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年末攬儲大戰硝煙不再 「利器」受限小行需求更迫切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第一財經

銀行年末攬儲大戰硝煙不再 「利器」受限小行需求更迫切

作者: 段思宇

每逢年末,銀行攬儲就是一個熱點話題。但近年來業內普遍感受年末攬儲氛圍沒那麼高了,以往存款送豬肉、送大米、送香油的情況越來越少見。第一財經記者近日走訪上海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年底銀行存款利息並沒有太大變化,就連原來頗具標誌性的「宣傳板」都沒那麼顯眼了。

對此,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方面是受監管因素影響,另一方面也與銀行自身經營有關。今年以來,監管要求銀行降低資金成本,讓利實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銀行高息攬儲行為,再加上銀行也要考慮存款偏離度等指標,因此不再強調時點性的衝刺。

不過,相比大行和股份行,一些城商行、農商行的攬儲需求較為迫切,特別是近期按檔計息、結構性存款、網際網路存款等攬儲「利器」受限,對小行影響更大,在無法進行高息攬儲的情況下,存款將更多地流向大型銀行。未來中小行將面臨長期流動性管理壓力,需拓寬新的攬儲渠道。

年末攬儲「盛況」不再

「現在存款產品的利率並沒有太大變化,基本都在3.8%~3.9%之間,比如一款三年期的大額存單,利率是3.85%,算是比較高的了。」一位國有大行支行客戶經理在記者走訪時說道。

「目前存款產品並沒有什麼活動,只有一些針對高淨值客戶的產品,利率能做到接近4%左右,不過也有新出的理財、銀保產品,這些還不錯。」一位股份行支行理財經理說。

類似的話語,記者在城商行、農商行的調查中也有聽到,只不過小銀行的產品利率相對會高一些,有的達到了4%甚至以上。但大家的普遍感受在於,近年銀行攬儲的熱情沒以前那麼高了,都比較「淡定」。

特別是今年,在按檔計息、結構性存款、網際網路存款等攬儲「利器」被限的情況下,銀行攬儲渠道進一步收縮,之前部分銀行通過使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提供的加息券變相「高息攬儲」的方式也隨著網際網路存款的下架而不在。一位農商行高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類產品被監管限制後,銀行業能夠攬儲的方式並不多了,也就不難看到整體攬儲氛圍的削弱。」

但從根本上看,業內普遍認為今年銀行年末攬儲情況不如以往的原因主要在於三大方面。首先是市場流動性的合理充裕。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助理總經理李茜對記者稱,今年受疫情影響,央行通過多次降準、下調MLF(中期借貸便利)和OMO(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等方式釋放流動性,銀行存款需求得到一定緩解。

這在存款數據上也有直觀體現。今年存款穩步增長,根據央行數據,今年三季度末本外幣存款餘額216.86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提高了2.6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則主要是受監管因素影響。普益標準研究員楊超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監管要求銀行降低資金成本,讓利實體經濟,再加上宏觀經濟下行,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轉換完成,未來息差可能還將收窄,考慮到負債成本和經營壓力,銀行高息攬儲的意願有一定減弱。

此外,銀行年末攬儲的「淡定」也與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此前銀保監會曾發布《關於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銀行月末存款偏離度監管指標進行了調整,日均指標考核加強,抑制銀行年末衝時點。

「所以,現在行內更側重日均考核,強調功夫在平時。」某國有大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對記者說,「以前像年末時點餘額的考核,實際上是一個慣性,習慣於在某一個時點要去衝一把,但這一考核方式,無論是從考核得分來講,還是從監管對商業銀行的考核來講,都沒有實在的意義。」

但還需注意的是,儘管攬儲大戰不再,不少銀行已經開始衝刺「開門紅」了。「目前行內考慮得更多的是1月份開門紅完成情況。按照常規,一季度需要完成全年30%~40%的指標,不過像收入類的指標,比如存款等,不太可能打突擊戰,所以收入類的指標一般還是定在30%,分行層面可能會進一步再加碼。」前述國有大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

一位股份行相關人士也對記者說,「現在分行層面基本都開過『開門紅』動員大會了,大家都在做準備,有些指標定得比較高,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小行「吸儲」需求更為迫切

相比大行和股份行,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一些城商行、農商行的吸儲需求較為迫切。尤其是在近期按檔計息、結構性存款、網際網路存款等攬儲「利器」受限後,小行攬儲渠道進一步收窄,將面臨更大的流動性管理壓力。

穆迪金融機構部助理副總裁萬穎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就稱,近期針對存款出臺的一些舉措會降低存款利率的競爭,對客戶基礎好的大行有利,但不利於中小銀行的存款和資產增長。未來銀行可能會更加注重提供各種服務以增強存款黏性,或者通過同業或債券等市場尋求其他資金來源。

「比如之前一些小行,在網際網路平臺上進行銷售存款,不僅突破了地區限制,拓寬了客群,有些甚至還提供加息券變相加息,以達到攬儲的目的,但隨著網際網路存款的下架,這些銀行就得尋找其他渠道了。」前述農商行高管對記者說。

那麼,中小行未來該如何應對來自負債端的壓力?楊超建議,小銀行可通過差異化定價,推出期限短、門檻低的理財產品、存款產品進行客戶引流;另外,也能以較高收益的保險產品,銀保合作引流並獲取一定的中間業務收入。

李茜則提及,除了發行大額存單以及其他定存產品,以利率優勢吸引客戶外,小銀行還必須修煉「內功」,完善渠道經營,依託手機銀行,採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升自身金融服務水平,以便捷服務吸引客戶。

另在市場化方面,小銀行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通過同業負債、債務融資工具等主動負債工具調節流動性,緩解負債壓力;或者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增強自身資本實力。

不過,在當前的環境下,也並非所有小行對存款規模都有追求。近日有報導提及,個別農商行為了完成今年貸款佔資產比重超過六成的監管指標,主動「縮表」,縮減負債端。這主要是由於這些銀行面臨著投放難的問題,在貸款規模較難提高的情況下,只有控制整體資產規模,才能達到要求。

相關焦點

  • 銀行又開始年末攬儲衝刺了?怎麼存錢才能更划算?
    快過年了,隨著年終獎、年末分紅的陸續到帳,大家的錢包終於鼓起來了,所以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理財方式。雖然現在理財方式已經多種多樣了,可相信還是有很多朋友會把相對安全可靠的銀行存款作為理財的首選。與此同時呢,各家銀行正咬緊牙關備戰年終考核,銀行的員工們又開始上演拉存款的繁忙景象,「年終攬儲大戰」再次如約而至。那麼各大銀行為什麼都在做年末的攬儲衝刺呢?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解答一下這些問題。銀行為什麼要做年末的攬儲衝刺?
  • 銀行年末攬儲降溫,資本市場或分流存款,銀行如何應戰?
    餘額寶收益率跌破2%、多銀行下調大額存單利率、靠檔計息產品陸續「下架」……在今年各類存款產品直接或變相降息後,年末銀行攬儲大戰也幾近「熄火」。如杭州銀行一款117天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4.15%;華夏銀行一款三個月期理財,業績比較基準為3.9%-4%。「但理財都是不保本不保息,給客戶說的利率也不再叫預期收益率,而是業績比較基準,意思是往期產品大概率能達到的區間,不意味著最終利率一定會在這個區間。」受訪理財經理稱。比理財收益率更高的是基金、保險。
  • 年末攬儲:大行淡定小行貼錢
    高息產品變少,一些銀行網點推銷理財產品等其他產品的熱情蓋過攬儲「淡定」攬儲,背後原因何在?多位銀行從業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既有監管政策「緊箍咒」,也有銀行現實經營層面的壓力。「銀行資產端回報下行,我們需要謹慎考慮負債成本,高成本攬儲不具有持續性。」這位行長說。
  • 銀行攬儲大戰開打,網友:我差的是那1斤肉嗎
    文章來源:網絡快過年了,隨著年終獎、年末分紅、銷售貨款的到帳,很多人的錢包終於鼓了起來……與此同時,各家銀行正咬緊牙關備戰年終考核,銀行的員工們又開始上演拉存款的繁忙景象,「年終攬儲大戰」再次如約而至。圖片來源:都市快報近日,浙江一家銀行就辦了一場「存款送豬肉」活動。存款1萬元,至少送一斤豬肉,還有抽獎。
  • 廣州多家銀行下架靠檔計息類產品
    攬儲利器又少一項   歲末的攬儲大戰硝煙未散,各家銀行已在開始爭搶今年的「開門紅」。   定期存款計息方式有變,銀行攬儲利器又少一項   歲末的攬儲大戰硝煙未散,各家銀行已在開始爭搶今年的「開門紅」。然而,廣州多家銀行在售的攬諸「利器」——靠檔計息類存款產品卻悄然下線。
  • 央行整頓高息攬儲後續:銀行靠檔計息產品陸續退場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8月19日諮詢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600000,股吧)、盛京銀行、杭州銀行及成都銀行客服獲悉,靠檔計息存款產品自2019年底以來已陸續被銀行叫停。還有部分銀行清退工作也提上日程,廣發銀行日前公告稱,將於9月11日終止「定活智能通」及「智能分段計息」業務。
  • 銀行再也不能搞弄虛作假經營行為了
    來源:莫開偉作者李鳳文系中國知名財經評論員據媒體報導,臨近年末,攬儲大戰如期而至。近期,多家銀行以「收益高、支取靈活」為賣點在第三方平臺上大力推廣智能存款產品。還有一些中小銀行開始加大攬儲力度,把大額存單玩出了新花樣,通過「存入可轉讓」「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方式吸引客戶,緩解年末攬儲壓力。據了解,一些銀行機構每到年末,不是集中力量搶存款,就是組織清收貸款,亦或是加快某一領域如小微企業、涉農方面的放貸速度,以達到相應的監管指標要求。
  • 多家銀行下架智能存款產品,調整負債結構提上日程
    近日,張家口銀行發布消息稱停售並清盤所有活期智能存款產品,廊坊銀行則調整了存量智能存款的利率,使其高收益不再。事實上,自2018年末以來,對於智能存款的監管就逐漸趨嚴,多次出現窗口指導,多家銀行也對相關產品進行了整改,比如調整存入期限或利率水平等。而在市場利率水平下行態勢下,目前已有銀行開始優化負債結構,降低負債成本。
  • 從銀行、平臺方面,聊線上攬儲違規的核心問題,相信未來是光明的
    雖然部分區域時不時的在踩剎車減速了,但是如果不再踩個大剎車或調整下方向,翻車的可能是極大。個人認為是利好,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其實相較P2P來說,「點名、介入、幹預」的要及時的多。畢竟有經驗了。「違規」的核心定性我們先提煉2個主要的核心違規點:1.從銀行角度來看,線上攬儲,突破地域經營限制,疑似「違規」;2.從平臺角度來看,平臺線上攬儲,沒有牌照,疑似「違規」開展金融業務;
  • 銀行「開門紅」號角吹響
    雖然存款偏離度監管指標值由3%調整至4%,減輕了中小銀行的攬儲考核壓力,但監管整體舉措旨在約束商業銀行違規吸存、虛假增存、月末年末存款「衝時點」等行為。   某農商行董事長也在該行11月中旬召開的「開門紅」動員大會上表示,與往年相比,2021年「開門紅」考核任務更重、目標更高,「同時新增基礎客戶數拓展、電子銀行業務目標,更加突出綜合營銷理念」。   線上營銷渠道也已成為中小銀行的「攬儲」戰地,在今年的「開門紅」活動中,有網際網路平臺採用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疊加加息券利率的方式吸引儲戶。
  • ...至少有95家銀行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線上攬儲,其中也不乏國有...
    2020-11-30 08:43:55來源:FX168 【經濟日報:對線上攬儲要加強監管】有媒體梳理發現,至少有95家銀行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線上攬儲,其中也不乏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的身影。
  • 監管叫停智能存款,多行清盤高息變活期,還好銀行攬儲有新招
    此前,多家銀行已經下架了智能存款產品,但存量產品仍然違反監管規定。近日,部分銀行宣布清盤這類智能存款產品,而且清盤之後存量產品利率將按照活期利率執行,投資者的收益明顯受損。不過,銀行攬儲也是新招頻出,拼團提息、縮短付息周期等新型攬儲方式收益較可觀,對於保守型投資者還是有不小的吸引力。
  • 億聯銀行6000萬債券官司勝訴 何時追回未定
    億聯銀行今年以來存款增速放緩,但同業負債增幅高達113%,究竟是因監管要求智能存款下架引起的連鎖反應,還是其自身"穩健發展"布局所致?《投資者網》 丁琬瓔作為東北首家民營銀行,國內4家獲得線上信貸業務資格的網際網路銀行之一,2020年以來,億聯銀行的各項指標表現明顯異於往年。
  • 三湘銀行不良貸款初現,前十大客戶貸款集中度超60%監管紅線
    目前我國已有18家民營銀行,另有一家獲批籌建,預計2020年上半年開業。在這18家民營銀行中,三湘銀行可以說是行業中的佼佼者。近日三湘銀行發布了2019年報,報告期內,公司總資產達到515.81億元,較年初增長63.55%,實現營業淨收入12.58億元,同比增長84.79%。
  • 民營銀行智能存款全方位PK
    圖片來源:微攝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吳限 行至年中,銀行攬儲大戰再度拉開帷幕,多家民營銀行也加入了攬儲大軍,並且拉上網際網路平臺主推智能存款業務。6月26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眾邦銀行等8家民營銀行推出的「智能存款」產品發現,各家銀行的利息、提前支取規定差異較大,對比來看,富民銀行的「富民寶」、藍海銀行的「藍貝貝」的提前支取利率更高。
  • 大額存單不再靠檔計息,「福利」遠去,流動性變更差,還值得存嗎?
    不過,雖然這類產品為部分中小銀行以及民營銀行減輕了一定的攬儲壓力,但同時也給這些銀行帶來了較高的成本。這種活期化的定期存款產品若收益過高,可能會抬升存款端的競爭、提高銀行負債端成本。而如今監管叫停「靠檔計息」其實是為了降低銀行存款成本、阻止惡性競爭加劇,是好事一件。
  • 億聯銀行6000萬債權涉訟勝負未定 "同業負債"增幅高達113%為哪般?
    吉林億聯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億聯銀行")三季報顯示,同業負債比例大幅提升之下,存款增速明顯落後於負債增速,另外還有一筆6000多萬的同業拆藉資金待追回。在其不良貸款率遠超行業均值、資產質量承壓的同時,億聯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與監管要求跳起了"貼面舞"。投資者網就上述相關問題致函億聯銀行,得到了一些回復。攬存遇阻還是有意布局?
  • 金融科技巨頭紛紛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對銀行有什麼影響?
    根據北京商報11月的一篇報導,多家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推薦的銀行存款多為中小銀行產品,而這其中,民營銀行的產品更是佔據「C位」,被主要推薦。以京東金融上推薦的銀行存款產品為例,全國19家民營銀行中,10家有產品在該平臺銷售,1家產品售罄,4家顯示產品在路上。 為了攬儲,民營銀行的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利息也給得較高。
  • 六大國有銀行取消定存靠檔計息,與目前許多銀行的攬儲矛盾嗎?
    6大行齊發公告,取消定期存款的靠檔計息條款,確實與銀行的攬儲發生著矛盾,也不有利於銀行吸收社會閒散資金進入存款。但是這符合著監管部門的管理利益,所以也是必須執行,沒有辦法改變。但是同期的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僅僅只有1.25%。這在實質上其實就是抬升了存款利率,違反了銀行自律委員會制定的最高利率標準。但其實監管增加了工作難度,對於儲戶來說可不這麼認為。儲戶謀求的就是在同等風險下的最高利率。銀行存款已經是最高安全性了,自然利率越高,客戶越願意去存。在取消了這一條款之後,儲戶在存款之前,就要想著未來會不會發生提前支取。
  • 銀行攬儲正烈,靠檔計息產品被規範,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成替代?
    來源:獨角金融作者:姜旭波 劉芬攬儲大戰愈演愈烈,多家銀行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卻匆匆下架。由此,這類存款產品也成為近幾年銀行最具吸引力的吸儲手段,也是各家銀行存款業務的標配產品。監管部門此次暫停靠檔計息產品後,預計將在市場上產生一些影響。西南財經大學普惠金融與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認為,「靠檔計息產品實際上變相拉高了銀行吸儲的成本,也非常容易使銀行陷入流動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