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我們國家成功地建立起了新中國,隨著時間一天天的發展,新中國越來越強勝,但是卻和當時的超級強國蘇聯交惡,在蘇聯的教唆下,越南不顧曾經的情誼,轉頭來對付中國,而中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發動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無數英勇的戰士走上了戰場。
在這場戰爭之中,每一名志願軍都懷揣著對生活美好的嚮往,奔向了殘酷的戰場,在他們之中,很多小夥子都才成年不久,他們難道不想安安穩穩的生活麼?肯定是想的,只不過他們明白,先有大家然後才有小家。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人口大國,這個國家在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之後,仍然還能夠穩步發展,自然是因為有著很多願意為了國家風險和犧牲的人,雖然國家並不希望任何人因為國家的發展而犧牲,但是有的時候客觀條件並不允許。
雖然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們國家處於戰爭優勢,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戰士為此而犧牲了,蒲仕平就是其中之一,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這個小夥子正值青春,但是為了國家的安定和繁榮,他義無反顧的踏上了戰場,而他也在這場戰役之中用生命詮釋了什麼叫精忠報國。
在七十年代的時候,戰場上已經出現了很多威力巨大的武器了,那個時候犧牲的戰士已經很難再收攏全部的屍骸,並且即便是收攏了,也會在戰場附近就近埋下。在這樣的情況下,蒲仕平的父親一直想要找到他的遺骸,再看一眼自己的孩子。
在抗日時期和韓戰時期,有一句話叫做無川不成軍,而蒲仕平也是來自四川的一名小夥子,雖然他從小就生活在農村,但是這個時候新中國已經成立了,他的童年過得雖然不算富裕,但還算快樂。
直到蒲仕平成年的時候,已經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小夥子了,在軍旅生涯之中,只要部隊上需要人上戰場,他就會毫不猶豫地踏上徵程。原本蒲仕平還會定期給家中寫家書,但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之後,蒲仕平的父親就再也沒有收到過蒲仕平的家書了。
因為蒲仕平已經在戰場上犧牲了,最後到蒲仕平父親手上的就只有兒子用生命換回來的榮譽和一張生前的照片。
不過蒲仕平父親並沒有放棄尋找兒子的遺骸,那個時候信息並不發達,要在茫茫多的烈士之中尋找到蒲仕平的埋骨地並不簡單,就這樣磕磕絆絆尋找了38年,86歲的老父親才在烈士陵園之中找到了兒子的墓碑,為兒子掃墓上墳。
如果說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國人的氣勢,打出了60年的和平;那對越反擊戰就是打出了強國實力,掌握住邊境主動權。而其中兩山輪戰更是強軍練兵,讓全球各國都看清楚,中國主權神聖不可侵犯。
如果想要更詳細的了解輪戰經過,我強烈建議可以去讀一下燕德銀這位老兵的著作——《輪戰》。
燕德銀是輪戰的參與者之一,因為是親身體會,所以書中描寫的大量情節均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可以說這本是就是一個越戰老兵的珍貴回憶錄,獨家揭秘對越自衛反戰之老山輪戰很多的細節。
很多喜歡軍史或者想要了解輪戰細節的讀者們都看過這本書,而且發出感嘆:很多戰鬥情節和人物都是根據真實戰例和戰鬥英雄編寫,本以為主人公死不掉,結果卻...唉,讓人無限惋惜。
如果你也想了解這段戰史,體會輪戰的精彩,輪戰中老兵的感動,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