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植物引導編輯系統建立—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作物轉基因及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創新團隊融合利用水稻密碼子優化的nCas9 (H840A)蛋白和逆轉錄酶突變體,開發了一種高效的植物引導編輯系統,成功精準編輯了水稻的外源hptII突變基因和內源OsEPSPS基因,獲得了精準編輯純合和雜合植株。相關研究成果於3月25日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近年來,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編輯、單鹼基替換和同源重組體系的建立和利用,在農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準育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廣闊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然而,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敲除技術只能在基因組特定位點產生隨機插入和刪除。論文通訊作者、作科所研究員夏蘭琴介紹,由CRISPR/Cas系統衍生的胞嘧啶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只能在基因組靶向位點實現C→T,G→A,A→G和T→C等4種單鹼基轉換,還不能實現其它類型的鹼基顛換。通過同源定向修復技術進行基因組精確編輯,在植物中的效率依然非常低,只在少數實驗室可行。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高效的植物基因組精準編輯技術體系。

基於動物引導編輯系統已經取得的相關成果,該團隊在作物中進一步優化該系統,構建了高效植物引導編輯體系。他們將水稻密碼子優化的逆轉錄酶突變體融合在具有雙核定位信號的nCas9蛋白的C末端,使用玉米增強型啟動子Ubiquitin驅動該融合基因表達,並添加了具有增強mRNA穩定性的多聚腺苷酸結構和豌豆Rubisco小亞基E9終止子,從而終止轉錄和翻譯。進一步,使用水稻組成型Actin啟動子驅動引導編輯嚮導RNA和小嚮導RNA的共表達,採用體內可自我剪切的tRNA間隔,同時添加了多聚腺苷酸結構和Nos終止子,以增強轉錄本的穩定性和表達量。

研究人員利用上述植物引導編輯系統,分別對靶向水稻外源hptII突變基因和內源OsEPSPS基因進行精準基因編輯,成功獲得了15株hptII精準修飾純合植株和1株OsEPSPS基因精準修飾雜合植株,精確編輯效率分別為9.38%和2.22%。

高效植物引導編輯系統的建立,為水稻以及其他作物基因組精確編輯提供了有效工具,有望大大促進農作物定向遺傳改良的進程。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03.01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等建立植物基因組引導編輯技術體系
    基於CRISPR/Cas系統的基因組編輯,可利用外源修復模板通過同源重組介導的修複方式(HDR)實現目標基因特定核苷酸的改變。目前,同源重組在植物中的效率非常低,很難以此方式實現高效、穩定的植物基因組的精準編輯。CRISPR系統所衍生的胞嘧啶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可以分別在基因組靶向位點實現C:G>T:A或A:T>G:C的鹼基替換。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在多種不同的基因組編輯方法,以CRISPR/Cas9系統最為便捷、高效,應用也最廣泛。 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依舊是影響其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植物工廠的「光」輝歲月—新聞—科學網
    「在十萬級淨化車間內,通過對光照、溫度、溼度、CO2及營養液等因素進行智能控制,可進行高效、優質和安全的蔬菜生產,實現全年穩定、連續的蔬菜供應。」中科院植物所副研究員、植物工廠研發中心主任李陽告訴《中國科學報》,「中科生物的植物工廠整合了多系列自主研發的栽培模組設備、專業的植物光源系統、營養液配方及控制系統、智能環境控制系統,實現了整個生產過程的可控。」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姜明、婁彥景聯合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田昆編著的《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   溼地被譽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被形容為生命的「搖籃」,是地球上生態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我國溼地植被可分為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藍圖」。 40年來,這種開著白色小花的不起眼的雜草一直是植物生物學的「實驗室老鼠」。它很小且容易種植,從對擬南芥的基礎研究中獲得的見解往往可以轉移到作物上,這一事實也使擬南芥成為植物育種研究的有趣對象。 研究人員表示,大部分數據都是使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生成的,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個實驗中同時分析數千種蛋白質,而生物信息學方法可以幫助分析大量數據。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此外,薇甘菊還會釋放化學物質影響土壤環境,從而抑制其他植物的種子萌發。」萬方浩說。因此,薇甘菊被冠以「生物多樣性終極殺手」之名,它導致入侵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降低,從而破壞生態系統。 薇甘菊是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萬方浩表示,上世紀初首先進入香港地區,20世紀80年代入侵到深圳內伶仃島,90年代時在珠三角地區發現大規模為害。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勐海植物好且美—新聞—科學網
    通過65天野外考察,拍攝植物照片4.8萬張,經後期鑑定、描述,終成圖書《勐海植物記》。 這本由勐海縣「定製」、面向公眾的讀物,涉及植物120個「科」,400多個「種」,從此來勐海縣旅行的外地人,對這裡的常見植物有了最基本的參考書。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此次協議的籤署,實現了「技術研發—批量生產—臨床驗證」全要素無縫連結,打造了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的新模式,有助於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市場認可的產品和產業。 大連大學校長孟長功、大連化物所副所長蔡睿、金鎧儀器董事長李建立為「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揭牌。
  • 科學家揭示假受精介導種子單倍體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以棉花為模式材料,剖析了植物無融合生殖形成過程及種子單倍體誘導調控的細胞生物學基礎,在該領域首次鑑定揭示了植物有性生殖過程中假受精介導的虛擬有性生殖,誘發了無融合孤雌生殖過程發生,進而導致種子單倍體形成。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是一種神奇的存在,雖然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 阜陽:高速公路推行霧天安全行車引導系統
    阜陽:高速公路推行霧天安全行車引導系統 2020-12-11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揭示 「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新理念—新聞—科學網
    催化技術因其能夠將化合物高效、綠色、經濟地轉變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和燃料等,而被廣泛應用於化工、醫藥、食品、生物、材料、能源和電子等各個領域。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化學生產過程都離不開催化。由於在理論計算方面對複雜化學反應過程的研究,美國三位科學家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開發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但是到目前為止,實驗方面對化學複雜系統的進展緩慢。 均相催化體系是一個多變量(添加劑、溶劑、底物和催化劑等)複雜化學系統。添加劑可以顯著提高反應活性或選擇性,甚至可以改變反應途徑。然而,其具體作用機理至今未解。
  • 過目不忘不神秘—新聞—科學網
    工作記憶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人類獨有的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比如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等。 「過目不忘」是一種超強的記憶能力,在李澄宇看來,這是通過工作記憶,瞬間「緩存「,從而達到的長時程記憶效果。那麼,大腦是如何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的呢? 以往研究認為存在兩種可能的神經機制,一種是持續性編碼,另一種是瞬時性編碼。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比較轉錄組分析表明,與以往報導的沃爾巴克通過調節昆蟲免疫系統來影響微生物結構不同,灰飛蝨體內的沃爾巴克可能通過影響昆蟲的代謝和生理,來抑制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與豐度。 該研究揭示了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的潛在因素,為研究昆蟲微生物群落的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對研究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有重要參考價值。
  • 俄專家:應建立無人多用途空中警戒與引導系統輔助預警機
    作者認為,目前俄羅斯空天軍空中預警機的作戰使用效率存在一系列問題,建議建立多用途空中警戒與引導系統,作為對空中預警機機隊的補充。作者就多用途空中警戒與引導系統的面貌和編成提出了建議。 在現代武裝衝突條件下,完善空天軍各種集團的偵察情報保障和指揮,以提高其所進行的防禦和進攻行動效率是一項迫切任務。
  • —新聞—科學網
    花青素苷是百合花呈色的一種重要色素,它在細胞質中合成,但需要轉運到液泡中才能使植物呈色。但到目前為止,百合花花青素苷的轉運機制鮮有報導。 揭示雙色百合花花青素苷轉運分子機理可為花色的人工調控及分子改良提供理論依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百合課題組找到了其中的關鍵,揭示了雙色百合花花青素苷轉運的分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基因》上。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高等植物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著名國際期刊《植物雜誌》近日發布的一項成果表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苔蘚植物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其中,小立碗蘚生長所需營養簡單,容易培養,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 海底垃圾引發海葵爆發改變海洋底棲生態系統—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垃圾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