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秋嫣旅行
群山叢翠中,一棵樹形優美、長勢繁茂的古銀杏樹靜靜地矗立於山麓。冠似華蓋,直衝雲天,氣勢磅礴。
滿樹金黃的葉片隨風搖曳,千萬條枝葉向四周伸展。這個時節,正是它一年中最燦爛的日子。
開車一個半小時,就是為了一睹它的華美之姿。當秋嫣站在古銀杏樹前,怔住了,黑瓦黃牆之上的這棵古樹,實在太壯美了。
這棵古老的銀杏樹,就生長在曇花庵中。曇花庵,一座清幽禪院,一處極其清淨之地,深藏於蘇州太湖漁洋山法華山北麓山塢中,原名覺誠禪寺,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
站在路口,遠遠望去,曇花庵的黃牆掩映在茂密的綠樹林間。這裡清幽雅靜,古樹參天,禪意濃鬱,宛若世外桃源。
曇花庵前有條幽靜的林蔭小道,兩旁樹木繁茂,空氣清新。冬日,樹林已是層林盡染,幽美迷人。
在門口自行掃碼5元進入庵中。曇花庵大門正中寫有「曇花勝境」四個古體大字,非常漂亮。楹聯是:群山碧水環抱古剎宇,鐘聲梵音縈繞曇花塢。
裡面遊客很少,除了鳥鳴聲,幾乎聽不到嘈雜聲響。但凡來到清幽的禪意之地,拋下世俗雜念,淡然明心,秋嫣的內心就會感覺清靜安寧,異常的舒服。
來到曇花庵,映入眼帘的就是這棵高大粗壯的銀杏樹。金黃的葉片綴滿枝頭,滿樹黃燦燦,遮天蔽日的金黃樹葉映亮了山塢。
巍峨殿宇,黛瓦黃牆,矗立於群山懷抱之間,更顯得雄偉壯美。
古銀杏樹枝條遒勁,疏密有致,疏影橫斜,與古典建築相互交織,相映成畫。
遠遠望去,如同一幅幅清秀雅麗的中國畫,渾然天成,真是妙不可言。
這棵姿態優美的古銀杏樹,樹齡已有500年歷史了。在小小的禪院裡,顯得氣勢非凡。
肅穆禪院,青燈古剎,梵音陣陣,古樹金黃。飛簷翹角的古建築與古樹相映,增添縷縷禪意,更顯古樹靈氣動人。
古銀杏樹旁的幾株桂樹也有百歲樹齡,枝葉濃密。殿前,有一叢蠟梅花,有的花苞已經開放了,散發出淡淡的幽香。
庭園中間有一隻高高的銅香爐,雕刻著精美的花紋,中間刻有「曇花禪院」四個大字。上面還掛有幾隻小巧的銅鈴鐺。在桂花樹映襯下,銅香爐禪意濃鬱。
小庭園內靜謐安詳,只有銀杏葉在空中盤旋、飛舞,黃葉飄落在臺階、屋頂、古井旁,角落裡……秋嫣喜歡這一刻的靜美時光。腳踩落葉,發出「沙沙」聲響,這是冬日浪漫樂曲。
曇花庵裡有位80多歲的老人,安詳地坐在蠟梅花旁,靜靜地折著銀元寶。慈祥的笑容,淡然的神態。看著,令人心生安寧。
老人隱於太湖深處山塢中的曇花庵,超凡脫俗。有位遊客詢問她曇花在哪裡?她笑笑說,天冷了,曇花放在屋裡了。
想必,禪庵裡的曇花更有靈氣吧。雖然很遺憾沒見到,但內心的曇花已經綻放了。
相傳,曇花庵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身邊的重臣姚廣孝所建。當年建文帝朱允炆曾躲藏於此禪修佛法,因曇花之契機而開悟,將覺誠禪寺改名為曇花禪寺。公元1404年,改名為曇花庵。
曇花庵歷經五百多年的滄桑,已破敗不堪,僅遺經房幾間。1987年,永樂法師前來主持,集畢生積蓄並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重建了大雄寶殿及經間附房,使古剎煥然一新。
門口有一對歷經千年湖水衝蝕的太湖石獅,石獅雕刻得栩栩如生,精美絕倫,這是珍貴的文物。
庵內現存清代康熙皇帝御敕石碑一塊,雕工精細,造型優美。
還有一塊「鎮庵之寶」,是明朝肅貞皇太后所御賜的「魚籃觀音」九龍碑。
碑體布局巧妙,藝術價值高。石碑上,觀音菩薩右手提一隻細方格紋淺口長把花藍,藍中置一條昂首翹尾的鯉魚。
釋家稱其為「魚藍觀音」,俗稱為放生觀音,為佛教三十三體觀音形像之一。
這是曇花庵內的古井,建於1402年,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了。
秋嫣在古銀杏下小憩了片刻,望著在空中打旋的銀杏葉,好似紛飛的黃蝴蝶,心也飛揚起來。聽著嫋嫋梵音,與銀杏相伴,禪意縈繞。
遠離喧囂的鬧市,來到這裡靜靜地感受一份來自內心的寧靜,感覺特舒服。
你知道太湖邊的這座曇花庵嗎?來過這裡嗎?感覺如何呢?
關於作者:秋嫣旅行,是一名江南女子,「美麗常熟」星推官。熱愛旅行,喜愛寫作,樂意分享旅途中的美景美食,喜歡就關注秋嫣旅行。
圖文均由秋嫣旅行創作,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如有誤,請在留言區糾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