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人基因讓女性更「高產」—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DNA繪圖  來源:stock image

在歐洲,三分之一的女性從尼安德特人那裡繼承了孕酮(黃體酮)受體,這是一種與生育能力提高、妊娠早期出血減少和流產減少相關的基因變異。這是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和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發表於《分子生物學與進化》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得出的結論。

「孕酮受體是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如何通過與尼安德特人混合,讓有益的基因變異引入到現代人體內,對今天的人們產生影響。」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學系研究員與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Hugo Zeberg說,他與同事Janet Kelso、 Svante Paabo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

黃體酮是一種激素,在月經周期和懷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生物銀行逾45萬名參試者(其中有24.4萬名女性)的數據分析顯示,歐洲近三分之一的女性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的黃體酮受體。29%的人攜帶一個尼安德特人受體的拷貝,3%的人攜帶兩個拷貝。

「遺傳這種基因的女性比例是其他大多數尼安德特人變異基因的十倍。」Hugo Zeberg說,「這些發現表明,這種受體的尼安德特變異對生育能力存在有利的影響。」

研究表明,攜帶這種受體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變異的女性在懷孕早期出血、流產和生育更多孩子的可能性更小。分子分析顯示,這些女性的細胞中會產生更多的孕激素受體,這有助於提高對孕激素的敏感性,防止早期流產和出血。

相關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11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尼安德特人生活艱難,這些冰河時代的狩獵者在歐亞大陸西部靠捕獵猛獁象、野牛和其他危險的動物勉強維持生計。儘管生活不易,但它們卻可能有更強的痛感。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
  • 基因幫助貓糞寄生蟲在體內潛伏—新聞—科學網
    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基因「開關」,可以幫助弓形蟲躲避免疫系統,並在體內存活一輩子。   受感染的貓便和未煮熟的食物都會傳播弓形蟲。感染弓形蟲後,一些寄生蟲會轉化為一種稱為緩殖子的不活躍的形式,這種緩殖子在體內無害,許多人從未意識到它們是攜帶者。但緩殖子可以重新激活並引起症狀,這對免疫系統脆弱的人構成了最大的威脅。
  • 自閉症基因療法致患者雙腿殘疾—新聞—科學網
    一種新的基因療法可能會緩解安格曼症候群病狀,但藥物製備者可能要限制劑量。但鑑於該試驗中的基因療法有所起效,且對指導類似腦部疾病的治療有借鑑意義,研究者可能還要認真考慮如何降低該療法的風險。 安格曼症候群是由人體內名為UBE3A的基因突變或缺失引起的,在患者體內,他們的腦細胞不表達活性UBE3A蛋白。
  • 人類、尼安德特人不可描述的事,給人類2%尼人基因,或加速了文明
    但是,智人後來從非洲走出來的時候,仍然在世界各地遇到了尼安德特人,並且和他們產生了交流。不過,這種交流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相互衝突的形式發生的,最後的結果就是:人類的基因組裡面攜帶了尼安德特人母系的基因,大約佔了2%左右。現在很多對人類學的研究,都傾向於美化我們自己和自己的直系祖先也就是智人。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植物基因編輯器和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效應缺乏相關重視」,安徽省作物基因編輯中心主任、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魏鵬程評價到,該綜述很好地結合了動物基因編輯技術中的前沿進展以及植物基因編輯所面臨的問題,指出了未來在脫靶效應方面到底應該做哪些工作。
  • 新冠肺炎小鼠模型成功模擬人感染特徵—新聞—科學網
    研究者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小鼠進行基因編輯,使其體內能夠產生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hACE2),這是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時結合的受體。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細胞宿主和微生物》。 「我們急需一種小型動物模型用來模擬COVID-19患者身上觀察到的臨床過程和病理特徵,而本次研究開發的動物模型無疑是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一件利器。」
  • 高效的植物引導編輯系統建立—新聞—科學網
    ,開發了一種高效的植物引導編輯系統,成功精準編輯了水稻的外源hptII突變基因和內源OsEPSPS基因,獲得了精準編輯純合和雜合植株。 近年來,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編輯、單鹼基替換和同源重組體系的建立和利用,在農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準育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廣闊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然而,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敲除技術只能在基因組特定位點產生隨機插入和刪除。
  • —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基因》上。 該團隊運用RACE技術、生物信息學分析,亞細胞定位,互補實驗等實驗方法研究了MATE轉運蛋白在百合花花青素苷轉運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百合花中LhDTX35基因編碼的蛋白屬於MATE基因家族中的一種重要轉運膜蛋白。
  • 生物鐘逆轉可恢復年老小鼠視力—新聞—科學網
    「我們提出了疑問:如果表觀遺傳變化是衰老的驅動因素,那我們可以重置表觀基因嗎?可以讓時間倒轉嗎?」該研究合著者、美國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家David Sinclair說。 2016年,Belmonte團隊報告了在基因改造小鼠中表達4種基因對小鼠衰老的影響,結果顯示,衰老緩慢的小鼠有更年輕的表觀遺傳標記模式。但這項技術也有缺點:如果重置基因出現多餘拷貝或表達時間過長,一些小鼠會患上腫瘤。
  • 研究稱遺傳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可提高生育能力 降低女性流產率
    一種遺傳自遠古尼安德特人近親的基因變異體,被認為是賦予了現代人更高的生育能力。新的研究表明,幾乎三分之一的現代歐洲女性攜帶著某種程度的基因變體。這項研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基因變體,編碼孕酮受體的基因變體。
  • 黃三文:用大數據精準培育「你的菜」—新聞—科學網
    立志從農:從見證雜交水稻高產開始 少年時期的黃三文親眼看到,自家地裡種植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雜交水稻產量翻了一番。這在他的心中播下一顆農業科技創新的種子,促使他報考原北京農業大學,並成為一輩子與農作物打交道的「農科人」。 2000年,黃三文來到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正式開始了蔬菜分子設計育種的科研旅程。
  • 2020年諾獎:爭議背後有啟示—新聞—科學網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3位C肝病毒鬥士;物理學獎連續第二年頒發給天體物理學;化學獎則由兩位女性科學家包攬,為諾獎女性得主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也出現了一些爭議,但更多的還是啟示。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分析教授Bernhard Kuster解釋說:「要形成這些蛋白質模式,不僅重要的是組織中存在哪些蛋白質,更重要的是數量。」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研究小組利用生化和高通量分析方法對擬南芥模型進行了檢測,以發現更多關於其分子組成的信息。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
  • 科學家揭示假受精介導種子單倍體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通過體外抑制劑和基因幹涉技術消減染色體創製雄性假配子      山東農大供圖 無融合生殖種子單倍體是一種普適常用的發生途徑 通過基因工程幹涉染色體消減相關基因後的植株雄性育性表型        山東農大供圖 研究人員消減染色體的經典著絲粒組蛋白基因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64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
  • 韋火新著《出殼時代》出版發行—新聞—科學網
    《出殼時代》一書封面     近日,韋火新著《出殼時代:科技體引領人類走向大轉折》(以下簡稱《出殼時代》)在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
  • 第一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誕生—新聞—科學網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將CRISPR-Cas9和轉座子技術結合在一起,培育出了一種特別的豬,其具有13個獨立的基因修飾,科研人員修改了豬與人之間免疫和凝血方面的不兼容性,並根除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同時,該基因工程豬和其器官都具有正常的生理特徵、生育能力以及轉基因向下一代傳遞的能力。
  • 變白的頭髮還可逆轉—新聞—科學網
    但是,近年來頭髮變白越來越年輕化,有些人從三十歲開始便會經歷大量毛幹(HS)脫色,並逐漸變白,人們為此感到十分苦惱。 研究發現,頭髮中的色素是由毛囊色素單位(HFPU)的黑素細胞不斷給生長中的毛幹毛細胞提供黑素體而產生。研究發現,與衰老相關的變白主要是由HFPU的氧化損傷以及神經內分泌改變導致的,雖有藥物或環境因素會產生一定影響,但頭髮變白仍被認為是與年齡相關,並且是不可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