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於二戰的電影觸及反思戰爭的根本,人性光芒閃耀的時刻

2021-01-14 名字不好記嗯

片淵須直《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不正面回應二戰日軍侵略歷史,將鏡頭對準遠離戰場之外,身處大後方日本國內從事生產生活的平民百姓。前半段平淡細膩的生活化片段與戰時每天處於緊張避難狀態形成鮮明對照,在語言上導演卻使用輕鬆幽默的口吻取代同類型作品的嚴肅沉悶,講述一個已婚的年輕女子於戰爭年代苦中帶甜的日常記事。

全片建基於一般老百姓的言行舉止,故除女主角鈴的小學暗戀對象水原君外,幾乎所有登場的主要人物對戰爭抱持的立場皆顯得曖昧不清,導演刻意淡化帶有政治性的戰爭立場,嘗試忠實地呈現在那個朝不保夕的艱難年代,與打仗絲毫扯不上關係,委身於社會低下層,努力維持家庭和睦的辛勞婦女群像。

然而這種不論何時何地,始終將日本民眾當成戰爭受害者擺上臺面供後人感懷悲傷一番的方式又為我所不齒。"在戰爭中,平民永遠是受害者"無疑是電影後半段著力帶出的重要信息,一次又一次擴音喇叭的長鳴,家家戶戶匆忙逃入早已挖好的防空洞,戰戰兢兢地等待空襲結束的畫面,乃至投下原子彈後衰敗傾頹的廣島城市景象,均能有力傳遞出反戰的思想內核。

只可惜,看到最後,不難發現導演仍然缺乏一種自省的態度,僅僅浮於表面的所謂反戰,並沒有自覺地從"日本是始作俑者"角度去真正探討與反省戰爭對無辜平民的摧殘。影片裡的日本士兵人畜無害,似乎都是為時勢所逼才無奈參軍(冇得揀的命);鈴木家大姐的女兒晴美對停駐於吳市軍港的各式戰艦如數家珍,充滿自豪之情,最後卻不幸殉於空襲後突然爆炸的流彈,因為晴美的死亡,令鈴陷於自責同時也對戰爭產生了扭曲的認識

性格樂觀、愛幻想的女主角鈴嫁入的同樣是一個軍人之家,鏡頭沒有交代家中任何崇拜天皇的象徵性物件,此舉"去天皇化"的處理雖令電影的敘述主體重新回歸到民眾的聲音,同時卻也抹殺了日本人對發動戰爭作出深刻反思的最後一絲可能性。當裕仁天皇口諭《終戰昭書》,鈴激動得掉下眼淚,說著"為什麼不繼續打下去,為什麼不繼續對抗暴力"時,導演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便已暴露無遺,本片叩問戰爭的力量於頃刻間化為烏有,更不消說鈴是如何將轟炸機在天空作戰的場面幻想成色彩繽紛的油畫了。(有將戰爭浪漫化之嫌)

不明真相的群眾對戰爭產生誤解情有可原,可導演拍電影不就是為了透過影像竭盡所能地糾正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念,解除觀眾的疑惑嗎?片淵須直作為宮崎駿的愛徒,比名揚四海的師傅欠缺的或許就是那麼一點為過去劣跡斑斑的戰敗國作自我反省的勇氣。

相關焦點

  • 電影賞析《軍艦島》:歷史的黑暗,人性的光芒
    影片根據真是歷史事件改變,背景是二戰時期,日本從朝鮮強制徵召了大量勞工,到軍艦島進行非人勞動,大量工人被折磨致死。日本戰敗,為銷毀罪證,軍艦島上所有的勞工要被全部處死。勞工知道消息後,在某些主角的帶領下,開始了一次反抗逃亡的徵程。
  • 關於二戰納粹的好看電影推薦,人性與戰爭
    一《美麗人生》豆瓣評分9.5本片是由羅伯特貝尼尼自導自演的劇情、愛情、戰爭片,本片獲得奧斯卡多項題名,在全世界每當權威媒體對電影進行排名,《美麗人生》均高居榜單前十!看完本片,感覺男主能活下來真是個奇蹟,主要講男主逃脫納粹黨的殺戮,電影表達出人性與戰爭的關係,波蘭斯基保證了這電影的真。每處都如此。三《辛德勒的名單》豆瓣評分9.5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或聽說過這部電影,之所以再次提起,希望沒看過的人最好找時間看一看。
  • 《螢火蟲之墓》對日本侵略戰爭沒有任何反思?這部電影的主題究竟是...
    作為一部以日本侵略戰爭為時間背景的電影,《螢火蟲之墓》上映之後便受到了許許多多的爭議。有的人說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很是混亂,還有人說這部電影當中沒有體現對日本侵略戰爭的任何反思。剛剛又對這部電影重刷了一遍的筆者想就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關於這部電影當中,有沒有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反思以及這部電影的主題究竟是什麼?
  • 6部很好看的歐美戰爭電影,第一部再現二戰時坦克大戰的火爆場面
    布拉德·皮特、希亞·拉博夫、羅根·勒曼等主演戰爭電影。影片真實還原了二戰時期德軍虎式坦克的強大戰鬥力,影片中多臺「狂怒」謝爾曼坦克對決一臺虎式坦克的場面,悲壯激烈。2黑鷹墜落。影片改編自1993年索馬利亞戰爭的一個特種兵任務,影片不僅展現了海豹突擊隊的高科技武器,更突出的是其同生共死,不放棄任何一個同胞的團結精神。3太平洋戰爭。
  • 經典二戰電影15部,告訴你什麼是戰爭
    1,兵臨城下一部經典的狙擊電影,之前愚木在整理狙擊電影有介紹過。通過一個狙擊手的視角呈現了二戰時期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美好......2,拯救大兵瑞恩兄弟四個人,戰死三人,剩下一個不知音訊。霸氣上司派出了8人小隊搜尋並安全帶回的故事。聽著是不是很暖心?其實不然......
  • 從「受害者」到「受害共同體」:後真相時代的日本二戰電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嚴禁拍攝具有社會批判傾向的影片,出現了《軍神乃木》《忠烈肉彈三勇士》等歌頌軍隊勝利與軍神英雄的「國策電影」。日本戰敗後向民主主義國家過渡時期由於相對開放多元的戰後民主環境,出現了《人間的條件》《原子彈下的孤兒》《二十四隻眼鏡》等一系列反思戰爭罪惡、揭示人性掙扎的「反戰電影」,出現了戰爭「受害者」的形象。
  • 日本動漫裡的二戰
    ,其實是一部賣肉的後宮片,還有一些作品則將山本五十六塑造為穿著暴露的性感美女……估計這些片兒還沒被左翼人士聲討之前,就已經先把右翼份子給氣死了。這才是我批評《螢火蟲》等「喊冤片」的主要原因,一個人去欺辱他人,事後卻不斷地大聲喊自己遭到了對方的反抗,被打得很疼、很慘,那又憑什麼資格去獲得他人的諒解? 我同情清太,同情節子,同情每一個戰爭中的受害,無論他(她)是哪國人,但我堅決將《螢火蟲》這類只會喊冤卻不會反思的影片反對到底。
  • 20部不同視角的二戰電影!值得收藏!|麥可·貝|戰爭電影|戰爭片...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僕從國為一方,以美英法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被侵略國家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 簡介日本戰爭題材電影的5個年代和3個系列
    日本的戰爭電影一直是一個長盛不衰的電影題材。從二戰剛剛結束到千禧年之後,眾多的日本戰爭電影就幾乎沒有間斷過。在老K有限的觀影經歷中,大概可以總結出來日本戰爭電影的5個年代:一,1950二戰剛剛結束不久,伴隨著戰後日本電影的復甦,戰爭題材電影也開始製作了。
  • 敦促日本政府道歉的宮崎駿 如何在動畫中反思戰爭
    我們生命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能隨波逐流近日,宮崎駿第7次宣布復出 (日本網友:他退休跟戒菸一樣難),然後又在記者會上敦促安倍承認日本曾對華發動侵略戰爭。其實,宮崎駿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展現出了他對戰爭的反思,電影中那些描述戰爭的場面或情境裡,每一幀每一句都表達了他對戰爭的諷刺和對和平的渴望。《哈爾的移動城堡》:和平的守護者
  • 二戰時期,日本婦女有多麼瘋狂?簡直喪失人性底線
    二戰時期,日本婦女有多麼瘋狂?簡直喪失人性底線毫無疑問,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災難,中國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國家,擺脫了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又遭到了日本的侵略,當時的中國百姓可謂是苦不堪言,那麼二戰時期,日本國內是怎樣的景象呢?據說當時日本國內的婦女是非常瘋狂的,簡直喪失人性底線。
  • 戰爭帶給民眾的苦難,二戰中的國際大屠殺,對戰爭與和平的反思
    但屠殺絕不僅僅只發生在南京,侵華戰爭期間,日軍的暴行到處都有發生。1932年9月16日,為了報復中國武裝的抗日行動,日本關東軍以拍照為名將撫順煤礦附近的平頂山等村的村民3000餘人騙至村外集中之後實施了滅絕性的集體屠殺。1937年9月12日,日本關東軍本間旅團和鈴木旅團進入山西省天鎮縣境,連續2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造成至少2520名無辜民眾喪生。
  • 拯救大兵瑞恩:在那個暗淡的戰爭年代,人性的光芒在不斷的閃爍
    前言《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獲得極多獎項的戰爭題材電影。電影帶給我們的戰爭,能感受到的除了戰士的熱血,其他都是冰冷和殘酷。《拯救大兵瑞恩》甚至獲得了很多二戰老兵們的讚許,那在這部電視劇當中最值得稱讚和最有意義的地方。
  • 這10部「二戰」電影,非常真實的戰場!
    這兩天有人在給槽君留言,說想看一些二戰類型的電影,雖然上次整理了一些戰爭片,不過這次以二戰為主,當然我心中最牛的還是中國的電影。IMDb評分:7.6豆瓣評分:7.8點評:整個電影充滿了濃濃的反戰情緒,所有的風景與人物,都好像無時無刻不在反思戰爭究竟帶來了什麼
  • 盤點戰爭動畫之在這世界的角落,網友:戰爭是殘酷的
    我不是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者,只覺得「日本從未有過真正意義的反戰作品」這句話仔細掂量並不過言。在日十餘年,日常接觸到各個層面的日本人,未見一人對本國二戰時期的屠殺侵略行為有過明了的知錯態度,言辭間總傾向迂迴自辯卸責:戰爭本質如此;我們也是受害者;都是政府惹的禍。仿佛這是個無解的懸案。粗體大字的藝術動畫片(比如飛字幕)。
  • 電影解說師:所見最好的關於狙擊手對決的片子,有關戰爭經典之作
    現在他正在拍攝根據我國小說改編的一部電影叫做《狼圖騰》。我們今天給您推薦的是他2001年他的一部代表作,叫做《兵臨城下》,是一部描寫二戰的電影。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這個令人生厭的惡魔總是在折磨著人類,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的人數、規模、波及範圍、傷亡損失等方面都是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全世界人民的災難,給人類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
  • 難以避開的美國因素:日本沒有對侵略戰爭做出根本反省的深層原因
    時隔多年,包括許多中國人、韓國人在內的許多人為什麼依舊對日本有一種無法釋懷的恨?就是因為,日本的整個社會,從戰後,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反省過那場戰爭的誘因。或許,許多人會說現在很多日本民眾是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啊——這沒錯,在戰後由美國主導的和平憲法與民主化改革的教育下,日本民眾確實是真的認識到了戰爭的殘酷性、並且期盼和平了,但問題在於——他們是站在日本是戰爭受害者的角度來反思那場戰爭的殘酷性的——美軍B-29機群的大轟炸,廣島與長崎的原爆、神風特攻隊員所謂「催人淚下」的「悲情」遺書、戰後日本本土的滿目瘡痍——很多日本民眾都是站在日本是戰爭受害者而非戰爭發動者與加害者的立場上看待問題的
  • 12部經典二戰電影 連起來就是一部完整二戰史
    今年是二戰勝利70周年。二戰的電影,多得數都數不過來。在所有的二戰電影中,哪些是最經典的呢?今天給大家推薦12部二戰片,從頭到尾連起來看更有意義,這12部片子加起來,剛好展示了整個二戰的前因後果。雖然這是一部戰爭題材電影,但正類似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的《起風了》,這部電影也非常讓人頗感意外的弱化了戰爭場景,轉而從戰爭中的人性角度出發來表達立意。本片描述了英國貴族小孩傑米在戰爭中顛沛流離,為了生存從稚氣未脫的「流浪兒」蛻變成集中營油頭滑腦的「小鬼頭」的故事。生命永遠是最可寶貴的,不可摧毀的生存意志恰是殘酷戰爭中的「人性之光」。
  • 螢火蟲之墓:從日本的「忠」文化,看缺衣少食的民眾對戰爭的狂熱
    然而拋開感情的因素,筆者想要透過這部電影,去探討缺衣少食的普通日本人對戰爭的狂熱背後,到底是怎樣根深蒂固的日本文化。→因為日本等級制度下,「農民」到「武士」的階級跨越裡,充滿了甜頭我們能夠從許多史料中知道,日本在二戰中敗象已定之後,政府仍舊通過廣播媒體等方式,大肆渲染「勝利」的氛圍,以欺騙百姓繼續支持戰爭。
  • 戰火時代的悲歌與作為人類的條件:日本二戰電影《人間的條件》
    隨著日本電影電視劇在中國的流行,我們也時常會接觸一些日方視角拍攝的二戰題材作品,這些作品也往往陷入爭議,即到底是不是「反戰」?是「反戰」還是「反戰敗」?以此引申,國人輿論圈子也常常會討論有關日本國家以及日本人戰爭罪責、軍國主義復闢等等的問題,這些討論又往往會陷入「復仇心理」、宏大敘事以及淺薄民族主義的情緒之中,而大家的討論最終則會因為視角與觀點不同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