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學習西方第一人:六十八歲的文官,竟成功仿製西方大炮

2021-01-12 騰訊網

十六世紀,隨著大航海時代的興起,世界歷史進入了新篇章,不主動擁抱世界變化、安於現狀的國家與民族,往往都將在未來為之還債。

1513年,明正德九年,葡萄牙人(明朝稱之佛郎機人)乘船來到中國珠江口沿岸,開始和明朝交往,中西方交流進入新階段。面對西人浮海而來氣勢洶洶,明朝人有何應對?最廣為人知的是明朝官員汪鋐,取得中國歷史上最早抗擊殖民侵略的勝利,並第一個提出了「師夷制夷」的策略,提倡學習葡萄牙人的船與炮技術。

那麼,汪鋐是學習西方第一人嗎?根據《明史》記載,在汪鋐之前,一位叫林俊的68歲老清官,沒有受到所謂「天朝上國」影響,在1519年就成功仿製出當時西方最先進的火器佛郎機炮,還派兩位家僕冒著酷暑晝夜奔行三千裡,將之送到平定寧王之亂的前線,交給了當時文壇巨擘王陽明。

我們都知道,人越老、越頑固、越不願接受新事物,且清官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思想更保守,但林俊卻令人驚訝,在葡萄牙人才抵華六年之後,這位老清官就迅速成功仿製了葡萄牙人利器。那麼,林俊究竟是何許人也,有何傳奇經歷?

01:林俊其人

林俊(1452—1527),是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的老臣,史書記載為人「剛直敢諫,廉正忠誠,嫉惡如仇,愛才如渴,以禮進退,始終一節」,與歷史上青史有名的名臣差不多,筆者舉四個例子:

1,林俊初入仕途時,為刑部主事,上任之初林俊就放了一顆大衛星,將明憲宗寵信的妖僧繼曉斬首,將寵信的太監梁芳問罪。

2,明孝宗初年,林俊擔任雲南副使,鶴慶玄化寺據說是有活佛,每次節日聚集了上萬男女,爭相給寺廟佛像送錢,林俊聽聞後將佛像燒毀,將錢財送給窮苦百姓,之後又拆毀了三百六十處濫建的祠堂廟宇,木料都撤下來修築學宮。不僅如此,後來林俊多次上書朝廷,要求皇帝、藩王等府邸停止奢華建設等。

3,明孝宗九年(1496年),林俊上書稱病引退,沒等批覆就自個回去了,個性十足。

4,林俊巡視江西時,百姓王武率領一幫人做了賊盜,林俊單身走入王武的巢穴,折服了王武。林俊巡撫四川時,藍廷瑞、鄢本恕、廖惠叛亂,不曾想林俊在路上突然遇到反賊,林俊反而又一次單身赴會,折服了反賊,反賊願意約定時間投降。由於連綿大雨誤期,藍廷瑞等又反,結果被林俊率軍擊敗。

言而總之,林俊有著傳統文人的品德,又極具膽略與軍事才華,可謂文武雙全的全才,在中國歷代文人中比較罕見。

02:林俊仿製佛朗機

1511年,林俊再一次辭官歸鄉,回到福建莆田,不過林俊雖然辭官,卻還心憂國事。

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叛,數日內即攻陷南康府和九江,兵圍安慶府,波及明帝國東南數省。但僅僅過了41天,寧王之亂就被王陽明平定,鄱陽湖一役兵敗被擒。

戰事結束後的第七天,王陽明收到一份禮物,遠在福建莆田老家的致仕官員林俊,趕製的佛郎機銃及火藥配方,在兩位家僕冒著酷暑晝夜奔行了三千餘裡之後送到了。雖然林俊仿製的佛郎機炮沒有發揮作用,但王陽明還是被林俊的義舉「感動涕下」,親自賦詩《書佛郎機遺事》,致仕官員費宏、黃綰,江西按察使唐龍,南京兵部尚書喬宇等朝野士人也紛紛以佛郎機為題賦詩作文,使得這一武器廣為人知。

《大明律》規定不許私造銅鐵材質火器,違者按謀反論處。林俊私造之炮,是以錫為材料,規避了法律風險。與此同時,根據明人鄒守益的《王陽明先生圖譜》記載的「林俊家僕贈王守仁佛郎機銃圖」顯示,裡面畫中的銃很小、而炮架很大,說明林俊所造之炮應該是錫制模型,供王陽明仿製用,這也是為了兩位僕人就能三千裡送炮的原因所在。

03:林俊仿製技術來源

關於林俊仿製佛朗機炮,有四個問題值得深思:何謂佛朗機炮,林俊仿製佛朗機炮的時間,仿製技術從何而來,與林俊為何懂得鑄炮。

1,何謂佛朗機炮

佛郎機炮,15世紀後期至16世紀初期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後膛炮,當時西方最先進的火炮,源於15世紀義大利的鷹炮,通常以銅或鐵製成,初期主要裝備在船隻上。

相較於中國傳統的前膛火炮而言,佛郎機設計上最大的特點是後膛填裝,主體結構分為子銃和母銃兩部分,火藥和炮彈在子銃前膛填裝完畢後塞入母銃中間的開口。通常一個母銃配備多個子銃,發射完畢後退出子銃,即可迅速填入準備好的下一個子銃。這一設計節省了前膛火炮發射前複雜的填裝及發射後的清理時間,提高了射擊速率,也解決了前膛火炮炮管容易炸裂的毛病。

2,林俊仿製時間

1513年葡萄牙人抵達珠江口沿岸,而在1519年林俊仿製成功,中間只有短短六年,甚至林俊可能早就了解佛朗機炮,只是在聽到寧王叛亂之後加急仿製。佛朗機炮出世之後,明朝諸多官員紛紛點讚,讓佛朗機炮慢慢廣為人知。

可見,我們對明朝官員印象要重新認識,他們並非與清朝官員一樣死讀書,而是有著敏銳的眼光,對利國利民的新技術不僅不排斥,反而非常善於接受。

3,技術從何而來

1521年,由於葡萄牙人肆意燒殺搶掠,明朝忍無可忍,雙方爆發屯門海戰,汪鋐是明朝廣東提刑按察使,主張堅決打擊葡萄牙人。但葡萄牙人船堅炮利,「汪鋐以兵逐之,不肯去,反用銃擊敗我兵,由是人望而畏之,不敢近。」第1回合,明軍失利。

汪鋐認識到想要擊敗葡萄牙艦隊,必須以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師夷制夷。於是,汪鋐派人接近葡軍窺視情況,得知葡萄牙船隊中有兩位中國人楊三、戴明,就勸他們為國效力,後來汪鋐根據楊三、戴明對佛朗機船和銃的具體描述而仿製,經過試驗,成功仿製。

簡而言之,以汪鋐仿製佛朗機炮經歷來看,佛朗機炮不是什麼高科技,觀其外形,了解一些操作,以中國的鑄炮與材料技術,可以短時間內輕鬆仿製。或許,林俊就是通過別人對佛朗機炮的描述而仿製。令人深思的是,在沒有外敵威脅時,林俊就開始學習佛朗機炮,令人驚嘆其眼光。

4,林俊為何懂炮

在我們印象中,明清儒家文人深受八股文禁錮,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即便佛朗機炮機構再簡單,估計也無法搞懂其中原理。其實,這麼評價明朝文人非常不公平,明朝中期傳統理學已經式微,很多文人並非皓首窮經,而是思想非常開明,不說明朝晚期雜學大師方以智、宋應星、徐光啟等了,就說上文提到的王陽明、汪鋐,就能讓人管中窺豹,足以說明明朝文人思想並不封閉。明末西學能夠興盛,離不開明朝文人思想開明的基礎。

因此,林俊懂得一些造炮技術,不奇怪。

清朝之後,理學一統天下,君君臣臣這一套僵化理論太好用了,清朝統治者自然要大加發揚,於是清朝官員反而是變得越來越愚昧,思想越來越頑固。

04:或存比林俊仿製更早的中國人

從正史上看,林俊是學習西方第一人,但根據明朝一些史書記載,在林俊之前,仿製佛朗機炮或另有其人。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寧王叛亂失敗後,刑部審問朱宸濠黨羽,得知寧王朱宸濠叛亂前曾經私制佛郎機炮。近代鄭振鐸綜合明朝野史雜談等編修的《玄覽堂叢書》中,有寧王府中官劉吉的口供,說的也是寧王叛亂前私造佛郎機炮。

但寧王私鑄的佛朗機炮實物,未見史書記載,因此不少學者認為這一段歷史不可信。

05:明朝對佛朗機炮的推廣

不過,明朝對佛朗機炮的推廣,主要不是源自林俊,而是汪鋐的屯門海戰。

屯門海戰中,明朝俘虜了兩艘葡船和二十餘臺佛郎機,不久之後,位於南京的皇家兵工廠(兵仗局)就開始大規模仿造佛郎機。在王瓊、汪鋐、林俊(嘉靖朝再度為官)等人的努力下,佛郎機由最初的船炮,被改進為守城的流星炮,之後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1,為了使之機動,明朝人發明了架駝佛郎機銃。

2,結合明朝技術,製造出裝備於戰車的熟鐵小佛郎機。

3,將兩門甚至三門佛郎機銃合到一起,造出連續射擊的連二佛郎機和連三佛郎機。

嘉靖中期,北方九邊、南方福建浙江等軍事重地都裝備了大量佛朗機炮,構築了嚴密的火炮防禦線。史書記載,在1544年,佛朗機傳入中國的二十年後,僅太原鎮所配備的佛郎機就多達1091門。

不僅如此,明朝戚繼光、俞大猷、趙士禎(萬曆年間)等,都在佛朗機炮原理上繼續改進火器,戚繼光根據新式武器設計出了新的戰車以及車陣,趙士禎根據子母銃原理,結合西洋番鳥銃開發出後膛設計的大型鳥銃鷹揚炮和掣電銃等。

清朝之後,佛朗機炮被更名為子母炮,乾隆嘉慶年間子母炮的布防幾乎遍及全國,但可惜的是清朝時期對子母炮的研究與改進陷入了停滯,幾乎沒有一絲進步可言。

言而總之,佛朗機炮傳入中國二十年後,就迅速發展為明軍制式裝備,被迅速應用於野戰、守城、海戰等各個領域,並保持持續改進,堪稱明朝中後期最大的軍事技術革新之一。而這一切的起始者,卻是鮮為人知的林俊。

參考資料:《明史》、《一樁叛亂開啟的明代武器革新》

相關焦點

  • 你看看明朝的科技有多發達,西方也嘆為觀止
    在數學方面,明朝更是研究出了一片天地。據記載,在明朝關於數學的著作有五六本,每一本都是經典著作,在現代依舊有參考價值。在萬曆年間,商人程大位在研究中,根據前人的著作再加上自己專心的研究,在60歲時,完成了著作《算法統宗》。
  • 明朝海軍曾世界第一,屢次擊敗西方海權強國,為何會被西方趕超?
    如葡萄牙,荷蘭這些國家,它們都是典型的西方早期海權強國,然而大明海軍卻能夠屢屢擊敗它們,世界第一當之無愧。因為當時明朝水師的造船技術,已經有上百年沒有迎來技術革新,然而西方列強的戰艦,無論是大炮的口徑,還是戰艦的航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口徑即正義的時代,明朝的單艘戰艦軍事實力,已經不如西方的戰艦。
  • 明朝頂級火炮專家被崇禎處死,代表中國軍事從此落後西方
    明朝中後期的紅夷大炮,最初為仿造荷蘭重型前膛 孫元化為一代儒將,其祖父孫抬是明給事中孫浚的後裔,居江東高橋鎮(今上海浦東),有子3人。
  • 為何遠道而來的西方殖民者能順利佔據南洋各國,而明朝卻沒做到
    其實哪怕是好大喜功的朱棣在位時期,雖然在南洋有過舊港宣慰司之類官方機構,但明朝在南洋的行政和軍事存在都很薄弱,從未試圖認真的在當地推行大明體制,在這些地方設點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給宣揚國威的鄭和船隊提供補給和修整基地。實際上在宣宗終止鄭和遠航之後,這些海外屬地就已經名存實亡,主要的原因是後來執政的文官集團對在這麼遙遠的地方、花費海量的人力物力去維持統治並不感興趣。
  • 中國封建王朝火器發展史上到底是明朝先進還是清朝先進?
    佛郎機炮由歐洲發明,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傳入中國,按其國名稱為「佛朗機」,成為中國明代中期火炮。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32門佛朗機,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之後,明廷又陸續仿製出大小型號不同的各式佛朗機,裝備北方及沿海軍隊。
  • 阿爾布雷特·丟勒——西方自畫像第一人
    原標題:西方自畫像第一人   丟勒《自畫像》   德國畫家阿爾布雷特·丟勒(1471-1528)被認為是西方自畫像第一人,比達·文西晚年的自畫像早了幾十年,比以自畫像聞名的倫勃朗早了一百多年。
  • 在明朝時,他便翻譯了第一本西方著作,卻未在社會上掀起什麼水花
    也虧得徐光啟幾次科舉落第,不得不另謀生計,這才使他認識了傳教士利瑪竇。這時的傳教士並不像殖民時期的那些傳教士那般不光彩。利瑪竇作為西方向中國傳教的第一人,很了解中國的文化,以傳授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學習儒家文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教。徐光啟和他認識後,兩人一見如故,迅速碰撞出知識的火花。
  • 中國科技為什麼會在明朝開始落後於西方
    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第二段表述為:為何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為何科學發生在西方社會?"是李約瑟問題的反面。李約瑟難題又稱為李約瑟之謎 、李約瑟之問。
  • 西方學者眼裡的航天第一人,竟是一個明朝人,如今名字刻在月球上
    四十年後,蘇聯與美國先後開始載人航天,其中在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第一句話是:「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一步」。近代百年屈辱後,中國只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美國人創造人類歷史,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600餘年前的明朝初期,一個中國人的一小步,開啟了人類航天史,被譽為「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
  • 徐光啟: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嘔心瀝血一輩子也未能挽救明朝
    在知道徐光啟之前,在筆者的印象中,林則徐就是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因為教科書上就是這樣說的。但在知道徐光啟之後,筆者卻覺得這"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讚譽非徐光啟莫屬。徐光啟,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於上海,畢生致力於天文、農學、曆法等領域的研究。
  • 被譽為「古今第一戰具」的火器,為何在明朝時期從鼎盛走向沒落?
    明朝對火器的研製以及向海外的學習,這使得火器在製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從而也為兵器從冷兵器的刀槍棍棒時代,向運用上火器之類的熱兵器時代轉化創造了條件。在明朝的天啟年間,明朝政府還出資購買了葡萄牙最先進的大炮。
  • 寧遠之戰:紅夷大炮進化論
    而之前談到的明軍引入帶有某種雛形稜堡理念的西式築城技術,就是為了儘可能減少大炮在城牆上的射擊死角,讓「憑堅城以用大炮」變得更有實用性。因此,我們可以說,徐光啟是「憑堅城以用大炮」理論的最早提出者,而袁崇煥則是有意識地在實戰中運用這一戰法的第一人。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來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傳教士通過各種策略開始打開中國向外緊緊關閉的國門,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活動始於明朝。 而明朝時期政府對外來人員採取了嚴格的限制,不僅對於外來貿易有很多限制,甚至對於外國人的進入都有著十分明確的規定。
  • 明朝文官是不能封為公侯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伯爵!
    這從一方面來講,這個政策確實是朱元璋對武將們的偏愛,因為武將只要是有爵位,哪怕官職沒有文官大,在朝中受到的尊崇和地位要遠遠高於文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文官勢力。 可惜,這個制度在明朝中後期沒有堅持下來。總兵在明朝屬於武一品,可是在明末卻出現了「總兵帳下無縣令,縣令親隨有總兵」這樣的過於貶低武人的局面。
  • 淺析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與同時期明朝服飾的比較
    其實中西方的服飾在文化歷史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隨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兩者在相互碰撞中必然會產生變化。而且兩者之間在碰撞中甚至產生了相互融合的跡象。因為明朝和西方的文藝復興屬於一個時期,但是由於兩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不同,所以才創造出了不一樣的服飾文化發展。
  • 火藥是中國的發明,為何清朝卻被西方列強完虐?這與一位千古聖君有關
    要說起武器的發展,火藥是中國古代發明的,按理說,火器最先被運用到中國封建時期的軍隊,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在宋代,火藥就已經被運用於武器的製造,大炮、火槍的雛形已經出現,而到了元明時期,火炮已經被廣泛運用到了戰爭當中,並且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最被輕視的中國式發明,卻對西方國家影響深遠?
    丁韙良在1896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國環行記》中就盛讚:「科舉制度是中國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徵令人欽佩,這一制度在上千年中緩慢演進;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適應變化了的現代生存環境。當今在英國、法國和美國正在取得進展的文官考試制度,是從中國的經驗中借鑑而來的。
  • 明朝火器發展簡史:從神機營到佛郎機列裝部隊
    大家應該都看過這樣的段子,說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結束後,在京城某倉庫發現一批封存了200多年的火器,這批火器是明朝末年製造的,文章中稱,其中有的竟比英軍的還先進。即使把時間調回更早的明代,中國的火器依然落後於西方。有關明朝火器發展的研究文章很多,我想用通俗的說法,用3篇文章給大家分享,明朝的火器究竟都有哪些,在世界範圍內,處於何種狀態,明朝中後期,傳入的佛郎機、紅夷大炮、火繩槍的背後故事。
  • 鴉片戰爭時期,清朝大炮和英國炮差別到底有多大?
    當時清軍主要的火器是沿用明朝時期的「鳥銃」、「佛朗機」、「紅夷大炮」等,本質上屬於西洋火炮,而英軍處於初期的火器時代,兩者在性能上差距並沒有很遠,只是由於清軍軍費的問題,屬於冷熱兵器混合的狀態,仍有一部分人在使用大刀、長矛,所以數量上很難勝過英軍。
  • 婺源有一人,力挽狂瀾拯救明朝,打敗了「徵服半個世界的霸主」
    認為明朝是「最黑暗、最專制、最殘暴」的王朝,連續用了三個「最」,足見對明朝評價之低,學者高曉松認為明朝是「三無王朝」,所謂無明君、無名仕、無名將等等,對明朝諸如此類的惡評,可謂多如牛毛。歷史上第一位倡導「師夷制夷」的軍事家,創造師夷之長技以馭夷狄的成功戰例,取得中國歷史最早抗擊殖民侵略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