這一流行病已經在影響21世紀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發展:美中兩國之間的大國競爭。未來幾周,美國和中國誰能更好地應對疫情造成的衝擊可能會決定誰將在今後幾十年的國際體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 抗疫阻擊戰世界震蕩,上演大國興衰歷史活劇
    隨著抗擊新冠病毒阻擊戰在全世界範圍展開,抵禦災難力量薄弱的國家,紛紛把救助的希望投向中國,而傳統大國如俄羅斯則在確定自己大國的位置,令人失望的超級大國卻顯露出海盜文化的流氓底色,從傲慢與偏見,轉入慌亂與焦慮,由山姆大叔變為怨婦撒潑,大國興衰的活劇在2020年上演的劇情反轉
  • 「特別推薦」《全球貨幣政策與大國興衰》新書出爐!
    《全球貨幣政策與大國興衰》是一本有深度,有廣度、更有溫度的好書,其深度體現在嚴謹的知識體系、深入的數據挖掘與分析、以及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其廣度則體現在作者的全球視野,對主要經濟體央行所進行的深入透徹的跟蹤。
  • CDF TALK|瑞·達利歐:1500年以來大國興衰趨勢之下,中美關係將何去...
    他們了解歷史,也理解什麼是好的大國關係,他們在努力爭取自己國家的利益。瑞·達利歐: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債務危機與世界格局@ CDF TALK大家好,非常高興用這種方式交換思想,繼續我們的對話。■ 崛起中的大國對守成大國構成挑戰點擊查看大圖這是大國國力從公元1500年到現在的興衰。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最重要的一些大國的相對實力。紅線是中國,在明朝的時候達到高點,比當時的歐洲強很多。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緣起、成就與發展
    總之,美式霸權陷入治理困境,國際社會期待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發展中國家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在一些國家不斷出現貿易保護主義、國家至上論的時候,2017年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經濟論壇的講話,對於如何進一步推進經濟全球化,促進國際貿易關係以及中國如何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世人的信心。
  • 葛天任|大國興衰的關鍵社會因素
    本報告比較分析了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上主要大國之興衰變遷,並試圖總結分析導致大國興衰的關鍵社會因素,以及探索對當前中國改革開放的借鑑意義。本報告共分三個部分:首先,背景介紹,主要從國家、市場和社會關係的演進、市場經濟與社會保護模式、戰後福利國家的興起、以及對當前資本主義社會模式的反思等幾個方面概括大國興衰的歷史與理論背景。其次,關鍵性社會因素分析,主要從導致大國衰落和興盛的兩方面原因來探討。
  • 疫情爆發之日即為美國唯一超級大國霸權地位宣告結束之時
    疫情的影響是長期的,自爆發以來就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生命健康、生活方式,甚至全球體系也將因此而改變,疫情帶來的最重要的後果之一是國際體系的根本性變化而導致一個新世界的誕生,而新世界的特徵之一就是美國作為唯一霸權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將不可避免的下滑,其實這種下滑現在已經發生。
  • 500年世界帝國興衰史:中國正在迅速崛起,沒有其他大國與之能比
    作者詳細回顧了歷史上幾個大國的興衰:荷蘭帝國、英國帝國和美國帝國以及中國的崛起。他探討了這些大周期的形成過程、儲備貨幣的變遷。每個帝國的興衰都相似的生命周期但同時也有自己的「典型模式」。這在歷史上反覆發生。美國現在是最強大的帝國,處於相對衰落中,中國正迅速崛起,其他任何力量都無法與之相比。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對美國來說,即使下屆總統選舉可能帶來變化,美國幾十年的霸權時代也已經結束,博比奧所說的「英美兩個世紀之久的歷史霸權」已然衰落,並開啟了危險和機遇並存的國際關係真空期。誰能扛起自由主義思想遺產中最好一面的重任,進而對國際關係理論做出貢獻?  如果不能復興自由主義的最佳政治遺產,人類將很難應對一種新的多邊集體領導所帶來的挑戰。
  • 王勇:美國濫用霸權的「七宗罪」,物極必反!
    2.如今,美國的霸權主要反映在「新殖民主義」,國際組織影響,國際安全同盟,全球市場體系,國際話語權,國際貨幣,非政府組織網絡,和地區平衡戰略等諸多方面。3.美國利用自己霸主地位,濫用美國國家力量,經濟力量,網際網路權力,美元影響,和長臂管轄權,導致盟友間信任下降,世界利益受損。
  • 每日一書推薦——讀《全球貿易摩擦與大國興衰》有感
    自從2018年7月,中美貿易摩擦陡然升級以後,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悄然展開,很多人都在試圖解讀這種不尋常的現象,並試圖把這個問題孤立起來看,其實大錯而特錯,所以,我向大家推薦此書——《全球貿易摩擦與大國興衰》。
  • 中國抗疫彰顯大國擔當(思想縱橫)
    中國秉持天下情懷,同世界各國攜手抗疫,以實際行動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擔責盡責,彰顯了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的大國擔當。  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中國堅持在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的框架內履行義務、踐行承諾。
  • 德國興衰的啟示: 「烏拉愛國主義」
    德國從1871年統一至今,短短150年的時間裡數次衰落又走向復興,其歷史向我們真切地詮釋了大國「成于謹慎敗於驕狂」的道理:世界上不可能產生絕對霸權之下的「世界大國」,所謂「世界領導權」往往是指對部分區域實現主導,對其他地區通過結盟、外交手段和偶爾的軍事行動施加影響;權力本身並不是國家根本利益,任何大國的影響力最終要為國家利益服務而不是相反;優勢是相對的,大國崛起的過程中只能追求可行合理的戰略目標
  • 英國貨幣史:大英帝國下英鎊霸權形成記
    到 20 世紀初期,在國際貿易中大多數商品都是以英鎊計價的,在國際結算中90%的結算都使用英鎊。而同時,英國也儼然成了一個金融帝國和投資大國,倫敦也成為了全球無可匹敵的金融中心。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英鎊紙幣成為了黃金的代用品,獲得「紙質黃金」的稱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首個完成國際化的紙質主權貨幣(在此之前,金銀是世界貨幣,可全球通用,但它們不能代表一國主權,不是主權貨幣)。
  • 無霸主的世界:我們可能正處在美國霸權解體的暴風眼中
    這是一戰後與二戰後國際秩序的顯著不同之處。二戰後,美國已經牢牢地確立了霸權地位,故其威脅是可信的。更何況,通過《租借法案》,英國已經失去了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空間。「霸權穩定論」與命運共同體「霸權穩定論」是一個經典的國際關係理論,它指出,當存在霸權國家時,國際體系更有可能保持穩定,合作共贏會成為主要基調。
  • 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國關係再思考
    同時,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疫情彰顯了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建構新型國際關係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的必要性。【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國際格局  全球化  新型國際關係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黑天鵝事件」。
  • 萬字長文透視大國崛起的規律和宿命
    近代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大國(英國、美國)在經濟規模和生產力水平方面均達到世界領先。德國、日本、蘇聯等挑戰霸權失敗的國家,經濟規模和生產力水平都和霸權國有較大差距。歷史上,大國崛起失敗直接的經濟原因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1、沒有與時俱進地塑造經濟核心競爭力,難以再長期可持續地提升生產力。
  • 新聞速遞|朱鋒教授在國情教育課剖析中美關係與國際戰略格局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教授以「新冠疫情、中美關係與當前國際戰略格局面臨的新挑戰」為題進行了授課。朱教授以美國大選引入話題,並回顧了過去三十年美國的社會和政治的發展歷程。
  • 王明夫:大國之爭資本市場必爭
    以下為演講原文  資本市場與大國大商有什麼關係呢?從微觀企業角度講起。  通常我們做實業的企業家,更多面對產品供研產銷,但相當一部分做實業出身的企業家,在面對金融市場比較缺少認識,理解不太到位,這方面的團隊也比較欠缺。但是實際上任何企業如果要生存同時面對兩個市場,一個是產業市場,做實業企業家普遍熟悉的市場,重視產品、研發和設計、供應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