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20年9月21日的夜晚,我死了……」。《螢火蟲之墓》這部影片採用的是倒敘的播放方式,從一開始,這個故事就註定了以悲劇結束。
昭和20年(1945年)對於日本來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年。東京大空襲、衝繩島戰役、橫濱大空襲、靜岡大空襲、北海道空襲……毀滅性的災難,人員死傷無數、很多人居無定所、成為孤兒孩子也不計其數……清太和節子只是其中的人兒。戰爭中,人人自顧不暇,誰會在意誰是誰?「自生自滅、好自為之」或許是最真實的寫照。
清太和節子原本出生於富裕的家庭,父親是海軍軍官,有權有勢。若是沒有戰爭,他們會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健康成長,他們會接受好的教育、過著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可是因為戰爭、因為空襲,家被炸毀了、媽媽受了重傷去世、父親也失去了生命。孤苦無依的他們最終也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媽媽去世之後,清太與妹妹節子投靠了「阿姨」家。 剛開始,「阿姨」對他們還是比較客氣的,可是當清太將原本家中地窖存儲的食物和「可變賣」的家當都消耗完之後。「阿姨」便不怎麼待見他們了。失去父母的他們成了「阿姨」的累贅。「懂事」的哥哥清太帶著年幼的妹妹節子躲進了防空洞中,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為了生存,「懂事」的哥哥曾經是努力過的。他向農民伯伯索取食物、到田園中偷摘農作物、趁著村裡人躲空襲的時候,到別人家偷拿東西……或許這就是戰爭中很多「孤兒」的「求生之道」吧。空襲降臨,村莊裡的人都朝著防空洞逃命,一個小男孩卻奔向那些來不及鎖門、極有可能被炸毀的房子,「順手」偷走了村民的糧食、衣物……「拿到」「戰利品」的他沾沾自喜……他與妹妹有東西吃了……
可是妹妹還是因為營養不良去世了……臨死前,她口中嚼著一顆紐扣,身邊還有用泥土做成的糖葫蘆……不曉得她吃了多少「糖葫蘆」……
影片中清太和節子兩兄妹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悲劇很讓人心痛。當看到妹妹身上的紅斑與突兀的肋骨的時候,忍不住眼睛一酸,她還是一個那麼小的孩子,她甚至都不知道「戰爭」為何物,可卻成了無辜的受難者。
電影的名字是《螢火蟲之墓》,或許在防空洞中螢火蟲曾經給過他們希望。只是螢火蟲終究不是擁有頑強生命的生物,捉來的螢火蟲第二天就都死在防空洞裡面了,而防空洞也成了兄妹倆的墓穴。螢火蟲短暫的螢光猶如他們短暫的生命,雖然有過希望,只是戰火面前誰能真正逃脫呢,何況他們還都是孩子。
看完之後會心痛,也很無奈,也很不解。故事中,哥哥曾經對妹妹說,媽媽在銀行中留有七千元,雖然不多,可是夠他們生活了。那為什麼銀行存的七千元,哥哥不拿出來用呢?當妹妹快不行的時候,哥哥清太才從銀行中取出了大部分錢,買了食物,想給妹妹補充營養,可是卻已經來不及了,妹妹還來得及喝上熱粥就已經去世了,很是遺憾、也很心疼。
有人說是哥哥太懦弱、太愚昧了。若是當初不離開「阿姨」家的話,或許他們不會死;若是他接受農民伯伯的建議加入居民生產小組的話,他或許可以養活妹妹;若是他早些拿出媽媽的存款,妹妹也不至於那麼早被餓死……可是故事的結局終究是讓人遺憾……
影片的開頭,螢火蟲照亮了清太和節子的靈魂。他們穿著整潔,坐在列車上,哥哥給妹妹倒了一顆妹妹最愛的水果糖,他自己也吃了一顆……在另外一個世界,他們終於可以不用挨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