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抗炎藥和抗生素都比較常見,但大多數人並不能把他們兩種藥物分開,其實這兩種藥並不是一類藥,兩者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要想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炎症?
炎症是人體受到機械損壞或危險物入侵時表現出來的組織紅腫、發熱、疼痛、流膿等一系列免疫反應。
從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出,炎症是兩種情況導致的:
機體受到機械損壞導致的炎症:我們比較熟悉的踝關節扭傷後出現的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這就是典型的機械損壞導致的炎症反應危險物入侵導致的炎症:我們比較熟悉的感冒,肺炎,還有現在全世界流行的新冠肺炎,都是由於危險的微生物進入人體引發的炎症反應。雖然上述兩種情況都是炎症反應,但是,醫生對兩種炎症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這就涉及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兩類不同藥物抗炎藥和抗生素。
什麼是抗炎藥,我們常見有哪些?
我們平時醫學上說的抗炎藥是對抗身體的炎症反應,主要用於第一種炎症反應,就是是由於機體受到機械損傷,而在局部出現的紅、腫、熱、痛反應,抗炎藥主要應用於這一類炎症反應。
一般分為兩種,非甾體類抗炎藥和甾體類抗炎藥。甾體類抗炎藥副作用相對來說比較大,臨床上並不常用,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非甾體類抗炎藥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下面我就列舉幾種常見的非甾體類抗炎藥:
阿司匹林: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阿司匹林最早期發現,就是因為它具有抗炎作用。我們經常在外國的影視劇裡看到,老外不舒服,經常會吃一片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用處是非常廣泛的,它可以對抗風溼反應,可以抗炎鎮痛,還可以抗血小板,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所以,老外家中最常備的藥物就是阿司匹林。布洛芬:相信很多人都在用過,它的商品名叫芬必得,有多種劑型,大多數人把它當作一種退熱藥物或者感冒藥物來服用,它也是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布洛芬並不具備抗病毒的作用,但它可以有效緩解病毒引起的炎症症狀,通過抑制這些炎症反應使人體症狀得到緩解,所以,很多患感冒的朋友喜歡用它緩解感冒症狀。吲哚美辛:又叫消炎痛,在日常工作中主要用於解熱鎮痛,由於其有肛栓劑性,不用必須經口給藥,所以可以用於一些經口給藥困難的朋友。雙氯芬酸鈉:商品名是扶他林,很多運動損傷的朋友,經常使用扶他林,由於是外用局部給藥,應用起來非常方便,而且可以避免胃腸道副作用。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主要是抑制炎症反應引起的局部紅腫,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促進炎症吸收,快速緩解人體不適症狀。常見的副作用是消化道症狀和肝腎損害。但抗炎藥並不能消滅微生物。當我們面對由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反應時,我們就需要應用到抗生素。
什麼是抗生素,我們常見的有哪些?
抗生素是指能夠抑制或消滅微生物一類的藥物,我們臨床上經常見到的青黴素和頭孢類藥物,都屬於消炎藥物。
在醫院裡經常有患者會提出要求,向醫生索要抗生素,這是因為很多患者認為疼痛都是由於微生物引起的,所以向醫生索要抗生素,其實抗生素僅僅對於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有效,對於無菌性炎症或損傷性的炎症並沒有效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抗生素有以下幾類
青黴素:最早應用於臨床的抗生素是青黴素類,由於使用時間比較長,細菌耐藥率高,現在在臨床上應用的並不多。頭孢菌素類:現在已經開發出第4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具有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毒性低等特點,目前廣為應用比較廣泛。β內醯胺抗生素:如泰能、美羅培南等,目前是抗菌譜最廣,抗菌作用最強的一類抗生素,臨床上主要應用於比較危重的感染。
氨基糖甙類:常見的藥物有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由於副作用相對來說比較多,臨床上應用的並不多。大環內酯類藥物:常見的有羅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等,主要用於臨床上的支原體感染,很多孩子在季節更替時會出現支原體感染,醫生常常為其開具羅紅黴素或者是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目前主要用於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林可黴素類:主要有林可黴素和克林黴素。一般用於頭孢菌素類過敏的患者。喹諾酮類藥物:主要有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目前用於婦科感染,尿路感染,胃腸道感染,因為其容易誘發癲癇,神經科醫生很少應用此類藥物。
抗生素的種類還有很多,由於篇幅關係就不一一列舉了,抗生素的主要副作用有過敏,菌群失調引發二重感染,肝腎功能影響等。抗生素的發明和應用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巨大好處,但也不能濫用【1,2】,選擇藥物時一定要有專業醫生的指導。
臨床上抗炎藥物和抗生素並不是一類藥物,抗炎藥主要是抑制炎症引起的紅、腫、熱、痛等引起人體不適的症狀,而抗生素主要是用於殺滅各種微生物,所以在應用上千萬不要混淆,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反而引起了一定的副作用,得不償失。
以上就是張醫生關於抗炎藥和抗生素區別的相關介紹,如果您同意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點讚或留言,創作不易,感謝支持,更多有關健康方面的知識,如果您感興趣,請您關注我,我是神外醫生張偉,我們下次再見。
(醫學科普,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lobal report on surveillance[R].Geneva: WHO,2014: 257.
[2]袁經松,方菁 . 我國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性監測的研究進展[J]. 中國衛生檢驗雜誌,2015,25( 4) : 60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