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自衛反擊戰,兒子壯烈犧牲,為何父親在30多年後才為其掃墓?

2020-12-15 橫琴當月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百憂集行》

自古以來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條件的,如果說母愛是很輕易就可以看出來的,那麼父愛則是沉默且濃厚的。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事就是關於父愛的,一位極其普通卻堅持尋找兒子幾十年不放棄的父親。在上個世紀我國發生了一場對越自衛反擊戰,在這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這位父親的兒子壯烈犧牲了,一般戰場都是很混亂的,在蒲仕平犧牲後就直接被埋在了邊境戰場附近,為何蒲仕平的父親一直等到30多年後才來為其掃墓呢?

蒲仕平的父親叫蒲運海,他們一家都是很普通的人家,一家人每天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在蒲仕平三歲時,他的母親去世了,之後便是父親一直將他養大。蒲仕平從小就有長大當兵的夢想,於是長大後就加入了解放軍隊伍中。雖然蒲運海對於兒子的離開很是不舍,他一方面不想要兒子受苦,另一方面又希望兒子能夠真正地為國家做貢獻。蒲仕平在進入軍校後憑藉著自己的才能一路都很順暢,最後他也取得了優秀的成績,畢業之後蒲仕平直接進入軍隊歷練。父親蒲運海在看到兒子這一表現後感到很是驕傲,而且同村的人都敬佩蒲運海。身為一位父親最高興的就莫過於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作為,孩子的優秀便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在79年時我國與越南開始打仗了,蒲仕平本就書抱著為國報效的心參軍,在看到這一情況後毫不猶豫地加入這場戰爭中。《涼州詞》中這樣描述戰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戰爭是殘忍而可怕的。蒲仕平在這場戰爭中很不幸的犧牲了,本來他可以安全回到隊伍中的,但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隊員們,他選擇犧牲自己。而且在蒲仕平死去之後敵人還將他的屍體進行一番破壞,最後還是他的戰友慢慢將他的屍骨撿了回來。

等到蒲運海收到兒子犧牲的消息後,感覺他整個人的天都塌了一樣,父親只拿到了一張英雄證明書,其他的消息一點都沒有。戰友們也不知道蒲仕平被安葬在何處,所以也無法告知他的父親。在蒲運海冷靜一段時間後,他決定自己要去邊境將兒子的屍體帶回來安葬。當時戰爭的情況還很混亂,所以蒲運海這一要求沒有被領導同意,最後等到戰爭結束後,戰士們對於這件事也都遺忘了。

但是蒲運海一直沒有放棄,他竭盡所有來尋找兒子的下落。一年又一年,當時蒲仕平的戰友們也都沒有消息了,上級部門也遲遲沒有結果,蒲運海從黑髮等到了白頭。年老後的蒲運海身體也開始變得虛弱,他很害怕,怕自己還沒能將兒子找到,自己就先走了。又過了幾年,這時候蒲運海已經八十多歲了。在四川縣發布了自己兒子的消息,蒲運海不遠萬裡去到雲南尋找,但是找了一遍又一遍都沒有自己兒子的蹤跡。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而歸,蒲運海突然感到很疲累,他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找到這的孩子。

就在這時突然上級說招找了他的兒子,之前沒有被發現是因為他兒子的名字被記錯了,這也導致蒲運海一直沒有找到自己兒子的消息。得到這個結果蒲運海連忙趕了過去,在看到照片後確認是自己的兒子便失聲痛哭起來。這麼多年的尋找蒲運海一直都沒有放棄,也還在最後得到了一個好結果,蒲仕平的在天之靈也有了一絲慰籍,自己得以回歸家鄉與父親團聚。

在《有的人》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用來形容蒲仕平這類人最好不過了。他們這些為國犧牲了英雄,雖然肉體不在了,但是他們的靈魂永遠存在。

參考資料:

《涼州詞》

《有的人》

相關焦點

  •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兒子犧牲38年,86歲的父親第一次來掃墓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許多年輕戰士獻出了鮮血和生命。他們有的死在越南,有的死在雲南邊陲。大部分戰士犧牲後沒有回到家鄉。 他拿著兒子蒲世平的墓碑。這是兒子去世38年來,他第一次為兒子掃墓。 父親犧牲38年為何第一次來掃墓?這還得從幾十年前說起。蒲雲海曾是四川閬中的農民。年輕時,蒲雲海有妻子,兒子和老母親。
  • 對越自衛反擊戰,這位偵察兵犧牲後,班長才知道他是師長的兒子
    但是這場戰爭的意義,卻是非常大的,毫不誇張的說,對越自衛反擊戰給當時中國帶來的影響,甚至絲毫不亞於新中國成立後的抗美援朝。因為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也是非常槽糕的,越南單方面的投靠了蘇聯,企圖稱霸中南半島。
  • 兒子在對越反擊戰中壯烈犧牲,老父親苦尋38年,86歲才為他掃上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我們國家成功地建立起了新中國,隨著時間一天天的發展,新中國越來越強勝,但是卻和當時的超級強國蘇聯交惡,在蘇聯的教唆下,越南不顧曾經的情誼,轉頭來對付中國,而中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發動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無數英勇的戰士走上了戰場。
  • 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女戰士:一人戰鬥至死,一人被越軍匕首割喉
    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兩名女戰士:一人戰鬥至死,一人被越軍匕首割喉對越反擊中,湧現出很多英雄,他們中間有的負傷,有的甚至光榮犧牲。在這些英模人物中間有兩位女英雄,她們為了祖國的安寧,犧牲了年輕的生命。對越戰爭我們是以優勢兵力教訓越南,女戰士並沒有上一線戰場,她們主要做一些護送傷員和後勤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是戰爭畢竟是在越南境內進行,危險時時處處都有,兩位女英雄為運輸傷員和保障後勤物資,壯烈犧牲。這兩位英雄的名字分別是郭蓉蓉和黃金霞。
  • 對越自衛反擊戰題材影片《高山下的花環》中,小北京真的有原型嗎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一部對越自衛反擊戰題材的老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令我們許多人都淚流滿面,在戰後梁三喜的老母親前去部隊,與同樣失去兒子的雷軍長碰面的那一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那麼在現實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小北京」真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
  •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犧牲的將士都安葬在哪?與綠水青山相伴
    中越戰爭,又稱對越自衛反擊戰,從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在中越邊境1300多公裡的土地上,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面對越南的不斷挑釁,中國忍無可忍,無須再忍,中央政府立即下達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決定和命令。於是為期一個多月的中越戰爭拉開了序幕,此戰以中國的全勝而告終。
  • 對越自衛反擊戰,一幹部身中四槍犧牲,回國後才知道他的特殊身份
    眾所周知,越南在抗法鬥爭和抗美鬥爭中,中國援助了數不清的物資和彈藥,並且出動了30多萬的後勤和高炮、工程部隊幫助他們援越抗美,1975年越南實行南北統一後,馬上翻臉不認人,驅趕我華僑,在我邊境打傷我邊民,不斷製造邊境事件挑釁我國,並且口出狂言說:世界上除蘇美兩個超級大國以外,它就是第三帝國,並且侵佔柬埔寨國家,妄圖建立支那聯邦,在東南亞一帶稱霸,為了教訓越南,還我邊境軍民安靜
  • 「對越自衛反擊戰」五個焦點問題大詮釋!
    越軍以6個步兵師、16個地方團及4個炮兵團,總兵力約100000人應戰。越軍剛經過戰爭洗禮,全民皆兵,採取以退為攻的戰術與中國軍隊交戰。後來我軍集中炮火打擊越南軍民,直打到離首都河內20公裡的地方才停止戰鬥。軍以多出對方5倍多的兵力狠狠教訓了越軍。
  • 老兵為戰友掃墓,卻意外看到了自己的墓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一九八八年,有個老兵曾到雲南騰衝烈士陵園祭奠他的戰友,想為他們掃墓。但是,令這位老兵意外的是,在幫隊友掃墓時,他卻意外發現了自己的墓地。震驚之後,他撕下墓碑照片,卻看到了九個字:烈士晏禮根永垂不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為何不戴鋼盔作戰,其實原因很簡單
    1984年6月12日,越軍偷襲我老山近那拉方向的陣地,守衛該陣地的二連幾乎全部陣亡,隨後上去查看情況的我數名士兵也被越軍打死,天亮後我一個排45人上去,又幾乎全數盡歿 。後來一個火箭炮齊射,我步兵才重新奪回陣地。其後越軍出動500~600人衝擊,結果被我炮兵牢牢地封鎖住,死傷慘重。
  • 老山輪戰:戰鬥英雄趙怡忠滅敵40餘人壯烈犧牲,徐元帥含淚題9字
    老山輪戰:戰鬥英雄趙怡忠滅敵40餘人壯烈犧牲,徐元帥含淚題9字文/文史紀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南疆邊陲硝煙四起,對越自衛還擊戰正式打響。但戰鬥並未就此結束,越軍在我方回撤以後繼續在邊境地區襲擾,並越界侵佔了雙方邊境騎線點。之後中越雙方展開攻防拔點作戰,直至九十年代初才結束。在此期間當以兩山輪戰打的最為激烈,其中不少參與輪戰的戰士此前都參加過反擊戰,比如趙怡忠。在作戰中他作為副連長衝在最前,帶領突擊隊員們滅敵40餘人,自己三負重傷卻不下火線,最終壯烈犧牲。
  • 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中國和柬埔寨,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地緣關係
    1979年2月中國發動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做出決定和實質掌權中國外交的鄧小平,戰爭持續時間很短,投入兵力大約20萬,但調動兵力達到了上百萬,傷亡27000餘人,雖然說這個代價比越南要少得多,但是相對於距此最近的一場自衛反擊戰—對印自衛反擊戰就可以稱傷亡慘重了。
  • 為了陣地上那句生死誓約,他為戰友千裡掃墓36年:「弟兄們,我又回家...
    儘管只是藝術呈現,但看到「劉峰」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被炸去一隻手時,30多歲的朱愷像個小孩一樣,在電影院裡嚎啕大哭。朱愷是朱豫剛的兒子。2020年7月29日,朱豫剛向紅星新聞講述這一幕時,內心很欣慰,因為「兒子懂我」。朱豫剛,湖南長沙人,1962年11月出生,16歲當兵,18歲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
  • 對越自衛反擊戰:越軍用火焰噴射器壓制,我軍用手榴彈來反殺
    12-24 11:15:27 來源: 董哥說歷史 舉報   在1979年2月17日爆發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後
  •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普通人:他們沒有光輝事跡,但同樣是英雄
    1978年12月8日,為了打擊越南侵擾中國邊境的氣焰,中央軍委下達了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命令。人民解放軍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為東線兵團,由許世友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149師為西線兵團,由楊得志指揮,從雲南方向出擊。
  • 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我方曾有「攔腰」策略,為何最後放棄?
    我國改革開放能順利進行,有一場戰爭不得不說,此戰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為何打?我在之前的文字中介紹了,應該說越南當時在蘇聯鼓動下,不斷挑釁,甚至想當整合東南亞當個「小霸王」。因此最後我們不得不打,也是為教訓這個想當東南亞「霸主」的小國。當時因為對越自衛反擊戰,高層還出訪過美國。關於這件事以後在詳述。
  • 對越自衛反擊戰6大英雄 第一身中19顆子彈 第二年僅17歲
    本期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六大英雄,他們中有的年紀僅僅才17歲,還是上高中的年紀,卻已經為國家做出貢獻和犧牲,他們才是這個國家最可愛的人、最該銘記的「明星」。6 侯滿厚侯滿厚,男,1959年生,湖北省巴東人,1977年1月入伍,1978年12月入黨。時任43軍129師386團9連副班長,爆破英雄。現任宜昌電力勘測設計院出版室主任。
  •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最倔師長:寧可被罷官,也絕不放過一個俘虜!
    對越自衛反擊戰開打後,作為東線集團軍總指揮,許世友將軍立馬看中了邊貴祥,了解許將軍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他在年輕時也是我軍一員虎將,自然與邊貴祥惺惺相惜,之後也是他安排邊貴祥率領163師承擔主攻任務。原來,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是有劃下底線的,而這個進攻的底線,就是攻佔諒山後,不許越過奇窮河。我軍設下這條底線,並非是對敵人手軟的「婦人之仁」,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戰略部署。諒山市作為通往越南首都河內路上的必經城市,攻克諒山便意味著河內大門已經向我軍敞開,想要破敵首都根本不是問題。這裡就要提到我軍第二階段的主要目標——越南諒山地區了。
  • 一位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的41軍情結
    41軍,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後期山東文登的一支抗日武裝,出關後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1948年末,4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麾下3個師不含糊。塔山守備英雄團出自121師;英勇善戰模範團出自122師;塔山英雄團和白臺山英雄團出自123師。平津戰役,41軍路過老鄉的果園,全軍無一人吃蘋果。軍紀之好令人驚嘆!毛主席聽說後,欽點北平的防務由41軍擔當,並在南苑機場檢閱了41軍。
  •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越軍究竟有多窮?老兵:你想像不到
    中國軍委會在1978年12月8號下達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命令,為了維護邊界地區的安寧不得不發動反擊。這場戰役被中國稱為對越自衛反擊戰,在越南被稱作1979年北部邊境戰爭,也被稱作中越戰爭。中國也是剛結束十年之久的內部動亂,所以按道理來說是該休養生息的時候,而且中軍自打1962年以來有十年沒有打過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