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視界面望遠鏡與首張黑洞照片 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

 

【科學向未來】

日前,由世界各地8個天文臺的亞毫米射電望遠鏡組成的虛擬望遠鏡網絡「視界面望遠鏡」,結束了對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星系M87中的黑洞的觀測。科學家們將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分析相關數據,預計2018年黑洞會首次向人類露出「真容」。不過遺憾的是,在這次的全球協作中,沒有看到中國科學家的身影。黑洞為何在天文研究中如此重要?中國科學家為何缺席?記者就此採訪了進行黑洞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苟利軍研究員,請他介紹相關情況。

我們將是第一批看到黑洞的人類

記者:我們之前也看過一些黑洞的模擬照片,為什麼說這次是人類首次看到黑洞?

苟利軍:我研究黑洞快20年了,但包括我在內的科學家都沒有真的看到過黑洞。黑洞自身不發光,體積很小,而且與地球的距離非常遙遠,限於望遠鏡解析度,我們無法直接看到黑洞。所以,我們之前都是用觀察吸積盤和噴流等間接方法來探測黑洞,然後根據理論進行計算,模擬出黑洞的樣子。

這次是人類首次直接「看到」黑洞。科學家們利用位於南極、智利、墨西哥、美國亞利桑那州、美國夏威夷、西班牙的8個亞毫米射電望遠鏡從地球同時對黑洞開展觀測,這8個射電望遠鏡有單鏡、也有望遠鏡陣列,聯合起來能夠「拼成」一個與地球直徑一樣大的虛擬望遠鏡。我們都知道望遠鏡的解析度取決於望遠鏡的口徑,但在這個虛擬望遠鏡網絡中,解析度取決於望遠鏡之間的距離。分布在地球各處的射電望遠鏡極大地提高了虛擬望遠鏡的空間解析度,從而讓天文學家能夠分清黑洞。然後應用大型計算機對海量數據進行合併與分析,產生黑洞的圖像。為了處理這些海量數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還特意開發了新的算法,以加快數據分析。

記者:那麼這次可以看到黑洞內部的情況嗎?是不是說我們可以全面了解黑洞了?

苟利軍:不能這麼說。這次我們還只能看到黑洞的「外貌」,依然看不到黑洞的內部。這裡我們要說一個概念:視界面。黑洞的全部質量可以認為幾乎都集中在其最中心的奇點,奇點周圍會形成一個強大的引力場,在一定範圍內,連光線都無法逃脫。這個光線都不能逃脫的臨界半徑就被稱為「視界面」——也就是視線所能達到的邊界。這次能看到的,就是這個「視界面」。以我們目前的技術手段,黑洞內部我們還無法看到。

黑洞會威脅地球安全嗎

記者:地球會有被黑洞「吞噬」的危險嗎?

苟利軍:地球沒有被黑洞「吞噬」的危險。我們現在理論認為,恆星質量大小的黑洞是由質量大於太陽幾十甚至幾百倍的恆星衰老後,核心塌縮,直至形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星體。這也就是說,太陽不會變成黑洞,最後會變成白矮星。

即便太陽所在的位置有一個黑洞,地球也不會有危險。因為只有和黑洞足夠近,才可能被黑洞吞噬、撕裂,而地球處於安全距離。雖然我們目前只確認了20多個恆星量級的黑洞,但根據理論推算,銀河系中應該存在上千萬個這樣的黑洞。但這個數量相較於銀河系的體積來說,分布還是比較稀疏的,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也有三千四百多光年。即使突然間把我們中心的太陽換成一個同等質量的黑洞,我們的地球運行也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所以,地球沒有被黑洞「吞噬」的危險。

記者:如果黑洞不會威脅地球,又這樣難以觀測,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黑洞?

苟利軍:科學家進行研究的動力之一就是好奇。黑洞就像是神奇的黑匣子,你不想知道裡面藏著什麼嗎?而且藉助黑洞,能讓我們了解更多自然的奧秘。比如我們之前就是藉由兩個黑洞合併,才首次證實引力波的存在。這次我們得到黑洞的「照片」,也能解答很多疑問。例如能讓我們更深入理解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對其作出最為嚴格的限制。還有,科學家之前發現,黑洞不僅能「捕捉」光線和一切「路過」的物質,而且也有拋射氣體的噴流現象——一部分氣體在掉入黑洞視界面之前,在磁場的作用下被沿轉動方向拋射出去,形成非常壯觀的噴流現象。但我們對噴流的形成機制等情況並不清楚,希望這次能告訴我們更多視界面的細節,為我們研究相關問題提供更多證據。

中國科學家為何沒有參與其中

記者:這次視界面望遠鏡拍攝黑洞應該算是國際天文學界的大事了,中國科學家有參與嗎?

苟利軍:據我所知,中國科學家沒有直接參與觀測。不過8個望遠鏡中有一個屬於東亞天文臺,這個天文臺位於美國夏威夷,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韓國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所、日本國立天文臺和中國臺灣「中研院」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共同管理和運行的。

記者:那中國科學家為什麼沒有深度參與這個項目呢?

苟利軍:為了這5天的觀測,科學家們已經準備了十多年。一開始是美國和歐洲的科學家在分頭進行類似的這個項目,後來發覺獨立利用各自的望遠鏡達不到所需要的解析度,然後兩者就合併形成了現在的這個視界面望遠鏡組織,而中國科學家一直沒有直接參與這個項目。

同時,天文觀測高度依賴儀器設備。我們前面說過,觀測黑洞是件很難的事,Sgr A*黑洞距離地球25000光年,約為24億億公裡。雖然它的視界面約為2400萬公裡,但觀測這個黑洞就像我們在地球上用肉眼看月球表面放的橘子。在這次觀測中,有個望遠鏡尤其重要,一個是位於智利的ALMA毫米望遠鏡陣列,它在2013年才全部建成投入運行,它的靈敏度是目前單陣列中最高的,將視界面的望遠鏡探測光子的靈敏度提高了至少10倍,而且它所在的位置是地球上最佳的觀測地點,它的觀測時間也非常寶貴。另外一個望遠鏡是位於南極洲的望遠鏡,它極大地增加瞭望遠鏡的解析度。正是因為這兩個望遠鏡的強力加入才讓這一項目成為可能。

中國過去觀測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是有差距的,比如這次用的太赫茲頻段射電望遠鏡在我國只有兩個,一個在德令哈、一個在羊八井。因為尺寸有限,即便它們加入虛擬望遠鏡系統,可能對提高其空間解析度的貢獻也不大。而8臺望遠鏡要在同一時間進行觀測,需要用到相干技術,比如觀測之前要對所有望遠鏡進行校準,可能還要對終端設備進行升級,不僅需要資金,也有很多技術難題,可能在這些方面我們還有差距。

記者:作為中國研究黑洞的科學家,您沒有參與到這一項目,會不會覺得有些遺憾?

苟利軍:當然覺得遺憾。不過現在天文領域國際化合作越來越多,中國也在積極參加,我們希望通過國際合作縮短差距。比如國際上計劃建設的最新一代30米口徑光學望遠鏡,我們國家天文臺也參與了。

中國也在不斷提高自己的觀測能力和觀測水平,比如貴州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等。

有人曾質疑我們目前在建或計劃建設的望遠鏡的水平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靠自己攻關,必須一步一步來。我們可以快走幾步,儘快趕上來。

我相信,隨著中國天文觀測能力、水平的提高,這種遺憾會越來越少,中國科學家將為科學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圖片由Nature自然科研提供,因翻譯原因,圖中「事件視界」即為文中「視界面」。)

■成果預期

解釋噴流的形成:噴流是宇宙中最為壯麗的景象之一——某些超大質量黑洞以接近光速向星際空間噴射的巨大粒子噴流。其中某些黑洞,包括M87,噴流長度甚至超過它們所在星系的跨度。但又不全是如此,比如Sgr A*的噴流或許因為太小或太微弱,以至於至今沒有被發現。雖然科學家們至今不清楚噴流的成分,但看上去它們在宇宙的演化中扮演著突出角色,特別是通過加熱星際間物質,噴流可以防止物質冷卻形成星球,從而阻止星系的生長。科學家們希望這一次能夠解釋是不是黑洞自旋為射流提供了能量源。

驗證愛因斯坦引力理論:觀察視界面的大小和形狀,將能夠首次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極端空間驗證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這將跟進去年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歷史性發現。物理學家評論:「我們在觀測一個我們不一定知道其物理規律的空間。」

找到不同於黑洞的未知物體:理論學家給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理論,來解釋當物質因為自重塌縮時可能會發生的情景。其中某些理論認為這並不會形成黑洞,因為引力導致的塌縮會在恆星殘骸越過「無法折返」的臨界點前停止。這有可能形成一種極其緻密的星球,而EHT或許可以探測到源自其堅硬表面的輻射。但是安達盧西亞天體物理所的天體物理學家認為,能找到這類天體實屬碰運氣,「我有些懷疑這次觀測能否分辨經典黑洞和更為奇異的天體」。

(本報記者 齊芳)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這下,中國南極崑崙站做夢都要笑醒—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9日晚,《自然》雜誌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商朝暉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依託安裝於中國南極崑崙站的自主研製設備,研究團隊首次測量並獲得了極佳的夜間大氣視寧度,證明崑崙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的光學天文觀測條件優於已知的其他任何地面臺址。
  • 中國學者獲評天文期刊最佳審稿人—新聞—科學網
    其中,《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共評選出12位2019年度最佳審稿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李向東是其中之一,以此表彰他為中國天文和中國天文研究期刊發展所貢獻的力量。 李向東主要研究領域為緻密星的吸積、爆發現象和緻密星雙星的形成與演化過程,發表SCI論文150餘篇。
  • 「新時代北鬥精神」主題宣講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林寶軍研究員作主題報告     10月29日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
  • 太陽系第五大矮行星以中國神話人物命名「共工」
    中新社北京3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太陽系第五大矮行星、此前系內最大未命名星球近日獲得以中國水神共工的名字命名,這是太陽系首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以中文命名的矮行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恆星級黑洞爆發現象研究創新團組負責人苟利軍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大多數矮行星都以希臘和羅馬神話人物命名,天文學家於2007年發現編號為「2007OR10」的矮行星這次獲得一個貨真價實的中國名,一方面將推動國際上更多了解包括古代神話在內的中華文化,另一方面也會讓中國天文愛好者乃至天文學界更多關注「共工」星。
  • —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百合花不僅顏色多樣,而且花瓣著色類型變異豐富,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商業價值。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百合課題組找到了其中的關鍵,揭示了雙色百合花花青素苷轉運的分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基因》上。 該團隊運用RACE技術、生物信息學分析,亞細胞定位,互補實驗等實驗方法研究了MATE轉運蛋白在百合花花青素苷轉運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百合花中LhDTX35基因編碼的蛋白屬於MATE基因家族中的一種重要轉運膜蛋白。
  • 我國再挖掘出2種可人工飼養本土熊蜂—新聞—科學網
    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簡稱蜜蜂所)蜂種質資源與育種團隊最新成果。他們探明了我國南方蜂種弗裡熊蜂(Bombus friseanus)和短頭熊蜂(B. breviceps)的生物學特性,豐富了可以人工飼養的熊蜂素材,為我國本土熊蜂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奠定了基礎。 團隊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安建東介紹,熊蜂是一類野生傳粉昆蟲。
  •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理論研究不能束之高閣,要轉化為戰鬥力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 題: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理論研究不能束之高閣,要轉化為戰鬥力  記者 李純  「沒有理論,行動就沒有方向。」在長期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李明看來,理論研究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理念、精神、思想的層面,更要有對當下現實的指導意義。姜鐵軍研究員赴武警涼山支隊開展理論服務走基層活動。
  • 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陳善春研究員團隊解析CsPrx25提高柑橘對...
    近日,Nature出版集團旗下TOP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SCI一區,IF=5.404)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陳善春研究員團隊題為CsPrx25, a class III peroxidase in Citrus sinensis, co
  • 「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新華社西安1月2日電題:「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新華社記者張伯達、鄭昕又是一個從歲末到新年的跨越。在位於陝西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工作人員關注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個北京時間的零點報時送到了千家萬戶。北京時間是中國國家標準時間,它產生於陝西並由位於陝西的國家授時中心發出。
  • 高效的植物引導編輯系統建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作物轉基因及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創新團隊融合利用水稻密碼子優化的nCas9 (H840A)蛋白和逆轉錄酶突變體
  • 小小的科學,大大的神奇 —新聞—科學網
    圖片說明:小朋友正在進行空間搭建  中科院幼兒園供圖   圖片說明:小朋友在調配顏料,利用水油不融特性在試管裡製備「彩虹雨」 中科院幼兒園供圖 6月1日,中國科學院幼兒園舉辦了六一兒童節線上科學特色系列活動
  •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光明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  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2000年,季維智與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合作將猴克隆胚胎發育至囊胚,最先證明了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的可行性。季維智實驗室在2010年成功實現了轉基因猴,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家、國際上第三家實現轉基因猴的實驗室,為後續的靶向基因編輯技術在靈長類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2年,季維智退休,他創建了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繼續進行靈長類研究。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劉曉春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劉曉春 2020-12-24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科學報社2021年畢業生招聘啟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社是中國科學院下屬唯一新聞媒體單位。
  • 7位中國學者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
  • 知乎用戶榮獲「中國航天科普大使」稱號 CEO周源出席頒獎
    活動現場,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聯合知乎、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科學技術館、國家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群工作部、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共同頒發公布首批「中國航天科普大使」榮譽。
  • 「明星」pi-分子養成記—新聞—科學網
    今年8月,這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勇攀科學高峰 2014年5月22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化學所啟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和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
  • 尼人基因讓女性更「高產」—新聞—科學網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學系研究員與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Hugo Zeberg說,他與同事Janet Kelso、 Svante Paabo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 黃體酮是一種激素,在月經周期和懷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生物銀行逾45萬名參試者(其中有24.4萬名女性)的數據分析顯示,歐洲近三分之一的女性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的黃體酮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