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蘇州工業園區發布2020年第十四屆第二批科技領軍人才名單,評選出138個領軍項目,包括重大領軍項目9個、領軍項目24個、領軍成長項目40個、領軍孵化項目65個,通過深入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工程,牢牢把準高精尖缺科技人才「第一動力」,持續賦能園區高質量發展。
人才沃土迸發創新能量
新發展階段,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達到新高度,尤其是「關鍵少數」科技領軍人才。著眼未來5至15年,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給新形勢下全國科技和人才工作錨定了航向。
作為蟬聯四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首位的蘇州工業園區,在保持定力抓創新、探路發展新模式的道路上「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蘇州工業園區以金雞湖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工程(以下簡稱「科技領軍人才工程」)為切入點,全面探索「小地方」的「大人才」戰略,攢下紮實「人才家底」。
據介紹,科技領軍人才工程2007年啟動實施,目前已經形成特色鮮明的人才集聚效應。50%的園區上市企業和95%的獨角獸企業都是領軍人才企業。以領軍人才項目為龍頭,帶動園區在藥物研發、高端醫療器械、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第三代半導體、微納製造等多個細分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條。
目前,園區基本實現「一產業領域、一人才規劃、一重點工程」鏈式效應,複製疊加、以點帶面、覆蓋全局,進而形成「以業聚才、以才興業、產才互促、生生不息」的高質量發展良性循環基底,推動產業與人才深度融合,形成雙輪驅動的優質區域創新生態。
夯實人才引、育、留「家底」
近年來,園區聚焦產業、平臺、政策三個關鍵領域,建強高端人才招引、培育和紮根的平臺,以創新創業和宜居宜業的發展生態厚植人才成長的沃土。
人才集聚與產業升級「兩個引擎」協調互促,是園區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工程的一大特點。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定期發布緊缺和急需「人才地圖」,引進人才帶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圍繞產業鏈上下遊配套描實畫細「產業地圖」,進一步以新興產業為載體集聚更多人才,做好「產才融合」大文章。
目前,園區已構建起「2+3」特色產業體系,即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產業,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慧三大新興產業。據統計,13年來園區累計評選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超1800個,其中三大新興產業佔70%。
今年6月,規劃總投資200億元、佔地500畝,圍繞材料科學構建的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創新平臺——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揭牌成立,標誌著園區在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策源地上邁出堅實一步。得益於眾多海內外高能級創新載體平臺有力支撐,一批批人才引進來也留下來。
為營造與國際接軌的人才發展軟環境,園區還充分發揮國家級開發區與自貿試驗區疊加聯動優勢,超前定位、超前眼光、超前布局搭建立體化人才扶持政策體系,今年先後出臺高端和急需人才獎勵辦法等一系列人才新政,並推出高層次人才智力共享平臺、蘇州市工程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基地、金雞湖合伙人計劃等人才服務新機制,精準對接科技領軍人才發展的多元需求。
「四個再升級」制勝人才競爭
十四年來,園區科技領軍人才工程投入產出績效已經十分可觀。據統計,2019年,園區領軍企業納稅總額相當於十三年來領軍項目財政投入總量的2.5倍;平均每落地1家科技領軍企業,帶動各類社會投資超4500萬元。2020年,領軍企業研發投入預計超85億元,發明專利申請量超2500件。
「獨特的區位條件、優越的人文環境、貼心的政府服務,讓我們紮根蘇州並實現跨越式發展。」2008年落戶園區的蘇州思必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目前已成為高盛「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人工智慧公司」的中國企業之一,晶片量產和終端設備產值破億元。
「當前,人才競爭已經進入2.0時代,城市之間不再單純比拼政策和財力,而是持續打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創新環境,這樣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拴住人心。這意味著,園區也必須保持定力抓創新,推動要素經濟全面轉型創新經濟,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人才創新創業生態實現人才工作高位起跳。」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科技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來,園區緊緊抓住人才工作調整創新窗口期,對標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人才招引最優政策,積極對接科創板等國家創新戰略,全面提檔升級人才工作,部署落實產業創新人才匯聚工程。據介紹,園區下一步將以新發展理念推進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重點做好政策扶持、招引機制、資源供給、服務創新「四個再升級」,以更高的站位、更強的定力、更大的格局、更實的舉措,為建設成為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服務新發展格局塑造人才競爭新優勢。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