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眼裡的航天第一人,竟是一個明朝人,如今名字刻在月球上

2020-12-15 諸史

上世紀二十年的,「現代火箭之父」羅伯特戈達德研製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臺液體火箭發動機。四十年後,蘇聯與美國先後開始載人航天,其中在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第一句話是:「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一步」。

近代百年屈辱後,中國只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美國人創造人類歷史,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600餘年前的明朝初期,一個中國人的一小步,開啟了人類航天史,被譽為「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

中國人的飛天夢歷史悠久,《山海經》中的「人鳥一體」,神話故事中的嫦娥奔月,屈原的飛龍車,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伎樂等,古人對天空充滿了浪漫想像,到了明朝初期,有一位匠人終於按捺不住,開始了一次航天嘗試。

01

元朝末年,浙江金華婺城陶家書院山長陶成道(後改為陶成義,也有說陶成道一直就是一位匠人),熟讀詩書,但不願參加科舉考取功名,不愛官、愛科學,非常喜好鑽研煉丹技巧,一次煉丹事故後,就轉為試製火器,成了一名火器專家。

1356年,朱元璋攻克南京後,立即揮師東南,攻下包括金華在內的浙江大部地方。在嚴明軍紀、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為此在南京特別修建了禮賢館。見到朱元璋這麼禮賢下士,於是陶成道就帶領一干弟子來投,並獻上諸多火器技藝,在歷次戰事中屢建奇功,成為明朝開國功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封陶成道為「萬戶」,於是陶成道本名沒人叫了,大家都稱他萬戶。之後,陶成道繼續從事火器研究工作,尤其在對火箭研究中,陶成道慢慢產生了一個驚人的想法,即通過火箭的推力,將人送上藍天,實現古書中描述的飛天夢想。

02

火箭,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北宋時期,軍官嶽義方、馮繼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以火藥為動力的飛行兵器——火箭,原理是以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前,飛行中殺傷敵兵。嶽義方、馮繼升的火箭極為簡陋,殺傷力極小,只能作為奇兵偶爾使用一下。12世紀中葉,經過改良後,火箭才廣泛用於戰爭,宋金「采石之戰」中所使用的「霹靂炮」,其實就是一種火箭兵器。13世紀之後,中國火箭技術進一步發展,湧現了許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形式。

火箭技術的進步,給了陶成道信心與希望。於是,陶成道設計了航天裝置,即蛇形飛車、大號火箭、大號風箏,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最後再利用風箏平穩著陸。

一天,風和日麗,萬裡無雲,陶成道雙手各持一個大號風箏,坐在一輛捆綁著四十七支大號火箭的蛇形飛車上,然後讓僕人點燃大號火箭。不幸火箭爆炸,陶成道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03

如今看來,陶成道的想法極為可笑,但在600年前,陶成道的想法卻可謂石破天驚,非常富有創造性,他的基本方法和勇敢精神受到人們的肯定與敬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向太空搏擊的悲情英雄。

令人遺憾的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不僅在火箭繼承與發展上遠遠落後於西方,而且連陶成道的壯舉也鮮為人知,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美國火箭專家介紹陶成道時,中國人才慢慢知道陶成道。

最先談到陶成道事跡的是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S·基姆,1945年在《火箭和噴氣發動機》一書中介紹了陶成道的壯舉,清華大學教授劉仙洲將其翻譯為中文,陶成道才慢慢為國人所知。之後,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火箭專家的一些著作中,在論述火箭與航天發展史時,往往都會提及陶成道。

上世紀七十年代,陶成道成為世界公認的航天始祖。與此同時,為了紀念陶成道的航天壯舉,國際天文聯合會將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命名為「Wan Hoo(萬戶)」,於是陶成道的名字被永遠鐫刻在了月球上。

與陶成道相比,直到上世紀,歐美才設計利用火箭推力航天,比陶成道晚了六百餘年。如果不談火箭推動,陶成道也比西方飛行試驗早了百餘年,歐美利用滑翔裝置飛天是在15世紀,當時達·文西的僕人曾用模仿鳥的翅膀製成撲翼機做飛行試驗,但沒有飛不起來,最終摔斷了一條腿。

可惜的是,尤其是清朝建立後,對技術極為漠視,對火器極盡打壓,以至中國火器一道上迅速落後西方,其中中國人發明的火箭,在中國走向沒落,卻在西方大發異彩。陶成道的火箭航空壯舉,在中國被埋沒,卻被美國率先報導出來,雖是一件小事,背後折射出來的是國運。

相關焦點

  • 明朝一位匠人,得到西方學者高度評價,如今名字被刻在月球上
    上世紀二十年的,「現代火箭之父」羅伯特 戈達德研製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臺液體火箭發動機。四十年後,蘇聯與美國先後開始載人航天,其中在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第一句話是:「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一步」。
  • 這個明朝官員的名字被刻在月球背面,因為挑戰極限成敗
    首先向每個追逐自己夢想的人致敬,更向因為追逐夢想而獻出生命的人致敬。 70年代,國際社會一致通過,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以中國明朝時的一位官員名字命名為「萬戶」,在當時引起廣泛關注。尤其在中國,很多人根本都沒聽過這個名字,翻遍《明史》《大明會典》也沒有此人的記載。
  • 明朝學習西方第一人:六十八歲的文官,竟成功仿製西方大炮
    1513年,明正德九年,葡萄牙人(明朝稱之佛郎機人)乘船來到中國珠江口沿岸,開始和明朝交往,中西方交流進入新階段。面對西人浮海而來氣勢洶洶,明朝人有何應對?最廣為人知的是明朝官員汪鋐,取得中國歷史上最早抗擊殖民侵略的勝利,並第一個提出了「師夷制夷」的策略,提倡學習葡萄牙人的船與炮技術。 那麼,汪鋐是學習西方第一人嗎?
  • 中國人在月球上挖土,美國人還是酸了
    1972年12月16日,一個奇怪的飛行器,緩緩地落到了月球表面上,在經過漫長的等待後,飛行器裡走出兩名美國太空人,其中一個名叫尤金的太空人說道:「我正站在月球表面,我邁出了人類在此的最後一步並即將返回地球,或許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回來,但我相信不會太久。」
  • 美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能在月球上「升國旗」
    現如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國家的經濟得到提升,我國在許多領域上都有著顯著的進步與突破。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製造業領域、貿易領域、基建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
  • 西方航天專家表明態度,難得的清醒
    不過在登月成功的背後,是我們無數航天人默默努力的結果,從2005年開始,中國就開始了「嫦娥計劃」,歷經15年的時間,中國也終於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完成了前往月球取樣的任務,不過印度當年同樣制定了一個「月船」計劃,並且不少印度專家表示,印度的「月船」早在中國之前就已經登上了月球,西方航天專家表明態度,難得的清醒。
  • 月球升起五星紅旗,為何美國歪曲報導?西方壟斷外星資源被打破!
    嫦娥五號著陸上升組合體在點火起飛前進行了月面國旗展開,此次國旗展開是我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不過對於這次國旗在月球上的展示,我國媒體和西方媒體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而背後更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話題。
  • 阿爾布雷特·丟勒——西方自畫像第一人
    原標題:西方自畫像第一人   丟勒《自畫像》   德國畫家阿爾布雷特·丟勒(1471-1528)被認為是西方自畫像第一人,比達·文西晚年的自畫像早了幾十年,比以自畫像聞名的倫勃朗早了一百多年。
  • 玉兔從嫦娥五號身旁跑過,中國必將在月球上留下屬於中國人的腳印
    文 | 何 川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中國探月工程再次實現一個「小目標」,中國航天事業又向前邁進一步。我們已不再局限於「舉頭望明月」,中國航天人砥礪篤行,終將在月球上留下中國人的腳印。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小場景,是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順利返回。在返回器落地的瞬間,出現了一個奇特的鏡頭,一隻小動物從返回器旁跑過,一時間大家都在猜測這是什麼動物。現場負責搜索的人員透露,這正是一隻小白兔子。
  • 【知識】航天大國為啥都要千裡迢迢去月球「挖土」?
    42年前今天美國贈給我國1克月壤只有黃豆般大小還要用放大鏡放大如今我們自己從月球帶回1731克月壤!說到月球採樣,就不得不提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之間的「月球挖土競賽」了,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登月之後沒有下一步動作?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那些年月球採樣背後的故事。激烈的頭名之爭「二戰」過後,美、蘇兩國各自從德國獲得了一批火箭專家,並從此開啟了本國的航天事業。
  • 「知識」航天大國為啥都要千裡迢迢去月球「挖土」?
    42年前今天美國贈給我國1克月壤只有黃豆般大小還要用放大鏡放大如今我們自己從月球帶回1731克月壤!說到月球採樣,就不得不提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之間的「月球挖土競賽」了,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登月之後沒有下一步動作?
  • 阿波羅登月畫面突然消失,真相至今被掩蓋,登月第一人:遇到怪事
    在航天領域,雖然前蘇聯是先驅者,但是後來美國慢慢的追趕上來並且超越前者,在美蘇航天競賽中,標誌著美國在航天領域徹底領先的一個標誌就是1961年開始實施的阿波羅登月工程,從1961年到1972年短短11年的時間,美國先後把12名太空人送上距離地球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從而一舉贏得美蘇航天競賽,而前蘇聯從此在航天領域徹底落後美國。
  • 德國人問:為什麼中國國旗會飄揚在月球上?她們不了解中國的雄心
    在月球上展示中國國旗,使中國航天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據德國媒體報導,在社交媒體上,大約有4.4億用戶閱讀過五星紅旗在月球上飄揚的新聞。有人說:「如果奇蹟有顏色,它一定是中國紅!」對於中國登月,他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對中國展示國旗的技巧表示驚訝。國旗掛在月球上,凝聚了幾代中國太空人的心血。
  • 淺析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與同時期明朝服飾的比較
    其實中西方的服飾在文化歷史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隨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兩者在相互碰撞中必然會產生變化。而且兩者之間在碰撞中甚至產生了相互融合的跡象。因為明朝和西方的文藝復興屬於一個時期,但是由於兩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不同,所以才創造出了不一樣的服飾文化發展。
  • 西方學者說,我國古代天文學很落後,給你個嘴巴子!
    或許是因為那些消失的文明古國殘留的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猜想,又或許是唯一留下來的文明古國,在近200年時間顯得那麼平庸無奇,一些西方世界一直視我們國家在各個領域都是空白的存在,一些外國學者認為,天文科學體系在古代中國根本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很落後的,愛我就納悶了,西方世界的人腦袋裡都是裝滿了優越感了
  • 美國航天落伍了?2024年重返月球計劃不被看好,人們稱不現實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登上過月球的國家,不過,大約10年後,這個「唯一」就要不保了,因為中國、俄羅斯等很多國家如今都在計劃著載人登月,而且未來伴隨著人類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或許也真的會有其他國家「後來居上」,在航天實力方面趕超美國。
  • 日本公司計劃建造「月球城市」,中國航天專家:異想天開!
    作為地球最近的鄰居,月球一直是人類載人航天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不過,與過去由國家級航天機構提出探月計劃相比,近年來許多私營公司也紛紛湧入探月大潮,而且其計劃更為大膽超前。據報導,一家名為ispace的日本公司最近宣稱,打算在2040年前在月球上建造一座城市,並使其客流量達到每年萬人左右。
  • 埃及出土5000年前調色板,西方學者經過研究:上面記錄了蚩尤之戰
    但有一件國王在祭祀時,用來調磨顏料化妝的調色板,上面刻一幅圖畫,引起了人們的高度注意。 因此各國史學家認為,這個頭戴紅、白兩種王冠的人,就是古埃及傳說中的第1王朝開創者美尼斯王。 可能看到這裡很多人都犯迷糊,一會是那爾邁王一會又是美尼斯王,那麼到底是誰開創了第一王朝呢?實際上由於各國語言不同,所以才會將同一個王,翻譯成不同的名字。
  • 尼爾·阿姆斯特朗:永恆的紀念——你知與不知的登月第一人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了自己的「一小步」與人類的「一大步」。登月第一人就此成為傳奇。讓我們一起祝戈斯基先生好運。這個能夠在月球上行走的孩子是什麼來頭?他的名字登上了佛羅裡達州彭薩科拉的海軍航空榮譽大廳。
  • 明朝的兩個王爺,卻是當時世界級的科學家
    明朝的藩王,在人們心目中一直都是蛀蟲一般的角色,因為明帝國後期為了供養宗室,實在是靡費甚巨,苦不堪言,甚至在很多學者眼裡,明朝的宗室是明朝後期財政破產,導致帝國滅亡的一大因素。但是,導致明朝宗室種種弊端的根本原因,是帝國初期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尤其是有進無退的政策,導致兩百年後,宗室龐大到至少十幾萬人,其中有大量的級別很高的藩王,一方面帝國財政根本供不上這麼多的宗室,另一方面家財再多也經不起這麼多人分,宗室後代又受到了太多的限制,等於被圈禁,以至於明後期出現宗室被活活餓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