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百憂集行》
自古以來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條件的,如果說母愛是很輕易就可以看出來的,那麼父愛則是沉默且濃厚的。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事就是關於父愛的,一位極其普通卻堅持尋找兒子幾十年不放棄的父親。在上個世紀我國發生了一場對越自衛反擊戰,在這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這位父親的兒子壯烈犧牲了,一般戰場都是很混亂的,在蒲仕平犧牲後就直接被埋在了邊境戰場附近,為何蒲仕平的父親一直等到30多年後才來為其掃墓呢?
蒲仕平的父親叫蒲運海,他們一家都是很普通的人家,一家人每天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在蒲仕平三歲時,他的母親去世了,之後便是父親一直將他養大。蒲仕平從小就有長大當兵的夢想,於是長大後就加入了解放軍隊伍中。雖然蒲運海對於兒子的離開很是不舍,他一方面不想要兒子受苦,另一方面又希望兒子能夠真正地為國家做貢獻。蒲仕平在進入軍校後憑藉著自己的才能一路都很順暢,最後他也取得了優秀的成績,畢業之後蒲仕平直接進入軍隊歷練。父親蒲運海在看到兒子這一表現後感到很是驕傲,而且同村的人都敬佩蒲運海。身為一位父親最高興的就莫過於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作為,孩子的優秀便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在79年時我國與越南開始打仗了,蒲仕平本就書抱著為國報效的心參軍,在看到這一情況後毫不猶豫地加入這場戰爭中。《涼州詞》中這樣描述戰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戰爭是殘忍而可怕的。蒲仕平在這場戰爭中很不幸的犧牲了,本來他可以安全回到隊伍中的,但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隊員們,他選擇犧牲自己。而且在蒲仕平死去之後敵人還將他的屍體進行一番破壞,最後還是他的戰友慢慢將他的屍骨撿了回來。
等到蒲運海收到兒子犧牲的消息後,感覺他整個人的天都塌了一樣,父親只拿到了一張英雄證明書,其他的消息一點都沒有。戰友們也不知道蒲仕平被安葬在何處,所以也無法告知他的父親。在蒲運海冷靜一段時間後,他決定自己要去邊境將兒子的屍體帶回來安葬。當時戰爭的情況還很混亂,所以蒲運海這一要求沒有被領導同意,最後等到戰爭結束後,戰士們對於這件事也都遺忘了。
但是蒲運海一直沒有放棄,他竭盡所有來尋找兒子的下落。一年又一年,當時蒲仕平的戰友們也都沒有消息了,上級部門也遲遲沒有結果,蒲運海從黑髮等到了白頭。年老後的蒲運海身體也開始變得虛弱,他很害怕,怕自己還沒能將兒子找到,自己就先走了。又過了幾年,這時候蒲運海已經八十多歲了。在四川縣發布了自己兒子的消息,蒲運海不遠萬裡去到雲南尋找,但是找了一遍又一遍都沒有自己兒子的蹤跡。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而歸,蒲運海突然感到很疲累,他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找到這的孩子。
就在這時突然上級說招找了他的兒子,之前沒有被發現是因為他兒子的名字被記錯了,這也導致蒲運海一直沒有找到自己兒子的消息。得到這個結果蒲運海連忙趕了過去,在看到照片後確認是自己的兒子便失聲痛哭起來。這麼多年的尋找蒲運海一直都沒有放棄,也還在最後得到了一個好結果,蒲仕平的在天之靈也有了一絲慰籍,自己得以回歸家鄉與父親團聚。
在《有的人》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用來形容蒲仕平這類人最好不過了。他們這些為國犧牲了英雄,雖然肉體不在了,但是他們的靈魂永遠存在。
參考資料:
《涼州詞》
《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