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閒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沒有上進心,得過且過的人,只要看到這樣的人,總會讓人嗤之以鼻,厭惡至極。然而,在古代,關於「閒人」,卻多得數不勝數。不過,古代的「閒人」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懶散,他們的「閒」卻「閒」得有意趣,「閒」得有詩意,「閒」得有意境,但,又「閒」得讓人心疼。
唐代詩人李白就是眾多「閒人」中最有名最「閒」的一個。眾所周知,李白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並希望長大之後能有所作為,能為祖國出一份綿薄之力,為百姓做一些貢獻,也因此有「鐵杵磨成針」的千古佳話。然而,這樣一個胸懷大志的人,怎麼會是一個「閒人」呢?
原來,李白一心想報效祖國,但事與願違,自己殷殷切切的理想不僅沒能得到實現,還被放逐在外,這對他來說,是多麼大的打擊啊!這樣大的打擊,其實,任誰也都受不了。在這種打擊下,李白深知報國無門,倒不如做一個「閒人」,豈不更好?於是,他放浪形骸,開始了自己的「閒人」之旅。在旅程中,他結識了敬亭山,從此便與敬亭山相思相守:「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雖寥寥數字,卻寫出了他內心真實的想法:「大千世界,人走了,鳥也無蹤了,天上的白雲悠閒自得地飄來飄去,此時此刻,還有誰能與我同舟共濟呢?沒了,沒了,只有這座敬亭山啊!」從這首詩可看出,李白是個「閒人」,只是,他的「閒」因世所迫,從而使他的「閒」讓人感到心疼。
詩人王維也是一個「閒人」,然而,王維的「閒」和李白的「閒」有著很大的不同,王維的「閒」是恬淡的,舒適的,頗有超塵脫俗之感:「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我遠離了塵世,遠離了喧囂,寓居山中,少了紛擾,此時此刻,眼前只有香濃的桂花悠閒地飄落,明月高照,鳥兒啁啾,溪水叮咚,多麼詩意,多麼美啊!真可謂「詩意棲居」!
宋代詩人趙師秀,其「閒」更是一絕,其意境也更高:「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詩人運用了動作描寫,尤其是「閒敲棋子落燈花」句中的「閒敲」一詞,更是將詩人的神態,心理刻畫得細緻入微,即使不用詩人親口所說,讀者已能讀出詩人內心所想,這樣的「閒」怎不讓人拍案叫絕!
「閒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翁卷之閒讓人想見詩人如閒雲野鶴般的疏放風神,與景色的清空悠遠正相契合,有逸興,有野趣。「日常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楊萬裡之閒雖有散漫之感,但又充滿了自然風趣,充滿了活潑童真。「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遊之閒總能讓人聯想到與國家共命運,與百姓同呼吸之感……
閒人有千萬,但古人之閒,閒出了意境,閒出了情趣,閒出了真純。
林金石 來源 勞動時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