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餘闖)曾經讓人動容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了13歲的「小老師」魏敏芝把一個個輟學的孩子拉回學校的故事。在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就有一個現實版的「一個都不能少」故事,儀隴縣合作小學教師張福勝送教上門,把課堂搬進重度殘疾學生的家裡,開設了家庭課堂,確保孩子的受教育權。
張福勝的送教對象是個四肢殘疾、智力發育不全的多重殘疾男孩小程,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自理能力差、語言表達不清楚、脾氣暴躁且好動。
「第一次去上課,小傢伙很興奮,拿著我們送給他的學習用具和玩具,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拉著我們口齒不清地介紹他的名字。」張福勝回憶當時的情景,用了「心疼」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心情,「心疼這類特殊的孩子極度缺少外來的關心,心疼他們渴望被關注的眼神」。
針對孩子的多動、精細運動笨拙、語言發育延遲的問題,送教上門第一課的授課內容是《有趣的漢字》。授課前,張福勝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畫好了田字格和四線三格。張福勝以謎語導入漢字「天」,孩子好奇心十足,不斷猜測,猜不對時很感興趣地看著老師的動作。老師發現他很聰明,稍微一提點,他立馬就能說出。
張福勝又接著教了小程與天相對應的「地」以及組成世界的「人」,孩子能夠很專注地聽講,並自己在本子上練習。張福勝手把手地教他,握住他的手一筆一畫寫。在教小程組詞時,老師跟他說話,他卻望著別處、叫著媽媽,集中不了注意力。一遍又一遍地教,張福勝的耐心讓一旁的媽媽感動不已。
雖然一節課下來,小程還看不出有什麼進步,但張福勝卻很有信心。「對於這樣的孩子就要『文火慢燉』,急不來。孩子更多的時間是與家長在一起,教給家長一些幫助孩子康復的方法和技巧,多注重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的培養,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張福勝說。
小程家住太子巖村四組,每次送教往返都要十四五公裡,張福勝很珍惜每次家庭課堂的上課時間。以後送教前,他會精心備課,並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一些預案,使每一次的送教做好胸中有數。
「一節課下來,小程口齒表達不清,說清楚的話很少,臨行前,他卻對老師的名字念念不忘,他讓在場的每個人都聽清楚了三句話,『張老師好』『張老師,希望您下次再來』『張老師再見』。我能感受到他不願離別的心情,這樣的語言給了我莫大的信心,孩子對我的這份信任太珍貴了。」張福勝說。
「每個殘疾兒童的家庭都是不幸的,不能讀書的殘疾兒童家庭更是不幸的,這些不能就讀的孩子的殘障程度往往達到中重度,他們的生存狀態需要全社會關注。」張福勝說,「我是本鄉本土的老師,又是一名黨員,我願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好控輟保學工作,走進殘障兒童家庭,將知識送給他們,讓孩子們的生活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