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組詩
(一)
二三鞭炮入窗來,訝覺新春序幕開。
徑向鏡中辭舊我,一彈衣袖不徘徊。
(二)
有夢飄搖東海東,年年照見小梅紅。
憶來相報能何事,君自無心我自窮。
(三)
自尋白酒佐清茶,卻道人生有路斜。
我有詩思三百萬,倩誰遺我一枝花?
(四)
今有佳時不可殆,滿城燈火花如海。
縱然人世有滄桑,於闌珊處得自在。
注釋
①訝:驚訝。
②徑:徑直。
③彈:多音字,這裡是指彈這個動作,所以讀「tán」,不讀「dàn」。
④殆:通「怠」,怠慢、懈怠。
⑤蒼桑:一作「滄桑」,例如詞語「滄海桑田」比喻自然界變化很大或世事多變,人生無常;或喻世事變化的巨大迅速。
譯文
(一)
兩三聲鞭炮的鳴響傳進窗戶,
我驚訝地發現新的一年春天即將拉開序幕。
我向著鏡子中舊日的自己辭別,
整理衣冠,不再彷徨不定。
(四)
今天是不能怠慢的良宵佳節,
滿城點著燈火宛如明亮的海洋。
使在人世間要經歷無數滄桑,
我依然在這一年將盡時獲得了內心的自在。
小年有多小?
小年有多小?
小年一過大年就到了。
北方臘月二十三,南方臘月二十四,
沒關係,想一想,北方就比南方早!
過小年,要祭灶,這習俗千萬別急躁,灶王爺爺得匯報。
灶王爺爺管什麼?不光是、你家的灶!
今年表現妙不妙?好事做得少不少?
聽完一整年,小年夜他上天去匯報,大年三十走完這一遭。
好話說得多了,人間才有盼頭瞧。
為了防止他說壞話,關東糖讓他吃到飽。
灶王爺嘗到了甜,吉祥如意都來到。
貼春聯、吃水餃,大紅燈籠高高照。
小年歌
鞭炮聲停不住,響聲傳進窗戶,
我驚訝地發現,新春要拉開序幕。
向鏡子中的自己,擺擺手打個招呼。
整理整理衣裝,別再彷徨無助。
彈指一揮間吶——是tán,不是dàn!
一彈衣袖不徘徊,時間溜走留不住。
時間溜走留不住!
良宵佳節,就在今天,可不能怠慢!
滿城燈火,就像海洋,多麼明亮絢爛!
就算這茫茫人間,歷經了滄桑變幻——
就在這一年的盡頭,我的內心依然浪漫。
滄桑的意思,你需要分辨?
滄桑的意思,就算滄海桑田!
過去是海,現在是田,世界在變,一年又一年。
小年剛剛過了,灶王爺要上天,
新春就要來了!歡天喜地過新年!
古時候的春節具體指哪幾天?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
北方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多為臘月二十四。
到了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一般到農曆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
灶王爺的來歷
灶王爺?不是趙,也不是肥皂,更不是王爺!傳說他是守護家裡的鍋、爐子、煤氣灶神仙爺爺。
給你講個灶王爺的小八卦!灶王爺在凡間的時候啊,結了婚,但是他每天喝酒,也不工作,他老婆實在受不了他了,就離開了他。
他沒錢吃飯,只能上街討錢。兜兜轉轉,討飯討到了他老婆家,這時候他羞愧得一頭鑽到了灶臺下。
玉帝知道了這件事,覺得他還知道羞,不太壞,那就封個神仙吧!他既然鑽到灶臺下面,就封他個灶王!
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所以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
這樣,他在玉帝那兒就只能說甜甜的好聽的話了。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這天除了拜灶王爺,還要做什麼?
還要掃塵土、吃餃子、吃灶糖。
掃塵土就是要徹底地打掃室內衛生,掃塵同時也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在北方有小年晚上吃餃子的習慣,民間也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吃灶糖,灶糖就是關東糖,不僅可以祭灶王,人們自己也要吃,咬起來嘎嘣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