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曦 章咪佳
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探月工程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它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新時代。
「嫦娥五號」發射舉世矚目,很多人驚嘆於火箭升空的震撼瞬間,很少人會注意那些在現場忙碌的航天一線人員。在航天人的群體裡,他們做的是組成飛天壯舉的成百上千個崗位中最平凡的工作。正是這樣一名又一名平凡而又偉大的航天人,通過十幾年如一日不懈的辛勤工作,築造了中國探月夢。
在「嫦娥五號」飛天之際,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特別關注三位8090後航天人。
他們中,有堅守西沙島,做一名默默無聞的 「火箭追蹤者」;他們中,有為了航天事業,常年與杭州的丈夫兩地分居的女通信工程師;他們中,也有人在兒子剛出生一個月後,就不得不返回崗位……
他們是一個個普通的航天人,他們也是「嫦娥五號」任務的幕後英雄,更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者。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在破曉中劃出一道亮麗的金色弧線,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此時,距離發射場近200海裡外的西沙某島機房內,坐在屏幕前的劉喬藝鬆開手中的操縱杆,跟身旁的同事小聲擊掌歡呼,然後拿起水杯喝下幾個小時以來第一口水。「我的工作完成了,但其他人還在進行數據處理,不能打擾他們。」
作為西沙衛星觀測站雷達天伺饋崗位操作手,這位25歲的浙江舟山小夥主要負責操控雷達天線,確保目標跟蹤穩定,向中心送出有效數據。
保證調試到最好的臨戰狀態
與平日任務相比,「嫦娥五號」任務給劉喬藝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一方面,西沙近期颱風較多,對於雷達設備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這次『長徵五號』火箭的信號幹涉對他們影響很大。」難度的提升,意味著在操作上應急的處理和對實際情況的及時把握要求更高。
三個月以來,劉喬藝已經不記得自己和同事做了多少次預案演練,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有的風險隱患,進行多次排查,以保證雷達能夠符合實戰條件。
劉喬藝不久前的一次演練中,劉喬藝發現天線跟蹤數據出現異常。
「一點小問題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不能有一絲麻痺鬆懈。」他明白面對錯綜複雜的雷達設備,想要找出問題所在是一項大工程:根據出現的故障現象,結合設備工作原理,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判斷可能發生故障的位置,開展相關實驗驗證,仔細摸排。
那幾天,劉喬藝和同事們早上7點就到達崗位,開始排查,做試驗,常常直到凌晨1點才回到房間。
在做了幾十次試驗、排查和分析之後,最終定位故障位於某個接口的插針上。通過更換備件,故障得以消除,「任務前,我們一定要保證所有的設備,都已經調試到最好的臨戰狀態。」
沒看過起飛的「火箭追蹤者」
「5、4、3、2、1……」隨著火箭點火倒計時,劉喬藝隨即進入神經高度緊繃的狀態。
待火箭進入雷達捕獲範圍後的10多分鐘內,他需要一邊盯著眼前的屏幕,一邊緊握手中的操縱杆,遙控天線捕獲火箭,始終保持對火箭的穩定跟蹤觀測。這意味著,當火箭進入到預定時段後,要求操作手必須迅速完成目標捕獲,並將數據傳到控制中心。
作為一名「火箭追蹤者」,劉喬藝雖然參與了多次任務,但他卻從來沒在現場看過火箭起飛。
火箭對他來說,已經化作為屏幕上的一個點位、一個信號,「機房裡能夠看到火箭的實況圖像,但任務時我們的心思全部聚焦在設備上,關注著屏幕上跳動的信號。」
西沙衛星觀測站,作為我國陸上接力觀測的最後一棒,在火箭經過南海上空某一段時間內,劉喬藝操作的雷達設備作為關鍵觀測設備,向中心提供數據,為判斷火箭實時飛行軌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自己的工作,劉喬藝很自豪,因為他相信,這個崗位是航天任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上島是自我價值的最好詮釋
2年前從學校畢業,第一次踏上西沙島時,劉喬藝也曾忐忑、惴惴不安,擔心能不能適應島上的生活。
雖然家鄉舟山也是在島上,但在西沙島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劉喬藝發現兩者之間巨大的差異——寂寞。在舟山,他從小生活在定海城區,和普通城市生活並無太多差異。「而這裡遠離大陸,無社會依託,與外界溝通交流少。」劉喬藝說。
除了寂寞,劉喬藝最擔心的是颱風,一旦颱風來襲,會影響任務觀測,也會造成補給不便,物資不能及時送到。
2019年9月,由於連續颱風影響,補給船無法出航運送物資。那段時間,淡水和蔬菜成了島上最寶貝的東西。「餐桌上為數不多的蔬菜,大家都是相互謙讓分著吃。」劉喬藝和同事將所剩不多的淡水,優先保障廚房做飯的需要。9月的海南天氣炎熱潮溼,劉喬藝也只是「奢侈」地用溼毛巾來擦一下身體。
面對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是否後悔過上島」的問題,劉喬藝答得很快,「總是需要有人上島,這個人為什麼不能是我。」他坦言,雖然生活有些不適應,但仔細想想這2年的時光,或許會成為他人生的一段非凡經歷。
工作中輪換下島時,劉喬藝會不由地掛念,同事早上起來在做什麼。得知島上受颱風影響,也會為他們擔心。
「還會繼續選擇上島,駐島執行任務就是在觀測一線、航天一線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詮釋。只是父母有些擔心,擔心長期駐島,沒有時間去談女朋友。」劉喬藝說。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