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都市遊火了,遊客多了,火鍋店增多了。小面也火了,各色麵館也多了,有做街坊鄰居生意的小麵館,有在車站附近做上班族生意的移動早餐車,有做逛街購物者和CBD精英的精緻麵館,有專做遊客生意的景區麵館……有本地人開的,有外地人開的,也有連鎖經營的。味道嘛,參差不齊,有絕味的,有尷尬的,有難吃的,有評價冰火兩重天的。
於是,重慶地面上冒出了越來越多打著「地道重慶小面」「正宗重慶小面」之類招牌的麵館,雖打著各種「正宗」牌子,但毛血旺、小面、酸辣粉全在裡面。我想說的是,但凡是在重慶本地號稱「正宗重慶小面」的館子是最不正宗的,正因為不正宗,正因為他們自己也曉得不正宗,所以要靠「正宗」二字來折一折內心的心虛。
常吃重慶小面的本地人都知道,稍微還可以點的小面大都是夫妻店或家庭店,取的名字都不怎麼霸氣,要麼是方言味兒足的,要麼是按所在區域取的,要麼是直接用老闆名字、綽號或顯著特徵的,要麼用炊具、盛具等店內物事的,要麼是寄託生意興隆期望的……這樣的名號才是最提勁兒的,加個「正宗」二字或是直接用「重慶小面」,純粹是在「假打」。
一碗「梯坎面」,吃的是山城重慶爬坡上坎的日常生活;一碗「板凳面」,吃的是長板凳的記憶故事;一碗「缽缽面」「盅盅面」,吃的是搪瓷碗盆兒的童年記憶;一碗「胖妹面」,吃的是重慶女娃兒的彪悍人生;一碗「轉角面」,吃的是犄角旮旯轉角遇到的愛;一碗「溫馨緣」,吃的是街坊鄰居的和諧共處;一碗「興隆面」,吃的是日子紅火的希冀;一碗「彩電面」,吃的是某個角落的歲月;一碗「眼鏡面」,吃的是那種驕傲氣質;一碗「董小面」,吃的是董家人的味道;一碗「萬州面」吃的是萬縣人對美味的堅持;一碗「鴨血面」,吃的是泡椒鴨血的鹹酸美味……這才是重慶小面應該有的樣子。
我可以環境不好,甚至有點髒亂差,但味道必然要濃烈鮮香;我可以沒有店名店招,但一定要有回頭客甚至周邊居民數十年如一日地光顧,更有甚者慕名打卡的吃貨絡繹不絕;我可以毀譽參半、風評兩極分化,但味道有鮮明的本土特色或區域特色;我就做這一間小店,不求做大不求擴張,只要做好老味道就行,老顧客愛吃就行;我用的碗可以滿是缺口,但對調料和味道的一直是高標準高要求……
這就是真正的小面,從不叫囂自己是正宗重慶小面,從不當街吆喝拉客甚至脾氣還有點急躁,也不做什麼營銷推廣,味道和口碑就是最好的營銷。上班路上,下班路上,趕集路上,在一家小店坐下來,「老闆,二兩小面,幹溜。」這就是地道的重慶小面。地道重慶小面沒有固定的味道標準,一家一味,好吃才是王道。
原標題:地道的重慶小面,從來就不叫重慶小面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