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一共生了10幾個兒女,到最後活下來的只有4子一女。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寶清王弘曆,既乾隆,皇五子弘晝,皇六子弘瞻。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個弘晝。
《雍正王朝》弘晝
我們看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怕》中的糊塗王爺,劉庸的老丈人,乾隆成為「六王」,其實雍正的六弟叫胤祚,6歲就夭折了,根本不存在「六王」這一說。」八王「「九王」就更不存在,早被雍正收拾了。劉墉這個老丈人的口頭禪是「皇上聖明」愛喝酒,其實原型的乾隆的兄弟弘晝。
有一次雍正和乾隆,弘時,弘晝在一起,雍正讓他們作詩一首。弘時,乾隆都是作的怎麼治理天下之類的,弘晝做的詩是《金樽吟》這首詩表述了自己無意皇權帝位、只想把酒言歡及時行樂的心跡,被歷史學家譽為「救命詩」。俗話說得好」無情最是帝王家「也許是弘晝自知自己能力比不過二位哥哥,加上耳目渲染了自己爹雍正這一輩為了多嫡死的死,圈禁的圈禁,就主動示弱了吧。
弘晝生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從小愛習武,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為和親王。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乾隆把雍王府的宅子賜給了弘晝。乾隆還命弘晝管理內務府、御書處的事務。有人說皇宮裡的財富都歸了乾隆,自然看不上老爹的私產,那就錯了,皇宮裡的東西是「公家的」,想當年雍正追國庫空虛是費了很大勁的,西北打仗都沒錢。乾隆要想花錢給皇后妃嬪買東西,只能從自己的土地(皇莊)收入來出,把雍正當雍親王時候的私產都給弘晝,等於乾隆「淨身出戶」了。
乾隆看到自己的叔叔伯伯沒好下場的沒幾個,很是溺愛弟弟們。有一次弘晝當眾辱罵朝廷大員訥(ne)親,這個訥親不一般,訥親的曾祖額亦都是清朝赫赫有名的開國元勳,恩封一等公;祖父遏必隆是康熙初年的四個輔政大臣之一;父親尹德由都統授領侍衛內大臣,訥親為尹德次子。姑母是康熙帝孝昭仁皇后。可以說訥親一門顯貴,世為皇族姻戚。當時乾隆就在旁邊一聲也不吭。
還有有一次倆人同時監考八旗子弟,眼看著午飯時間到了,弘晝讓乾隆先去吃飯,乾隆讓弘晝先去吃,結果心痛哥哥的弘晝急了:「讓你去吃你就去吃,你是不是以為你不在我就會放水?」乾隆聽了一言不發,抹頭就走。
後來乾隆說出真相:我要真跟你吵起來,大臣一定會逼著我治你大不敬之罪,我只好躲開……
弘晝還有一個嗜好。喜歡聽喪樂看喪儀,他常在家裡做出正停棺待葬的樣子,讓家人及護衛祭奠哀泣,然後自己高坐於庭,邊看邊吃喝,吃祭品,還親手做辦喪事的用品。以此為樂。乾隆也是不聞不問。
乾隆三十年,弘晝去世。
「三十年,薨,予諡。子永璧,襲。"按照清朝的規定如果這個人是被賜死的那麼一定先奪其爵位,然後再賜死,其子不可能世襲他的職位。所以弘晝是自然疾病死亡,而非賜死的。有人說弘晝是被賜死的。為了爭奪皇位而兄弟相殘是大忌,清太祖努爾哈赤對此疼徹心扉,所以立下規矩,嗣君不可殺兄弟。雍正帝手段再強硬也沒有殺掉一個兄弟,道理就在於此。那麼可以想見,乾隆帝對於本來就對自己的皇位沒有威脅的兄弟怎麼可以有賜死之舉呢?所以「賜死」之說荒唐至極。
其實這位和親王或許真是大智若愚,瘋瘋癲癲地不露鋒芒,也不失為生存的一種手段。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才能或品行出眾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責。人有時候該示弱就示弱,該低調就低調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