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知識簡報丨世界工業谷之食品谷系列(一):龍頭企業引領的「食品谷」—— 日本·利根川沿線食品產業帶
文/張文暉
曾先後主持或參與廣饒縣全域旅遊策劃編制、夏墊非遺產業小鎮拓展打單策劃、鄭州上街產業新城戰略策劃、開封市祥符區域戰略策劃、大廠南部新區戰略規劃、啟東縣域發展戰略策劃、邯鄲叢臺項目戰略策劃、南京棲霞龍潭新城、承德市灤河城市發展帶、環霸州產業新城戰略研究、新城人口導入模式研究、煙臺健康文化綜合項目、霸州經濟開發區發展戰略規劃、南京市溧水濱淮新城、蘇州市相城區蓮花島旅遊發展策劃等項目。
調味品霸主·龜甲萬株式會社誕生記
1. 醬油之王,龜甲萬!
龜甲萬株式會社(キッコーマン,KIKKOMAN),1917年誕生於日本,並擴張成為世界500強之一的最大調味品企業,其產品由醬油起家,擴展至今以醬油為主力、包括了番茄醬、醬汁、健康食品甚至醫藥品等豐富的產品體系,2018年銷售額達4535.65億日元(約290億元人民幣)。
超高的銷售額背後是龐大的規模以及驚人的市佔率。其主力產品醬油,在日本乃至全球都擁有極高的市場份額——面對日本本土1000多個醬油品牌的競爭,龜甲萬的市佔率達到33.5%,同時產品走向了世界上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市場佔有率約50%,其中美國市場的佔有率達到55%,是名副其實的醬油業界霸主!
2. 醬油之都,野田市!
野田市,人口15.2萬,位於距離東京市中心約30km的千葉縣西北一隅,被利根川與江戶川相夾為一個狹長的三角形,恰似千葉縣的一隻角,插入了與茨城、栃木、埼玉、群馬的五縣交界中心。
東京周邊最主要的主糧生產地。野田市所處的關東東北部地區,自古以來是關東地區最主要的農業地帶,在利根川、霞浦等眾多大河大湖的滋潤下,盛產大豆、小麥及大米等主糧,這就為當地的食品產業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
利根川改造成就運河樞紐。日本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利根川,作為關東地區主要的生活及產業用水來源之一,貫穿了關東東北部。但是同時也被冠以「三大狂暴河之一」的利根川,其中下遊歷史上常常發生洪災。1621-1654年的利根川東遷工程,使得野田市成為了分流利根川的樞紐,此後再隨著1890年利根川運河的開通,進一步強化了關東東北地區河運樞紐的地位,使得野田市成為區域農產品及物資中轉、處理、銷往東京的核心城市。這種地緣條件,也促使野田市及其周邊誕生了龜甲萬、Kinoene等大型醬油生產商。
3. 競爭壓力+經濟危機,促使本地商戶合體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建立幕府政權,為關東地區帶來了大量的武士階層。武士階層不僅推動了江戶城的消費經濟,大量低階武士為了謀生開展的實業活動也為今天東京都市圈的經濟格局產生了歷史性影響。
富饒的農業資源+河運優勢奠定醬油生產中心地位。野田市醬油產業經歷了16世紀末的飯田家後,在1661年開始先後由高梨家和茂木家發展起來。尤其是成為後來龜甲萬企業核心的茂木家族,其祖先是1615年大阪夏之陣中敗北的豐臣秀賴的旗下武士。隨著大批武士逃難至江戶後,為了謀生,茂木家初代家主茂木七左衛門,開始從事味噌(日本湯用調味料)的製造,真正轉為醬油釀造,是從1661年開始的。
隨著家族生意做大,以及人丁的興旺,茂木家生意開始分家經營,其中多數人從事的還是醬油釀造事業。藉助當地大豆、小麥和大米等農產品優勢、豐沛的水資源,以及通過河運可以聯通到江戶川入海口的行德鹽田的便利,野田市成為了醬油釀造所需原材料的物流中心。同時由於藉助河運可以銷往江戶這個大型消費地,野田市從17世紀就開始逐漸成為關東地區著名的醬油生產中心。
關西的競爭+經濟危機,導致多家企業整合。由於關東地區醬油釀造工業相較於關西地區起步較晚且基礎薄弱,大量來自關西的醬油商人來到關東競爭,這給野田市及周邊的醬油生產商們巨大的競爭壓力。再加上進入大正時期(1912-1926年)以後,日本接連發生關東大地震、一戰導致的經濟危機、以及此起彼伏的工人罷工潮等,「大正不況」(指大正時期日本的經濟不景氣狀況)逼迫當地醬油商們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渡過危機。因此1917年,由野田的茂木6家和高梨家,再加上鄰近的流山市生產白味醂(日式料酒)的堀切家合併,成立了野田醬油株式會社,這也是今天龜甲萬的前身,至今已超過100年歷史,而若從茂木家創業開始算起,則已有近400年歷史!
4. 從本土走向國際,龜甲萬的品牌榮耀之路
從「幕府御用」,到重新定義日本人的口味
在以野田市為中心的關東地區醬油產業崛起之前,日本的醬油生產中心主要在關西,而且以淡味醬油為主。而為了尋找到與關西地區競爭的比較優勢,野田醬油則開發出了以大豆和小麥為主要原料發酵,且加入鹽的濃味醬油。1828年,高梨兵左衛門家以及茂木佐平治家,向江戸幕府進獻了共同釀造的醬油,被幕府封以「御用釀造」的地位。
1873年,茂木佐平治家帶著龜甲萬牌醬油參加了在維也納舉辦的世博會,並獲得名譽獎(乙等獎)。期間展示的陶瓶容器,在當時的調味品界是劃時代的創新,意味著醬油作為常用調料,與曾經的小木桶相比,具備了方便運輸和便於保存的特性,推動了醬油的普及化程度。
在此之後,龜甲萬在國內外接連獲獎無數,至此,龜甲萬所引領的濃味醬油,已經實現地位上的逆轉,成為了日本人最為推崇的口味,關西的淡味醬油反倒退居次席。時至今日,日本醬油市場已經有高達8成以上的份額被濃味醬油佔據。
積極全球擴張,制霸美國市場
1957年,龜甲萬在美國舊金山設立了分公司,主要面向在美日裔族群。這也成為了日本企業品牌的戰後國際化先驅,甚至早於豐田和索尼等品牌進入美國人視線的時間。
超過半個世紀的在美深耕,龜甲萬為了適應當地肉食較多的習慣,特別開發了適合於蘸肉的口味,並不斷保持低鹽化改進。如今龜甲萬在美國的醬油市場佔有率達到驚人的55%,地位十分牢固。同時在歐洲市場,龜甲萬也主要針對歐洲人喜歡的口味開發出甜味醬油,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銷售市場。
遵守傳統百年不變,用創新力延續傳統工法。龜甲萬作為日本國內以及全世界市佔率最大的醬油企業,在當今化學品勾兌成風的調味品業界,可謂一股清流,數百年來始終堅守著古法發酵至晾曬的工藝——純釀法。
二戰後,為了應對軍方要求用化學合成製造醬油從而節省農業原料的壓力,龜甲萬努力研發出更加高效利用原材料的純釀法,並且為了推廣純釀工藝而公開專利技術。
龜甲萬純釀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來自於其代代傳承培育的獨家曲菌——龜甲萬菌。配合先進的溫度與溼度智能控制技術,制曲時間大大縮短,並且可以更精準的控制衛生條件,否則,單靠「曬夠180天」是難以維繫全球最大的銷售份額的。
不只是醬油,構建高端食品產業鏈條
龜甲萬雖然主力產品是醬油,但是常年來逐漸開拓了豐富的食品產業鏈條,調味品中,還生產番茄醬、料酒等產品。同時,健康食品也是龜甲萬目前側重的一大環節,包括果汁、豆奶、乳酸菌飲料、罐頭甚至紅酒等,本文側重點不在產品線,不再贅述。
醬油所需要的大量大豆原材料,則是大舉從美國進口,因為龜甲萬在美國設廠後大宗採購的優勢,美國大豆可以源源不斷低價採購進來。
龜甲萬不光賣自己的產品,甚至還做起了農產品的大宗經銷商,其旗下的東洋食品批發經銷業務量巨大,包括大米、水產品,加工食品,酒類,冰激凌和冷凍食品等一應俱全,成為了通吃產銷兩端的食品業寡頭。
除了純粹意義上的食品外,龜甲萬還涉足了生物科技領域。從1961年設立的子公司——盛進位藥,始終致力於醫藥·生物科技領域的開發,並開發出耐酸性消化酵素——Morusin。1993年盛進位藥被全部合併,進一步強化龜甲萬未來對於醫藥和生物技術領域在食品產業應用上的研究能力。
作為龜甲萬企業鎮的野田市
1. 到處都是龜甲萬!見證食品工業近代化歷程
野田市可以說就是建立在龜甲萬這家企業的發展之上的。市內不僅有龜甲萬現在仍在運行的主力工廠和總部等設施,並且遺存下了大量的近代工業化遺址,包括煉瓦倉庫、會館、工廠群、銀行和茂木家舊址與小學校等,儼然一座自成系統的小鎮,再加上其他本地醬油商的工業遺址在內,這些釀造業相關的工業遺產,被日本經濟產業省認定為「近代化產業遺產」。
龜甲萬深刻參與了野田市的城市建設,如:
· 投資金融
1900年,野田醬油釀造協會設立了野田商誘銀行,以便引入醬油相關產業,這家銀行成為了今天千葉縣最主要的本地銀行——千葉銀行的前身;
· 交通建設
1911年出資建設縣營輕便鐵路野田線,這條線路成為了今天縱貫野田市的公共運輸動脈——東武野田線的前身;
· 發展教育
1928年建設的野田中央小學,實際上來自於1873年設立的茂木家企業學校,後合併了多所其他小學,成為了野田市的核心小學,也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小學之一;
2. 日本乃至全球最主要生產地,野田工廠群
雖然在全球擁有12處工廠,但龜甲萬的全球最主要生產基地,依然保持在野田市,野田工廠生產的醬油佔據了公司在日本市場的6成以上。野田工廠與其總部設施,共同構成了野田工廠群,這裡匯集了龜甲萬食品、飲料、商業服務以及生物化學、物流等核心部門,是龜甲萬的全球大腦與產品輸出中心。
3. 頂級研究中心
龜甲萬為野田市帶來了充實的食品研發能力。其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設立的野田醬油釀造組合釀造試驗所。
1942年,龜甲萬成立基金所設立的野田產業科學研究所,時至今日也是野田市最主要的食品研究機構。主要是對釀造相關的曲菌基因,轉基因,以及耐鹽性微生物·酵素的相關研究者提供支持。
2019年,龜甲萬進一步升級了自身企業內研究能力,耗資70億日元新建的中央研究所,作為未來龜甲萬最主要的研究設施,在微生物研究領域繼續突破。內部將有170名常駐的研究相關人員,研究成果不僅限於食品產業,也致力於醫藥品開發。
現在關於乳酸菌相關的技術,龜甲萬也正與筑波大學、產業綜合研究所等機構共同開展研究。
4. 見學熱門地點,展示醬油產業文化
位於龜甲萬總部工廠內的工業展示設施——醬油知識館(もの知りしょうゆ館),每年約有13萬人到訪,是著名的產業見學地點,尤其深受孩子的歡迎。內部詳細介紹了龜甲萬企業誕生、技術進步、醬油釀造工藝等歷史知識,而且設置了許多可以互動的功能,甚至包括使用了龜甲萬上品醬油的經典套餐試吃,加深人們對醬油的興趣,從而達到更好的推廣企業產品的目標。
5. 日本唯一!食品企業醫院,融入自家健康飲食觀
於1914年正式開院的龜甲萬綜合病院,是野田市當地一家大型綜合性醫院,原本是龜甲萬用於企業員工內部醫療的醫院,並逐漸向社會開放,如今成為了日本唯一一家由食品生產商開設的綜合性醫院。在龜甲萬的產品理念走向健康食品的今天,龜甲萬綜合病院也成為了推廣企業食品理念的最好窗口。目前,醫院中對於做體檢與住院的部分患者,推行減鹽理念,以預防動脈硬化等「生活習慣性疾病」為目的,提供龜甲萬企業特製的健康套餐。
龜甲萬綜合病院 ,圖片來源:wikimedia
調味品霸主·龜甲萬株式會社誕生記
1. 以野田市為中心,形成沿利根川食品工業帶
本地農業是食品產業發展的基礎
雖然現在野田市已經近乎喪失了內河運輸的功能,但以野田市為中心,並且沿利根川為主軸所形成的食品工業帶已然成型。在這條工業帶中,其最本質的產業基礎依然是農業資源的豐富性,所涉及的千葉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與埼玉縣都是關東地區農業大縣,堪稱東京的菜籃子。這就為食品工業提供了基礎的原材料來源。
龜甲萬充當地方商品的銷售平臺角色。一方面,野田市由於龜甲萬的存在,成為了區域農產品、甚至是其他食品企業的最佳銷售渠道。龜甲萬除了自身的產品銷售外,還開展大宗批發業務,代理銷售地方農產品;另一方面,龜甲萬也通過自己的品牌,代理銷售同行、乃至主要競爭對手的醬油產品——這就是龜甲萬著名的「克制第二名」戰略。由於在利根川沿線食品產業帶中,集中了日本六大醬油生產商的前四名:龜甲萬、Yamasa、正田和Higeda,龜甲萬通過代理銷售第四大醬油企業Higeda的商品,從而實現對第二、三大廠商Yamasa和正田的市佔率擠壓。
頭部企業聚集,形成食品產業鏈。在眾多食品產業的帶動下,基於本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在五縣交界的食品產業帶中,已經聚集了越來越多國內外的大型食品企業工廠。而且不光聚焦於食品生產,還帶動了區域中食品加工機械、物流等上下遊產業的發展。
利根川沿線主要食品工業分布(可橫屏觀看),圖片來源:華高萊斯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2. 千葉縣的食品產業集群戰略
食品相關產業內容,納入千葉縣整體產業版圖。野田市所在的千葉縣由於臨近東京,並且盛產各種農產品,被稱為「東京的菜籃子」。尤其是千葉縣北部沿利根川沿岸地區,在目前千葉縣的整體產業戰略格局中,擔負著農業與食品產業方面的重要使命。
在千葉縣全域所劃分的七大產業集群規劃中,包括野田市的東葛地區,在明確釀造等本地優勢食品產業的同時,還通過近年來與高校的合作大力發展先進機械產業與現代農業產業;而另外處於千葉縣北部沿利根川沿岸的成田周邊地區,則是明確作為重要食品生產地的同時,通過提升現代化物流體系,提升食品物流效率,成為供給東京的食品基地。
而近年來,以成田市為中心的航空用食品生產企業也逐漸聚集增多,成為了利根川沿岸食品工業帶上快速崛起的另一極。
與高校合作,推進食品產業高技術化。在野田市所在的東葛地區,不僅是重要的食品生產商聚集地,還在柏市、流山市等地區聚集了大批技術先進的機械製造商。更重要的是以柏市為中心,近年來通過與地方高校的合作,持續發展高技術農業。
如在柏葉地區,通過東京大學分校與千葉大學分校的入駐,正在推進國際學術研究都市構想。日本是目前世界上人工光植物工廠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而千葉大學則是國立大學中農業研究的佼佼者之一,其在柏葉校區設立的人工光植物工廠,也是日本農林水產省重要的創新技術試點之一。這裡通過先進的人工光照、溫度與適度控制、植物培養技術,打造能夠在未來大面積推廣的植物工廠,並且對植物生長的環境控制系統持續研發與改善。
同時,這座植物工廠,也與相關領域科技創業企業合作,開發人工植物工廠的產業模式,近年來像MIRAI這樣的明星創業企業,已經在植物工廠設計、運營和蔬菜小型化栽培等方面嶄露頭角。
結語
對於一個合格的「食品谷」來說,龍頭企業、食品加工機械製造、食品與農業科研機構,以及現代農業技術試驗等條件是標配。野田市作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案例,遠不如龜甲萬這家世界級巨頭公司的知名度高。但以野田市為核心的沿利根川食品產業帶,雖從未明確喊出過「食品谷」的口號,卻詮釋了一種典型的由龍頭企業帶動的「食品谷」發展模式。類似的例子,還存在於美國最大肉食品生產商泰森食品,以及沃爾瑪這兩大巨頭總部所在的阿肯色州西北部地區。
雖然目前在日本,明確喊出打造「食品谷」計劃的地方有很多,如北海道、新澙縣、熊本縣和山梨縣等,但是類似於利根川沿線食品產業帶這樣的,既有農業基礎、又有龍頭企業引領,尤其是又貼近東京這樣的大型消費市場的案例經驗,無疑對中國國情更加適用。
華高萊斯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權必究。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影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