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
舊時北京,在哈德門外,常常有人手拿冰盞(兩個小銅碗)弄出聲響吸引人們注意,邊走邊賣。也有固定攤位叫賣,攤兒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間熬得),掛一幅寫著「冰鎮熱水酸梅湯」的牌子。一聲叫賣聲悠揚:哎~玉泉山的水來,東直門的冰,喝的嘴裡涼了嗖嗖,給的又多來,湯兒好喝~
但不要以為北京酸梅湯是市井飲品,那是清代經御膳房改進成為宮廷御用飲品,後來傳入民間,於是大街小巷、乾鮮果鋪、藥堂醫館的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
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材料。
《本草綱目》說:梅實採半黃者,以煙燻之為烏梅。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確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冰鎮酸梅湯完完全全是北京人的夏季特飲,而且,該習慣也是流傳許久。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湯,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錦盤。
而老百姓最喜歡的非酸梅湯莫數了。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湯是由清宮御膳房傳到民間的方子配製,素有「清宮異寶,御製烏梅湯」之說,因此口味獨特。
據說最為講究的酸梅湯,不用水煮,而用沸水浸泡酸梅。飲時也絕不往碗裡加冰,而是在湯罐外用碎冰塊「鎮」,所以酸而不烈,甜而不釅,冰而不鑽牙床。
慈禧老佛爺就愛喝冰鎮酸梅湯。根據北京皇城藝術館文獻記載,庚子國變後,慈禧攜光緒帝西逃,老佛爺在西安想吃冰鎮酸梅湯,但苦於當地向無存冰,御膳房計無所出。
這時,有人建議,西安城西南百餘裡有座太白山,山中有一巖洞,深邃陰涼,存有千年不化之冰。於是,慈禧太后便命地方官每日派人前往太白山運冰,供御膳房使用。
如今,最讓北京人心動的酸梅湯是信遠齋和九龍齋兩款。
信遠齋酸梅湯
信遠齋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原址在東琉璃廠。
據傳在清乾隆年間,有劉姓小商販來京城投靠其在朝中做大官的叔叔,這位當朝大官從宮廷御膳房中偷偷傳出了個宮廷飲料配方,讓他的親戚在前門外大柵欄擺攤,小商販照其方製成桂花酸梅湯出售,很受歡迎,被稱為"清宮異寶","御製烏海湯"。
清鹹豐年間,小商販在東琉璃廠有了二間門臉的鋪面房,正式開始前店後廠、自產自銷的經營活動,店鋪取名為信遠齋。主要經營項目有酸梅湯.蜜餞、果脯、糖粘等。
信遠齋酸梅湯,入口時讓人感到酸、甜、香、涼,沁人心脾,飲用後又有唇齒留香的口感,由於真材細做、貨真價實、產品聲譽歷久不衰,在文人墨客、社會名流中享有很高聲譽,梅蘭芳、尚小雲、馬連良等經常親臨光顧。
九龍齋酸梅湯
九龍齋酸梅湯傳統老字號,有「止渴梅湯冰鎮久,馳名無過九條龍」說法,並獲得過「京都第一」稱譽。目前產品保持全天然熬製,屬正宗老北京酸梅湯做法。
據光緒三十二年刊《燕京歲時記》記載:「酸梅湯以酸梅和冰糖煮之,調以玫瑰木樨冰水,其涼振齒。以前門九龍齋為京都第一」。不過追溯九龍齋和信遠齋酸梅湯的歷史,似乎都是來自宮廷秘方。
生於京城,興於京城,憑藉近300年的品牌歷史文化,九龍齋已經牢牢佔據「老北京酸梅湯」的市場地位,在京城吃貨圈裡九龍齋酸梅湯被親切地稱為「小地雷」,這也成為了九龍齋的專屬品牌符號。
九龍齋酸梅湯飲料在市場上常見的外包裝是瓶裝,偏金黃色的瓶子穿上紅色的衣服,顯得格外靚麗紅火,大大的三個字「九龍齋」品牌名印在瓶身。
九龍齋桂花酸梅湯遵循古法,採用秘制配方,選用冰糖熬製而成,成品呈琥珀顏色,酸甜適度,同時帶有淡淡桂花清香,口感醇厚。
有著這樣的口感是因為九龍齋酸梅湯採用全天然原料,其按照300多年前的宮廷秘方,以古法熬製,並且精選原料,選取上等的烏梅、山楂、桂花、陳皮等與冰糖一起經過兩次70分鐘熬製而成,不僅口感純正、爽口,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豐富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等,絕對符合大家對美味的追求!
在炎熱的夏天,來一瓶酸甜清冽的酸梅湯
一口下肚,精神為之一振,包你暑氣全消!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侵權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