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發布微博視頻,朗讀泰戈爾《飛鳥集》名段「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報以歌)」。
文學家莫言也在微博視頻中親自朗讀了自己的小說《拇指銬》,體味來自作家視角的情感......
還有王石、賴聲川、宗慶後、李少紅、劉昊然、蔣欣等幾十位名人、演員,都紛紛通過錄製朗讀視頻和推薦書籍的形式參與到這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聯合學習強國平臺、央視新聞等共同發起的「人人都是朗讀者」大型全媒體活動中,活動通過央視頻、央視網、新浪微博、B站、騰訊微視、百度好看等多家媒體進行聯動,截至目前,#人人都是朗讀者#微博話題閱讀量已達3億!
這場朗讀「儀式」源自於近期一場特殊的直播:「一平方米」朗讀亭慢直播活動,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的前奏曲。10月16日-18日三天的直播時間裡,「一平方米」朗讀亭的累計播放達1573.6萬,短視頻播放量達6109.5萬,節目相關微博話題總閱讀量達到10億+。
而12月11日起,「一平方米」的特別節目已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播出。同時,央視綜合頻道將於12月20日22:30檔播出精華版。
「一平方米」不僅採用網絡直播,還同時啟用了廣播電臺、電視大屏、短視頻、多平臺聯動等多種傳播方式,特別是以大屏影響力為基點,在新媒體小屏裂變傳播,而後又回流到大屏播出的閉環操作,不僅是總臺首個小屏直播內容反輸電視大屏節目的全新嘗試,也為整個行業開創了推進媒體融合的生動樣本。這場活動將朗讀者IP打造成為一場文化傳播儀式,並重新塑造了電視文化節目的內容與形式,成為了總臺布局媒體融合的利器。
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借鑑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傳播的儀式觀」理論,並結合本次活動傳播數據,以儀式主體(主持人、朗讀者和觀眾),儀式符號(朗讀亭)、儀式流程的結構框架,來深入剖析此次72小時的慢直播如何打破「跨媒體直播」邊界。
主持人、朗讀者、觀眾
打造三方傳播共同體
在文化傳播的儀式中,傳播發起者與信息接收者都具有主體性,兩者都是平等的參與者,並且攜帶各自的傳播資源。主持人董卿、進入到朗讀亭的各類朗讀者,以及在各平臺收聽收看節目的觀眾,結成儀式主體之間的「共生關係」。同時,這些主體之間不再通過傳遞連接,而是在新技術的支持下共同參與、共同體驗、共同建構傳播的儀式。
董卿在採訪中表示,「找到自己,有時候是通過聆聽他人實現的」。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董卿以主持人的角色帶領觀眾去聆聽、品鑑作品、了解故事,以「朗讀」和「聆聽」來搭建儀式主體之間的聯繫。
在直播活動的預熱期間,「董卿」百度指數達7,192,微信指數達1,687,630。與「董卿」相關的微博話題也頻頻登上熱搜:截至目前,#董卿的朗讀亭#閱讀量達6658.8萬,多次進入熱搜實時上升熱點;#陶勇醫師和董卿都好溫柔#閱讀量達2.2億,最高排名第4位。此外,《朗讀者》第三季海報花絮視頻在騰訊視頻一個平臺單條播放量就破千萬次。
設立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武漢江灘三陽廣場、廈門環島路音樂廣場三個地方的三座朗讀亭,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朗讀者打開大門。北京001號朗讀者濮存昕、武漢市001號朗讀者「人民英雄」張定宇的妻子程琳,廈門市001號朗讀者廈門大學教授潘維廉、在東莞打工十七年的湖北人吳桂春,基層公務員、退休老阿姨等各行各業朗讀者的加入,不僅意味著活動本身已經獲得跨圈層的關注,也為活動進一步的破圈傳播打下基礎。
直播期間,超過500家來自各領域的百萬級微博大號,紛紛對此次活動進行全面報導:央視新聞、中國之聲、經濟之聲、春晚、央視綜藝等總臺矩陣號;新華社半月談、共青團中央、廣電時評、人民數據、北京頭條、中工網等官方媒體大號;武漢發布、福建政務、陝西發布等政務官微;娛樂鮮報、圈老漢、娛蜀黍、芒果撈八哥、芒果娛樂等娛樂大號;張藝興、劉昊然、蔣欣、張梓琳等明星演員;我是佩兒、北京眼科醫生陶勇、拾光書屋、十點視頻、國家圖書館等熱門博主。
而觀眾和聽眾看似只是朗讀的傾聽者,實際上則是本次活動的參與終端,也是實現打破「跨媒體直播」邊界的核心力量。正是調動了全社會的參與,「一平方米」的直播邊界才能從朗讀亭跨越到每家每戶,以及每一個攝像頭。自《朗讀者》第三季啟動以來,微博話題#朗讀者#總閱讀量達1.8億,並實現了超3000萬的增長,#朗讀亭回來了##人人都是朗讀者##陶勇醫師和董卿都好溫柔#3個話題閱讀量也均實現破億,#朗讀者第三季來了##董卿的朗讀亭##張定宇曾為妻子寫下100多封情書##張藝興朗讀種種可能#等多個話題也獲得千萬級閱讀量,活動熱度可見一斑。
朗讀亭
用文化符號促成媒體的真正融合
自從「朗讀亭」設置以來,它就已經成為文化傳播儀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標識符號,喚起大眾對朗讀行為的文化認同。在72小時的慢直播活動中,「朗讀亭」再次成為活動的聚焦中心。固定的「一平方米」空間藉助新媒體技術,變換為流動的無邊界空間,促成電視大屏、廣播電臺和網絡新媒體等真正融合。
活動直播期間,北京、武漢、廈門三城的朗讀亭內部實況,在央視新聞、央視頻、央視綜藝春晚、嗶哩嗶哩、騰訊新聞、騰訊視頻、看廈門、武漢廣播電視臺民生e線等平臺開啟全程直播。連續3天、每天深夜23:00到24:00,《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變身電臺主播,與《品味書香》主持人小馬搭檔,共同在文藝之聲FM106.6進行午夜直播,分享溫暖入心的朗讀故事。
在線互動、72小時直播、短視頻等全方位的傳播,助推了本次朗讀亭活動在新媒體領域的傳播熱度。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文匯報、工人日報、文旅中國、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報、中國文化報、學習強國、澎湃新聞等主流網媒及客戶端推薦;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政協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長江日報、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廈門晚報等權威平媒專版刊文;CCTV-13新聞頻道《共同關注》、CCTV-3綜藝頻道《中國文藝報導》、武漢廣播電視臺《武漢新聞》等大屏欄目報導直播活動相關內容;「文藝之聲」廣播電臺如約暢聊。各方報導總計覆蓋用戶高達10億。
預告、朗讀、連線、訪談、互動
塑造傳播流程儀式感
凱瑞的「傳播的儀式觀」中強調儀式的過程而非結果,即通過儀式的程式化設置來營造儀式感,從而與受眾形成情感互動與文化認同。「一平方米」朗讀亭活動正是藉助儀式化進程的層層推進,從而營造強烈震撼的儀式感,與大眾形成共鳴,歸納起來主要有朗讀報名、入亭朗讀、現場連線、直播訪談、網絡互動五個典型性的儀式環節。
直播活動期間,朗讀者們到相應城市的朗讀亭參加活動,他們需要介紹自己的身份、所選讀的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身份介紹的過程,也是朗讀者們通過自述確認自身儀式主體角色的過程。通過自述、朗讀的流程,節目的情感與價值理念與朗讀者達成共鳴,並在「一平方米」的空間內達到儀式的最佳氣氛。
憑藉央視頻技術的加持,這次直播與以往司空見慣的直播觀感完全不同:沒有粗糙的主播大頭像,也不是五顏六色的上屏圖像和文字,而是可以同時看到30路製作精良、機位豐富的直播流。觀眾在各個直播平臺都能收看到高清晰度的朗讀畫面,將一平方米的朗讀亭打造成可直接放送的播出界面。
在亭內讀者朗讀的過程中,董卿也會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觀察間現場連線亭內的朗讀者,或者直接進入朗讀亭,採訪具有代表性的朗讀者。除了董卿和觀察團所在的主觀察室和北京、武漢、廈門三地朗讀亭直播畫面,網友還能同時看到通過3座城市公交車頂鏡頭實時傳送的城市流動街景慢直播畫面。
由於朗讀的故事來源於大眾,自然也就調動了大眾最樸素、共通的情感和價值認同。朗讀亭內、網絡上、家庭、路邊等不受限制的場所,從物理空間上延展了朗讀亭活動的直播界限,也把直播的主動權交還到每一位朗讀者手中。圍繞直播的朗讀素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微信公眾號發布相關評論文章,共產生超30篇10萬+文章。其中,多篇文章半小時內閱讀量快速突破10萬+。
詹姆斯·凱瑞指出,「在儀式觀中,傳播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體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重大典禮」。而本次全媒體活動,正是依靠「朗讀亭」的符號作用,將用戶、文化、價值進行凝聚,並在直播過程中再次強化。不論是進入朗讀亭的朗讀者,還是參與朗讀活動的更多觀眾,都在符號引導下獲得價值與情感上的共鳴。從有限的物理空間,到無邊界的文化交流場域,朗讀主體的聯動打破了直播的空間限制和媒介限制,讓「人人都是朗讀者,處處都是朗讀亭」。
正如董卿所言:「其實,一平方米是指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的只容得下兩三個人站在其中,但是它又很大,大的裡面所承載的情感難以估量。」本次「一平方米特別節目以「精裝版」的形式,濃縮再現三地72小時中那些最能感染人心的生命頌歌。集朗讀實況、現場採訪、實時彈幕、微博互動、城市景觀等全網傳播素材精華於一身的大屏播出,為本次大型全媒體活動的各項豐富實踐進行了一次集成化的再輸出,進而也完成了全媒體節目生態鏈閉合的最後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