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生物滅絕周期為2700萬年,和太陽在銀河系位置有關

2020-12-14 騰訊網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地球上生物的滅絕事件會不會跟太陽系在銀河系中不同的位置有關?畢竟太陽系繞著銀河系一圈需要2.5億年的時間,轉到不同的地方會面臨不同的環境,這會不會影響地球生物呢?

下面先說下銀河系。

從人類仰望星空開始,我們就能看到在黑暗的夜空中有一道橫跨天空的恆星密集區域,這裡的星星數量明顯多於其他地方,而且更加明亮;

除了密集的恆星以外,我們還能看到有一層黑色薄霧籠罩在恆星周圍,當時的人類形象的稱之為銀河,像天空中流淌的一條河流一樣。

而在古老的印第安人的傳說裡,天空中的銀河是通往天堂的道路,是死者在路上休息時點燃的篝火形成的,而黑色的薄霧則是篝火形成的煙霧。

人類的想像力確實很豐富,解釋的也很合乎當時的情理。現在我們知道天空中的銀河是我們太陽系所處星系的主體部分。

所以我們的星系現在被稱為銀河系,銀河系是由中心突出的銀核、邊緣較薄的銀盤組成,看起來就像是一個CD圓盤一樣,不過在銀河系的外圍還有銀暈和銀冕,不過這裡物質相當稀薄。

所說銀河系像一個圓盤,但是這個盤可不是簡單的盤,它的直徑達到了10萬光年,邊緣較薄的地方至少也在3000光年,太陽系所處的位置按照恆星密度來說,厚度至少在6000光年;

如果按照氣體雲的區域來說,這個厚度可以達到6000光年到10000光年。因為氣體比較彌散,它可以延伸到很遠的位置。

越靠近銀心厚度會不斷的增加,銀河系銀心處的厚度可以達到12000光年。所以說看似是個盤,其實它非常厚。

銀河系的正面俯視圖,可以看出我們的銀河系有4條清晰對稱的旋臂,這種結構稱為螺旋星系,但銀河系的中心還有一個明顯的棒狀結構,因此銀河系是螺旋星系中的棒旋星系。

四條旋臂有兩條和棒狀結構的末端相連,這兩條旋臂就是人馬臂和矩尺臂,是最大、最主要的兩條旋臂。

而我們太陽所處的獵戶臂只不過是英仙臂和人馬臂之間衍生出來的一個非常小的支臂,從太陽所處的旋臂上看,還有太陽距離銀心距離(2.4萬光年)上看,太陽至少在3環以外。

越是遠離銀心,物質密度就越低,恆星形成速度也會減慢,這就會給太陽帶來一個比較安全的生存環境。

像是在銀心附近,由於引力非常強,常常會爆發非常大的能量事件,例如超新星爆發、白矮星、中子星的合併,甚至是黑洞的合併等等,這些事件對生命來說都是不友好的。

所以說太陽處在郊區其實是件好事!不過,當你看了銀河系的螺旋結構有沒有想到這樣的問題:

恆星總是處在一條旋臂上,這種螺旋結構在自轉的時候,由於旋臂靠近中心的部分和邊緣相比自轉的角速度大,這就會導致旋臂像擰麻花一樣越纏越緊。

但真實的情況是銀河系的轉的好好的,沒有被擰成麻花,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因在於銀河系的自轉並非是像剛體,而是像流體,就像是水一樣!水分子組成了水,而恆星組成了銀河系;

當你用手攪動水面的時候,水面也會形成波紋狀的螺旋結構,這個結構可以一直穩定的存在下去。因為水分子並不是固定在一個波上,而是會發生移動,所以水的螺旋結構可以穩定,並不會越纏越緊。

相應的銀河系旋臂上的恆星並不是固定的同一批,其中的恆星也會進進出出,所以旋臂並不會越纏越緊張。

旋臂只是物質密度相對集中形成的圖案而已,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結構。看下圖就明白了。

恆星的運動在銀河系中就像上圖一樣,它會周期性的進出密度較大的區域(旋臂),然後又走出旋臂進入密度較小的區域,整體來說,它依舊是在自己的軌道上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我們的太陽在公轉的時候,也就在獵戶座旋臂上進進出出。

科學家估計太陽大約每3千萬年在銀河系擁擠的旋臂平面上循環一次。

而擁擠的旋臂就會帶來以外的風險,例如引力攝動會導致太陽系外圍奧爾特雲中的天體軌道發生偏離,進入內太陽系,對地球造成威脅。

還有宇宙中的流浪行星、恆星、褐矮星它們也會有一定的機率從太陽系的身邊、甚至是內部穿過,影響太陽系行星、小行星軌道的穩定,這也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的風險。

最近研究人員對已知的10次滅絕事件進行了分析統計,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地球上陸生動物的滅絕周期為2700萬年。

這些滅絕事件和歷史上地球上發生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以及火山噴發等一些災難事件的時間相吻合。

古生物學家認為,海洋生物的滅絕事件也與陸地生物的滅絕事件相關,海洋生物的滅絕事件的周期為2600年,時間基本上和陸生動物一致。

所以科學家根據太陽在銀河系中的運動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每隔2600年到3000萬年由於太陽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導致了太陽系自身小天體軌道不穩定,會在地球上出現周期性的彗星陣雨;

這些小天體對地球的撞擊,就導致了周期性的滅絕。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大家非常清楚,巨大衝擊力會帶來全球性的地震、火山噴發,以及鋪天蓋地的塵埃會阻擋陽光照射大地,給地球帶來長時間的寒冷、黑暗期,與此同時不受控制的野火、酸雨、臭氧損耗,會逐漸的導致生物滅絕。

上次小的滅絕事件發生在725萬年前,如果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是正確的,那麼我們人類還有2000萬年的安逸時期。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每次的滅絕事件都像是我們已知的5次大滅絕事件那樣嚴重,造成全球75%以上物種的消失,也有一些小的滅絕事件同樣會給地球生物帶來災難。

A 27.5-My underlying periodicity detected in extinction episodes of non-marine tetrapods

doi.org/10.1080/08912963.2020.1849178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每隔2700萬年,全球陸生動物就經歷一次大規模滅絕
    研究發現,每次大滅絕事件都與大氣層和海洋內正常碳循環被徹底顛覆有關。但第六次大滅絕事件具體何時發生,科學家們一直沒有答案。而最新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物種大滅絕的臨界時間,與小行星撞擊和大規模火山爆發是一致的。
  • 天道有常,註定生物大滅絕2700萬年一次,周而復始
    六千六百萬年前,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包括恐龍在內的陸地和海洋所有物種中的70%突然滅絕。隨後,古生物學家發現,海洋生物的大規模滅絕不是隨機事件,而是存在一個大約2600萬年的周期,其中絕大部分物種消失90%。
  • 研究稱,2700萬年是一個輪迴,人類註定無法避免超大規模滅絕
    根據發表在《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新分析,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內的陸生動物的大規模滅絕以大約2700萬年為一個周期,與之前報導的海洋生物的大規模滅絕相一致。這項研究還發現,這些大滅絕與小行星撞擊地球、火山熔巖噴發的破壞相關聯,為滅絕發生提供了潛在的證據。
  • 五次生物大滅絕或許和太陽公轉有關,第六次會在3000萬年以後
    恐龍死於大滅絕事件大滅絕或許和太陽公轉有關看到這個說法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是在胡說八道。但是隨著科學界對太陽公轉的研究,發現這種說法也不是沒有可能。該理論認為,太陽在圍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時會經過一個寒冷區域,在經過它的時候,整個太陽系的溫度都會驟降。表現在地球上,就是大冰期。太陽的公轉周期大約是2.5億年,銀河系的範圍太大了,太陽也只是其中的一顆體積中等的恆星,公轉2.5億年不奇怪。
  • 陸棲動物每27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與小行星撞地球和火山噴發有關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發表於《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分析顯示,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內的陸棲動物,每27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且這一周期與此前科學家所稱海洋生物大滅絕的周期相吻合。
  • 陸地動物或每2700萬年大滅絕一次,與小行星、火山等有關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發表於《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分析顯示,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內的陸棲動物,每27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且這一周期與此前科學家所稱海洋生物大滅絕的周期相吻合。
  • 2700萬年是一個輪迴,人類註定無法避免超大規模滅絕
    根據發表在《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新分析,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內的陸生動物的大規模滅絕以大約2700萬年為一個周期,與之前報導的海洋生物的大規模滅絕相一致。這項研究還發現,這些大滅絕與小行星撞擊地球、火山熔巖噴發的破壞相關聯,為滅絕發生提供了潛在的證據。
  • 古生物學家稱地球大規模物種滅絕遵循2700萬年的周期
    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件讓很多人覺得相當寒心的事情。根據新的研究,包括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和鳥類在內的陸生動物的大規模滅絕遵循一個周期,時間跨度約為2700萬年。 有趣的是,這一大規模滅絕周期也與此前報導的海洋生物大規模滅絕相吻合。研究發現,大規模滅絕與地球上重大的小行星撞擊和火山噴發事件時間周期一致。
  • 古生物學家稱地球上的大規模物種滅絕遵循2700萬年的周期
    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件讓很多人覺得相當寒心的事情。根據新的研究,包括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和鳥類在內的陸生動物的大規模滅絕遵循一個周期,時間跨度約為2700萬年。有趣的是,這一大規模滅絕周期也與此前報導的海洋生物大規模滅絕相吻合。
  • 每3200萬年,太陽系穿過一次銀道面,地球生物大滅絕與這有關嗎?
    地球以每秒30公裡的速度繞著太陽運動,繞行一圈所需的時間為一年,其他行星則以不同的公轉速度繞著太陽轉。太陽除了被行星繞著旋轉之外,太陽本身其實也在運動。不過,太陽並不是環繞某個天體運動,而是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雖然銀心中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但它的引力不足以主宰整個銀河系中的恆星運動,太陽與其他絕大部分恆星幾乎不受黑洞的影響。
  • 陸地動物或每兩千七百萬年大滅絕一次 與小行星撞地球和火山噴發有關
    這項新研究還發現,這些大滅絕事件與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毀滅性的火山噴發——洪流玄武巖(大規模玄武巖漿在短時間內噴出到地表上來,100萬年內噴出10萬立方公裡以上)發生的周期一致,後者為物種滅絕的發生提供了潛在原因。6600萬年前,包括恐龍在內70%的陸地和海洋物種突然滅絕,這是一顆大型小行星或彗星與地球碰撞後導致的災難性後果。
  • 研究發現:地球上物種存在周期性大滅絕
    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一個規律,地球陸地上的生物,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大約每2,700萬年遭遇一次大範圍滅絕事件。巧合的是,這與以前研究發現的海洋生物的滅絕周期不謀而合——大約每2,600萬年發生一次,這些大型滅絕事件導致多達90%的海洋物種滅絕。
  • 陸地動物或每兩千七百萬年大滅絕一次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發表於《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分析顯示,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內的陸棲動物,每27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且這一周期與此前科學家所稱海洋生物大滅絕的周期相吻合。
  • 每隔6500萬年,地球將迎來生物大滅絕,按周期算恰好輪到人類
    雖然過去所有物種都避免不了滅絕的命運,但是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任何時期的生態自然環境對物種的生存都至關重要。寒武紀大爆發一直是古生物學界的未解之謎,從那次事件之後,地球上的生物開始變得越來越多樣。恐龍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存在長達一億多年,是因為它們遇到了較好的生存環境。
  • 太陽有一個暗黑姐妹?2600萬年回歸一次,如果真實存在將是噩夢
    但這些肉眼可見的星星都是銀河系內的恆星,距離太陽系都比較近,從幾光年到數百光年不等。銀河系直徑20萬光年,含有至少兩千億顆恆星,科學家通過多年的探測發現銀河系內最常見的還是多星系統,例如雙星系統或者三合星,而單顆恆星的數量甚至會少於多星系統。也就是說多恆星系統在銀河系中是非常常見的。在我們的認識中太陽就是單星系統的,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等都在繞太陽公轉。
  • 生物滅絕的傷痛,地球要用1000萬年來撫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的研究發現,在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都需要長達1000萬年的時間,才能得到明顯恢復,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地質學》(Geology)上。
  • 它每2600萬年回一次,還與第九行星有關
    前段時間,來自國外的科學家團隊通過研究後認為,太陽系或許曾經存在著一顆伴星,這意味著,太陽系或許曾經是雙星系統。太陽系或存在一顆「復仇星」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恆星是最常見的居民。恆星的數量非常多,拿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來說,現代科學研究認為,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大約在1000億顆-4000億顆之間。
  • 是它造成生物滅絕?或稱:復仇女神
    復仇女神理論的支持者說,這種事情以前就發生過,例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地球每隔2600萬年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其會導致可怕而神秘的災難造成生物大規模的滅絕,改變大自然的平衡,毀滅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也許你會認為在太陽系中發現一顆額外的恆星很容易,但是在黑暗、深邃的宇宙空間中,很難去探測一個完全黑暗、不發出任何可見光的物體。雖然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望遠鏡,但仍然沒有找到涅墨西斯。天文學家目前正在努力尋找,試圖利用基於過去生物滅絕的周期來定位涅墨西斯的軌道,現在仍然沒有收穫。
  • 每隔2600年來一回,恐龍滅絕與它有關
    很多的小型星體被拋射出來,因此就有了彗星與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由於地球的引力的作用,地球會被周期性的撞擊,這個周期大約為2600萬年,科學家推測引發恐龍滅絕的那次撞擊,其實就是因為涅墨西斯星而引起的,要知道地球的力學完全可以應用在宇宙空間中,根據計算在太陽系中一定是存在著這麼一顆未知星體的,雖然我們還沒有發現它。
  • 人工智慧將5億年生物進化變得可見,發現生物滅絕新模式
    「周期性物種大滅絕」理論認為「大滅絕事件」以大約2600萬年為周期重複發生,而正是物種的大規模滅絕創造了新物種進化的生產周期,又稱「生物大輻射」(radiation,或簡稱「輻射」),具有「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