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郵 · 箱 · 來 · 信 ·
「我叫小森,我有一個很溫柔、很愛我,卻很不快樂的媽媽。
時常聽朋友抱怨媽媽對他們的嚴厲和控制,逼他們去上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興趣班』,幹涉他們交朋友,連每天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都要管。這時我會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朋友們很羨慕我,因為我的媽媽從不逼我做我不願意的事情,也不會對我說難聽的話。然而,我有時也羨慕他們,有個快樂的媽媽。當他們考砸了,回家會被媽媽一頓批評,而我考砸了,媽媽捨不得罵我,卻會因為我退步了而難過、失眠。
上了初中以後,我的成績變得很不穩定,學習壓力越來越大了。晚上不管我的學習到多晚,媽媽怕我一個人孤獨辛苦,都會在客廳等著我,陪著我,我能感受到她對我的殷切期望。每次考得不好時,我都會想起陪我到深夜的媽媽,從不罵我卻為我徹夜難眠的媽媽,感覺糟糕透了。
爸爸和媽媽時不時會吵架,雖然他們儘量地會避開我,但他們的矛盾我都看在眼裡。前些天爸爸和媽媽都很少說話,我知道媽媽躲在房間偷偷哭了,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媽媽的眼淚,她一哭,我就完全沒有心思在學習上,書也看不進,飯都不想吃。如果媽媽能快樂一點,我也能更安心在自己的學業上吧。
這樣的日子,好累。」
· 十 · 一 · 回 · 信 ·
「請不要以愛之名控制我。」當我們被關懷所累的時候,常常這樣對所愛之人吶喊。
那麼,什麼算是「控制」?我們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表面,比如,為了你好,逼你去學你不感興趣的樂器,為了保護你,幹涉你交朋友,為了你健康,嚴格限制你的飲食……如果你不按我的意思做,我就對你說教、批評、打擊、責罰。
親愛的小森,你感激媽媽對你的「民主」,她從不用這樣的手段來打壓和控制你,但你還是覺得好累、壓抑,轉念又為自己的消極感受感到愧疚。其實,你也盡在你媽媽的控制之中,只是她控制你的工具,叫做「內疚」。
而你也在不自覺地學習同樣的方式,在這段關係中回擊她。你們看似風平浪靜、和顏悅色、母慈子孝,你們通過製造自己的犧牲感來向對方表達愛,而雙方收穫的都只有內疚和壓力,並體會不到幸福。
你和媽媽都應該明白,你在學業上的壓力是你自己的人生功課,媽媽跟爸爸的矛盾,是他們的人生功課。你們是彼此最重要的親人,你們可以相互傾訴、相互扶持,但不代表著你們就要為彼此的人生功課負責任。正是因為沒有建立起這樣的邊界,你們才會為彼此所累,非但沒有幫到對方,反而把煩惱都加倍,又雙雙陷入自我犧牲的委屈和拖累對方的內疚中。
深夜讀書的你,不需要媽媽在客廳等著,跟丈夫吵架的媽媽,也不需要你放下學業來請她開心。你有獨立面對學業得失的權利,你媽媽也有在生活的挫折裡流眼淚的權利。愛不是「你餓了我也不吃陪你挨餓」,而是「你餓了我分你一顆我的糖」,那麼前提是,你自己有糖嗎?
「我不允許你不開心,否則我就要比你更難過」不是一種好的表達支持的方式,如果我們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然後給對方更多的情緒自由與包容,彼此的生活都會輕鬆很多。如此一來,我們的愛才會是建設的愛,而非破壞的愛。
本文作者:石依婧
本文編輯:皮皮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