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氧電池取得技術突破 實現四電子轉化及庫侖效率近100%

2021-01-12 蓋世汽車資訊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Linda Nazar教授宣布,其研究團隊首次實現四電子轉換(four-electron conversion),該技術將實現鋰-氧電池(lithium-oxygen,Li-O2)的電子存儲容量翻番。

Nazar團隊將有機電解質(organic electrolyte)轉化為硝酸鋰/硝酸鉀(lithium nitrate/potassium nitrate)的無機熔鹽(inorganic molten salt),旨在提升其化學穩定性和導電率。此外,該團隊了利用雙功能金屬氧化物催化劑替代了多孔碳陰極(porous carbon cathode),提升了電池容量的同時降低了過電勢。

相較於Li2O2,在150攝氏度下,電池在使用期間將生成更為穩定的Li2O,其熱力學性能表現更為出色。該款電池電芯採用多種材料,旨在提升其熱動力性能及反應動力學(kinetics)。研究人員研發的該款電池充電性能表現更佳,從理論上講,其儲能表現提升了50%。

在電池研究領域,鋰-氧電池頗具吸引力,這主要得益於其理論能量密度。能量密度是材料的儲能容量,當電芯發生電化學反應後,其能量將儲存在電池電芯中。

早前,鋰-氧電池的技術挑戰難點集中在電池的陰極、有機電解質、超氧化物及過氧化鋰。然而,該研究已解決了所有內在局限性(intrinsic limitations)難題並證明了該類電池內部四電子傳輸的可能性、反應的可逆性,其理論庫侖效率(theoretical coulombic efficiency)已接近100%。(本文圖片選自uwaterloo.ca)

相關焦點

  • 「鋰知道」鋰氧電池和碘有什麼關係?
    鋰氧電池中,放電產物的分解需要有效的催化劑來推動,但是傳統的固體催化劑在循環幾十圈之後就會被副產物覆蓋,失去活性。氧化還原介體(redox mediators,RM)溶解在電解液中可以作為液相催化劑來持續地催化放電產物分解,顯著降低充電過電位,提高能量效率。
  • 固態電池即將商用,其他動力電池新技術進展如何?
    >,讓固態電池能在高溫狀態下工作,顯著提升電池安全性;第五,通過離子導電膜技術,讓固態電池電極與隔膜直接界面更穩定,離子傳導更快捷,來支持全固態電池發展;第六,三維集流體技術,讓固態電池循環過程中的內阻更低,電子傳導保持性更好;此外,還採用新型電池裝備,讓固態電池電芯具有新的性能,產品能夠實現量產。
  • 固態電池即將商用,其他動力電池新技術進展如何?|蔚來|鋰硫電池|...
    ,顯著提升電池安全性;第五,通過離子導電膜技術,讓固態電池電極與隔膜直接界面更穩定,離子傳導更快捷,來支持全固態電池發展;第六,三維集流體技術,讓固態電池循環過程中的內阻更低,電子傳導保持性更好;此外,還採用新型電池裝備,讓固態電池電芯具有新的性能,產品能夠實現量產。
  • 新一代鋰金屬電池能量密度500Wh/kg的重大突破
    6月15日,合肥啟蒙科技城宣布,經過近兩年的研發,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一代500瓦時/千克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500瓦時/千克電池能量密度是目前最高指標,公司的450瓦時/千克鋰金屬電池已經進入商業化大規模生產階段。合肥,目前已經成為了新能源電池產業的一片熱土。
  • 比克電池:正極補鋰技術將助力高能量密度電池突破發展
    比克電池:正極補鋰技術將廣泛應用於下一代大圓柱中高端產品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終端電量不夠用?伴隨消費升級對電池續航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高能量密度成為電池發展的必然趨勢,矽基負極則是當前突破能量密度瓶頸的首選材料之一。
  • 上矽所: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鋰金屬負極理論容量高、電極電勢低。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相比,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正極材料的選擇更廣泛,既可以與傳統的含鋰聚陰離子框架和層狀氧化物材料匹配,也可以與新興的具有更高理論能量密度的無鋰氟化物材料配合。
  • 2019年電池技術研究突破不完全匯總
    通過這種方法,團隊實現了在 1700 個循環條件下的安全充電。這樣的效率,可在短短10分鐘內,為電動汽車增加 200~300 英裡(320~480 公裡)的續航。此時可將收集來的二氧化碳用於工業產品,且實測表明,即便經歷了7000次循環周期,其效率也僅下降30% 。不過研究團隊的新目標,是將其增加到 2~5 萬次周期。第三種是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帶來的支持完全充電的鋰-二氧化碳電池。其密度為鋰離子電池的7倍以上,但難點在於可反覆充放電版本的製造過於艱難。
  • 矽光電轉化理論效率或被突破
    一直以來,光伏行業都認為矽電池的光電轉化理論效率為29%,組件效率不會超過25%,除非採用多結、異質結、聚光等技術。因為在入射光的能源中,20%至30%為透射損失,約30%為量子損失,約10%為載流子複合、表面反射損失及串聯電阻損失等。然而,美國研究人員日前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實現矽、碳基分子的能量轉移,有望大幅突破矽電池理論轉化效率極限。
  • 億緯鋰能扣非淨利增長兩倍 鋰原電池規模躍居全球第一
    2019年,公司多種電池產品表現不俗,鋰原電池收入18.92億元、鋰離子電池收入45.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7.61%、43.45%。技術研發優勢是億緯鋰能贏得市場和客戶的重要原因。截至2019年底,公司擁有研發人員1443名,佔員工總數的15.85%。與之相關的研發投入,也是逐年增長,2019年為4.77億元。截至去年末,公司已經取得授權專利809項。
  • 研究人員將膠帶變成薄膜取代鋰金屬電池陽極 提升鋰金屬電池性能
    研究人員將膠帶黏在一個銅製電流集電器上,並多次塗擦,以迅速將溫度提高至2300開氏度(3680華氏度),從而形成了一種多孔塗層,主要由矽和氧組成,並與少量石墨烯形式的碳結合在一起。 在實驗中,此種泡沫型薄膜在吸收和釋放鋰金屬的同時,不會形成能夠導致電池短路和起火的枝晶。
  • 藍光光碟造太陽能電池 轉化效率一下提高22%
    不過最近,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黃嘉興副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只用藍光光碟看片實在太屈才了———他們將電影藍光光碟上存儲數據的圖案,印在太陽能電池片上,結果電池片能夠吸收更多的光,轉化效率(光能轉化為電能)一下提高了22%。  黃嘉興的團隊嘗試過各種藍光光碟,無論是何種視頻內容,都可以提高太陽能電池的光吸收率,其秘密在電影藍光光碟的蝕刻圖案上。
  • 哈工大課題組在鋰硫電池性能提升領域取得突破
    日前,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黃小蕭教授課題組在鋰硫電池性能提升領域取得突破,相關學術論文「鋰硫電池中氮氧與金屬錳單原子對多硫化物的協同催化研究」(O-,N-Coordinated single Mn atoms accelerating polysulfides transformation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 「電池聖杯」:這種電池技術突破將改變世界
    日前接受《連線》雜誌總編史蒂文·利維(Steven Levy)的採訪時,喬伊揭示了這種技術突破。以下即為採訪摘要:利維:你一直在投資於清潔技術,這麼多年之後,你發現了新鋰離子電池技術中的「黑天鵝」嗎?喬伊:是的,公平來說,我想這是一隻「黑天鵝」。利維:描述這種方法與普通電池的不同之處,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 電動汽車趨勢:無線充電和鋰空氣電池?
    打開APP 電動汽車趨勢:無線充電和鋰空氣電池?   高通現正在推廣這項技術,除非該技術在路上安裝,否則,其無法解決電池續航能力問題,不過,卻可以減少相關問題的發生,讓充電變得更加透明可靠。然而,技術標準不一致也會產生問題,整個電動汽車行業都早受到困擾,不統一的標準就意味著,你必須尋找一個你的車能夠進行充電的停車場,而且道路充電解決方案也將不可行。這或許是制住泰斯拉前進步伐的原因。
  • 盤點2019年材料領域的37篇《Science》:電子科技大學、哈工大實現零的突破!
    把燃料電池進一步推向實用化!採用(電)化學腐蝕方法對鉑基催化劑的近表面結構和組分進行調控,從而大幅提升高效鉑鎳合金催化劑在實際燃料電池器件中的服役水平和壽命,有望成為發展燃料電池行之有效的關鍵手段。國際上首次利用三種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協同吸附,實現了在四組份混合氣體條件下,一步分離製備高純度乙烯。這項研究成果將為複雜工業分離體系下綠色低能耗工藝的研發提供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
  • 18650鋰電池組組裝方法
    18650鋰電池組組裝需要理解的幾個特點:1、18650鋰電池組是有多個18650電芯通過串聯和並聯的方式焊接組裝成的;2、18650鋰電池組需要電池保護板對個個18650電芯進行均衡和保護;>3、18650鋰電池組每個電芯之間的電壓誤差要在10毫伏以內,容量差和內阻差也要越小也好;4、18650鋰電池組每個電芯的電壓有兩種常規電壓,一種是常規鋰離子電池的電壓3.7V,一種是磷酸鐵鋰電池3.2V;5、18650鋰電池組組裝使用的電芯必須是同種類屬性的,同時不能新舊電芯一起混用,最好是同批次生產的電芯
  • 下一代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外加鋰空氣電池-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鋰...
    不過,由於現階段的電池技術和配套設施問題,截至目前純電動汽車依舊不具備很高的實用性。那麼,下一代電動汽車又會有哪些技術革新,能否真的成為一類適用於普通家庭的產品呢?對此,新興技術諮詢公司Enderle總裁兼首席分析師羅布·恩德勒日前在美國科技資訊網站DigitalTrends刊登署名文章稱,電動汽車自上世紀末現身至今,電池容量一直是困擾其發展的主要問題,而現如今,市場眾多技術將幫助其找出解決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 預鋰化會成為特斯拉的殺手鐧嗎?
    電池能量密度要提升到500Wh/kg,大概率要採用預鋰化技術來輔助實現。而在特斯拉即將舉辦的「電池日」上,也有分析機構認為特斯拉將公布預鋰化技術。什麼是預鋰化技術?如果特斯拉看好它,除了MAXWELL,其他企業有沒有在做?能不能快速應用?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與市場 產業化尚遠!
    第一代的日產leaf、特斯拉roadster等車型的電池能量密度在100-200Wh/kg,正負極材料體系為鈷酸鋰+石墨或磷酸鐵鋰+石墨;第二代車型如特斯拉model s和寶馬i3能量密度基本在200-250Wh/kg,續航有提升,正負極材料體系為高鎳三元+石墨或中鎳三元+石墨;第三代電動車續航裡程500km以上,對應能量密度300Wh/kg、600Wh/L,20分鐘完成充放電,工作溫度零下40度到
  • 前瞻動力電池產業全球周報第35期:大眾與國產電池巨頭再傳「緋聞」
    通知提出將購置補貼調整為選擇城市或區域,重點圍繞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開展示範,中央財政將採取「以獎代補」方式給予獎勵。爭取通過4年左右時間,建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