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導演打造的「抗日雷劇」時期
2010年,一部《抗日奇俠》橫空出世,該片以民間武功高手「神功抗日」的概念,一經播出,其熱潮迅速席捲全國上下,但實事求是地說,單論影響力的話,《抗日奇俠》絕對能在中國電視劇史上佔有一席,尤其是劇中「手撕鬼子」的一幕,已經成了「抗日神劇」的代名詞。
不過在當時,抗日神劇一詞還沒有被廣泛應用,當時還真有不少觀眾,確實喜歡《抗日奇俠》這樣概念新穎的電視劇,碰巧那一年的網絡流行語裡是「雷人」,2010年的春晚上,馮鞏在小品《不能讓他走》裡也使用過「雷人」一詞,所以當時對《抗日奇俠》這類電視劇的統稱是「抗日雷劇」。
但大部分觀眾可能不知道,「抗日雷劇」實際屬於「港星北上」後的產物,《抗日奇俠》的導演劉仕裕,畢業於無線電視第4期藝員訓練班,後成長為TVB金牌監製,陳浩民版《西遊記》、《封神榜》都出自他手下,他在TVB有這樣一個標籤:「劉仕裕不一定要拍神怪劇,神怪劇卻一定選擇劉仕裕。」現在相信大家已經明白,為什麼他能拍出「天雷滾滾」的《抗日奇俠》了。
二、2012年-2013年:抗日神劇的井噴
不論我們願景如何,不可否認的是,上映於2010年年底的《抗日奇俠》,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該劇開始,它幾乎主宰了所有和抗日劇相關的話題,於是很多從業者瞅準時機,緊鑼密鼓的密集籌拍各種抗日神劇,基本上今天網絡上有關抗日神劇的梗,全部出自2012年和2013年。
從《神槍》裡科幻般的「槍鬥術」,到《箭在弦上》女弓箭手受辱後,小宇宙自動提褲射死偽軍,抗日神劇的走向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早期總還算是血和淚的較量,到慢慢出現「不對勁」的元素,抗日神劇出現「套皮」的趨勢,開始為一些陰暗和不可能描述的情節服務。
直到2013年的《走,打鬼子去》,本片由當時很有話題曹雲金主演,片中劉翔前妻葛天的一場「褲襠藏雷」戲,迅速超越了所有的前輩們,大有直逼2010年《抗日奇俠》「手撕鬼子」的勢頭。
三、《亮劍》作者怒斥抗日神劇
實際上,在眾多雷人的抗日神劇相繼播出後,很多觀眾已經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此類劇種裡奇葩橋段的厭惡,在這些觀眾裡有一位比較特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亮劍》作者都梁。
作為一名優秀的作家,都梁的《亮劍》、《血色浪漫》、《狼煙北平》和《榮寶齋》四部長篇小說,均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其中《亮劍》和《血色浪漫》紅遍大江南北。
都梁對當時大行其道的「抗日神劇」,十分明確地說:「那些電視劇裡演的一下子把日本鬼子撕成兩半了,都成神劇了。我覺得還是客觀點好。」他對抗日神劇的觀點是:「對日本人過分妖魔化後患無窮!」
四、抗日神劇蟄伏期的變種
隨著越來越多觀眾,對「抗日神劇」的強烈不滿,再向過去那樣拍雷人橋段,或者藉由抗日拍一些隱晦的內容,明顯不現實也不賺不到錢,於是導演們開始將目光瞄準低齡群體,開始著手改造抗日神劇,很快,觀眾們忽然發現,好像是一夜之間,那些充斥著奇葩橋段的抗日神劇們不見了
可取而代之的是,電視機上播放著你說不上哪裡不對,但總覺得有點怪怪的抗日劇:主演們一個個鋥光瓦亮,舉止優雅說話一套一套的,吃穿用度完全沒有物質匱乏的樣子,長官們在戰場上喊兩句狠話,敵方千軍萬馬瞬間成灰,女戰士時不時給男主角撒嬌鬧情緒,氣氛非常曖昧,大有抗戰幾年我們就膩味幾年的感覺。
不過這一回,觀眾反應很快,還學著「變種抗日神劇」的樣子給他們總結:「髮膠,已經成為現在抗日戰爭劇組中最為重要的物資,沒有之一!」
結語:本期我們寫《抗日神劇「進化史」:從血和淚,到髮膠偶像劇》,並沒有想過要重複玩那些爛梗,作為我們民族最沉痛的一段歷史,它原本就不該被如此對待,應該給它應有的尊重,而非戲謔,好讓我們每個人想起歷史的時候,腦海中出現的不是「手撕鬼子、褲襠藏雷」這些趕上段子的場景,還是那句話:尊重歷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