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觀音禪寺」那棵已經光禿禿的銀杏樹

2020-12-22 HoneyReiki

在西安的第三天我起了個大早,為了去古觀音寺看李世民親手種的那棵古銀杏樹。7點鐘在睡意中起來,閉著眼睛洗漱,走出客棧的大門,被西安的冬天裹挾著,一下子就清醒了。

在附近的麥當勞吃了個早餐,用手機導航路線,從我住的地方坐2號線地鐵到韋曲南路地鐵站,然後轉332路公交車,耗時近2小時。

出地鐵就是公交站臺,有一輛332路公交車已停在站臺旁,節省了我等待的時間。

我在手機導航上看到公交車要行駛38站才能到我要去的地方。我坐在公交車的後排位置上,看著窗外的馬路,突然有一種荒涼至極的感覺。

公交車越開越遠,我覺得自己已經遠離西安城了,內心開始有些害怕,特別是當我看到一車的人不斷下車後。當車上就剩下包括我在內的兩位乘客時,我到站了,下車後長舒一口氣,慶幸路途還算順利。

我根據手機導航去往目的地,卻發現有一段路顯示封路,我又開始擔心這趟旅行是否真的會順利?

不過好在封路只針對汽車,步行還是可以通過的。

順利進入古觀音寺後,根據指示牌去了古銀杏樹區域。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古觀音禪寺的銀杏樹,美的讓人窒息。

但是我看到是光禿禿的銀杏樹,它的葉子全部落光了,景區內遊客也寥寥無幾,甚至都沒有人拍照。與那些在網絡上看到的被點讚被轉發的視頻與圖片相比,此刻的銀杏樹,顯得有些悽涼!

果然,萬物都在彰顯著同一個道理,被追捧的永遠都是外表的浮華!

這棵千年銀杏樹落光了葉子,即使它依然還是李世民親手栽種的,但此刻卻失去了魅力!就像人一樣,去除身份地位之後留在身邊的還有誰?人還是那個人,但生活已經翻天覆地!

說實話這次古觀音寺之行我有些失望,雖然我說不上自己是在期望什麼,但總覺得心裡空空的,就好像有些地方,有些景點,你去也後悔,不去也後悔,古觀音寺大約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從古觀音寺出來,在寺門口買了三把拐棗,這東西我從來沒見過,也沒吃過,甚至都沒聽說過,賣拐棗的老太太,摘了一個讓我嘗嘗,她說:我沒打農藥,可以直接吃。

吃在嘴裡,酸酸甜甜的,整個心情都變好了。

在走回去的路上,看到農家田裡的柿子樹,紅紅的柿子掛在枝頭,鳥兒從這一枝到另一枝,嘰嘰喳喳,像是唱歌,又像是在歡呼。我忽然想起來,西安的導遊說的一句話,他說本地柿子樹從來不摘乾淨,一是太高沒法摘,二是要留一些給鳥兒過冬。

因為留在枝頭的柿子讓鳥兒的冬天不再寒冷,因為鳥兒的光臨讓這裡的生態越來越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約就是這個模樣吧。

坐公交車回西安市區時,路過兩個路口像是本地村民的集市,路兩邊擺滿攤位,中間擠滿了選購商品的村民,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也常常跟著父母,去這樣的集市,買肉,買菜,買生活用品…

生活大約就是這個樣子,忙忙碌碌,能坦然接受生活給予的失望,也能欣然接受,生活給予的小驚喜,就像一個酸酸甜甜的拐棗!

相關焦點

  • 西安古觀音禪寺千年銀杏樹明日起預約觀賞 專業攝影須籤訂承諾書
    古觀音禪寺為了做好遊客觀賞秩序,今年從10月30日開始,每天入寺必須提前預約,如未預約者,寺廟將不予接待。請前往觀賞的遊客提前預約。
  • 西安古觀音寺有棵千年銀杏樹,傳說是李世民親植,獨樹成林太壯觀
    這幾年在西安的街頭巷尾,公園小區都能看到一片片銀杏樹。這已經成了西安街頭一景。在西安要看銀杏樹,當然要去看長安區羅漢洞村終南山古觀音禪寺內的千年銀杏樹;古觀音禪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距今約有1400年歷史,為終南山千年古剎之一。傳說,這棵銀杏樹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已有1400年光景,因有遊客拍得太漂亮現在已經成網紅樹了。
  • 數遊觀音禪寺有感
    有時候確實得往後退一退才能看清全貌,美也是一樣的,這個道理在西安古觀音禪寺體現的淋漓盡致。某天,姐妹發我一張圖片,圖片裡滿眼燦燦金黃,一棵巨樹頂天立地像富足的國王,酣暢地不知節制的把片片金黃灑向大地,土地老奴般低伏,用衣袍承接葉葉金黃,珍惜著天地間絢絢燦燦的富足秋色。瞬間,我被這滿屏滿眼的秋色吸引,得知這瑰麗景致就在西安古觀音禪寺時,心中不禁生出幾分竊喜。
  • 蘇州太湖畔清幽禪院內,有棵500年的銀杏樹,與古建築相映成畫
    當秋嫣站在古銀杏樹前,怔住了,黑瓦黃牆之上的這棵古樹,實在太壯美了。這棵古老的銀杏樹,就生長在曇花庵中。曇花庵,一座清幽禪院,一處極其清淨之地,深藏於蘇州太湖漁洋山法華山北麓山塢中,原名覺誠禪寺,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站在路口,遠遠望去,曇花庵的黃牆掩映在茂密的綠樹林間。這裡清幽雅靜,古樹參天,禪意濃鬱,宛若世外桃源。
  • 你在觀音禪寺內看到了什麼?
    西安有名的古觀音禪寺建於唐朝初期(公元628年)距今約有1400年歷史了,是終南山千年古剎之一。院內的千年銀杏樹據傳是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的,如今已成為「網紅」每年11月份前後有大量遊客湧入寺院,觀賞那落葉灑滿地面,看上去滿眼金黃的銀杏古樹,精緻頗為壯觀。但我更喜歡在那個午後寧靜的觀音禪寺內走走停停,我認為佛門院內是個讓人回歸自我,平靜觀心的地方。
  • 葉落千年散金光,微風靜寺夢盛唐——西安千年銀杏樹
    終南山下,有一棵千年歷史的銀杏樹你知道他在哪裡嗎?對,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他就是我們西安古觀音禪寺院中的一株1400年歷史的銀杏樹,據傳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的,每年銀杏落葉的時候,都會吸引很多朋友一睹他千年的風採。
  • 做好古銀杏樹的守護人
    當天,由該村210多位村民共捐款112089元,義務勞動78人,共同捐資修建的「古銀杏維護及修建公益項目」工程順利完工。在古銀杏樹下,建成了古銀杏小廣場,建造了分別起名為「報恩亭」和「心願亭」的兩個古銀杏樹休閒景觀亭。  水城縣龍場鄉箐腳村位於北盤江上遊南畔,這裡山勢神奇險峻,風光旖旎,歷史上的箐腳古樹參天,溪水潺潺,鳥語花香,生態植被良好。
  • 西安一受歡迎的古寺,已有1400年歷史,寺內藏有一棵網紅古銀杏樹
    作為陝西省第一大城市和省會城市,目前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西安不僅每年吸引無數國內外遊客,而且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氣息,今天說的是西安一受歡迎的古寺,已有1400年歷史,寺內藏有一棵網紅古銀杏樹。
  • 河南的13棵千年古樹,每一棵都堪稱「樹王」,網友:太壯觀
    1.洛陽——銀杏樹在洛陽嵩縣白河鎮,有67株上千年的古銀杏樹,其中樹齡最大的一株已經存活了2300多年,極具觀賞性。2.洛陽——拓桑樹在洛陽市汝陽縣杜康河西岸的杜康祠門前,有一棵拓桑樹,是洛陽樹齡最大的古樹,已有2800年的樹齡。
  • 石家莊元氏深山裡藏著一棵千年銀杏樹,現在正是滿樹金黃時
    石家莊已經入了冬,外面風吹葉落,室內溫暖如春,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很多曾經過往,遇到過的人,走過的路,看過的美景,就比如那個有千年銀杏樹的白果寺。早些年,因為寺內有一棵千年的銀杏樹而在很多戶外群裡很是聞名,曾有人說過不沒到過白果寺的人,不算戶外人。而我知道它,大概是在2015年,那個時候剛剛學會開車,糾結了很久才終於在兩年後去見了它的真顏。記得那是11月底,一個溫暖的午後。
  • 嘉興兩棵千年古銀杏,同時栽種以雌雄區分,隔河相望就像一對情侶
    而在江南,賞銀杏已經成了秋日限定活動,江南有很多銀杏樹,但你聽過銀杏樹還分雌雄的嗎?在嘉興的梅花洲,就有這麼兩棵神奇的銀杏樹,分為一公一母,很多人出於好奇都會來這裡看一看,所以梅花洲也成為江南欣賞銀杏最佳的地點之一。梅花洲其實是一個有著燦爛文明的千年歷史遺址,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發源地。
  • 銀杏樹,蘇州古城的水印
    徜徉在平江路、山塘街等歷史街區,濃濃的商業氣息,讓人恍惚仿佛見到小河邊的古建築群裡跑出了古人,古人竟然西裝革履,張嘴便是「嗨」。有沒有純粹名勝景觀,有,且是有生命的,銀杏樹。在蘇州雙塔、西園寺、天平山等古剎、能見到猶如烈士暮年的古銀杏。樹齡有的高達800多年。800多年是什麼概念,人生代代無窮已,能記載八百年前先祖的人家寥寥無幾。我對銀杏的了解如同我中、小學階段天天要途經的平江路一樣熟悉。我就讀的小學大儒巷中心小學,校園內有一株六百多年的銀杏樹。至今憶起那棵銀杏仁樹,畫面異常地清晰。
  • 蘇州相城區有棵千年古銀杏,滿樹金黃,遊人如織,素麵19元一碗
    在蘇州相城區太平老街上,有棵千年古銀杏樹,高大挺拔的樹幹,氣勢非凡。古樹旁邊,有座小小的太平禪寺。據資料記載,這棵古銀杏樹是本地樹齡最長的古樹之一,相傳是王皋次子檢校尚書郎王鐸種植的。古銀杏樹枝繁葉茂,樹枝向四周伸展,宛若一把巨大的金黃色大傘。
  • 京極堂講師時代的故事,「中禪寺先生妖怪講義錄」連載開始
    京極堂講師時代的故事,「中禪寺先生妖怪講義錄」連載開始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2019-10-18 11:20:48
  • 談明代「秘密宗教」中「觀音老母」及蓮池大師譴責的「五部六冊」
    這些新興宗教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質,那就是:(一)信仰無生老母是人類的創造者與救世主;(二)由三個階段所形成的來世論; (三)直接透過宗教師拯救宇宙。這些都是羅清所創的新興宗教—「羅教」或「無為教」所強調的看法。
  • 一寺三神奇:廣德寺、多佛寶塔、千年銀杏樹
    襄陽城西有一寺,名為廣德寺;寺內有一塔,名曰多佛寶塔;塔旁有一千年銀杏樹,人稱大將軍樹。而廣德寺就是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627~649)建立起來的,當時名為「雲居禪寺」,簡稱「雲居寺」。雲居寺坐落於襄陽城西13公裡的古隆中,而古隆中是諸葛亮隱居之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對古隆中是這樣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另外,據《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