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章咪佳 陳曦 陳偉斌
「西沙發現目標」「距離好」「角度已跟蹤」「開始送數」……調度臺不斷傳出口令,眼睛緊盯屏幕,雙手精準操控設備,這是位於祖國南海西沙群島的西沙衛星觀測站,正在執行「嫦娥五號」探測器跟蹤觀測任務的場景。
作為我國領土上最南端的深海觀測站——西沙衛星觀測站,能夠兼顧國內4個航天發射場的火箭發射跟蹤觀測和在軌衛星運行管理,填補了我國航天測控網在南海上空的覆蓋空白。
2020年11月24日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跟蹤觀測任務,是觀測站2013年以來執行的第82次火箭跟蹤觀測任務,而從2016年8月開始的衛星長管任務,到目前也已進行了2萬3千餘小時。
擔任火箭觀測和衛星長管任務的溫州瑞安小夥王應皓今年29歲,2015年大學畢業後到西沙衛星觀測站工作,至今已了執行「長徵七號」、「長徵五號」兩型火箭首飛等航天發射任務30餘次。
「全能型」人才
2020年11月23日晚上8點,連線觀測站安全處幹部王應皓時,他說那會島上大概有28~29℃,空氣溼度特別大,「晚飯後出門散會兒步,人就會溼答答、黏糊糊了。」這裡的氣候,和他的老家溫州瑞安不太一樣。
遠離大陸的小島,儘管環境優美——渚清沙白,碧海藍天,但高溫、高溼、高鹽霧的氣候條件,非常考驗設備,孤獨寂寞的社會環境更是考驗人。
隨著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火箭觀測和衛星長管的任務密度也在逐年加大。王應皓說,在這裡設備幾乎是24小時不停轉。比如在今年的國慶中秋小長假裡,他們累計執行了188小時的衛星長管任務——8天假期,滿打滿算也就192小時。
「島上的設備就布設在離海岸線不到20米的位置,極易受到空氣中的鹽霧腐蝕。」工作人員精心制定周、月、季度、半年的維護維計劃,給設備擦拭清潔,除鏽噴漆,做好防護。
王應皓正在做設備維護
2013年剛登島的時候,島上大部分都是光禿禿的,原本的土壤也不適合種植物。觀測站建成後開展「百人千樹」工程,號召大家「上島帶抔家鄉土、駐島種棵紮根樹、離島栽株感恩花」,利用任務間隙時間,用這些紅的黃的黑的色彩各異的百家土,在小島上栽花種樹,並收集機房、宿舍的空調水對樹苗精心澆灌,現在島上綠植蔥蔥、生意盎然。
偏遠小島沒有社會環境依託,這裡所有的物資、淡水只能依靠大陸運輸船一個月左右補給一次,蔬菜水果全依賴凍庫存儲,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都靠我們自己。「我們島上的航天人,個個都會理髮做飯,會基本醫療,會園林綠化,會物資調配,會電器維修,會基建建設,會自我身心調適……」可以稱得上是「全能型」人才。
不偏毫釐的跟蹤
2015年大學畢業後,王應皓開始到西沙衛星觀測站工作。他擔任過雷達系統主控、接收、數據交互等崗位操作手,執行「長徵七號」、「長徵五號」兩型火箭首飛等航天發射任務30餘次。
對王應皓來說,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第一次執行任務。那是2016年5月30日,執行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資源三號02星的跟蹤觀測任務。
「之前已經跟崗學習半年多,雖然多次看老師傅們駕輕就熟,但當我真正坐到那個崗位上,手握操縱杆的那一刻,莫名的緊張立即浮現。重複演練過多次的目標丟失再捕獲的場景,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中閃過。」
火箭起飛後,崗位人員要根據火箭的實際飛行情況,精準操控設備,對火箭進行穩定跟蹤,並隨時做好目標丟失重捕的應急準備。
「火箭途經南海上空時,我們是關鍵觀測設備,信號丟失將造成中心無法獲取目標位置數據,整個航區都在盯著我們。」在成功完成十餘分鐘的跟蹤觀測後,王應皓才發現自己的手心手背都是汗,手也在不聽使喚地微微顫抖。
首次成功完成任務的經歷,為王應皓執行後續一系列重大任務樹立了信心。
「手機裡的爸爸」
王應皓小時候學習成績不錯,成年之前,他一直在溫州瑞安生活。「我從小是在家鄉父老勤懇踏實、吃苦耐勞、仔細認真的態度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當年高考完做人生規劃的時候,就定了要幹航天這個目標。」
自從出外工作,王應皓再難見到故鄉的夏秋,「但每次回家,鄉親一句親切的『後生』,總讓我心頭一暖,讓我有勇氣面對駐島的孤獨和寂寞。」
「平時和家裡人都是電話或者微信視頻聊天,一般就聊生活上的事情,互相關心,很少聊工作。他們也明白我工作的敏感性,所以一般不會問。」
家人都很理解王應皓的工作,常常默默關注著他工作方面的一些新聞。有時候凌晨還會守候,在任務成功後的第一時間給他發去祝福。
王應皓說:「給媳婦做個宣傳!」
2019年7月,王應皓成了新晉奶爸。當時他把全年假期攢下來,回老家陪伴妻子生產,每天抱著孩子不放。可是在孩子出生一個多月後,幸福的爸爸就返回單位了。
再一次見到兒子的面,小朋友已經長到7個月了。「那會兒回去,兒子對我有點陌生。」王應皓在島上儘可能保持每天跟家人視頻,但是孩子這麼小,完全意識不到那個抱不著的人就是爸爸。
回家起初那幾天,小傢伙理都不理他。王應皓想要抱他,他就往媽媽那跑,父子倆就這麼一個追一個爬。
「後來處了一段時間,稍微好一點了。他肯讓我抱了,也肯讓我餵飯。我還給他洗澡、理髮。」多麼快樂的爸爸呀!可是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下一次相逢小寶可能就會走路了。
長期的兩地分居,視頻通話成為他們主要的聯繫方式,「每年假期的時候,回去就多陪陪他們。平時在這邊工作,也儘可能地每天給家裡人視頻聊天。」為了讓小寶熟悉爸爸,嶽母就把王應皓的照片貼在家裡牆上,教他認識爸爸。每次視頻,外婆若問小寶:「爸爸在哪裡?」他都會指手機。他總覺得,爸爸是在手機裡的。
更開心的是,小寶現在正呀呀學語,「baba」這個音他已經逐漸清晰。每次在視頻裡聽到兒子這麼說一聲,王應皓就能高興一夜。「嫦娥五號」任務成功以後,妻子第一時間發來祝福,視頻裡,熟睡的小傢伙小虎牙又長了一截。
關注溫州大叔在線
喜歡這篇文章就戳大拇指!領導說了,點一個工資加5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