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6500萬年,地球將迎來生物大滅絕,按周期算恰好輪到人類

2020-12-22 俗夫論科學

筆者龍葵草

回顧地球過去30多年的生命歷史,我們會發現沒有一個物種能夠永久地發展下去。所有物種都是發展到一段時期後就被退出歷史舞臺,用「進化論」的說法就是被大自然給淘汰了。雖然過去所有物種都避免不了滅絕的命運,但是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任何時期的生態自然環境對物種的生存都至關重要。

寒武紀大爆發一直是古生物學界的未解之謎,從那次事件之後,地球上的生物開始變得越來越多樣。恐龍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存在長達一億多年,是因為它們遇到了較好的生存環境。對於人類來說也是如此,從四五百萬年前開始我們的祖先就適應了自然生存環境,直到如今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換而言之,生態環境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生物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五次生物大滅絕和二十多次小規模滅絕事件就是例子。科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層等自然證據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物種滅絕事件的直接起因都是生態環境發生突然的惡化。以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為例,即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恐龍就沒有躲過這場大災難。

關於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起因,至今仍未有定論,但小行星撞擊論的呼聲最高,因為科學家們在墨西哥的一個半島上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隕石坑,隨後根據這個隕石坑引出了小行星撞擊論。除了天外因素之外,地球自身的因素也決定了物種的存亡,例如多次大滅絕不是因為氣候發生驟變,就是發生了大規模的地質活動。

在研究地球生命史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大概每隔65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而小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大概以2000萬年左右為周期。眾所周知,自然界存在各種規律,如果生物滅絕周期的推論符合自然規律的話,那麼按照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來推算,人類文明自誕生開始就已經處於第六次周期內,那麼人類未來真的會滅絕嗎?

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引起了長期的爭論,既有人認為人類會在不久的未來滅絕,也有人認為人類不會在這一窗口期內滅絕,他們都拿出了什麼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呢?首先來說說那些認為人類會在窗口期滅絕的人,他們指出近現代地球所發生的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已經在預兆著人類終將滅絕。

第一個問題,氣候變化問題。雖然氣候學家表示地球每經過一定的周期就會出現溫室效應和冰河時期,但是人類社會的工業化大大推動了地球氣候節奏的變化。世界環保組織曾對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21世紀的大氣溫室氣體含量進行考察對比,發現工業化解放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導致了更多溫室氣體的生成和排放。

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多方面的,兩極地區的冰川悄然融化,高緯度、高海拔地區的冰川和凍土也在解凍,這些現象會逐漸影響局部區域的氣候,進而影響全球氣候,同時會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第二個問題,環境汙染。如果說氣候變化有一部分責任還在於大自然,那麼環境汙染的責任則完全在於人類。

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汙水、汙氣、廢渣流向自然界,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前段時間國外有研究對水體中的塑料微粒進行長期追蹤調查,發現北美一個地區的成年人體內每年大概會攝入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微粒,這個問題是塑料垃圾汙染導致的,而塑料垃圾問題是人類產生的。

既然有人為人類未來的生存感到擔憂,就會有人對人類未來的生存保持樂觀。認為人類不會在第六次物種滅絕窗口期內消失的人表示,在文明成果的加持下,人類會度過這一劫難。他們認為,人類和自然生物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人類發展出了文明,可以主動地規避自然災難,而自然生物遇到自然災難只能「束手就擒」。

如果未來某一天有一顆小行星要撞擊地球,那麼一些國家的小行星監測系統會提前預測小行星撞擊的時機和位置,然後對地面上的人和財產進行轉移,盡力減少損失。如果未來某一天地球突然發生板塊運動,進而導致火山爆發、海嘯、地震等多種自然災害一起出現,人類也可以藉助航天航空力量來保存文明的「種子」。

除了這兩種立場鮮明的觀點之外,還有一些觀點認為人類終究還是會在地球上滅絕的,只不過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種觀點將人類比喻成溫水裡的青蛙,將威脅人類生存的各種問題比喻成溫水之下的火焰,火焰在無法被撲滅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溫水的溫度會升高,最終可能變成開水,那麼青蛙就會被煮熟,人類文明也就終結了。

筆者比較贊同「溫水煮青蛙論」,因為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各國無法在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上達成共識,任由氣候繼續惡劣下去,環境繼續惡化下去,那麼除非人類能移民其它星球,否則在地球上的未來將不是光明的。而且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人類有可能在科技的負面作用下走向滅絕的道路,例如爆發大規模的核戰爭。

我們人類只關心自身能否在地球上繼續生存,而對於大自然來說,每一次大滅絕事件都相當於一次「清盤」,當地球的環境氣候問題越堆越多,到達一定程度後大自然會施加力量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為下一次生物的繁榮提供環境條件,這在某種程度上算是自然界的「輪迴」。

相關焦點

  • 古生物學家稱地球大規模物種滅絕遵循2700萬年的周期
    根據新的研究,包括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和鳥類在內的陸生動物的大規模滅絕遵循一個周期,時間跨度約為2700萬年。 有趣的是,這一大規模滅絕周期也與此前報導的海洋生物大規模滅絕相吻合。研究發現,大規模滅絕與地球上重大的小行星撞擊和火山噴發事件時間周期一致。
  • 古生物學家稱地球上的大規模物種滅絕遵循2700萬年的周期
    根據新的研究,包括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和鳥類在內的陸生動物的大規模滅絕遵循一個周期,時間跨度約為2700萬年。有趣的是,這一大規模滅絕周期也與此前報導的海洋生物大規模滅絕相吻合。研究發現,大規模滅絕與地球上重大的小行星撞擊和火山噴發事件時間周期一致。在化石記錄中,有五個主要的大規模滅絕事件。
  • 五次生物大滅絕或許和太陽公轉有關,第六次會在3000萬年以後
    生物界的演變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漫長的歷史中,總共發生了五次生物大滅絕。每次大滅絕都會對生物界造成毀滅性打擊,超過八成的生物喪生,活下來的生物日子也不好過。五次生物大滅絕,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恐龍滅絕,宣告了一個統治地球上億年的動物走向了末路。大滅絕事件背後的原因,也是科學家們苦苦追求的。
  • 從恐龍滅絕到人類誕生,期間的6000萬年裡,誰會是地球的霸主?
    眾所周知,人類無法回到過去,不能見證地球的變遷以及生物的進化過程,所以地球在地球的進化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空白期,這些空白期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我們無從知曉。化石是我們研究過去、研究歷史的唯一方式,特別是一些沒有典籍記載的歷史,就只能通過挖掘化石來了解當時的生態環境以及生物的種類和它們的進化過程。地球出現了許多種文明,也有很多統治者,比如說恐龍和人類,當恐龍滅絕之後,人類便成為了下一批的主人,可是,令人們好奇的是,從恐龍滅絕到人類出現,中間相隔了大約6000萬年,那麼在此期間,誰是地球上的霸主呢?
  • 每3200萬年,太陽系穿過一次銀道面,地球生物大滅絕與這有關嗎?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會出現季節更替,那麼,當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繞著銀心公轉時,地球上是否也會出現某種規律變化?事實上,太陽的公轉運動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圓周運動。銀河系呈現盤狀,恆星大都集中在平均厚度為2000光年的銀盤上。由於黃道面和銀道面有一個60°的夾角,太陽並不是一直在銀道面中運動,而是會在銀道面的上下方不斷振蕩前進。
  • 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人類進化已停止?為高級物種讓路?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菌類和藻類,當時是微生物的時代,所以很難找到生物大滅絕的證據,地球上的生物化石大量出現於5.41億年以來的顯生宙,六次生物大滅絕都是指5.41億年以來地球上的生物集群滅絕事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物大滅絕特指的是宏觀生物,而不是微生物,因為微生物沒有化石證據。
  • 從恐龍滅絕到人類出現,中間6000萬年,誰主宰了地球?
    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超過10公裡的小行星撞向了地球,並給地球帶來了一系列災難性後果,直接導致統治地球的1.6億年的恐龍就此滅絕。但正是恐龍的消失才為哺乳動物騰出了空間,讓人類有機會接管地球的統治。然而,我們都知道人類大約在500萬年前才出現在地球上的。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如果到來,科學家找到證據,人類可能是最大推手
    按照最新的數據計算發現,最近12萬年以來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已經達到極值,並且根據計算機模型,未來它們的滅絕速度還將快速的提升,科學家預計在2100年,還會有大約550種物種消失滅絕。地球生物發展史大約有38億年的歷史,目前已知已經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發生都會導致當時地球上80%以上的物種消失滅絕。
  • 6500萬年前撞上地球,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去哪了?可能在這個地方
    如今我們人類生活在全球食物鏈的最頂端,因為我們會使用工具。但是在6500晚年以前,世界上的霸主是一種多樣化的優勢脊椎動物——恐龍。也是地球上第一類可以直立行走的高級生物體,若是沒有那一場生物大滅絕,我們人類不會出現在地球上。
  • 地球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97%生物消失,持續了500萬年
    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目前以人類的文明科技探索,只能發現到歷史上出現過的五次的生物大滅絕。分別是發生於4.3億年前的奧陶紀末,3.7億年前的晚泥盆世,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和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以及大家最為熟悉的6500萬年之前的白堊紀末!
  •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滅絕,無數物種徹底消失,人類或許正經歷第六次
    寒武紀大爆炸以後,地球出現過形形色色的生物,但最終卻因氣候的變換,生存環境的改變,而導致滅絕,其中,最著名的生物大滅絕共有五次,今天就來說一下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滅絕,看完之後,我們會發現生命原來如此脆弱,而我們人類,可能在經歷第六次的到來。第一次:奧陶紀大滅絕奧陶紀開始於公元前5億年,持續了長達6500萬年,是歷史上海域最廣泛的時期。
  • 研究發現:每隔2700萬年,全球陸生動物就經歷一次大規模滅絕
    5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每次都會造成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生物短時間內從地球上集群性消失。這項研究還發現,這些大滅絕與小行星撞擊地球、火山熔巖噴發(被稱為洪水-玄武巖噴發)的破壞相關聯,為滅絕發生提供了潛在的原因。6600萬年前,在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與地球相撞的災難性後果中,70%的陸地和海洋物種:包括恐龍,突然滅絕。隨後,古生物學家們發現,這種高達90%的海洋生物滅絕的大滅絕,並不是隨機事件,而是以2600萬年左右為一個周期「規律性」發生的。
  • 研究發現:生物滅絕周期為2700萬年,和太陽在銀河系位置有關
    最近研究人員對已知的10次滅絕事件進行了分析統計,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地球上陸生動物的滅絕周期為2700萬年。 這些滅絕事件和歷史上地球上發生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以及火山噴發等一些災難事件的時間相吻合。 古生物學家認為,海洋生物的滅絕事件也與陸地生物的滅絕事件相關,海洋生物的滅絕事件的周期為2600年,時間基本上和陸生動物一致。
  • 地球隔一段時間就經歷大滅絕,每三千萬年就換主人?人類束手無策
    恐龍原本是地球上公認的地球霸主,位於食物鏈上的最頂端,被認為是最可怕的生物,但是恐龍最終也沒有躲過地球生物大滅絕的危機。後來人們對於恐龍的滅絕也是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人認為恐龍的滅絕是因為隕石的撞擊,有人認為恐龍是因為無法適應地球的環境,還有物種鬥爭說、地磁變化說、酸雨說等等,至今恐龍滅絕依舊是未解之謎。
  • 地球曾發生過幾次生物大滅絕?答案很明確,人類或同樣難逃厄運
    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物種有99%已經全部滅絕。 據科學家的研究,在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曾發生過許多次生物滅絕事件,而這其中對後世影響最深、範圍最廣的,要數寒武紀之後的五次大滅絕事件:
  • 那顆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讓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後來去了哪?
    在地球生物發展的歷史上,總共有過四處次物種大滅絕,第一次是在4.38億年前的奧陶紀,主要滅絕的物種都是海洋生物。而最近的一次是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這次生物滅絕中,恐龍就是最重要的對象之一。作為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動物,恐龍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長達2.4億年,現代鳥類生物也是恐龍進化的後代。不過恐龍有如此長的發展歷史,人們對恐龍化石的發現和認識卻是從19世紀才開始,第一位發現其化石的人是一個叫做曼特爾的醫生。自此人們開始了對於恐龍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研究,也包括它們是如何滅絕的。
  • 6500萬年前,會不會是外星人殺了恐龍,然後留在地球演化成人類?
    但是仍舊有許多人們對這個答案感到不滿,而是認為人類有可能是外星人的後代,甚至認為在6500萬年前,外星人打敗了恐龍之後佔領了地球,那這個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大約在6500萬年前時,一顆直徑大約10公裡左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使得地球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而這一改變又引發了生物鏈多米諾骨牌效應,大量生物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滅絕,其中損失最為慘重的莫過於恐龍家族
  • 人類滅絕5000萬年後誰將接管地球?
    這個問題引發了許多人的猜想,提出了許多「接管」地球的候選物種。  當人類遭遇到某種無法抵禦的全球性疾病時,即使這種疾病只會波及少數哺乳動物,類人猿也是最容易感染的目標。那麼,距離人類相對較遠的某種動物能否發展出智能,並且建立類似人類的社會呢?不得不說,這種可能性實在太低了。在所有被公認為在地球歷史某一階段佔統治地位的動物物種中,人類所具有的智慧,以及手的靈巧程度都是獨一無二的。
  • 6500萬年前物種沒有大滅絕,恐龍會進化成什麼?專家有個大膽猜測
    6500萬年前,宇宙中發生了一件足以令整個地球都為之震顫的大事件,那就是一顆小行星直接撞擊了地球。這次大撞擊引起了地球上火山的急劇反應,大面積持續噴發巖漿,地球的溫度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這樣惡劣的氣候變化,讓當時地球上的霸主——恐龍,相當的痛苦,直接走向了滅絕的道路。
  • 若65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上地球,恐龍會演變成智慧生物嗎?
    引言:若6500萬年前那顆調皮小行星沒有撞上地球,恐龍的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人類的命運將是如何?科學界中存在兩種聲音。眾所周知,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是地球內當之無愧的霸主,它們龐大靈巧,擁有絕對生存優勢,一直站在食物鏈頂端,幾乎沒有生物敢挑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